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清明還沒到,祭祖的香火就透著股亂勁。
最先出亂子的是祠堂的供桌。張大爺帶著後生們擺祭品,剛把蒸好的青團放上桌,青團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黴,翠綠的皮上冒出黑斑點,掰開一看,裏麵的豆沙竟變成了青灰的泥;供桌前的香爐,香剛插上就“劈啪”炸開火星,香灰不是往下落,反而往上飄,粘在梁上結成蛛網,網裏纏著細黑的絲,像在嘲笑祭祖的虔誠。
“這祭品咋成了這樣?”張大爺捏著發黴的青團手抖,“往年清明祭祖,青團要擺三天,香要燃得筆直,今兒個剛擺上就亂套,是祖宗不待見咱們了?”這話一出,祠堂裏的氣氛立刻沉了,婆娘們摸著祭祖的孝布,布上的補丁竟自己移動位置,把“孝”字遮得嚴嚴實實,嚇得她們直往後縮。
沒過兩日,村裏的“規矩”全亂了套。紡車婆娘們準備繡清明的艾草香囊,針剛穿進布,線就自己打結,繡出的艾草葉歪歪扭扭,倒像隻張牙舞爪的毒蟲;王屠戶家殺的祭豬,肉剛剁成塊,就莫名發臭,明明是新鮮的肉,聞著卻像腐了半月的爛肉,連狗都不肯聞;最讓人心慌的是阿木,他跟著爺爺學寫祭祖的牌位,毛筆剛蘸上墨,字就自己暈開,“先祖之位”四個字變成了亂糟糟的墨團,他舉著牌位哭:“我寫不好……祖宗認不出家了……”
清明的節規本是村裏的“定盤星”:祭祖要擺三葷三素,香要插三炷,青團要捏成元寶形,香囊要繡艾草紋,連掃墓的路線都得按“長幼序、親疏別”來走。可如今,祭品發黴、香火亂飄、規矩全忘,村裏像沒了主心骨,誰見了誰都歎氣:“節規亂了,人心就沒了準頭。”
“是‘歸墟亂序煞’!”玄誠子捧著祖傳的《節規錄》趕來,書頁上的“清明祭祖儀”字樣正被黑氣吞噬,“這煞比崩基煞更陰損!崩基煞裂土地根基,這煞專破人間秩序、節日規矩!節規是村子的‘軟根基’,祭祖敬宗、節俗傳情,靠的就是這些規矩聚人心,這煞就是要讓咱們‘沒了規矩不成方圓’,從儀式上散了村魂!”
他指著發黴的青團:“這不是祭品壞了,是煞氣攪亂了節俗的‘序’!你看香灰上飄、孝布移位、牌位墨暈,全是‘序亂’的征兆——連祖宗留下的規矩都守不住,人心能不亂嗎?再過兩日清明祭祖,若儀式亂成一鍋粥,村裏的情牽怕是要真散了!”
恐慌像春霧一樣漫開。有村民說:“要不今年不祭祖了,省得招煞。”這話剛出口就被張大爺瞪回去:“祖宗的規矩能說斷就斷?咱青石村守了幾百年的清明,憑啥讓煞攪黃了!”可他看著供桌上發黴的祭品,又紅了眼,“可規矩亂了,咋祭祖啊?”
李長生卻在祠堂角落找到了半盒去年的艾草灰——那是去年清明祭祖時,香燃盡後留下的灰,灰裏還混著沒燒透的紙錢碎屑。“亂序煞怕‘實在的規矩’!”他把艾草灰撒在發黴的青團旁,青團上的黑斑竟淡了些,“規矩不光是字麵上的儀軌,是藏在老物件、老手藝、老輩口傳心授裏的‘序’!”
他指著祠堂牆上的《祭祖圖譜》:“圖裏畫著‘青團要摻艾草汁’‘香要選當年的新艾梗’‘牌位要用桃木寫’,這些才是規矩的根!後生們,去采新艾草,要帶露水的,揉汁和麵團;婆娘們,拿桃木片來,咱重新做牌位,桃木能鎮煞;張大爺,您記不記得您爹說過‘祭祖的香要三炷齊燃,燃時要念“祖宗回家吃青團”’?”
村民們被點醒了,手腳立刻麻利起來。阿木跟著采艾草,露水沾濕褲腳,他卻笑得歡:“爺爺說帶露水的艾草最靈,能引祖宗回家!”他把艾草揉出汁,和進麵團裏,翠綠的麵團透著清香,剛捏成元寶形,就比之前的青團看著踏實;紡車婆娘們用桃木片削牌位,削著削著就想起了口訣:“上寫祖宗名,下畫平安符,桃木鎮煞,墨字傳情”,筆鋒竟比平時穩了十倍。
王屠戶重新殺豬做祭品,這次他按老規矩,在豬肉上抹了層艾草汁和米酒,“我爹說這樣的肉,祖宗聞著香”,果然,肉放在供桌上,再沒發臭,反而透著淡淡的肉香;張大爺找出藏了三年的艾梗香,梗上還留著去年捆香的紅繩,“這香要三人一起插,一人扶香,一人點,一人念咒,序不能亂!”
