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盛夏,沒等來涼風,卻被一股灼人的熱浪裹住了。
不是尋常夏日的暑熱,是從骨頭縫裏往外蒸的“焦”,像被扔進了火爐。日頭剛爬過山頭,曬穀場的石板就燙得能烙餅,王屠戶家的水缸曬了半日,缸沿竟裂了道縫,水滲出來沒多久就被蒸幹,在地上留下白印;村東的菜園更慘,剛澆過的青菜葉中午就蔫了,葉邊卷成焦褐色,土坷垃被曬得硬邦邦的,用鋤頭刨都帶火星,連最耐旱的穀子都低著頭,穗尖發焦,一碰就掉粒。
“這天咋恁毒?”張大爺蹲在田埂上歎氣,草帽往頭上一扣,竟被曬得發燙,他摸著開裂的土地,土塊碎成粉末,飄在風裏像煙塵,“往年再熱,早晚也有露水,今年倒好,露水都被曬沒了,地幹得像火炕!”
熱浪越烤越凶,村裏的麻煩接踵而至。紡車婆娘家的糧倉,儲存的玉米穗被烤得幹透,穗粒一碰就脫落,裝糧食的麻袋曬得發脆,稍一用力就裂開,玉米粒滾得滿地都是;王屠戶家的臘肉掛在屋簷下,沒幾日就變得幹硬發黑,肥肉熬不出油,瘦肉嚼不動,像塊石頭;更嚇人的是,不少村民中暑了,頭暈眼花,口幹舌燥,喝再多涼水都不解渴,郎中說這是“熱毒侵體”,連解暑的草藥都因缺水長得蔫蔫的,藥效大減。
“是‘歸墟焦枯煞’!”玄誠子頂著草帽趕來,帽簷都被曬得發軟,他手裏的折扇扇出的風都是熱的,羅盤上的指針被熱浪烤得發顫,“焚天宮這是借盛夏引了歸墟的陽煞!這煞能聚高溫、吸潮氣,讓土地幹裂、糧食焦脆,連空氣裏的水汽都被吸幹!人在這煞裏待久了,會脫水、中暑,牲畜會渴死,地裏的莊稼會顆粒無收!”
他指著焦枯的穀穗:“這不是普通的幹旱,是煞氣炙烤土地!焦枯煞比淫雨煞更極端,淫雨煞浸田,這煞焚田,一濕一燥,專掐咱們莊稼人的命脈!再這麽烤下去,糧倉的糧食會裂成碎渣,田裏的莊稼會全枯死,咱們連秋糧的種都留不下!”
村民們看著焦土、裂倉、中暑的親人,心都像被熱浪烤著。暑熱本就難熬,焦枯煞一來,連最基本的飲水、存糧都成了問題。紡車婆娘守著開裂的麻袋哭:“玉米都碎了,冬天咋吃啊?”後生們挑水澆地,剛潑到田裏的水“滋滋”冒白煙,沒等滲進土就被蒸幹,累得直喘氣,嘴唇幹裂出血。
“焦枯煞怕涼、怕潤、怕草木的陰涼氣。”李長生扛著一捆柳枝和半桶井水走來,柳枝帶著綠葉,井水冒著寒氣,他往曬得發燙的糧倉頂潑了瓢井水,井水蒸發,帶著白汽,倉頂的溫度立刻降了些,“熱煞再凶,也抵不過涼水的潤、樹蔭的涼、人心的齊。咱們給地補水、給倉降溫、給人解暑,三樣齊上,焦枯煞就沒處逞凶!”
他讓後生們在曬穀場搭涼棚,“用竹竿和柳枝搭棚子,柳枝遮陽,再往棚頂灑井水,水汽蒸發帶涼,糧食放在棚下,就不會被曬裂;田裏開渠引井水,早晚天涼時澆地,水順著渠慢慢滲,別讓太陽直接烤;中暑的人,灌綠豆湯、酸梅湯,再用井水擦身降溫,屋裏擺上泡著荷葉的涼水盆,潮氣能解暑。”
李長生邊說邊示範給糧倉降溫,他帶著人往糧倉牆壁潑井水,再在倉外種上爬藤的絲瓜、苦瓜,藤蔓很快爬滿牆壁,綠葉遮陽,牆根的溫度降了不少,麻袋裏的玉米穗漸漸不再開裂,摸起來帶著點潮氣,恢複了韌性。“草木能遮陽,井水能潤涼,兩樣配合,糧倉就成了‘涼窖’,煞氣烤不透!”
