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地,在驚蟄前的夜裏突然“哼”了一聲。
最先聽見的是住在村西頭的王屠戶,他正起夜,腳剛落地就覺地麵晃了晃,像踩在棉花上。低頭看時,炕沿與地麵的縫隙竟寬了半指,牆角的裂縫裏滲出細沙,“簌簌”往下掉。他舉著油燈照豬圈,豬圈的地基陷了塊,豬嚇得在圈裏亂撞,蹄子踏在地上,發出“空咚咚”的響——地基下麵怕是空了。
“地動了?”王屠戶的吆喝驚了半村人。張大爺披著棉襖跑出門,腳剛踩上院壩,就覺腳下一軟,院壩的青石板翹了起來,石板下的土被掏空,露出黑黢黢的洞,洞裏泛著青灰的寒氣。他扒開田埂查看,往年結實的夯土竟鬆得像豆腐渣,輕輕一推,田埂就塌了塊,泥水裹著穀苗往塌口灌,“這土咋成了篩子?”
天沒亮,村裏的“崩裂”就止不住了。紡車婆娘家的堂屋地麵裂了道縫,縫裏能看見下麵的朽木,她剛搬個木箱想擋,木箱“呼”地就陷了進去,隻露個箱角;後生們守夜的篝火堆,半夜裏突然“咕咚”一聲沉了半尺,火炭滾進地縫,冒出青黑的煙;最嚇人的是村東頭的老井,井台塌了大半,井繩放下去,竟探不到底,隻聽見井底傳來“嘩啦啦”的響,像有東西在啃井壁。
“這地要塌了!”有村民看著不斷擴大的地縫哭了,“屋基空了,田埂塌了,連井都快沒了,咱們往哪躲?”這話像塊石頭砸進人群,恐慌順著地縫往心裏鑽——之前的煞再凶,好歹有屋住、有地種,如今根基都要裂了,守著個隨時會塌的村子,還有啥用?
李長生蹲在老槐樹下,摸著樹幹。老槐樹的根須在土裏盤了幾百年,此刻竟有幾根從地縫裏鑽了出來,根須上沾著青灰的泥,卻還帶著韌勁,沒完全枯死。“地沒真塌,是‘歸墟崩基煞’在搗鬼!”他捏碎根須上的泥,泥裏裹著細沙似的煞粒,“這煞專蝕土地的根基、房屋的屋基,讓實土變虛土、硬基變空殼,從根上毀咱們的落腳地!”
玄誠子捧著測地儀趕來,儀盤上的指針瘋轉,“古籍上說‘崩基煞,歸墟之脈所化,能裂地脈、塌屋基,讓陽間土地歸墟’!地脈是村子的骨,屋基是骨上的肉,骨裂了、肉塌了,人就沒了立腳處!再不想辦法,過了午時,地縫會越裂越大,整個村子都可能陷進地底,連輪回盤都護不住!”
村民們看著腳下的地縫,腿肚子直打轉。紡車婆娘抹著淚:“我這屋是我嫁過來時蓋的,住了三十年,咋說塌就塌?”後生們想填地縫,搬來的石頭剛扔進去,就被地縫“吞”了,連點響都沒有,“填不住!這地縫像無底洞!”
李長生卻盯著老槐樹的根須笑了:“崩基煞能裂土,卻裂不了老根的盤!你們看這老槐樹,根在土裏盤了幾百年,地縫再大,也沒扯斷它的根——根基的底氣,藏在老根、老基、老輩的夯土裏!”
他指著村東頭的老碾盤:“那碾盤是咱祖輩建村時立的,盤下的地基石埋了丈許深,石頭上刻著‘土固則村安’,是咱村的‘鎮基石’!再去把各家祖傳的夯土錘找來,那是祖輩夯地基用的,錘柄裏浸著百年的汗氣!阿木,去取你太爺爺埋在老槐樹下的糯米——當年蓋祠堂,用糯米拌灰漿夯地基,說‘糯米粘,土就粘’!”
村民們被點醒了,紛紛往家跑。王屠戶扛來祖傳的夯土錘,錘頭包著鐵皮,砸在地上“哐哐”響,他邊砸邊吼:“我爺爺說這錘能‘夯住土,鎮住邪’,今兒個就讓它顯顯靈!”張大爺指揮後生們挖老碾盤周圍的土,盤下的地基石果然露了出來,石上的“土固則村安”雖被土埋了大半,刻痕卻深,透著股硬氣。
李長生帶著人調“固基漿”:糯米煮爛,拌上草木灰、石灰、碎麻絲,攪成黏糊糊的漿。“阿木,把老槐樹的根須剪些下來,剪成小段拌進漿裏!”他邊攪邊喊,“老根能牽土,糯米能粘土,石灰能硬土,這漿就是咱村的‘筋骨’,填進地縫,就能把裂了的根基粘起來!”
