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聲如急促的鼓點,敲碎山野的寂靜。阿風俯身於棗紅馬風影的頸側,勁風撲麵如刀割,掠過耳畔呼呼作響。風影渾身的毛色在疾馳中流動如燃燒的火焰,四蹄翻飛如急雨,踏過枯草伏地的荒原,濺起塵土飛揚。前方,衡山巨大的青色輪廓已從地平線升起,山巔沒入流雲深處,雲霧繚繞變幻,似有蛟龍潛隱,吞吐著天地間的氣息。一股難以言喻的悸動在阿風胸中激蕩——這山藏著的秘密,定如深埋地底的礦脈,靜待他這執著的探礦人去叩問、發掘。他輕撫風影溫熱的鬃毛,低語道:“老夥計,新的謎題就在眼前了。”
抵達山麓,風影噴著粗重的鼻息,阿風翻身下馬,雙腳踏上微涼濕潤的泥土。舉目仰望,山勢拔地而起,直刺蒼穹,青石嶙峋的肌理在初秋微黃的底色上縱橫交錯。一條古道如疲憊的巨蟒,扭曲著身軀向雲霧深處隱去,兩旁古木森然,枝葉層層疊疊,織成幽深隧道。空氣飽含草木汁液與腐殖土的濃鬱氣息,每一次呼吸,都像飲下整座山脈醞釀千年的醇厚生機。風影溫馴地以鼻尖輕蹭阿風肩背,仿佛也在回應這山林磅礴而無聲的召喚。
踏上古道,林間光線被揉碎成斑駁金點。參天古木形態各異:盤根錯節的寓木如虯龍深潛於地;穀樹那巨大如掌的葉片在風中低語,脈絡清晰如同大地拓印的掌紋;更有虯枝怒張的柞樹,樹皮溝壑縱橫,深褐色的裂紋裏沉澱著無數個雨雪風霜的輪回。阿風指尖拂過柞樹粗糲的表皮,那觸感仿佛直接撫摸著大山的骨骼,一種跨越時間的堅硬與滄桑直抵心頭。他閉目凝神,仿佛聽見古木在風中傳遞著唯有時間才能破譯的秘語——那是關於生長、關於屹立、關於此山沉默意誌的古老歌謠。
正凝神間,腳下碎石小路色彩漸變。蹲身細察,泥土中散落的石塊質地各異:一種色如蒸熟的栗黃,細膩易碎;另一種則潔白如雪,指尖撚過,粉末如霜飄落。“黃堊?白堊?”阿風心頭劇震。他曾於殘破藥典中窺見記載,此二物生於靈山深處,乃造化療愈塵世疾苦的饋贈。此刻親眼得見,隻覺手中粉末仿佛蘊藏著大地深沉的體溫與無聲的承諾,沉甸甸地壓在手心。他小心翼翼取出一方素帕,將不同色澤的粉末分別包好,如獲至寶般貼身收藏。
一陣突兀的喧嚷聲如利刃,驟然刺破林間的靜謐。阿風警覺,牽起風影循聲而去。轉過一片茂密柞樹林,眼前豁然:一方坡地旁,兩撥村民正激烈對峙,麵紅耳赤,唾沫橫飛。中間一塊飽經踩踏的泥地上,幾道深淺不一的犁痕縱橫交錯,如同大地被爭執撕開的醜陋傷口。
“李老栓!你家犁頭都啃到我家祖墳邊上了,還睜眼說瞎話?”一個精瘦漢子脖頸青筋暴跳,幾乎要撲上去。
被稱作李老栓的老農毫不示弱,揮舞著沾滿泥土的鋤頭:“放屁!趙二狗,你家那幾壟地,哪一寸不是當年老族長劃好的?我看你是存心訛人!”
衝突一觸即發,如同暴雨前悶雷滾動、烏雲壓城的窒息時刻。阿風深吸一口山間清冽的空氣,牽著風影穩步上前,聲音不高卻異常清晰地穿透喧囂:“諸位鄉親,拳腳與鋤頭劈不開死結,請容我一言。”
眾人目光齊刷刷投來,驚疑不定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卻氣度沉凝的陌生騎者。阿風拱手環禮,眼神平和而懇切:“爭執如亂麻,終需理出頭緒。可否容在下細聽原委?”