清明祭祖那日,祠堂裏竟比往年更熱鬧。李長生扶香,張大爺點,阿木念咒:“祖宗回家,青團暖牙,香火引路,歲歲平安”,三炷香果然齊燃,煙筆直向上,香灰簌簌落在艾草灰裏,沒再飄;供桌上的青團翠綠飽滿,桃木牌位泛著柔光,孝布上的補丁自己歸了位,露出“孝”字的輪廓;村民們按長幼排好隊,鞠躬、獻酒、遞青團,動作雖有些生澀,卻透著股認真勁,沒人再慌。
玄誠子站在祠堂門口,看著香火繚繞中,祖宗牌位前的燭火明明滅滅,卻始終沒熄,突然明白:“亂序煞能攪亂儀軌的形,卻攪不亂規矩的魂!這魂就是咱對祖宗的敬、對村子的愛、對‘代代相傳’的盼,這些比任何儀軌條文都硬氣!”
祭祖儀式結束後,李長生分青團,咬一口,艾草的清香混著豆沙的甜,熨帖得很。阿木舉著青團跑到老槐樹下,把青團放在樹根旁:“爺爺,您嚐嚐,今年的艾草汁是我揉的!”風過槐樹葉,沙沙響,像在應和。
張大爺摸著桃木牌位笑:“我說啥來著?祖宗的規矩,哪能讓煞說破就破?這規矩啊,記在心裏,做在手上,就永遠亂不了!”
李長生望著嫋嫋的香火,心裏暖融融的。亂序煞攪得了儀軌的形,卻攪不了人心的序——那些“青團摻艾汁”的認真、“桃木削牌位”的虔誠、“三人共插香”的默契,才是規矩最硬的骨頭。青石村的節規,從來不是死的條文,是活在代代人手裏的暖、心裏的念,這念想不散,序就亂不了,村魂就倒不了。
焚天宮的亂序煞雖陰,卻沒能破了青石村的節規與儀軌。因為這裏有老艾草的靈、桃木牌的穩、老輩口傳的序,有村民們“敬祖宗、守規矩、聚人心”的實在勁——這些藏在儀式裏的情牽與秩序,從來不是煞氣能攪亂的。
祠堂的香火還在燃,青團的香飄滿村,青石村的清明,在規矩的暖裏,又添了層抗煞的韌,像老槐樹上的新枝,迎著春風,穩穩生長。
最先出亂子的是祠堂的供桌。張大爺帶著後生們擺祭品,剛把蒸好的青團放上桌,青團就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黴,翠綠的皮上冒出黑斑點,掰開一看,裏麵的豆沙竟變成了青灰的泥;供桌前的香爐,香剛插上就“劈啪”炸開火星,香灰不是往下落,反而往上飄,粘在梁上結成蛛網,網裏纏著細黑的絲,像在嘲笑祭祖的虔誠。
“這祭品咋成了這樣?”張大爺捏著發黴的青團手抖,“往年清明祭祖,青團要擺三天,香要燃得筆直,今兒個剛擺上就亂套,是祖宗不待見咱們了?”這話一出,祠堂裏的氣氛立刻沉了,婆娘們摸著祭祖的孝布,布上的補丁竟自己移動位置,把“孝”字遮得嚴嚴實實,嚇得她們直往後縮。
沒過兩日,村裏的“規矩”全亂了套。紡車婆娘們準備繡清明的艾草香囊,針剛穿進布,線就自己打結,繡出的艾草葉歪歪扭扭,倒像隻張牙舞爪的毒蟲;王屠戶家殺的祭豬,肉剛剁成塊,就莫名發臭,明明是新鮮的肉,聞著卻像腐了半月的爛肉,連狗都不肯聞;最讓人心慌的是阿木,他跟著爺爺學寫祭祖的牌位,毛筆剛蘸上墨,字就自己暈開,“先祖之位”四個字變成了亂糟糟的墨團,他舉著牌位哭:“我寫不好……祖宗認不出家了……”
清明的節規本是村裏的“定盤星”:祭祖要擺三葷三素,香要插三炷,青團要捏成元寶形,香囊要繡艾草紋,連掃墓的路線都得按“長幼序、親疏別”來走。可如今,祭品發黴、香火亂飄、規矩全忘,村裏像沒了主心骨,誰見了誰都歎氣:“節規亂了,人心就沒了準頭。”
“是‘歸墟亂序煞’!”玄誠子捧著祖傳的《節規錄》趕來,書頁上的“清明祭祖儀”字樣正被黑氣吞噬,“這煞比崩基煞更陰損!崩基煞裂土地根基,這煞專破人間秩序、節日規矩!節規是村子的‘軟根基’,祭祖敬宗、節俗傳情,靠的就是這些規矩聚人心,這煞就是要讓咱們‘沒了規矩不成方圓’,從儀式上散了村魂!”
