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字的第一卷寫完了,雖然回頭看時,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可也總算寫出我想要的樣子。


    主人公一出場,就是高官之家的嫡子,為他的創業崛起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主人公沒有參與東漢末年的黃巾大亂局中,不是不想拯救天下民眾,實不能也。


    他穿越之時年方九歲,又在“東夷”之地,沒錢、沒糧、沒人口,更是沒兵……


    如果以九歲之齡率領統帥民眾,好像總不是那麽回事,何況在名望為上的東漢末年,純樸的民眾又有誰會聽從一個稚子的號召呢?


    更何況,在東漢末年,如果沒有一些世家大族的支持,哪怕你再有本事,恐怕也無力施展。


    這是由漢朝時的社會形態而決定的,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所以蔡成不僅要能夠動員民眾,還需要得到社會更多階層的支持,非匹夫之勇和幾項發明所能決定的。


    最重要的,他並不想顛覆大漢呀。


    中華數千年的曆史上,“匹夫起事,無憑借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這便是後世對漢的評價。


    然而起源於漢中彈丸之地,又綿延四百年的大漢,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後續兩千年發展的圖騰。


    漢人、漢族、漢語、漢話、漢服……早已融入了華夏民族的血液中、刻在了靈魂上,並影響了後世兩千年的發展,鑄就了我們的民族之魂。


    “秦得其形,漢固其本”,不僅彰顯了秦漢兩朝對中華民族日後發展的巨大作用,還影響著後世各朝代的走向,更是被後世曆朝曆代奉為正統之源、民族之本。


    而《後漢書·郡國誌》中,“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更是說出了中華民族的不甘。


    “漢不能滅”也因此成為作者本人的執念。


    於是,從立場上,主人公也無法參與黃巾亂世。


    他不願起兵對民眾揮起屠刀,又不願借黃巾之亂覆滅大漢,還擔心因自己的參與造成對大漢更大的破壞。


    好在有年齡這一天然要素,那就兩不相幫,避開這段時間好了。


    而且,一個穿越者,又為稚童之身,身後的家族幾為寒門,在以“名望”為先的漢代,想成事可謂是千難萬難。


    更何況穿越者與時代的思想意識都不同,如果不能找到什麽為自己鎮場子,讓自己的一切行為既能驚詫天下,卻又是那麽合理,豈不妙哉?


    否則,推出曲轅犁還好說,可如何解釋雪花鹽、蔗糖、播種機、左伯紙等一係列“青州特產”的推出呢?


    怎麽辦?


    於是,山中客這一虛幻的人物就出現了。


    反正主人公自己從未說過山中客是仙人,卻可以讓他人自行腦補,得出了“山中客必是仙人”的結論,也使主人公完美詮釋其所做所為。


    反正漢代是相信神仙鬼怪的。


    這是主人公為自己能站穩腳跟而設計的腳本。


    也是能夠借到漢靈帝劉宏之勢的背景因素。


    沒有劉宏撐腰,主人公哪能掌控整個青州?又哪有可能一路順風順水。


    想想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推行“度田令”,都能導致天下皆反,如果主人公沒有找到足夠強力的靠山,想推行新農體係,那真是白日做夢。


    莫以為隻憑穿越者的思想意識、知識積累,便可以在前世各個朝代為所欲為。


    否則,哪怕主人公想在東萊郡做點什麽,恐怕都會被青州各階層的勢力淹沒。


    有了山中客,這一切就有了根基。


    你說這是陰謀還是陽謀?