或許是阿風沉穩的氣度自帶一種安撫的力量,或許是那匹神駿的棗紅馬暗示著某種不凡,喧囂聲漸漸低落。趙二狗喘著粗氣,指著地上混亂的犁痕:“小哥你看!他李家硬說這界溝往年偏東,今年卻偏西了,生生多犁走我兩壟地!”李老栓立刻反駁:“界溝?哪年哪月刻在石頭上了?明明是趙家得寸進尺!”雙方再次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都稱對方“數典忘祖”。
阿風凝神細聽,目光掃過腳下泥濘的“界限”,又投向坡地邊緣幾株被遺忘的老界樹——它們虯曲的枝幹指向模糊的過往。他心中豁然開朗,抬手示意眾人安靜:“諸位,無憑無據,空口爭執如同霧裏看花,隻會越爭越迷。爭執的根子,在於這地界如水中月影,模糊不清。”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何不立石為界,一勞永逸?取山中堅石,刻字為證,立於此地,既敬告天地祖宗,也昭示後世子孫。此界碑一日不倒,此界便一日分明!”
“界碑?”人群中一陣騷動,有人皺眉思索,有人眼中亮起微光。趙二狗嘟囔:“說得輕巧,哪來的石頭?刻字又找誰?”李老栓也遲疑:“立了碑,往後就真不能動了?”
“石頭,這衡山便是取之不盡的寶庫。”阿風指向遠處裸露的山岩,“至於刻字,若鄉親們信得過,在下粗通筆墨,願效微勞。此碑一立,非為禁錮,實為厘定根本,守護安寧。日後子孫耕作,抬頭見此碑,便知分寸所在,免再生今日之爭。”
提議如投入深潭的石子,蕩開層層漣漪。起初的疑慮在阿風誠懇的剖析和可行的方案麵前逐漸消融。最終,一位須發皆白、頗有威望的老者拄杖而出,聲音微顫卻堅定:“後生此言在理!地界不明,代代相爭,何時是頭?立碑為界,祖宗地下有知,也當欣慰!”老者一錘定音,眾人再無異議,紛紛點頭稱是。
眾人合力,很快從山腳尋來一塊紋理細密、色如古銅的青石。阿風取出隨身攜帶的鑿刀——這曾是他丈量險峰、標記路徑的工具。他凝神靜氣,手腕沉穩有力,鑿尖在石麵遊走,金石相擊之聲清脆悅耳,石屑如時光的碎屑簌簌落下。每一鑿都傾注著對公理的敬畏。當“永定界碑”四個方正樸拙的大字最終在石麵上清晰浮現時,人群爆發出由衷的讚歎。石碑被穩穩植入爭執焦點的泥土深處,如同將公正的錨深深紮入大地。趙二狗和李老栓的手,在老者見證下,帶著些許遲疑,終於重重握在了一起。
村民們感念不已,爭相邀請阿風回家用飯。他含笑婉拒,隻接過一位老婆婆硬塞來的幾個溫熱的粗麵饃饃和一小袋鹹菜。饃饃帶著柴火的暖意,鹹菜是山野樸實的滋味,飽含著最本真的情誼。他鄭重道謝,將這份山民的淳樸心意仔細收好。告別時,夕陽為衡山巨大的剪影鍍上赤金輪廓,炊煙在村落上空嫋嫋升起,勾勒出安寧的圖景。阿風翻身上馬,心中澄明:此行尚未登頂,卻已用手中之鑿,在山民心中刻下了一道名為“和解”的印記,這比任何風景都更貼近山的魂靈。