阿木提著個小水桶,桶裏泡著剛摘的薄荷葉,他給中暑的張大爺擦額頭,薄荷水帶著清涼,張大爺的眼皮動了動,呻吟聲輕了些。孩子們跟著大人在田埂邊挖淺溝,溝裏鋪稻草,再引井水慢慢淌,水順著稻草滲進田裏,焦枯的穀苗根須吸到潮氣,葉尖竟透出點綠,不再發蔫。“師父!苗抬頭了!”阿木舉著薄荷葉喊,聲音裏滿是歡喜。
李長生指揮婆娘們熬解暑湯:“綠豆、赤小豆、金銀花、荷葉一起煮,煮爛了放涼,加紅糖,既能補水又能祛暑氣;糧倉、屋裏掛艾草和薄荷束,草木清氣能驅熱煞,聞著也涼快;讓孩子們去後山采野葡萄、酸漿子,榨成汁凍在井裏,渴了喝一口,酸涼解渴。”
王屠戶家的臘肉被搬進了地窖,地窖裏鋪著稻草,放著盛滿井水的陶罐,水汽讓地窖涼絲絲的,臘肉不再幹硬,變得軟潤,切開來還帶著油光。他提著解暑湯給澆地的後生們送去,湯碗裏飄著荷葉,喝一口,從喉嚨涼到肚子裏,之前的燥熱氣消了大半,後生們又有勁挑水了。
玄誠子坐在涼棚下,喝著酸梅湯,看著柳枝棚頂的水汽、田裏慢慢滲的井水、孩子們手裏的涼果汁,突然明白:焦枯煞能聚熱炙田,卻敵不過人間的“涼潤”智慧——井水的涼、柳枝的陰、解暑湯的潤、早晚澆地的勤,這些藏在農家過夏的法子,本就是最靈的“祛暑符”。那些你搭棚我挑水、你熬湯我送涼的互助暖,比任何法器都能擋熱煞,因為熱煞烤得透土地,卻烤不透人心的齊。
日頭偏西時,涼棚下的糧食保住了,不再開裂;田裏的穀苗喝到了井水,葉尖舒展,泛著青綠;中暑的村民喝了解暑湯,躺在鋪著稻草的涼席上,臉色漸漸紅潤;糧倉的絲瓜藤爬得更密,綠葉間掛著小絲瓜,透著清涼的生機。空氣裏的熱浪淡了些,帶著井水的潤、荷葉的香、薄荷的涼,不再灼人。
張大爺喝著綠豆湯,咂咂嘴:“還是井水涼、草木香,比啥都解暑!這熱煞再凶,也熬不過咱們過夏的老法子!”
李長生望著夕陽下的田埂,井水在渠裏閃著光,柳枝的影子落在地上,涼涼的。“熱有熱的過法,涼有涼的守著,隻要咱們懂借水的潤、借樹的涼、借彼此的暖,再毒的熱浪也炙不壞咱們的日子。”他對村民們說,“往後早晚勤澆地,涼棚常灑水,解暑湯不斷,這焦枯煞熬不過盛夏的尾巴。”
阿木舉著凍在井裏的葡萄汁,汁水裏浮著冰碴,喝一口,酸涼的汁水順著喉嚨流,把最後一點燥熱衝得幹幹淨淨。他看著涼棚下說笑的大人,看著田裏漸漸舒展的穀苗,突然覺得這盛夏的熱,好像也沒那麽可怕了。
焚天宮的焦枯煞雖烈,卻沒能炙裂青石村的田與倉,因為這裏有井水的涼、柳枝的陰、解暑湯的潤,有村民們挑水的勤、搭棚的細、送涼的暖——這些藏在盛夏裏的守護,從來不是酷熱煞氣能炙透的。
涼棚的柳枝還在遮陽,地窖的井水還在泛涼,孩子們的笑聲裏,藏著青石村最清涼的生機,會陪著他們,熬過酷暑,盼到穀穗飽滿的秋收。
不是尋常夏日的暑熱,是從骨頭縫裏往外蒸的“焦”,像被扔進了火爐。日頭剛爬過山頭,曬穀場的石板就燙得能烙餅,王屠戶家的水缸曬了半日,缸沿竟裂了道縫,水滲出來沒多久就被蒸幹,在地上留下白印;村東的菜園更慘,剛澆過的青菜葉中午就蔫了,葉邊卷成焦褐色,土坷垃被曬得硬邦邦的,用鋤頭刨都帶火星,連最耐旱的穀子都低著頭,穗尖發焦,一碰就掉粒。
“這天咋恁毒?”張大爺蹲在田埂上歎氣,草帽往頭上一扣,竟被曬得發燙,他摸著開裂的土地,土塊碎成粉末,飄在風裏像煙塵,“往年再熱,早晚也有露水,今年倒好,露水都被曬沒了,地幹得像火炕!”
