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小寒,來得比往年早了半月,帶著股鑽骨的陰寒。
不是尋常冬日的幹冷,是從骨頭縫裏滲出來的“凍”,像有無數冰針順著風往人身上紮。天剛蒙蒙亮,王屠戶家的水缸就凍了半尺厚的冰,他用斧頭砸了三斧才破開個洞,冰碴子濺在手上,瞬間紅了一片,疼得他齜牙咧嘴;村西頭的小溪結了冰,冰麵下卻泛著青黑色,不像尋常的透明冰,倒像凍住了一溪墨汁,連溪邊的石頭都裹著層黑霜,摸上去冰寒刺骨,碰久了指尖會發麻發僵。
“這天咋恁冷?”張嬸抱著暖爐烤手,爐子裏的炭火明明燒得旺,卻暖不透屋裏的寒氣,窗戶玻璃上的冰花不是尋常的六角形,竟像無數細小的黑爪,看得人心頭發緊。很快,村裏的驚呼聲四起——曬穀場的柴火堆凍得硬邦邦的,劃火柴都點不著,柴禾裏像裹了冰碴,燒起來“劈啪”響,火苗卻竄不高;有後生早起挑水,剛走出院門就被寒風裹住,臉上凍出了紅疹,疼得直哭;最嚇人的是村東頭的老井,井沿結了圈黑冰,冰碴裏纏著細黑的絲,打水的木桶剛碰到冰麵,就被凍住了,桶底沾著黑冰,甩都甩不掉。
“是‘歸墟寒煞’!”玄誠子裹著厚棉襖趕來,鼻尖凍得通紅,他跺著腳哈氣,手裏的羅盤指針凍得發僵,轉動時帶著“咯吱”聲,“焚天宮這是借寒冬引了歸墟的陰寒煞氣!這煞能凍水、凝冰、蝕陽氣,專往人骨縫、屋牆縫裏鑽!尋常的冷靠穿衣烤火能擋,這寒煞帶著煞氣,凍的是魂魄裏的陽氣,凍久了人會手腳僵硬、意識模糊,跟凍僵的蛇似的,連心跳都會變慢!”
他指著井沿的黑冰:“您看這冰碴帶黑絲,是煞氣凝的‘陰冰’,比尋常冰寒十倍,不光凍 ?,還會順著水源往村裏滲,讓井水、溪水都帶寒氣,人喝了會肚子疼,牲口喝了會拉稀!四野都被寒煞鎖住,柴火點不旺,熱食涼得快,這是想讓咱們在寒冬裏凍僵、凍垮!”
村民們看著凍裂的水缸、結冰的溪流、發抖的孩子,心都揪緊了。寒冬臘月本就靠暖爐、熱飯、厚衣過冬,寒煞一來,連最基本的取暖都成了難事。張嬸把小孫子裹得像個粽子,可孩子還是凍得嘴唇發紫;紡車婆娘家的柴火快燒完了,新柴凍得點不著,屋裏冷得像冰窖,她縮在被窩裏,連針線都拿不穩。
“寒煞怕暖、怕火、怕活人的熱氣聚。”李長生扛著一捆幹鬆枝和半袋炒熱的粗鹽走來,鬆枝上的鬆脂凍得發硬,卻一劃就著,炒熱的粗鹽裝在布包裏,暖乎乎的,他把鹽包遞給凍得發抖的孩子,“鹽炒熱了能暖身,鬆脂燒得旺能驅寒,咱們把人聚起來,把火攏起來,讓陽氣聚成團,寒煞就鑽不進來。”
他讓後生們把村裏的老槐樹周圍清理出來,堆起最大的柴火堆,柴堆裏混著鬆脂、柏葉、艾草,點起來火苗竄得老高,帶著油脂的濃煙滾滾,暖意往四周擴散,靠近火堆的村民們凍僵的手腳漸漸舒展,臉上的紅疹也淡了些。“火要聚,人也要聚,祠堂、曬穀場都架起火堆,讓老弱婦孺去那裏取暖,後生們輪流添柴,別讓火滅了。”
