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晾曬場,在重陽後的第一個晴天,落滿了詭異的“灰”。
往日裏,晴天該是曬穀、曬棉、曬幹貨的好日子,場院裏鋪滿金黃的玉米、雪白的棉花、褐紅的幹辣椒,陽光一照,香氣能飄半條村。可今日的陽光明明很好,晾曬的糧食上卻蒙著層青灰色的塵,像撒了把灶灰,摸起來澀澀的,沾在手上甩不掉,還帶著股土腥裏混著腐爛的怪味。最先發現不對的是曬玉米的張嬸,她剛翻完玉米棒,就發現玉米皮上的灰擦不掉,指甲刮開灰層,裏麵的玉米粒竟泛著黑氣,捏起來軟塌塌的,像要發黴。
“這啥灰啊?毀糧食!”張嬸的喊聲驚動了曬場的村民。大家紛紛查看自家晾曬的東西——曬的棉花纏上灰後,變得硬邦邦的,扯都扯不開,像裹了層砂紙;曬的紅薯幹沾了灰,表麵發黏,滲出黑褐色的水,甜香變成了黴味;連掛在繩上曬的衣物,都被灰染得發暗,布料硬挺挺的,穿在身上紮皮膚,還癢得厲害。
“是‘歸墟煞塵’!”玄誠子捏著一把帶灰的玉米,指尖沾著青灰,很快泛起紅疹,“焚天宮這是把煞氣磨成了粉塵!這煞塵能附著在一切晾曬的東西上,讓糧食發黴、棉花板結、衣物變硬,還會順著皮膚鑽進人身體,讓人發癢起疹,力氣越來越弱!”
他指著曬硬的棉花:“您看這棉花,纖維被煞塵蝕斷了,跟廢絮似的,織不成布;糧食染了塵,吃了會腹脹腹痛,連喂牲口都不行!晾曬場是咱們存冬糧、備冬衣的根本,煞塵覆頂,這是想讓咱們冬天沒糧吃、沒衣穿,凍餓交加,不戰自潰!”
村民們看著發黴的糧食、板結的棉花,心疼得直掉淚。秋收的成果大半靠晾曬保存,玉米要磨麵,棉花要織布,紅薯幹要當零食,哪樣都不能毀。有人想把染塵的糧食扔了,卻舍不得;有人用掃帚掃灰,可灰被掃起來又落下,沾得更勻,連掃帚都被染成青灰色,變得僵硬。阿木抱著曬在石上的柿餅,柿餅上蒙著灰,原本甜軟的果肉硬得像石頭,他急得眼圈發紅:“師父,柿餅壞了,冬天沒甜的吃了……”
“煞塵怕曬、怕風、怕草木清氣。”李長生扛著一捆曬幹的艾草走來,草葉上沾著晨露,清香撲鼻,他往曬穀場撒了把草木灰,灰末揚起,竟把煞塵裹住,在陽光下凝成細小的顆粒,簌簌落在地上,“曬場上的灰是陰煞聚的,咱們用陽剛的法子破它——讓太陽曬透,讓風刮淨,用草木香驅走。”
他讓後生們把染塵的糧食、棉花搬到通風最好的高處,架起木架,把東西攤成薄薄一層,離地麵半尺高,“離了地麵的陰濕,讓風從底下往上穿,煞塵輕,風一吹就散;太陽最烈的時候,曬得越透,煞塵裏的陰寒越容易被烤化。”