熱浪越烤越凶,村裏的麻煩接踵而至。紡車婆娘家的糧倉,儲存的玉米穗被烤得幹透,穗粒一碰就脫落,裝糧食的麻袋曬得發脆,稍一用力就裂開,玉米粒滾得滿地都是;王屠戶家的臘肉掛在屋簷下,沒幾日就變得幹硬發黑,肥肉熬不出油,瘦肉嚼不動,像塊石頭;更嚇人的是,不少村民中暑了,頭暈眼花,口幹舌燥,喝再多涼水都不解渴,郎中說這是“熱毒侵體”,連解暑的草藥都因缺水長得蔫蔫的,藥效大減。
“是‘歸墟焦枯煞’!”玄誠子頂著草帽趕來,帽簷都被曬得發軟,他手裏的折扇扇出的風都是熱的,羅盤上的指針被熱浪烤得發顫,“焚天宮這是借盛夏引了歸墟的陽煞!這煞能聚高溫、吸潮氣,讓土地幹裂、糧食焦脆,連空氣裏的水汽都被吸幹!人在這煞裏待久了,會脫水、中暑,牲畜會渴死,地裏的莊稼會顆粒無收!”
他指著焦枯的穀穗:“這不是普通的幹旱,是煞氣炙烤土地!焦枯煞比淫雨煞更極端,淫雨煞浸田,這煞焚田,一濕一燥,專掐咱們莊稼人的命脈!再這麽烤下去,糧倉的糧食會裂成碎渣,田裏的莊稼會全枯死,咱們連秋糧的種都留不下!”
村民們看著焦土、裂倉、中暑的親人,心都像被熱浪烤著。暑熱本就難熬,焦枯煞一來,連最基本的飲水、存糧都成了問題。紡車婆娘守著開裂的麻袋哭:“玉米都碎了,冬天咋吃啊?”後生們挑水澆地,剛潑到田裏的水“滋滋”冒白煙,沒等滲進土就被蒸幹,累得直喘氣,嘴唇幹裂出血。
“焦枯煞怕涼、怕潤、怕草木的陰涼氣。”李長生扛著一捆柳枝和半桶井水走來,柳枝帶著綠葉,井水冒著寒氣,他往曬得發燙的糧倉頂潑了瓢井水,井水蒸發,帶著白汽,倉頂的溫度立刻降了些,“熱煞再凶,也抵不過涼水的潤、樹蔭的涼、人心的齊。咱們給地補水、給倉降溫、給人解暑,三樣齊上,焦枯煞就沒處逞凶!”
他讓後生們在曬穀場搭涼棚,“用竹竿和柳枝搭棚子,柳枝遮陽,再往棚頂灑井水,水汽蒸發帶涼,糧食放在棚下,就不會被曬裂;田裏開渠引井水,早晚天涼時澆地,水順著渠慢慢滲,別讓太陽直接烤;中暑的人,灌綠豆湯、酸梅湯,再用井水擦身降溫,屋裏擺上泡著荷葉的涼水盆,潮氣能解暑。”
李長生邊說邊示範給糧倉降溫,他帶著人往糧倉牆壁潑井水,再在倉外種上爬藤的絲瓜、苦瓜,藤蔓很快爬滿牆壁,綠葉遮陽,牆根的溫度降了不少,麻袋裏的玉米穗漸漸不再開裂,摸起來帶著點潮氣,恢複了韌性。“草木能遮陽,井水能潤涼,兩樣配合,糧倉就成了‘涼窖’,煞氣烤不透!”