阿木提著個陶罐,罐裏是婆娘們熬的薑湯,薑是埋在灶膛灰裏存的,辣勁足,湯裏還加了紅糖和蔥白,熱辣辣的,喝一口從喉嚨暖到肚子裏。他給凍得發抖的張嬸遞過薑湯,張嬸喝了半碗,嘴唇漸漸有了血色,抱著小孫子往火堆湊了湊,孩子在暖湯和火光的作用下,終於不再發抖,開始小聲哼起童謠。
李長生指揮村民們加固房屋,用稻草和泥土糊住牆縫、窗縫,擋住寒風;在水缸、井口周圍鋪幹草和炒熱的草木灰,草木灰吸熱,能化掉黑冰;讓王屠戶把殺豬剩下的豬油熬成油膏,分給手腳凍紅的村民,油膏抹在皮膚上,形成一層保護膜,寒氣鑽不進去,凍疹也慢慢消了。
“寒煞靠陰冰傳煞氣,咱們就化冰、斷煞路。”李長生帶著後生們去鑿溪冰,冰鎬上抹了桐油和艾草汁,鎬頭一碰黑冰,冰麵就“哢嚓”裂開,黑冰裏的黑絲遇著艾草汁,很快化成黑水,順著溪溝流到村外的低窪處,凍成普通的白冰,再用柴火一燒,冰化水淌,煞氣沒了依附,漸漸散在風裏。
井沿的黑冰最難化,李長生讓村民們往冰上撒炒熱的粗鹽和草木灰,鹽能融冰,草木灰能吸煞,再架起艾草火堆熏烤,濃煙裹著熱氣,黑冰“滋滋”融化,露出底下幹爽的井沿,井水重新泛出暖意,打水的木桶再也凍不住了。
玄誠子坐在祠堂的火堆旁,看著村民們添柴、遞湯、糊窗縫,看著火光裏一張張漸漸暖和的臉,突然明白:寒煞能凍水、凝冰,卻凍不住人間的暖意;能蝕陽氣,卻蝕不了人心聚的熱——鬆脂火的旺、薑湯的辣、粗鹽的暖、人群的熱,這些藏在寒冬裏的人間煙火,本就是最烈的“驅寒符”。那些抱團取暖的法子,比任何禦寒法術都實在,因為它們暖的是身,聚的是心。
日頭升到頭頂時,村裏的寒氣漸漸退了。火堆的暖意融了冰,薑湯的熱暖了身,糊好的窗縫擋住了寒風,溪水解凍淌起清水,井沿的黑冰化成了白汽。村民們圍在火堆旁,喝著薑湯,烤著紅薯,孩子們在火邊追逐打鬧,凍紅的臉上泛起健康的紅暈,祠堂裏的笑聲、柴火的劈啪聲、湯碗的碰撞聲混在一起,把寒煞的陰寒徹底衝散了。
王屠戶啃著烤紅薯,紅薯在鬆脂火裏烤得流油,甜香混著暖意,他抹了把嘴:“這寒煞再凶,也敵不過咱們的柴火堆、熱薑湯!人聚在一塊兒,心暖了,身子就不冷了!”
李長生往火堆裏添了把鬆枝,火苗竄得更高,映著他滿是煙灰的臉。“寒冬靠火暖,人心靠聚暖,寒煞鎖得住四野的冷,鎖不住咱們湊在一塊兒的熱乎氣。”他對村民們說,“往後夜裏多架幾堆火,屋裏燒旺灶,老幼互相照看著,再冷的天、再凶的煞,咱們都能暖過去。”
阿木捧著喝剩的薑湯碗,碗底還留著薑渣,他跑向溪邊,溪水嘩嘩淌著,陽光照在水麵上,閃著碎金似的光,再沒了之前的青黑。“師父,冰化了!溪水不凍了!”