阿木捧著糯米跑來,看著爺爺埋糯米的陶罐,突然想起爺爺說的“土是根,人是葉,根牢葉才茂”。他把糯米倒進漿裏,又將剪好的槐樹根須撒進去,“根須牽住土,就像咱們手拉手!”
填地縫的場麵,比往年夯地基還熱鬧。後生們用木勺往地縫裏灌固基漿,漿一進縫就“滋滋”響,青灰的寒氣冒出來,卻被漿裹住,慢慢凝成硬塊;王屠戶掄著夯土錘,在灌了漿的地麵上夯,每錘下去,地麵就實一分,夯痕裏滲出的漿水很快凝固,像給土地加了層痂;張大爺指揮大家在老槐樹周圍培土,把固基漿抹在樹幹根部,“讓老根吸足漿,往土裏紮得更深些!”
天快亮時,地縫漸漸不擴大了。灌了固基漿的地方凝成了硬塊,青石板不再翹,豬圈的地基穩了,田埂塌口被漿和新土填實,連老井的井台都用漿抹了層,井繩放下去,能探到底了。最奇的是老槐樹,根須沾了漿,竟冒出新的細根,紮進剛填的土裏,像在抓緊土地。
李長生摸著不再晃動的地麵,掌心的汗混著土,卻暖得很。“你們看,”他指著老碾盤,“祖輩立這碾盤時就知道,根基不光是土和石,更是咱對土地的念想、對村子的牽掛。這念想越重,牽掛越緊,根基就越牢,崩基煞再狠,也裂不開這份心勁。”
王屠戶扛著夯土錘笑:“錘沒白掄,地沒白填!往後誰再說咱村根基要塌,我用這錘敲敲他的腳,讓他摸摸啥叫結實!”阿木蹲在老槐樹下,看著新冒的細根,突然明白:爺爺埋的不是糯米,是“根要紮深”的囑托;老槐樹牽的不是土,是一村人的情。
焚天宮的崩基煞雖烈,卻沒能裂了青石村的根。因為這根藏在老碾盤的刻痕裏、夯土錘的汗氣裏、槐樹根的韌勁裏,更藏在村民們“手拉手填地縫”的暖裏——土地的根基會裂,人心的根基卻永遠紮得深,牽得緊,任誰也崩不斷。
日頭升起時,村裏的地穩了。田埂的新土泛著褐黃,屋基的固基漿閃著微光,老槐樹的新根在土裏悄悄生長。青石村的根基,經了這一裂一補,反倒比從前更牢了,像被錘打過的鐵,更硬,更能抗住風雨。
最先聽見的是住在村西頭的王屠戶,他正起夜,腳剛落地就覺地麵晃了晃,像踩在棉花上。低頭看時,炕沿與地麵的縫隙竟寬了半指,牆角的裂縫裏滲出細沙,“簌簌”往下掉。他舉著油燈照豬圈,豬圈的地基陷了塊,豬嚇得在圈裏亂撞,蹄子踏在地上,發出“空咚咚”的響——地基下麵怕是空了。
“地動了?”王屠戶的吆喝驚了半村人。張大爺披著棉襖跑出門,腳剛踩上院壩,就覺腳下一軟,院壩的青石板翹了起來,石板下的土被掏空,露出黑黢黢的洞,洞裏泛著青灰的寒氣。他扒開田埂查看,往年結實的夯土竟鬆得像豆腐渣,輕輕一推,田埂就塌了塊,泥水裹著穀苗往塌口灌,“這土咋成了篩子?”
天沒亮,村裏的“崩裂”就止不住了。紡車婆娘家的堂屋地麵裂了道縫,縫裏能看見下麵的朽木,她剛搬個木箱想擋,木箱“呼”地就陷了進去,隻露個箱角;後生們守夜的篝火堆,半夜裏突然“咕咚”一聲沉了半尺,火炭滾進地縫,冒出青黑的煙;最嚇人的是村東頭的老井,井台塌了大半,井繩放下去,竟探不到底,隻聽見井底傳來“嘩啦啦”的響,像有東西在啃井壁。
“這地要塌了!”有村民看著不斷擴大的地縫哭了,“屋基空了,田埂塌了,連井都快沒了,咱們往哪躲?”這話像塊石頭砸進人群,恐慌順著地縫往心裏鑽——之前的煞再凶,好歹有屋住、有地種,如今根基都要裂了,守著個隨時會塌的村子,還有啥用?
李長生蹲在老槐樹下,摸著樹幹。老槐樹的根須在土裏盤了幾百年,此刻竟有幾根從地縫裏鑽了出來,根須上沾著青灰的泥,卻還帶著韌勁,沒完全枯死。“地沒真塌,是‘歸墟崩基煞’在搗鬼!”他捏碎根須上的泥,泥裏裹著細沙似的煞粒,“這煞專蝕土地的根基、房屋的屋基,讓實土變虛土、硬基變空殼,從根上毀咱們的落腳地!”
