青石村的春陽剛暖起來,村裏的聲音就透著股“悶”。
最先察覺不對的是王屠戶。他清晨在村口吆喝“殺豬咯——”,往日裏這聲能傳遍半村,今兒個剛喊出口,聲音就像被風掐住了喉嚨,傳到曬穀場就沒了影,後生們蹲在穀堆旁聊天,竟沒一個人聽見。他急了,扯著嗓子再喊,聲音剛到嘴邊就散了,喉嚨裏發緊,像堵著團棉花,“邪門了!我嗓子咋啞了?”
沒過半日,村裏的“聲音”全“悶”了。紡車婆娘們坐在祠堂縫春衣,往日裏說笑的聲兒脆生生的,如今湊在一塊兒說話,隔兩步就聽不清,你問“線夠不夠”,她答“天要晴了”,驢唇不對馬嘴;後生們守夜敲鑼,鑼聲“哐當”一響,卻像悶在棉花裏,傳不出半裏地,村西頭的人還以為沒敲,縮在屋裏打盹;最讓人揪心的是阿木,他在田埂上喊小夥伴“吃飯了”,聲音剛出口就淡了,小夥伴們在穀堆後玩鬧,愣是沒回頭,他急得直跺腳,眼淚在眼眶裏打轉。
“這聲兒咋傳不遠了?”張大爺舉著煙袋鍋歎氣,他跟隔壁王大爺說話,得湊到耳根子才能聽清,“往年我咳嗽一聲,屋裏老婆子都能聽見,今兒個喊破喉嚨都沒用,這日子咋過?”
更糟的還在後麵。村東頭的銅鑼——往年抗煞時敲著傳訊的“救命鑼”,敲起來“哐哐”響,今兒個錘落下去,聲音悶得像敲在棉花上,連祠堂的梁都震不響;紡車婆娘們唱的《采茶謠》,剛起頭就跑調,調子飄著飄著就散了,連自己都聽不清歌詞;最急的是李長生,他召集村民商量春耕,站在曬穀場喊了半天,村民們你看我我看你,“李師父說啥?”“沒聽清啊,他嘴動沒聲?”
“聲音被偷了!”玄誠子舉著測音筒趕來,筒口的銅膜紋絲不動,“這是‘歸墟盜聲煞’!比亂序煞更陰刁!亂序煞破節規,這煞專盜人間聲音、斷傳訊之脈!聲音是村裏的‘傳訊線’,吆喝喚人、銅鑼報信、歌謠聚氣,全靠聲音通心意,這煞就是要讓咱們‘啞口無言’‘隔岸觀火’,真遇著急事,喊不應、傳不到,比單打獨鬥還慘!”
他指著悶響的銅鑼:“這不是鑼壞了,是煞氣在‘吞聲’!你看王屠戶喊不出聲、歌謠傳不遠、銅鑼悶如鼓,全是聲音被煞氣盜走了!傳訊斷了,抗煞時誰來報信?春耕時誰來喚工?連祖宗留下的‘聲訊規矩’都沒了,村子跟聾了啞了有啥兩樣?”
恐慌像春霧漫進心裏。有村民試著打手勢交流,可農活忙起來,誰有空慢慢比劃?後生們守夜時不敢離太遠,怕真有煞來,喊破喉嚨也沒人救;紡車婆娘們沒法對歌解悶,坐在一塊兒悶頭縫衣,連針腳都比平時亂了幾分;阿木捏著爺爺留下的牛角號,吹了半天,號聲細得像蚊子哼,他紅著眼圈問李長生:“師父,聲音沒了,咱們咋喊祖宗、喚夥伴啊?”
李長生望著祠堂梁上懸著的老銅鑼,鑼邊還留著冰霧煞時敲出的豁口。他突然想起爺爺說的“聲音藏在老物件、老腔調、老人心窩裏”,轉身對村民們喊:“聲音能被偷,可傳訊的法子偷不走!咱有老鑼、有牛角號、有煙火信,還有祖輩傳的‘聲訊訣’,怕啥?”
他讓後生們把老銅鑼架在祠堂最高的梁上,“鑼掛得高,聲音傳得遠!王屠戶,你試試站在祠堂台階上敲,用勁砸!”又讓阿木把牛角號找出來,“你爺爺的號是用老水牛角做的,角裏浸過鬆脂,能聚聲,吹的時候想著‘爺爺喊山的勁’!”