李長生笑著點頭,望向遠處的山巒,寒霧在陽光下漸漸散去,露出光禿禿的樹梢,卻透著股蓄勢待發的生機。焚天宮的寒煞雖烈,卻沒能凍住青石村的暖意,因為這裏有火堆的旺、薑湯的辣、人群的熱,有彼此照護的暖——這些藏在寒冬裏的人間煙火,從來不是陰寒煞氣能鎖住的。
火堆的暖意還在蔓延,薑湯的餘溫還在舌尖,村民們的笑聲裏,藏著青石村最暖的守護,會陪著他們,一直暖到開春。
不是尋常冬日的幹冷,是從骨頭縫裏滲出來的“凍”,像有無數冰針順著風往人身上紮。天剛蒙蒙亮,王屠戶家的水缸就凍了半尺厚的冰,他用斧頭砸了三斧才破開個洞,冰碴子濺在手上,瞬間紅了一片,疼得他齜牙咧嘴;村西頭的小溪結了冰,冰麵下卻泛著青黑色,不像尋常的透明冰,倒像凍住了一溪墨汁,連溪邊的石頭都裹著層黑霜,摸上去冰寒刺骨,碰久了指尖會發麻發僵。
“這天咋恁冷?”張嬸抱著暖爐烤手,爐子裏的炭火明明燒得旺,卻暖不透屋裏的寒氣,窗戶玻璃上的冰花不是尋常的六角形,竟像無數細小的黑爪,看得人心頭發緊。很快,村裏的驚呼聲四起——曬穀場的柴火堆凍得硬邦邦的,劃火柴都點不著,柴禾裏像裹了冰碴,燒起來“劈啪”響,火苗卻竄不高;有後生早起挑水,剛走出院門就被寒風裹住,臉上凍出了紅疹,疼得直哭;最嚇人的是村東頭的老井,井沿結了圈黑冰,冰碴裏纏著細黑的絲,打水的木桶剛碰到冰麵,就被凍住了,桶底沾著黑冰,甩都甩不掉。
“是‘歸墟寒煞’!”玄誠子裹著厚棉襖趕來,鼻尖凍得通紅,他跺著腳哈氣,手裏的羅盤指針凍得發僵,轉動時帶著“咯吱”聲,“焚天宮這是借寒冬引了歸墟的陰寒煞氣!這煞能凍水、凝冰、蝕陽氣,專往人骨縫、屋牆縫裏鑽!尋常的冷靠穿衣烤火能擋,這寒煞帶著煞氣,凍的是魂魄裏的陽氣,凍久了人會手腳僵硬、意識模糊,跟凍僵的蛇似的,連心跳都會變慢!”
他指著井沿的黑冰:“您看這冰碴帶黑絲,是煞氣凝的‘陰冰’,比尋常冰寒十倍,不光凍 ?,還會順著水源往村裏滲,讓井水、溪水都帶寒氣,人喝了會肚子疼,牲口喝了會拉稀!四野都被寒煞鎖住,柴火點不旺,熱食涼得快,這是想讓咱們在寒冬裏凍僵、凍垮!”
村民們看著凍裂的水缸、結冰的溪流、發抖的孩子,心都揪緊了。寒冬臘月本就靠暖爐、熱飯、厚衣過冬,寒煞一來,連最基本的取暖都成了難事。張嬸把小孫子裹得像個粽子,可孩子還是凍得嘴唇發紫;紡車婆娘家的柴火快燒完了,新柴凍得點不著,屋裏冷得像冰窖,她縮在被窩裏,連針線都拿不穩。
“寒煞怕暖、怕火、怕活人的熱氣聚。”李長生扛著一捆幹鬆枝和半袋炒熱的粗鹽走來,鬆枝上的鬆脂凍得發硬,卻一劃就著,炒熱的粗鹽裝在布包裏,暖乎乎的,他把鹽包遞給凍得發抖的孩子,“鹽炒熱了能暖身,鬆脂燒得旺能驅寒,咱們把人聚起來,把火攏起來,讓陽氣聚成團,寒煞就鑽不進來。”
他讓後生們把村裏的老槐樹周圍清理出來,堆起最大的柴火堆,柴堆裏混著鬆脂、柏葉、艾草,點起來火苗竄得老高,帶著油脂的濃煙滾滾,暖意往四周擴散,靠近火堆的村民們凍僵的手腳漸漸舒展,臉上的紅疹也淡了些。“火要聚,人也要聚,祠堂、曬穀場都架起火堆,讓老弱婦孺去那裏取暖,後生們輪流添柴,別讓火滅了。”
