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罐頭廠開不了工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斌教授這段時間過得很充實,他和昔日的同事在這裏,依舊過著受人尊敬的日子,一點都沒遭罪,也被劉家壩社員的質樸善良感動。
三個人搬進新房的那天,劉曉玲掏錢,為三人搞了燎鍋儀式。
實在是小隊沒有錢了。
來的人有公社劉仁賢書記、漆國樹大隊長、何昭國會計,幾個知青幹部、小隊長劉仁友、債主劉仁貴一家子。
劉曉玲也叫了劉英他們三個,但她們三個覺得天氣太熱,不願意來,劉曉玲也勉強不得。
吃過這頓酒,三個農學院老師和幾個知青對劉家壩有了點歸屬感,彼此也多了絲熟悉少了點陌生。
知青罐頭廠廠房的基礎已經開挖,鋼筋、水泥的購買問題也解決了。是蘇東來親自幫忙聯係的峨縣水泥廠跟省城的一家小煉鋼廠。
峨縣裏麵本來有個軋鋼廠能解決些鋼筋,但這個廠小,鋼材指標少,為了罐頭廠動用了指標,今後有啥事還得申請,那程序比蘇東來私下聯係煉鋼廠麻煩了不知道好多倍。
罐頭廠開初到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都隻能是手工作坊,有馮濤在,手工作坊需要的工藝流程和器物都由她在負責,劉曉玲可以脫身事外。但是罐頭廠需要的水量極大,這不是每天挑水能解決的。
這件事在劉曉玲選擇廠址的時候其實已經考慮到了。
罐頭廠裏通往劉家壩大路的公路在社員的幫助下已經硬化完了,這段路不是無償的。社員出的工都記著,算是罐頭廠欠小隊的。
為什麽這條道路劉曉玲堅持要付錢給小隊,這也是後世帶來的經驗。一旦罐頭廠效益好,個別社員或公社、小隊提出不合理要求,攔了公路不讓通過也是可能發生的。
罐頭廠這邊還得通專門的高壓電,就要申請安裝變壓器。這件事又隻能麻煩蘇東來,否則這筆費用劉曉玲都要覺得心痛。
通電之後供水就簡單了。河邊建個半沉水的水池,靠河那一邊安裝濾網隔絕小魚跟雜物。建個小屋裏麵加上配電、電閘、抽水泵、兩截管子幾根電線等等,再在罐頭廠裏麵建個蓄水池全都解決了。
蘇東來這段時間一直在關注劉家壩的舉動。通過劉家壩來找他的人,他也詢問了解了許多的情況跟進展。
電力供應不僅僅是國家電網,還有農電,農電歸地方管轄。劉家壩這塊就是農電負責供電,蘇東來幫這個忙不費勁。
廠房還沒建好,電力已經通了。劉曉玲還通過安裝變壓器的施工隊提高了負載,多購買了十來根水泥電杆跟電線電閘等配件放在一邊,為今後擴建成半自動到自動化做準備。代價不過是吃了幾頓酒席,每個人包了20元的紅包。隊長是50元的紅包加兩瓶江津綠豆燒。
時間一晃就到了九月中旬。
廠房、倉庫已經完工,全體知青都在打掃廠房衛生,清洗設備。見劉曉玲沒回學校上學,所有的知青都鬆了口氣。他們現在真怕小劉廠長撂攤子上學去了,誰還能管這個廠。
馮濤是可以,但她的身份始終是個硬傷。
“曉玲,現在廠房、設備全部到位了,這個廠一定要等到明年果園結果後才投產嗎?”馮濤來到劉曉玲辦公室。
當地小煤窯眾多,品級不高。向陽公社轄區內就有好幾處。煤炭恰恰是罐頭廠需要的資源。
劉仁友出麵,申請在公社購買煤炭,幾個有小煤窯的生產小隊爭著要供煤。
夏天,正是巴蜀出產水果的時間,尤其是柑橘、早產橙子等適合生產罐頭的產期。
劉曉玲也在考慮這件事,既然能投產了,她是絕不會讓產能在一邊睡覺的。
馮濤老師能主動提起此事,說明她心裏是掛著這事,是負責任的。
劉曉玲謝過馮濤老師的提醒,說自己正在考慮這件事。
午休過後,劉曉玲召集王小兵幾個開會。
說到現在的罐頭廠已經具備了手工開工的條件後,幾個知青都小聲歡呼起來。
他們都全程參與了果園和罐頭廠的建設,心中無時無刻都在想早點投入生產,體現出他們的存在價值。
“現在我來分配工作。”
盧彩霞跟張文浩是本地人,這次專門負責外地采購水果。王小兵交際能力強,劉曉玲讓他馬上聯係洪縣玻璃廠,讓他們開始生產罐頭瓶。此外王小兵還要負責聯係印刷廠、供銷社、百貨公司等單位,印製罐頭上的貼紙、采購白糖等輔料。李小鵬則留在廠裏麵跟著馮濤學習罐頭廠的生產管理。
洪縣玻璃廠就是原先幺舅邊守德上班的那個廠,隻有這個廠離罐頭廠最近。先前王小兵已經去聯係過,瓶模已經確定下來,價格也都講妥,隻是供貨時間未定。
按說劉曉玲在空間裏各種輔料都能買到,空間裏麵水果更是有許多。
劉曉玲雖然沒去學校,但她知道畢業那年能去學校領畢業證,所以這兩年呆在劉家壩沒問題。畢業後她都不知道會分配到哪裏去,所以這些事情最好還是讓知青們獨立去完成。
以上的事項中最難的是王小兵聯係供銷社和百貨公司購買白糖等輔料。開工前如果不能搞定,劉曉玲不介意在空間裏購買一批應急。但是這件事一定要讓知青們繼續進行。否則,等到劉曉玲離開,罐頭廠沒得輔料隻能停產。
實際情況是一直到要開工了,罐頭廠也沒能取得輔料的供應指標。
王小兵很沮喪,供銷社和百貨公司兩家單位的鎮、縣兩級都沒能做通工作。現在的白糖這些輔料都是稀缺物資,沒有哪個會搭眼睛看上一個鎮辦企業都不算的公社企業。
“沒關係,今後供銷社和百貨公司會來求我們的。”
劉曉玲安慰王小兵。
求我們?