他指著發黴的青團:“這不是祭品壞了,是煞氣攪亂了節俗的‘序’!你看香灰上飄、孝布移位、牌位墨暈,全是‘序亂’的征兆——連祖宗留下的規矩都守不住,人心能不亂嗎?再過兩日清明祭祖,若儀式亂成一鍋粥,村裏的情牽怕是要真散了!”
恐慌像春霧一樣漫開。有村民說:“要不今年不祭祖了,省得招煞。”這話剛出口就被張大爺瞪回去:“祖宗的規矩能說斷就斷?咱青石村守了幾百年的清明,憑啥讓煞攪黃了!”可他看著供桌上發黴的祭品,又紅了眼,“可規矩亂了,咋祭祖啊?”
李長生卻在祠堂角落找到了半盒去年的艾草灰——那是去年清明祭祖時,香燃盡後留下的灰,灰裏還混著沒燒透的紙錢碎屑。“亂序煞怕‘實在的規矩’!”他把艾草灰撒在發黴的青團旁,青團上的黑斑竟淡了些,“規矩不光是字麵上的儀軌,是藏在老物件、老手藝、老輩口傳心授裏的‘序’!”
他指著祠堂牆上的《祭祖圖譜》:“圖裏畫著‘青團要摻艾草汁’‘香要選當年的新艾梗’‘牌位要用桃木寫’,這些才是規矩的根!後生們,去采新艾草,要帶露水的,揉汁和麵團;婆娘們,拿桃木片來,咱重新做牌位,桃木能鎮煞;張大爺,您記不記得您爹說過‘祭祖的香要三炷齊燃,燃時要念“祖宗回家吃青團”’?”
村民們被點醒了,手腳立刻麻利起來。阿木跟著采艾草,露水沾濕褲腳,他卻笑得歡:“爺爺說帶露水的艾草最靈,能引祖宗回家!”他把艾草揉出汁,和進麵團裏,翠綠的麵團透著清香,剛捏成元寶形,就比之前的青團看著踏實;紡車婆娘們用桃木片削牌位,削著削著就想起了口訣:“上寫祖宗名,下畫平安符,桃木鎮煞,墨字傳情”,筆鋒竟比平時穩了十倍。
王屠戶重新殺豬做祭品,這次他按老規矩,在豬肉上抹了層艾草汁和米酒,“我爹說這樣的肉,祖宗聞著香”,果然,肉放在供桌上,再沒發臭,反而透著淡淡的肉香;張大爺找出藏了三年的艾梗香,梗上還留著去年捆香的紅繩,“這香要三人一起插,一人扶香,一人點,一人念咒,序不能亂!”
清明祭祖那日,祠堂裏竟比往年更熱鬧。李長生扶香,張大爺點,阿木念咒:“祖宗回家,青團暖牙,香火引路,歲歲平安”,三炷香果然齊燃,煙筆直向上,香灰簌簌落在艾草灰裏,沒再飄;供桌上的青團翠綠飽滿,桃木牌位泛著柔光,孝布上的補丁自己歸了位,露出“孝”字的輪廓;村民們按長幼排好隊,鞠躬、獻酒、遞青團,動作雖有些生澀,卻透著股認真勁,沒人再慌。
玄誠子站在祠堂門口,看著香火繚繞中,祖宗牌位前的燭火明明滅滅,卻始終沒熄,突然明白:“亂序煞能攪亂儀軌的形,卻攪不亂規矩的魂!這魂就是咱對祖宗的敬、對村子的愛、對‘代代相傳’的盼,這些比任何儀軌條文都硬氣!”
祭祖儀式結束後,李長生分青團,咬一口,艾草的清香混著豆沙的甜,熨帖得很。阿木舉著青團跑到老槐樹下,把青團放在樹根旁:“爺爺,您嚐嚐,今年的艾草汁是我揉的!”風過槐樹葉,沙沙響,像在應和。
張大爺摸著桃木牌位笑:“我說啥來著?祖宗的規矩,哪能讓煞說破就破?這規矩啊,記在心裏,做在手上,就永遠亂不了!”
李長生望著嫋嫋的香火,心裏暖融融的。亂序煞攪得了儀軌的形,卻攪不了人心的序——那些“青團摻艾汁”的認真、“桃木削牌位”的虔誠、“三人共插香”的默契,才是規矩最硬的骨頭。青石村的節規,從來不是死的條文,是活在代代人手裏的暖、心裏的念,這念想不散,序就亂不了,村魂就倒不了。
焚天宮的亂序煞雖陰,卻沒能破了青石村的節規與儀軌。因為這裏有老艾草的靈、桃木牌的穩、老輩口傳的序,有村民們“敬祖宗、守規矩、聚人心”的實在勁——這些藏在儀式裏的情牽與秩序,從來不是煞氣能攪亂的。
祠堂的香火還在燃,青團的香飄滿村,青石村的清明,在規矩的暖裏,又添了層抗煞的韌,像老槐樹上的新枝,迎著春風,穩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