李長生又往晾曬的東西上撒了把艾草灰和粗鹽,鹽粒遇著潮氣“劈啪”輕響,艾草灰帶著清香,沾在糧食上,原本發暗的玉米竟透出點金黃,黴斑邊緣開始發幹。“鹽能吸潮,艾草灰能驅煞,兩樣混著撒,再讓太陽曬,煞塵就附不住了。”他邊說邊用木耙翻動玉米,耙齒帶起的灰被風吹走,露出底下沒被深染的玉米粒,還帶著陽光的暖。
阿木和幾個孩子提著竹籃,籃裏裝著曬幹的柏樹葉和樟樹葉,是李長生讓他們去後山采的。他們把樹葉撒在晾曬的棉花和衣物上,柏葉的清香混著艾草香,飄滿曬場,板結的棉花被風吹過,竟慢慢蓬鬆了些,用手輕輕拍打,青灰簌簌掉落,露出裏麵雪白的纖維。“師父!棉花軟了!”阿木舉著一把棉花笑,棉花不再紮手,帶著淡淡的葉香。
李長生指揮村民們在曬場四周點燃艾草堆和柏樹枝,濃煙帶著濃烈的草木香,順著風在曬場上空盤旋,像一張網,把飄散的煞塵裹住,往村外吹去。“煙火氣能衝散煞塵,柏葉、樟葉的香能留下陽氣,讓煞塵不敢再落回來。”他讓婆娘們把染塵的衣物放進沸水裏,水裏加了粗鹽和艾草,煮半個時辰後撈出,用木槌敲打,再掛到高處晾曬,陽光和風一吹,衣物漸漸變軟,硬挺的布料恢複了韌性,上麵的青灰被洗得幹幹淨淨。
王屠戶家曬的臘肉也沾了煞塵,表麵發黏發黑,他按李長生說的,用草木灰水擦洗後,掛在艾草火堆上方熏烤,煙火熏過,臘肉的油脂滲出,黑黏的表層變得焦脆,切開後裏麵的肉還是紅亮的,帶著煙火和肉香,再無之前的怪味。“這法子中!臘肉更香了!”他舉著臘肉給大家看,引得孩子們直咽口水。
玄誠子站在曬場邊,看著陽光下漸漸恢複本色的糧食、棉花,聞著空氣中的草木香和煙火氣,終於明白:煞塵雖能覆物,卻覆不住人間的晾曬智慧——陽光的烈、清風的暢、草木的香、煙火的暖,這些最尋常的自然之力,恰恰是陰煞粉塵的克星。那些靠天吃飯的晾曬法子,藏著祖祖輩輩對抗邪祟的韌性。
日頭偏西時,曬場的煞塵基本被除淨了。玉米重新金黃,棉花恢複雪白,衣物變得柔軟,連之前發蔫的柿餅,在鹽擦、日曬、風吹後,也重新變得甜潤,隻是表皮多了層淡淡的白霜,像撒了層糖。村民們把曬幹的東西收進倉,倉裏鋪著艾草和柏葉,清香滿溢,煞塵再不敢靠近。
張嬸抱著曬幹的棉花,軟乎乎的,心裏踏實了:“隻要太陽好、風幹淨,這點灰算啥?咱們莊稼人,啥時候怕過曬東西?”
李長生望著曬場的木架和殘留的煙火,夕陽把一切染成金紅色,煞塵被徹底吹散,連空氣都變得清甜。“曬場是接天接地的地方,接的是太陽的陽,接的是風的暢,藏的是人間的煙火氣。”他對村民們說,“邪祟能撒灰,咱們就能曬淨;能染物,咱們就能洗清。日子就像這晾曬的糧食,經點風雨,曬透了才更瓷實。”
阿木啃著一塊恢複甜潤的柿餅,甜汁沾在嘴角,他指著倉房:“師父,糧食收進倉了,冬天有甜的吃了!”