馬蹄嘚嘚,重新叩響上山的石徑。越往上行,秋意越濃。林木褪去單一蒼翠,潑灑出驚心動魄的斑斕:楓樹熾烈如血,槭樹金黃耀眼,常青的鬆柏則如沉穩的墨玉鑲嵌其間。山風掠過,掀起層層疊疊的彩色波浪,發出海潮般深沉的呼嘯。風影的腳步輕快穩健,踏過鋪滿厚厚落葉的鬆軟路徑,蹄鐵與枯葉摩擦,發出沙沙的低語。阿風敏銳的目光捕捉著山石細微的變化。他發現黃堊往往依附於山陰濕潤的岩壁,色澤溫潤;而白堊則多見於向陽幹燥的坡地,質地更為鬆散純淨。他小心翼翼地采集樣本,心中默記其特征與分布——這大地無聲的語言,正向他揭示著自然的秘藏。
臨近山脊,空氣驟然清寒。風影噴出的鼻息凝成團團白霧。腳下石徑愈發陡峭嶙峋,如同登天懸梯。阿風下馬,一手緊握韁繩,一手扣住冰冷濕滑的岩石棱角,引導風影謹慎攀行。山風變得狂野不羈,撕扯著他們的衣袍,發出獵獵聲響。回望來路,蜿蜒的小徑早已隱沒在翻騰的雲海之下,仿佛大地已被徹底覆蓋。唯有遠處幾座孤峰刺破雲浪,如同傳說中漂浮海上的仙島,令人頓生遺世獨立、置身洪荒之感。
當最後一步踏上頂峰堅實的岩石,一股浩瀚之氣瞬間充盈肺腑。極目四望,萬山俯首,層巒疊嶂的青色脊背在腳下如凝固的巨浪般奔湧向無盡遠方。雲海浩瀚無垠,翻湧蒸騰,時而如怒濤拍擊孤峰,時而如輕紗溫柔纏繞。陽光刺破雲層,道道金瀑傾瀉而下,將流動的雲海點染成一片熔金之海。風影立於崖邊,昂首長嘶,清越的嘶鳴在山穀間久久回蕩,仿佛在宣告對這壯闊天地的禮讚。阿風張開雙臂,勁風鼓蕩衣襟,仿佛要將整個乾坤擁入懷中。所有的跋涉、風塵,都在此刻化作了胸中奔湧不息、難以言表的激越與澄明——這蒼茫天地,正是他心之所向,魂之所係。
“好馬,好氣象!”一個蒼勁而溫和的聲音自身後傳來。阿風驀然回首,隻見一老者立於不遠處的蒼鬆之下。他須發如雪,麵容卻紅潤如童顏,一身葛布舊袍洗得泛白,在山風中飄然拂動,周身似有清氣流轉,與這山巔雲霧渾然一體。
阿風心中凜然,恭敬長揖:“晚輩阿風,偶登此巔,得見仙顏,幸何如之!”
老者撫須微笑,目光深邃如古井,仿佛能洞穿人心:“仙蹤渺渺,老夫不過一山野朽木,伴此雲霞度日罷了。倒是小友,一路行來,觀山石草木,眼中自有慧光流轉,非尋常過客可比。”
阿風心中一動,取出貼身收藏的素帕包裹,小心展開黃白二堊:“前輩慧眼。晚輩確有所惑,於山間見此二色奇石,似為藥典所載之黃堊、白堊,然不敢輕斷。”
老者目光掃過粉末,微微頷首:“正是此物。衡山有靈,孕此微末。黃堊生於幽陰濕冷之地,其性溫厚收斂,可愈肌骨潰爛之傷;白堊得烈日精氣,其性燥烈,善解無名癰疽之毒。然采之不可竭澤,用之不可無度,此乃自然之法度。”他話語從容,字字如珠璣落盤,將草木山石的稟賦與禁忌娓娓道來,仿佛在誦讀一部鐫刻於天地之間的無字藥經。
阿風聽得如癡如醉,恭敬請教:“前輩字字珠璣,莫非精於岐黃?”