王屠戶攥著鑼錘爬上台階,深吸一口氣,想起年輕時跟著爹敲鑼喚人抗旱的勁,猛地砸下去——“哐!”這聲竟比剛才亮了些,雖然還沒往年遠,卻傳到了村口。他眼睛一亮,又砸了三下,“哐!哐!哐!”村裏的狗突然吠起來,像是聽見了動靜。
阿木捧著牛角號跑到老槐樹下,號上還留著爺爺的體溫。他想起爺爺教他吹號時說“氣沉丹田,聲隨心意走”,深吸一口氣,憋足勁一吹——號聲雖細,卻帶著股韌勁,順著風飄向田埂,正在玩鬧的小夥伴們愣了愣,竟回頭望了過來。“他們聽見了!”阿木歡呼著,又連吹三聲,號聲裏裹著“回家吃飯”的調子。
李長生指揮婆娘們唱《傳訊謠》:“鑼聲高,煙火飄,一聲號子人來朝……”歌聲剛起時還有些悶,可大家越唱越齊,紡車婆娘家的調子亮,年輕媳婦的聲音脆,歌聲混在一塊兒,竟像股暖風吹過村巷,悶在屋裏的村民聽見了,紛紛往祠堂走。
最妙的是煙火信。後生們在村東、村西、村南各搭了個煙火台,“遇煞就燒艾草煙,煙柱衝天;喚工就燒鬆脂煙,煙帶香味;報平安就燒穀殼煙,煙色金黃”,李長生舉著火把說,“聲音傳不遠,煙火能傳高,天上地下都看得見!”
日頭偏西時,村裏的聲音漸漸“活”了。王屠戶的鑼聲能傳到曬穀場了,阿木的牛角號能喚回小夥伴了,《傳訊謠》的調子飄滿村巷,連祠堂供桌上的香爐,香灰都落得順了,不像之前亂糟糟的。有村民在田埂上吆喝“收工咯”,聲音雖不如往日洪亮,卻清晰得很,遠處的人聽見了,笑著回應“來咯——”。
玄誠子站在煙火台邊,看著艾草煙柱筆直衝天,煙裏裹著《傳訊謠》的調子,突然明白:“盜聲煞能偷走聲音,卻偷不走傳訊的心意!老鑼的勁、牛角號的韌、歌謠的暖、煙火的明,這些藏在骨子裏的傳訊法子,才是真的‘聲脈’,任煞再凶,也斷不了!”
王屠戶扛著鑼錘笑:“我說啥來著?咱青石村的吆喝聲,是祖宗給的底氣,哪能說啞就啞?”阿木舉著牛角號,號口還沾著他的口水,卻笑得眼睛發亮:“爺爺的號真靈!聲音藏在心裏,就偷不走!”
李長生望著嫋嫋的煙火、聽著漸亮的歌謠,心裏暖融融的。是啊,聲音會被偷,但人與人的牽掛偷不走,傳訊的心意偷不走。隻要鑼還能敲、號還能吹、歌還能唱、煙火還能飄,青石村的傳訊線就永遠斷不了,人心就永遠聚得牢。
盜聲煞雖陰,卻沒能啞了青石村的暖。那些老鑼的響、牛角號的韌、歌謠的甜、煙火的明,藏著一村人的情牽與默契,歲歲年年,傳得遠,守得牢。
最先察覺不對的是王屠戶。他清晨在村口吆喝“殺豬咯——”,往日裏這聲能傳遍半村,今兒個剛喊出口,聲音就像被風掐住了喉嚨,傳到曬穀場就沒了影,後生們蹲在穀堆旁聊天,竟沒一個人聽見。他急了,扯著嗓子再喊,聲音剛到嘴邊就散了,喉嚨裏發緊,像堵著團棉花,“邪門了!我嗓子咋啞了?”
沒過半日,村裏的“聲音”全“悶”了。紡車婆娘們坐在祠堂縫春衣,往日裏說笑的聲兒脆生生的,如今湊在一塊兒說話,隔兩步就聽不清,你問“線夠不夠”,她答“天要晴了”,驢唇不對馬嘴;後生們守夜敲鑼,鑼聲“哐當”一響,卻像悶在棉花裏,傳不出半裏地,村西頭的人還以為沒敲,縮在屋裏打盹;最讓人揪心的是阿木,他在田埂上喊小夥伴“吃飯了”,聲音剛出口就淡了,小夥伴們在穀堆後玩鬧,愣是沒回頭,他急得直跺腳,眼淚在眼眶裏打轉。
“這聲兒咋傳不遠了?”張大爺舉著煙袋鍋歎氣,他跟隔壁王大爺說話,得湊到耳根子才能聽清,“往年我咳嗽一聲,屋裏老婆子都能聽見,今兒個喊破喉嚨都沒用,這日子咋過?”
更糟的還在後麵。村東頭的銅鑼——往年抗煞時敲著傳訊的“救命鑼”,敲起來“哐哐”響,今兒個錘落下去,聲音悶得像敲在棉花上,連祠堂的梁都震不響;紡車婆娘們唱的《采茶謠》,剛起頭就跑調,調子飄著飄著就散了,連自己都聽不清歌詞;最急的是李長生,他召集村民商量春耕,站在曬穀場喊了半天,村民們你看我我看你,“李師父說啥?”“沒聽清啊,他嘴動沒聲?”
“聲音被偷了!”玄誠子舉著測音筒趕來,筒口的銅膜紋絲不動,“這是‘歸墟盜聲煞’!比亂序煞更陰刁!亂序煞破節規,這煞專盜人間聲音、斷傳訊之脈!聲音是村裏的‘傳訊線’,吆喝喚人、銅鑼報信、歌謠聚氣,全靠聲音通心意,這煞就是要讓咱們‘啞口無言’‘隔岸觀火’,真遇著急事,喊不應、傳不到,比單打獨鬥還慘!”