阿木提著個小水桶,桶裏泡著剛摘的薄荷葉,他給中暑的張大爺擦額頭,薄荷水帶著清涼,張大爺的眼皮動了動,呻吟聲輕了些。孩子們跟著大人在田埂邊挖淺溝,溝裏鋪稻草,再引井水慢慢淌,水順著稻草滲進田裏,焦枯的穀苗根須吸到潮氣,葉尖竟透出點綠,不再發蔫。“師父!苗抬頭了!”阿木舉著薄荷葉喊,聲音裏滿是歡喜。
李長生指揮婆娘們熬解暑湯:“綠豆、赤小豆、金銀花、荷葉一起煮,煮爛了放涼,加紅糖,既能補水又能祛暑氣;糧倉、屋裏掛艾草和薄荷束,草木清氣能驅熱煞,聞著也涼快;讓孩子們去後山采野葡萄、酸漿子,榨成汁凍在井裏,渴了喝一口,酸涼解渴。”
王屠戶家的臘肉被搬進了地窖,地窖裏鋪著稻草,放著盛滿井水的陶罐,水汽讓地窖涼絲絲的,臘肉不再幹硬,變得軟潤,切開來還帶著油光。他提著解暑湯給澆地的後生們送去,湯碗裏飄著荷葉,喝一口,從喉嚨涼到肚子裏,之前的燥熱氣消了大半,後生們又有勁挑水了。
玄誠子坐在涼棚下,喝著酸梅湯,看著柳枝棚頂的水汽、田裏慢慢滲的井水、孩子們手裏的涼果汁,突然明白:焦枯煞能聚熱炙田,卻敵不過人間的“涼潤”智慧——井水的涼、柳枝的陰、解暑湯的潤、早晚澆地的勤,這些藏在農家過夏的法子,本就是最靈的“祛暑符”。那些你搭棚我挑水、你熬湯我送涼的互助暖,比任何法器都能擋熱煞,因為熱煞烤得透土地,卻烤不透人心的齊。
日頭偏西時,涼棚下的糧食保住了,不再開裂;田裏的穀苗喝到了井水,葉尖舒展,泛著青綠;中暑的村民喝了解暑湯,躺在鋪著稻草的涼席上,臉色漸漸紅潤;糧倉的絲瓜藤爬得更密,綠葉間掛著小絲瓜,透著清涼的生機。空氣裏的熱浪淡了些,帶著井水的潤、荷葉的香、薄荷的涼,不再灼人。
張大爺喝著綠豆湯,咂咂嘴:“還是井水涼、草木香,比啥都解暑!這熱煞再凶,也熬不過咱們過夏的老法子!”
李長生望著夕陽下的田埂,井水在渠裏閃著光,柳枝的影子落在地上,涼涼的。“熱有熱的過法,涼有涼的守著,隻要咱們懂借水的潤、借樹的涼、借彼此的暖,再毒的熱浪也炙不壞咱們的日子。”他對村民們說,“往後早晚勤澆地,涼棚常灑水,解暑湯不斷,這焦枯煞熬不過盛夏的尾巴。”
阿木舉著凍在井裏的葡萄汁,汁水裏浮著冰碴,喝一口,酸涼的汁水順著喉嚨流,把最後一點燥熱衝得幹幹淨淨。他看著涼棚下說笑的大人,看著田裏漸漸舒展的穀苗,突然覺得這盛夏的熱,好像也沒那麽可怕了。
焚天宮的焦枯煞雖烈,卻沒能炙裂青石村的田與倉,因為這裏有井水的涼、柳枝的陰、解暑湯的潤,有村民們挑水的勤、搭棚的細、送涼的暖——這些藏在盛夏裏的守護,從來不是酷熱煞氣能炙透的。
涼棚的柳枝還在遮陽,地窖的井水還在泛涼,孩子們的笑聲裏,藏著青石村最清涼的生機,會陪著他們,熬過酷暑,盼到穀穗飽滿的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