老者淡然一笑,眼中智慧之光流轉,望向腳下蒼茫雲海:“醫道?小道爾。山石有脈,草木有靈,水土有性,人居其間,順之則生,逆之則損。老夫在此,不過觀山之呼吸,聽林之脈搏,偶識其性罷了。譬如那山腰紛爭之地,你立石為界,化戾氣為祥和,此亦是療愈——療人心之痼疾。此道,豈不比金石草木之方更為根本?”他話語如清泉,滌蕩著阿風的心塵,“山之道,在生養,在平衡,在無言中維係萬有。你我過客,能窺其一斑,體味其精神,便是造化所賜的莫大福緣了。”
山巔之上,雲海流金,時間仿佛被這亙古的壯美所凝固。阿風與老者相對而坐,沐浴著流轉的霞光,聆聽老者口中那些關於山脈氣脈走向、草木榮枯時序、甚至星鬥與地氣隱約感應的玄妙體悟。老者話語間不見絲毫玄虛術語,隻有對自然運行至深敬畏下的樸素洞察。風影安靜地臥在近旁,偶爾甩動長尾,驅趕山巔微寒的氣流。
日影悄然西斜,將雲海染成瑰麗的紫金。阿風起身,向著老者深深一揖,情意真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山。晚輩阿風,銘記教誨。”
老者含笑目送:“去吧。山外有山,路無盡處。你心有尺規,眼含天地,足下之路,便是坦途。” 言罷,他轉身,步履從容,身影漸漸融入那棵虯勁的蒼鬆與彌漫的暮靄之中,仿佛本就是山嵐凝聚而成的精魂,此刻複歸於衡山蒼茫的懷抱。
阿風牽著風影,循來路緩步下山。暮色四合,林間幽暗,歸鳥的鳴叫劃破寂靜。再次經過那方新立的界碑,石碑在薄暮中泛著冷硬而堅實的光澤。他停下腳步,手指撫過冰涼石麵上自己親手鐫刻的“永定”二字。身後是剛剛告別的、令人心魄俱醉的絕頂風光,眼前是這道由他親手嵌入大地肌理的、微小卻堅實的和解印記。一高一低,一虛一實,卻在此刻奇妙地重疊於他的精神視野——山的壯美令人超脫,而人間的溝壑更需用心彌平。這廣袤大地,既需要仰望其頭顱的孤高,亦需俯身傾聽其脈搏的低語。他胸中豁然開朗,宛如雲破月來,照徹前路。
山下村落,燈火如豆,在濃重的夜色中溫暖地閃爍,如同大地安眠時平穩的呼吸。阿風並未停駐,他輕夾馬腹,風影會意,發出一聲清越的嘶鳴,奮起四蹄。棗紅色的身影如同離弦之箭,迅疾地融入沉沉的夜幕。
前方,是無垠的黑暗,更是無垠的未知山河。馬蹄聲在寂靜的曠野中回蕩,敲擊著沉睡的大地,也叩響著永不停息的探索之門。衡山饋贈的風景與智慧沉入心底,化為永不熄滅的燈盞。阿風知道,每一次抵達都隻是起點,每一座山峰都藏著一個嶄新的謎麵。他伏低身軀,與風影合為一體,奔向墨色大地與熹微晨光相接的遠方——那裏,千山靜默,萬壑無聲,正等待著馬蹄踏響新的序章。
抵達山麓,風影噴著粗重的鼻息,阿風翻身下馬,雙腳踏上微涼濕潤的泥土。舉目仰望,山勢拔地而起,直刺蒼穹,青石嶙峋的肌理在初秋微黃的底色上縱橫交錯。一條古道如疲憊的巨蟒,扭曲著身軀向雲霧深處隱去,兩旁古木森然,枝葉層層疊疊,織成幽深隧道。空氣飽含草木汁液與腐殖土的濃鬱氣息,每一次呼吸,都像飲下整座山脈醞釀千年的醇厚生機。風影溫馴地以鼻尖輕蹭阿風肩背,仿佛也在回應這山林磅礴而無聲的召喚。
踏上古道,林間光線被揉碎成斑駁金點。參天古木形態各異:盤根錯節的寓木如虯龍深潛於地;穀樹那巨大如掌的葉片在風中低語,脈絡清晰如同大地拓印的掌紋;更有虯枝怒張的柞樹,樹皮溝壑縱橫,深褐色的裂紋裏沉澱著無數個雨雪風霜的輪回。阿風指尖拂過柞樹粗糲的表皮,那觸感仿佛直接撫摸著大山的骨骼,一種跨越時間的堅硬與滄桑直抵心頭。他閉目凝神,仿佛聽見古木在風中傳遞著唯有時間才能破譯的秘語——那是關於生長、關於屹立、關於此山沉默意誌的古老歌謠。
正凝神間,腳下碎石小路色彩漸變。蹲身細察,泥土中散落的石塊質地各異:一種色如蒸熟的栗黃,細膩易碎;另一種則潔白如雪,指尖撚過,粉末如霜飄落。“黃堊?白堊?”阿風心頭劇震。他曾於殘破藥典中窺見記載,此二物生於靈山深處,乃造化療愈塵世疾苦的饋贈。此刻親眼得見,隻覺手中粉末仿佛蘊藏著大地深沉的體溫與無聲的承諾,沉甸甸地壓在手心。他小心翼翼取出一方素帕,將不同色澤的粉末分別包好,如獲至寶般貼身收藏。
一陣突兀的喧嚷聲如利刃,驟然刺破林間的靜謐。阿風警覺,牽起風影循聲而去。轉過一片茂密柞樹林,眼前豁然:一方坡地旁,兩撥村民正激烈對峙,麵紅耳赤,唾沫橫飛。中間一塊飽經踩踏的泥地上,幾道深淺不一的犁痕縱橫交錯,如同大地被爭執撕開的醜陋傷口。
“李老栓!你家犁頭都啃到我家祖墳邊上了,還睜眼說瞎話?”一個精瘦漢子脖頸青筋暴跳,幾乎要撲上去。
被稱作李老栓的老農毫不示弱,揮舞著沾滿泥土的鋤頭:“放屁!趙二狗,你家那幾壟地,哪一寸不是當年老族長劃好的?我看你是存心訛人!”