李長生點頭,曬場的煙火還在嫋嫋升起,草木香混著糧食的甜,飄向遠方。焚天宮的煞塵雖密,卻沒能毀了青石村的晾曬場,因為這裏的陽光夠烈、清風夠暢、草木夠香、人心夠韌——這些藏在晾曬裏的人間煙火,從來不是陰邪的粉塵能覆蓋的。
曬場的木架還立著,上麵掛著零星的衣物和幹貨,在夕陽下輕輕搖晃,像是在說:隻要心裏有陽光,手裏有法子,再濃的灰,終會被曬散、被風吹淨。而這曬場裏的守護,就像重陽後的陽光,溫暖而堅定,護著青石村一冬的安穩。
往日裏,晴天該是曬穀、曬棉、曬幹貨的好日子,場院裏鋪滿金黃的玉米、雪白的棉花、褐紅的幹辣椒,陽光一照,香氣能飄半條村。可今日的陽光明明很好,晾曬的糧食上卻蒙著層青灰色的塵,像撒了把灶灰,摸起來澀澀的,沾在手上甩不掉,還帶著股土腥裏混著腐爛的怪味。最先發現不對的是曬玉米的張嬸,她剛翻完玉米棒,就發現玉米皮上的灰擦不掉,指甲刮開灰層,裏麵的玉米粒竟泛著黑氣,捏起來軟塌塌的,像要發黴。
“這啥灰啊?毀糧食!”張嬸的喊聲驚動了曬場的村民。大家紛紛查看自家晾曬的東西——曬的棉花纏上灰後,變得硬邦邦的,扯都扯不開,像裹了層砂紙;曬的紅薯幹沾了灰,表麵發黏,滲出黑褐色的水,甜香變成了黴味;連掛在繩上曬的衣物,都被灰染得發暗,布料硬挺挺的,穿在身上紮皮膚,還癢得厲害。
“是‘歸墟煞塵’!”玄誠子捏著一把帶灰的玉米,指尖沾著青灰,很快泛起紅疹,“焚天宮這是把煞氣磨成了粉塵!這煞塵能附著在一切晾曬的東西上,讓糧食發黴、棉花板結、衣物變硬,還會順著皮膚鑽進人身體,讓人發癢起疹,力氣越來越弱!”
他指著曬硬的棉花:“您看這棉花,纖維被煞塵蝕斷了,跟廢絮似的,織不成布;糧食染了塵,吃了會腹脹腹痛,連喂牲口都不行!晾曬場是咱們存冬糧、備冬衣的根本,煞塵覆頂,這是想讓咱們冬天沒糧吃、沒衣穿,凍餓交加,不戰自潰!”
村民們看著發黴的糧食、板結的棉花,心疼得直掉淚。秋收的成果大半靠晾曬保存,玉米要磨麵,棉花要織布,紅薯幹要當零食,哪樣都不能毀。有人想把染塵的糧食扔了,卻舍不得;有人用掃帚掃灰,可灰被掃起來又落下,沾得更勻,連掃帚都被染成青灰色,變得僵硬。阿木抱著曬在石上的柿餅,柿餅上蒙著灰,原本甜軟的果肉硬得像石頭,他急得眼圈發紅:“師父,柿餅壞了,冬天沒甜的吃了……”
“煞塵怕曬、怕風、怕草木清氣。”李長生扛著一捆曬幹的艾草走來,草葉上沾著晨露,清香撲鼻,他往曬穀場撒了把草木灰,灰末揚起,竟把煞塵裹住,在陽光下凝成細小的顆粒,簌簌落在地上,“曬場上的灰是陰煞聚的,咱們用陽剛的法子破它——讓太陽曬透,讓風刮淨,用草木香驅走。”
他讓後生們把染塵的糧食、棉花搬到通風最好的高處,架起木架,把東西攤成薄薄一層,離地麵半尺高,“離了地麵的陰濕,讓風從底下往上穿,煞塵輕,風一吹就散;太陽最烈的時候,曬得越透,煞塵裏的陰寒越容易被烤化。”
李長生又往晾曬的東西上撒了把艾草灰和粗鹽,鹽粒遇著潮氣“劈啪”輕響,艾草灰帶著清香,沾在糧食上,原本發暗的玉米竟透出點金黃,黴斑邊緣開始發幹。“鹽能吸潮,艾草灰能驅煞,兩樣混著撒,再讓太陽曬,煞塵就附不住了。”他邊說邊用木耙翻動玉米,耙齒帶起的灰被風吹走,露出底下沒被深染的玉米粒,還帶著陽光的暖。