    反正主人公自己沒承認過中山客就是仙人,至於是否仙人,都是別人給出的判斷。


    凡是喜歡曆史的朋友都知道,現代人未必就比古代人聰明。


    “中國智慧”那可是建立在數千年文明的基礎之上。


    當今世界上發生的一切,我們都可以從中國的上下五千年中找到注腳。


    要論玩智謀,曆朝曆代的傑出人物,都可以甩現代普通人幾條街。


    所以,主人公幹脆不與東漢末年那些大人物鬥智,恐怕他也根本就鬥不過。


    主人公的優勢是後世幾千年積累的各種經驗和知識。


    有了山中客這一虛幻的“仙人”為主人公背書,那就幹脆玩陽謀好了。


    第一卷中,主人公無論是推蔡立為青州牧,建立護民軍,對抗世家大族、朝堂重臣的各種陰謀,都是陽謀。


    喜歡戰爭史的朋友都知道,偉人最擅長使用陽謀。


    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大生產運動,《論持久戰》,一篇公開廣播退傅作義奇襲之兵……


    中國革命史上,充斥的都是陽謀。


    可見,陽謀可完勝陰謀,絕不是妄言。


    用陽謀,借到了漢靈帝的勢,把推行“新農體係”變成了“奉旨”;


    用陽謀,組建護民軍——可以橫掃天下的強軍,反正“黨錮”開禁,地方官府和世家大族,甚至是個人,都可以擁有私兵,隻要你養得起;


    用陽謀,挫敗了世家大族的“同化”之策……


    “先除外患,再解內憂”是主人公對大漢情深的體現;


    “和平發展,保護人口”是主人公完成使命的基礎;


    “組建內閣、君主立憲”是主人公保護劉氏血脈、用本土能人治國、推行良政的基本方略……


    董卓入京能以自己的殘暴,壓製得一應眾臣噤若寒蟬,主人公同樣以自己手握強軍壓製舊臣,強勢掌控朝堂之上的話語權,同時速控大漢北方九州。


    主人公牢記了偉人的教導:槍杆子裏麵出政權!


    主人公還牢記了“發動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這一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


    好在從中平二年,到中平五年,曆史給了主人公韜光養晦、埋頭發展的時間。


    這也是主人公選擇黃巾之亂剛剛平複便馬上出手的根本原因。


    主人公需要幾年的蟄伏期,悶頭發展自身——畢竟東漢末年的青州因黃巾之亂的破壞,底子太薄了。


    否則,青州護民軍也不可能一出而驚天下;


    否則,青州也不會在幾年之間,就有了六百萬人口;


    否則,青州也不會擁有了近億畝田地(東西兩漢田地最多時,也才八億多畝);


    否則,青州以一州之力,根本不可能在不影響百姓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還能養數十萬軍隊……


    然而,現實永遠是現實。


    陽謀能應對陰謀,可也擋不住一杯毒水。


    主人公中毒而亡,瞬間讓已經走上正軌的大漢地動山搖。


    有人為我出主意,說是能否讓主人公來個二次穿越,再來個撥亂反正?


    這個主意很好,我采納了,並向提出建議的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謝!


    至於蔡成能否醒來,何時醒來,還請各位看官朋友往下看。


    然而,我個人認為,各位看官應該把目光聚焦在沒有蔡成的那些歲月,看看本土那些大才,如荀彧和各位閣老,如張遼、於禁、趙雲、張合、關羽、張飛這些東漢末年文才武將身上。


    看看他們如何在主人公為他們打下的基礎上,盡情地發揮自己。


    主人公已經給他們留下了幾道難題:


    第一個難題:開發東北黑土地,以及整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晉中平原、關中平原等疆土內的糧倉。


    要知道,中華民族是在二十一世紀才實現一日三餐、餐餐管飽,所以,主人公穿越到東漢末年的第一項任務,便是大幅度增加糧食生產。


    第二個難題:治理黃土高原,治理黃河,一改“中遊泥沙俱下、下遊黃龍懸頂”的千年曆史。


    而東漢末年,恰是治理黃土高原和黃河的最好曆史時機。


    皆因那時黃土高原上農耕日趨減少、遊牧日趨增多、植被開始恢複的初期。


    第三個難題:以煤代柴、保護樹木。


    不要以為找到一兩煤礦,就能夠實現“以煤代柴”。按當時的勞動力數量、生產力水平和運輸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還是很難的。


    第四個難題:製服想要搗亂的世家大族。


    丞相和內閣成員,都出自皇室宗親和世家大族,而推行大漢新製,初始時世家大族的利益受損還極大,這可是個超級難題。


    第五個難題:改變觀念,農工商並重。


    誰都知道,改變觀念有多難。


    第六個難題:應對災難,消除外患。


    “小冰河期”的到來,東漢末年災害頻發,如何讓剛剛收服的北方十數州能夠安定下來?