衝突一觸即發,如同暴雨前悶雷滾動、烏雲壓城的窒息時刻。阿風深吸一口山間清冽的空氣,牽著風影穩步上前,聲音不高卻異常清晰地穿透喧囂:“諸位鄉親,拳腳與鋤頭劈不開死結,請容我一言。”
眾人目光齊刷刷投來,驚疑不定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卻氣度沉凝的陌生騎者。阿風拱手環禮,眼神平和而懇切:“爭執如亂麻,終需理出頭緒。可否容在下細聽原委?”
或許是阿風沉穩的氣度自帶一種安撫的力量,或許是那匹神駿的棗紅馬暗示著某種不凡,喧囂聲漸漸低落。趙二狗喘著粗氣,指著地上混亂的犁痕:“小哥你看!他李家硬說這界溝往年偏東,今年卻偏西了,生生多犁走我兩壟地!”李老栓立刻反駁:“界溝?哪年哪月刻在石頭上了?明明是趙家得寸進尺!”雙方再次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都稱對方“數典忘祖”。
阿風凝神細聽,目光掃過腳下泥濘的“界限”,又投向坡地邊緣幾株被遺忘的老界樹——它們虯曲的枝幹指向模糊的過往。他心中豁然開朗,抬手示意眾人安靜:“諸位,無憑無據,空口爭執如同霧裏看花,隻會越爭越迷。爭執的根子,在於這地界如水中月影,模糊不清。”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何不立石為界,一勞永逸?取山中堅石,刻字為證,立於此地,既敬告天地祖宗,也昭示後世子孫。此界碑一日不倒,此界便一日分明!”
“界碑?”人群中一陣騷動,有人皺眉思索,有人眼中亮起微光。趙二狗嘟囔:“說得輕巧,哪來的石頭?刻字又找誰?”李老栓也遲疑:“立了碑,往後就真不能動了?”