阿木提著個陶罐,罐裏是婆娘們熬的薑湯,薑是埋在灶膛灰裏存的,辣勁足,湯裏還加了紅糖和蔥白,熱辣辣的,喝一口從喉嚨暖到肚子裏。他給凍得發抖的張嬸遞過薑湯,張嬸喝了半碗,嘴唇漸漸有了血色,抱著小孫子往火堆湊了湊,孩子在暖湯和火光的作用下,終於不再發抖,開始小聲哼起童謠。
李長生指揮村民們加固房屋,用稻草和泥土糊住牆縫、窗縫,擋住寒風;在水缸、井口周圍鋪幹草和炒熱的草木灰,草木灰吸熱,能化掉黑冰;讓王屠戶把殺豬剩下的豬油熬成油膏,分給手腳凍紅的村民,油膏抹在皮膚上,形成一層保護膜,寒氣鑽不進去,凍疹也慢慢消了。
“寒煞靠陰冰傳煞氣,咱們就化冰、斷煞路。”李長生帶著後生們去鑿溪冰,冰鎬上抹了桐油和艾草汁,鎬頭一碰黑冰,冰麵就“哢嚓”裂開,黑冰裏的黑絲遇著艾草汁,很快化成黑水,順著溪溝流到村外的低窪處,凍成普通的白冰,再用柴火一燒,冰化水淌,煞氣沒了依附,漸漸散在風裏。
井沿的黑冰最難化,李長生讓村民們往冰上撒炒熱的粗鹽和草木灰,鹽能融冰,草木灰能吸煞,再架起艾草火堆熏烤,濃煙裹著熱氣,黑冰“滋滋”融化,露出底下幹爽的井沿,井水重新泛出暖意,打水的木桶再也凍不住了。
玄誠子坐在祠堂的火堆旁,看著村民們添柴、遞湯、糊窗縫,看著火光裏一張張漸漸暖和的臉,突然明白:寒煞能凍水、凝冰,卻凍不住人間的暖意;能蝕陽氣,卻蝕不了人心聚的熱——鬆脂火的旺、薑湯的辣、粗鹽的暖、人群的熱,這些藏在寒冬裏的人間煙火,本就是最烈的“驅寒符”。那些抱團取暖的法子,比任何禦寒法術都實在,因為它們暖的是身,聚的是心。
日頭升到頭頂時,村裏的寒氣漸漸退了。火堆的暖意融了冰,薑湯的熱暖了身,糊好的窗縫擋住了寒風,溪水解凍淌起清水,井沿的黑冰化成了白汽。村民們圍在火堆旁,喝著薑湯,烤著紅薯,孩子們在火邊追逐打鬧,凍紅的臉上泛起健康的紅暈,祠堂裏的笑聲、柴火的劈啪聲、湯碗的碰撞聲混在一起,把寒煞的陰寒徹底衝散了。
王屠戶啃著烤紅薯,紅薯在鬆脂火裏烤得流油,甜香混著暖意,他抹了把嘴:“這寒煞再凶,也敵不過咱們的柴火堆、熱薑湯!人聚在一塊兒,心暖了,身子就不冷了!”
李長生往火堆裏添了把鬆枝,火苗竄得更高,映著他滿是煙灰的臉。“寒冬靠火暖,人心靠聚暖,寒煞鎖得住四野的冷,鎖不住咱們湊在一塊兒的熱乎氣。”他對村民們說,“往後夜裏多架幾堆火,屋裏燒旺灶,老幼互相照看著,再冷的天、再凶的煞,咱們都能暖過去。”
阿木捧著喝剩的薑湯碗,碗底還留著薑渣,他跑向溪邊,溪水嘩嘩淌著,陽光照在水麵上,閃著碎金似的光,再沒了之前的青黑。“師父,冰化了!溪水不凍了!”
李長生笑著點頭,望向遠處的山巒,寒霧在陽光下漸漸散去,露出光禿禿的樹梢,卻透著股蓄勢待發的生機。焚天宮的寒煞雖烈,卻沒能凍住青石村的暖意,因為這裏有火堆的旺、薑湯的辣、人群的熱,有彼此照護的暖——這些藏在寒冬裏的人間煙火,從來不是陰寒煞氣能鎖住的。
火堆的暖意還在蔓延,薑湯的餘溫還在舌尖,村民們的笑聲裏,藏著青石村最暖的守護,會陪著他們,一直暖到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