玄誠子捧著測地儀趕來,儀盤上的指針瘋轉,“古籍上說‘崩基煞,歸墟之脈所化,能裂地脈、塌屋基,讓陽間土地歸墟’!地脈是村子的骨,屋基是骨上的肉,骨裂了、肉塌了,人就沒了立腳處!再不想辦法,過了午時,地縫會越裂越大,整個村子都可能陷進地底,連輪回盤都護不住!”
村民們看著腳下的地縫,腿肚子直打轉。紡車婆娘抹著淚:“我這屋是我嫁過來時蓋的,住了三十年,咋說塌就塌?”後生們想填地縫,搬來的石頭剛扔進去,就被地縫“吞”了,連點響都沒有,“填不住!這地縫像無底洞!”
李長生卻盯著老槐樹的根須笑了:“崩基煞能裂土,卻裂不了老根的盤!你們看這老槐樹,根在土裏盤了幾百年,地縫再大,也沒扯斷它的根——根基的底氣,藏在老根、老基、老輩的夯土裏!”
他指著村東頭的老碾盤:“那碾盤是咱祖輩建村時立的,盤下的地基石埋了丈許深,石頭上刻著‘土固則村安’,是咱村的‘鎮基石’!再去把各家祖傳的夯土錘找來,那是祖輩夯地基用的,錘柄裏浸著百年的汗氣!阿木,去取你太爺爺埋在老槐樹下的糯米——當年蓋祠堂,用糯米拌灰漿夯地基,說‘糯米粘,土就粘’!”
村民們被點醒了,紛紛往家跑。王屠戶扛來祖傳的夯土錘,錘頭包著鐵皮,砸在地上“哐哐”響,他邊砸邊吼:“我爺爺說這錘能‘夯住土,鎮住邪’,今兒個就讓它顯顯靈!”張大爺指揮後生們挖老碾盤周圍的土,盤下的地基石果然露了出來,石上的“土固則村安”雖被土埋了大半,刻痕卻深,透著股硬氣。
李長生帶著人調“固基漿”:糯米煮爛,拌上草木灰、石灰、碎麻絲,攪成黏糊糊的漿。“阿木,把老槐樹的根須剪些下來,剪成小段拌進漿裏!”他邊攪邊喊,“老根能牽土,糯米能粘土,石灰能硬土,這漿就是咱村的‘筋骨’,填進地縫,就能把裂了的根基粘起來!”
阿木捧著糯米跑來,看著爺爺埋糯米的陶罐,突然想起爺爺說的“土是根,人是葉,根牢葉才茂”。他把糯米倒進漿裏,又將剪好的槐樹根須撒進去,“根須牽住土,就像咱們手拉手!”
填地縫的場麵,比往年夯地基還熱鬧。後生們用木勺往地縫裏灌固基漿,漿一進縫就“滋滋”響,青灰的寒氣冒出來,卻被漿裹住,慢慢凝成硬塊;王屠戶掄著夯土錘,在灌了漿的地麵上夯,每錘下去,地麵就實一分,夯痕裏滲出的漿水很快凝固,像給土地加了層痂;張大爺指揮大家在老槐樹周圍培土,把固基漿抹在樹幹根部,“讓老根吸足漿,往土裏紮得更深些!”
天快亮時,地縫漸漸不擴大了。灌了固基漿的地方凝成了硬塊,青石板不再翹,豬圈的地基穩了,田埂塌口被漿和新土填實,連老井的井台都用漿抹了層,井繩放下去,能探到底了。最奇的是老槐樹,根須沾了漿,竟冒出新的細根,紮進剛填的土裏,像在抓緊土地。
李長生摸著不再晃動的地麵,掌心的汗混著土,卻暖得很。“你們看,”他指著老碾盤,“祖輩立這碾盤時就知道,根基不光是土和石,更是咱對土地的念想、對村子的牽掛。這念想越重,牽掛越緊,根基就越牢,崩基煞再狠,也裂不開這份心勁。”
王屠戶扛著夯土錘笑:“錘沒白掄,地沒白填!往後誰再說咱村根基要塌,我用這錘敲敲他的腳,讓他摸摸啥叫結實!”阿木蹲在老槐樹下,看著新冒的細根,突然明白:爺爺埋的不是糯米,是“根要紮深”的囑托;老槐樹牽的不是土,是一村人的情。
焚天宮的崩基煞雖烈,卻沒能裂了青石村的根。因為這根藏在老碾盤的刻痕裏、夯土錘的汗氣裏、槐樹根的韌勁裏,更藏在村民們“手拉手填地縫”的暖裏——土地的根基會裂,人心的根基卻永遠紮得深,牽得緊,任誰也崩不斷。
日頭升起時,村裏的地穩了。田埂的新土泛著褐黃,屋基的固基漿閃著微光,老槐樹的新根在土裏悄悄生長。青石村的根基,經了這一裂一補,反倒比從前更牢了,像被錘打過的鐵,更硬,更能抗住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