“石頭,這衡山便是取之不盡的寶庫。”阿風指向遠處裸露的山岩,“至於刻字,若鄉親們信得過,在下粗通筆墨,願效微勞。此碑一立,非為禁錮,實為厘定根本,守護安寧。日後子孫耕作,抬頭見此碑,便知分寸所在,免再生今日之爭。”
提議如投入深潭的石子,蕩開層層漣漪。起初的疑慮在阿風誠懇的剖析和可行的方案麵前逐漸消融。最終,一位須發皆白、頗有威望的老者拄杖而出,聲音微顫卻堅定:“後生此言在理!地界不明,代代相爭,何時是頭?立碑為界,祖宗地下有知,也當欣慰!”老者一錘定音,眾人再無異議,紛紛點頭稱是。
眾人合力,很快從山腳尋來一塊紋理細密、色如古銅的青石。阿風取出隨身攜帶的鑿刀——這曾是他丈量險峰、標記路徑的工具。他凝神靜氣,手腕沉穩有力,鑿尖在石麵遊走,金石相擊之聲清脆悅耳,石屑如時光的碎屑簌簌落下。每一鑿都傾注著對公理的敬畏。當“永定界碑”四個方正樸拙的大字最終在石麵上清晰浮現時,人群爆發出由衷的讚歎。石碑被穩穩植入爭執焦點的泥土深處,如同將公正的錨深深紮入大地。趙二狗和李老栓的手,在老者見證下,帶著些許遲疑,終於重重握在了一起。
村民們感念不已,爭相邀請阿風回家用飯。他含笑婉拒,隻接過一位老婆婆硬塞來的幾個溫熱的粗麵饃饃和一小袋鹹菜。饃饃帶著柴火的暖意,鹹菜是山野樸實的滋味,飽含著最本真的情誼。他鄭重道謝,將這份山民的淳樸心意仔細收好。告別時,夕陽為衡山巨大的剪影鍍上赤金輪廓,炊煙在村落上空嫋嫋升起,勾勒出安寧的圖景。阿風翻身上馬,心中澄明:此行尚未登頂,卻已用手中之鑿,在山民心中刻下了一道名為“和解”的印記,這比任何風景都更貼近山的魂靈。
馬蹄嘚嘚,重新叩響上山的石徑。越往上行,秋意越濃。林木褪去單一蒼翠,潑灑出驚心動魄的斑斕:楓樹熾烈如血,槭樹金黃耀眼,常青的鬆柏則如沉穩的墨玉鑲嵌其間。山風掠過,掀起層層疊疊的彩色波浪,發出海潮般深沉的呼嘯。風影的腳步輕快穩健,踏過鋪滿厚厚落葉的鬆軟路徑,蹄鐵與枯葉摩擦,發出沙沙的低語。阿風敏銳的目光捕捉著山石細微的變化。他發現黃堊往往依附於山陰濕潤的岩壁,色澤溫潤;而白堊則多見於向陽幹燥的坡地,質地更為鬆散純淨。他小心翼翼地采集樣本,心中默記其特征與分布——這大地無聲的語言,正向他揭示著自然的秘藏。
臨近山脊,空氣驟然清寒。風影噴出的鼻息凝成團團白霧。腳下石徑愈發陡峭嶙峋,如同登天懸梯。阿風下馬,一手緊握韁繩,一手扣住冰冷濕滑的岩石棱角,引導風影謹慎攀行。山風變得狂野不羈,撕扯著他們的衣袍,發出獵獵聲響。回望來路,蜿蜒的小徑早已隱沒在翻騰的雲海之下,仿佛大地已被徹底覆蓋。唯有遠處幾座孤峰刺破雲浪,如同傳說中漂浮海上的仙島,令人頓生遺世獨立、置身洪荒之感。
當最後一步踏上頂峰堅實的岩石,一股浩瀚之氣瞬間充盈肺腑。極目四望,萬山俯首,層巒疊嶂的青色脊背在腳下如凝固的巨浪般奔湧向無盡遠方。雲海浩瀚無垠,翻湧蒸騰,時而如怒濤拍擊孤峰,時而如輕紗溫柔纏繞。陽光刺破雲層,道道金瀑傾瀉而下,將流動的雲海點染成一片熔金之海。風影立於崖邊,昂首長嘶,清越的嘶鳴在山穀間久久回蕩,仿佛在宣告對這壯闊天地的禮讚。阿風張開雙臂,勁風鼓蕩衣襟,仿佛要將整個乾坤擁入懷中。所有的跋涉、風塵,都在此刻化作了胸中奔湧不息、難以言表的激越與澄明——這蒼茫天地,正是他心之所向,魂之所係。
“好馬,好氣象!”一個蒼勁而溫和的聲音自身後傳來。阿風驀然回首,隻見一老者立於不遠處的蒼鬆之下。他須發如雪,麵容卻紅潤如童顏,一身葛布舊袍洗得泛白,在山風中飄然拂動,周身似有清氣流轉,與這山巔雲霧渾然一體。
阿風心中凜然,恭敬長揖:“晚輩阿風,偶登此巔,得見仙顏,幸何如之!”