    盡管東漢末年外患不嚴重,畢竟西羌、烏桓勢弱,鮮卑還在發展中期,高句麗、扶餘尚未完全成型,可隻要有外患,都可能會讓剛剛收服的大漢北方十數州瞬間分崩離析。


    第七個難題:抵禦江東曹操、江南孫策、西南劉焉等的騷擾,甚至是侵入北方。


    為了增加難度,在江南荊州,可是又出現了一個“仙人弟子”,一個新的穿越者,桓佑。


    要知道,主人公為他們打下的基礎,還是很薄弱的。


    除青冀幽並四州外,大漢北方其他州尚未完全掌控,而冀幽並三州的基礎還很是微薄,長江(文中的“大江”)以北,還有江夏、南郡兩處在劉表的掌控中,更何況北有鮮卑,西有西羌、東有曹操,南有桓佑、孫策、周瑜,西南有劉焉……


    這些全對中原虎視眈眈……


    所有這一切,決定於主人公中毒倒下後的三五年之中,也就是荀彧、荀攸、劉虞、王允等人,在未來三五年中,不僅要穩定大漢北方、防止甚至杜絕四麵之患,還要應對內部的天災人禍、新舊製度的更替、百姓的生存、環境的改善、觀念的逐步轉換……


    等待新內閣、新兵部的挑戰,絕對是嚴峻的,一個不小心,就會崩盤。


    請各位看官拭目以待,看看沒有蔡成的日子裏,大漢北方的發展將會如何。


    他們會實現蔡成的“洛水之誓”嗎?


    他們能保證蔡成醒來之後,大漢北方的百姓都能夠一日三餐嗎?


    他們能打擊一小部分,團結一大部分,從而因勢利導,讓世家大族也能擁抱大漢新製嗎?


    幾年過後,小皇帝劉協也長大了,他的皇帝意識會不斷覺醒,他會如何看待君主立憲製?


    ……


    太多的懸念有待於各位看官去揭密。


    好吧,不囉嗦了,就有待於看官慢慢揭開一層層迷霧吧。


    同時也期待著各位看官多評論、多指出失誤之處。


    也有朋友說本人對戰爭場麵的描寫不那麽激烈,不那麽過癮。


    比如說勇冠三軍的呂布,除了京都西門外與顏良、文醜一戰,隨之就非常窩囊地死於護民軍的箭矢之下,再沒有體現出他勇猛無敵之氣概,也脫離了史上呂布的形象。


    我完全同意。


    這本書不是突出某個英雄的,就連主人公,也隻是在擒於禁、戰呂布時,稍稍呈現出一點英雄氣概。


    我真正想寫的是主人公以自己腦中積累的無數後世知識和經驗,以及他先進的思想意識,來改變曆史的故事。


    更是想寫如何把後世數千年的經驗教訓,與當世的人文風俗、思想意識、社會形態、與現實情況相結合的總體考量,並依此製定的大政方針。


    還想寫主人公如何以更先進的意識形態融入到現實社會中……


    當然要融入現實社會,就不能隻依靠曆史上那些真實的,如荀彧、陳群、劉虞、王允、徐庶、張昭、周瑜、張遼、劉關張這些後世熟知的人物身上,於是便有了如管篤、何山、管承、申金等或虛幻、或真實的人物出現。


    唯一可憐的,便是主人公已經認定卻連訂親的儀式都沒有的小妻子蔡琰了。


    她作為陳留蔡氏為青州蔡氏賠禮的悲劇人物,卻發現自己到了蔡成身邊後,竟然找到了可托付終身的歸宿,還被蔡成認可為正妻,本該做夢都會笑醒。


    誰知道,她剛剛高興還沒有幾天,便要處於深愛之人身死的悲痛之中……


    本來蔡文姬就是一個正史中的悲劇人物,還是得有一些悲劇色彩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