阿木和幾個孩子提著竹籃,籃裏裝著曬幹的柏樹葉和樟樹葉,是李長生讓他們去後山采的。他們把樹葉撒在晾曬的棉花和衣物上,柏葉的清香混著艾草香,飄滿曬場,板結的棉花被風吹過,竟慢慢蓬鬆了些,用手輕輕拍打,青灰簌簌掉落,露出裏麵雪白的纖維。“師父!棉花軟了!”阿木舉著一把棉花笑,棉花不再紮手,帶著淡淡的葉香。
李長生指揮村民們在曬場四周點燃艾草堆和柏樹枝,濃煙帶著濃烈的草木香,順著風在曬場上空盤旋,像一張網,把飄散的煞塵裹住,往村外吹去。“煙火氣能衝散煞塵,柏葉、樟葉的香能留下陽氣,讓煞塵不敢再落回來。”他讓婆娘們把染塵的衣物放進沸水裏,水裏加了粗鹽和艾草,煮半個時辰後撈出,用木槌敲打,再掛到高處晾曬,陽光和風一吹,衣物漸漸變軟,硬挺的布料恢複了韌性,上麵的青灰被洗得幹幹淨淨。
王屠戶家曬的臘肉也沾了煞塵,表麵發黏發黑,他按李長生說的,用草木灰水擦洗後,掛在艾草火堆上方熏烤,煙火熏過,臘肉的油脂滲出,黑黏的表層變得焦脆,切開後裏麵的肉還是紅亮的,帶著煙火和肉香,再無之前的怪味。“這法子中!臘肉更香了!”他舉著臘肉給大家看,引得孩子們直咽口水。
玄誠子站在曬場邊,看著陽光下漸漸恢複本色的糧食、棉花,聞著空氣中的草木香和煙火氣,終於明白:煞塵雖能覆物,卻覆不住人間的晾曬智慧——陽光的烈、清風的暢、草木的香、煙火的暖,這些最尋常的自然之力,恰恰是陰煞粉塵的克星。那些靠天吃飯的晾曬法子,藏著祖祖輩輩對抗邪祟的韌性。
日頭偏西時,曬場的煞塵基本被除淨了。玉米重新金黃,棉花恢複雪白,衣物變得柔軟,連之前發蔫的柿餅,在鹽擦、日曬、風吹後,也重新變得甜潤,隻是表皮多了層淡淡的白霜,像撒了層糖。村民們把曬幹的東西收進倉,倉裏鋪著艾草和柏葉,清香滿溢,煞塵再不敢靠近。
張嬸抱著曬幹的棉花,軟乎乎的,心裏踏實了:“隻要太陽好、風幹淨,這點灰算啥?咱們莊稼人,啥時候怕過曬東西?”
李長生望著曬場的木架和殘留的煙火,夕陽把一切染成金紅色,煞塵被徹底吹散,連空氣都變得清甜。“曬場是接天接地的地方,接的是太陽的陽,接的是風的暢,藏的是人間的煙火氣。”他對村民們說,“邪祟能撒灰,咱們就能曬淨;能染物,咱們就能洗清。日子就像這晾曬的糧食,經點風雨,曬透了才更瓷實。”
阿木啃著一塊恢複甜潤的柿餅,甜汁沾在嘴角,他指著倉房:“師父,糧食收進倉了,冬天有甜的吃了!”
李長生點頭,曬場的煙火還在嫋嫋升起,草木香混著糧食的甜,飄向遠方。焚天宮的煞塵雖密,卻沒能毀了青石村的晾曬場,因為這裏的陽光夠烈、清風夠暢、草木夠香、人心夠韌——這些藏在晾曬裏的人間煙火,從來不是陰邪的粉塵能覆蓋的。
曬場的木架還立著,上麵掛著零星的衣物和幹貨,在夕陽下輕輕搖晃,像是在說:隻要心裏有陽光,手裏有法子,再濃的灰,終會被曬散、被風吹淨。而這曬場裏的守護,就像重陽後的陽光,溫暖而堅定,護著青石村一冬的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