老者撫須微笑,目光深邃如古井,仿佛能洞穿人心:“仙蹤渺渺,老夫不過一山野朽木,伴此雲霞度日罷了。倒是小友,一路行來,觀山石草木,眼中自有慧光流轉,非尋常過客可比。”
阿風心中一動,取出貼身收藏的素帕包裹,小心展開黃白二堊:“前輩慧眼。晚輩確有所惑,於山間見此二色奇石,似為藥典所載之黃堊、白堊,然不敢輕斷。”
老者目光掃過粉末,微微頷首:“正是此物。衡山有靈,孕此微末。黃堊生於幽陰濕冷之地,其性溫厚收斂,可愈肌骨潰爛之傷;白堊得烈日精氣,其性燥烈,善解無名癰疽之毒。然采之不可竭澤,用之不可無度,此乃自然之法度。”他話語從容,字字如珠璣落盤,將草木山石的稟賦與禁忌娓娓道來,仿佛在誦讀一部鐫刻於天地之間的無字藥經。
阿風聽得如癡如醉,恭敬請教:“前輩字字珠璣,莫非精於岐黃?”
老者淡然一笑,眼中智慧之光流轉,望向腳下蒼茫雲海:“醫道?小道爾。山石有脈,草木有靈,水土有性,人居其間,順之則生,逆之則損。老夫在此,不過觀山之呼吸,聽林之脈搏,偶識其性罷了。譬如那山腰紛爭之地,你立石為界,化戾氣為祥和,此亦是療愈——療人心之痼疾。此道,豈不比金石草木之方更為根本?”他話語如清泉,滌蕩著阿風的心塵,“山之道,在生養,在平衡,在無言中維係萬有。你我過客,能窺其一斑,體味其精神,便是造化所賜的莫大福緣了。”
山巔之上,雲海流金,時間仿佛被這亙古的壯美所凝固。阿風與老者相對而坐,沐浴著流轉的霞光,聆聽老者口中那些關於山脈氣脈走向、草木榮枯時序、甚至星鬥與地氣隱約感應的玄妙體悟。老者話語間不見絲毫玄虛術語,隻有對自然運行至深敬畏下的樸素洞察。風影安靜地臥在近旁,偶爾甩動長尾,驅趕山巔微寒的氣流。
日影悄然西斜,將雲海染成瑰麗的紫金。阿風起身,向著老者深深一揖,情意真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山。晚輩阿風,銘記教誨。”
老者含笑目送:“去吧。山外有山,路無盡處。你心有尺規,眼含天地,足下之路,便是坦途。” 言罷,他轉身,步履從容,身影漸漸融入那棵虯勁的蒼鬆與彌漫的暮靄之中,仿佛本就是山嵐凝聚而成的精魂,此刻複歸於衡山蒼茫的懷抱。
阿風牽著風影,循來路緩步下山。暮色四合,林間幽暗,歸鳥的鳴叫劃破寂靜。再次經過那方新立的界碑,石碑在薄暮中泛著冷硬而堅實的光澤。他停下腳步,手指撫過冰涼石麵上自己親手鐫刻的“永定”二字。身後是剛剛告別的、令人心魄俱醉的絕頂風光,眼前是這道由他親手嵌入大地肌理的、微小卻堅實的和解印記。一高一低,一虛一實,卻在此刻奇妙地重疊於他的精神視野——山的壯美令人超脫,而人間的溝壑更需用心彌平。這廣袤大地,既需要仰望其頭顱的孤高,亦需俯身傾聽其脈搏的低語。他胸中豁然開朗,宛如雲破月來,照徹前路。
山下村落,燈火如豆,在濃重的夜色中溫暖地閃爍,如同大地安眠時平穩的呼吸。阿風並未停駐,他輕夾馬腹,風影會意,發出一聲清越的嘶鳴,奮起四蹄。棗紅色的身影如同離弦之箭,迅疾地融入沉沉的夜幕。
前方,是無垠的黑暗,更是無垠的未知山河。馬蹄聲在寂靜的曠野中回蕩,敲擊著沉睡的大地,也叩響著永不停息的探索之門。衡山饋贈的風景與智慧沉入心底,化為永不熄滅的燈盞。阿風知道,每一次抵達都隻是起點,每一座山峰都藏著一個嶄新的謎麵。他伏低身軀,與風影合為一體,奔向墨色大地與熹微晨光相接的遠方——那裏,千山靜默,萬壑無聲,正等待著馬蹄踏響新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