他指著悶響的銅鑼:“這不是鑼壞了,是煞氣在‘吞聲’!你看王屠戶喊不出聲、歌謠傳不遠、銅鑼悶如鼓,全是聲音被煞氣盜走了!傳訊斷了,抗煞時誰來報信?春耕時誰來喚工?連祖宗留下的‘聲訊規矩’都沒了,村子跟聾了啞了有啥兩樣?”
恐慌像春霧漫進心裏。有村民試著打手勢交流,可農活忙起來,誰有空慢慢比劃?後生們守夜時不敢離太遠,怕真有煞來,喊破喉嚨也沒人救;紡車婆娘們沒法對歌解悶,坐在一塊兒悶頭縫衣,連針腳都比平時亂了幾分;阿木捏著爺爺留下的牛角號,吹了半天,號聲細得像蚊子哼,他紅著眼圈問李長生:“師父,聲音沒了,咱們咋喊祖宗、喚夥伴啊?”
李長生望著祠堂梁上懸著的老銅鑼,鑼邊還留著冰霧煞時敲出的豁口。他突然想起爺爺說的“聲音藏在老物件、老腔調、老人心窩裏”,轉身對村民們喊:“聲音能被偷,可傳訊的法子偷不走!咱有老鑼、有牛角號、有煙火信,還有祖輩傳的‘聲訊訣’,怕啥?”
他讓後生們把老銅鑼架在祠堂最高的梁上,“鑼掛得高,聲音傳得遠!王屠戶,你試試站在祠堂台階上敲,用勁砸!”又讓阿木把牛角號找出來,“你爺爺的號是用老水牛角做的,角裏浸過鬆脂,能聚聲,吹的時候想著‘爺爺喊山的勁’!”
王屠戶攥著鑼錘爬上台階,深吸一口氣,想起年輕時跟著爹敲鑼喚人抗旱的勁,猛地砸下去——“哐!”這聲竟比剛才亮了些,雖然還沒往年遠,卻傳到了村口。他眼睛一亮,又砸了三下,“哐!哐!哐!”村裏的狗突然吠起來,像是聽見了動靜。
阿木捧著牛角號跑到老槐樹下,號上還留著爺爺的體溫。他想起爺爺教他吹號時說“氣沉丹田,聲隨心意走”,深吸一口氣,憋足勁一吹——號聲雖細,卻帶著股韌勁,順著風飄向田埂,正在玩鬧的小夥伴們愣了愣,竟回頭望了過來。“他們聽見了!”阿木歡呼著,又連吹三聲,號聲裏裹著“回家吃飯”的調子。
李長生指揮婆娘們唱《傳訊謠》:“鑼聲高,煙火飄,一聲號子人來朝……”歌聲剛起時還有些悶,可大家越唱越齊,紡車婆娘家的調子亮,年輕媳婦的聲音脆,歌聲混在一塊兒,竟像股暖風吹過村巷,悶在屋裏的村民聽見了,紛紛往祠堂走。
最妙的是煙火信。後生們在村東、村西、村南各搭了個煙火台,“遇煞就燒艾草煙,煙柱衝天;喚工就燒鬆脂煙,煙帶香味;報平安就燒穀殼煙,煙色金黃”,李長生舉著火把說,“聲音傳不遠,煙火能傳高,天上地下都看得見!”
日頭偏西時,村裏的聲音漸漸“活”了。王屠戶的鑼聲能傳到曬穀場了,阿木的牛角號能喚回小夥伴了,《傳訊謠》的調子飄滿村巷,連祠堂供桌上的香爐,香灰都落得順了,不像之前亂糟糟的。有村民在田埂上吆喝“收工咯”,聲音雖不如往日洪亮,卻清晰得很,遠處的人聽見了,笑著回應“來咯——”。
玄誠子站在煙火台邊,看著艾草煙柱筆直衝天,煙裏裹著《傳訊謠》的調子,突然明白:“盜聲煞能偷走聲音,卻偷不走傳訊的心意!老鑼的勁、牛角號的韌、歌謠的暖、煙火的明,這些藏在骨子裏的傳訊法子,才是真的‘聲脈’,任煞再凶,也斷不了!”
王屠戶扛著鑼錘笑:“我說啥來著?咱青石村的吆喝聲,是祖宗給的底氣,哪能說啞就啞?”阿木舉著牛角號,號口還沾著他的口水,卻笑得眼睛發亮:“爺爺的號真靈!聲音藏在心裏,就偷不走!”
李長生望著嫋嫋的煙火、聽著漸亮的歌謠,心裏暖融融的。是啊,聲音會被偷,但人與人的牽掛偷不走,傳訊的心意偷不走。隻要鑼還能敲、號還能吹、歌還能唱、煙火還能飄,青石村的傳訊線就永遠斷不了,人心就永遠聚得牢。
盜聲煞雖陰,卻沒能啞了青石村的暖。那些老鑼的響、牛角號的韌、歌謠的甜、煙火的明,藏著一村人的情牽與默契,歲歲年年,傳得遠,守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