王小兵搞不明白高高在上的供銷社和百貨公司為什麽會求到他們罐頭廠來。不過小劉廠長的話好像從來沒虛過,那就等著瞧,看是否有那麽一天。
三個人搬進新房的那天,劉曉玲掏錢,為三人搞了燎鍋儀式。
實在是小隊沒有錢了。
來的人有公社劉仁賢書記、漆國樹大隊長、何昭國會計,幾個知青幹部、小隊長劉仁友、債主劉仁貴一家子。
劉曉玲也叫了劉英他們三個,但她們三個覺得天氣太熱,不願意來,劉曉玲也勉強不得。
吃過這頓酒,三個農學院老師和幾個知青對劉家壩有了點歸屬感,彼此也多了絲熟悉少了點陌生。
知青罐頭廠廠房的基礎已經開挖,鋼筋、水泥的購買問題也解決了。是蘇東來親自幫忙聯係的峨縣水泥廠跟省城的一家小煉鋼廠。
峨縣裏麵本來有個軋鋼廠能解決些鋼筋,但這個廠小,鋼材指標少,為了罐頭廠動用了指標,今後有啥事還得申請,那程序比蘇東來私下聯係煉鋼廠麻煩了不知道好多倍。
罐頭廠開初到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都隻能是手工作坊,有馮濤在,手工作坊需要的工藝流程和器物都由她在負責,劉曉玲可以脫身事外。但是罐頭廠需要的水量極大,這不是每天挑水能解決的。
這件事在劉曉玲選擇廠址的時候其實已經考慮到了。
罐頭廠裏通往劉家壩大路的公路在社員的幫助下已經硬化完了,這段路不是無償的。社員出的工都記著,算是罐頭廠欠小隊的。
為什麽這條道路劉曉玲堅持要付錢給小隊,這也是後世帶來的經驗。一旦罐頭廠效益好,個別社員或公社、小隊提出不合理要求,攔了公路不讓通過也是可能發生的。
罐頭廠這邊還得通專門的高壓電,就要申請安裝變壓器。這件事又隻能麻煩蘇東來,否則這筆費用劉曉玲都要覺得心痛。
通電之後供水就簡單了。河邊建個半沉水的水池,靠河那一邊安裝濾網隔絕小魚跟雜物。建個小屋裏麵加上配電、電閘、抽水泵、兩截管子幾根電線等等,再在罐頭廠裏麵建個蓄水池全都解決了。
蘇東來這段時間一直在關注劉家壩的舉動。通過劉家壩來找他的人,他也詢問了解了許多的情況跟進展。
電力供應不僅僅是國家電網,還有農電,農電歸地方管轄。劉家壩這塊就是農電負責供電,蘇東來幫這個忙不費勁。
廠房還沒建好,電力已經通了。劉曉玲還通過安裝變壓器的施工隊提高了負載,多購買了十來根水泥電杆跟電線電閘等配件放在一邊,為今後擴建成半自動到自動化做準備。代價不過是吃了幾頓酒席,每個人包了20元的紅包。隊長是50元的紅包加兩瓶江津綠豆燒。
時間一晃就到了九月中旬。
廠房、倉庫已經完工,全體知青都在打掃廠房衛生,清洗設備。見劉曉玲沒回學校上學,所有的知青都鬆了口氣。他們現在真怕小劉廠長撂攤子上學去了,誰還能管這個廠。
馮濤是可以,但她的身份始終是個硬傷。
“曉玲,現在廠房、設備全部到位了,這個廠一定要等到明年果園結果後才投產嗎?”馮濤來到劉曉玲辦公室。
當地小煤窯眾多,品級不高。向陽公社轄區內就有好幾處。煤炭恰恰是罐頭廠需要的資源。
劉仁友出麵,申請在公社購買煤炭,幾個有小煤窯的生產小隊爭著要供煤。
夏天,正是巴蜀出產水果的時間,尤其是柑橘、早產橙子等適合生產罐頭的產期。
劉曉玲也在考慮這件事,既然能投產了,她是絕不會讓產能在一邊睡覺的。
馮濤老師能主動提起此事,說明她心裏是掛著這事,是負責任的。
劉曉玲謝過馮濤老師的提醒,說自己正在考慮這件事。
午休過後,劉曉玲召集王小兵幾個開會。
說到現在的罐頭廠已經具備了手工開工的條件後,幾個知青都小聲歡呼起來。
他們都全程參與了果園和罐頭廠的建設,心中無時無刻都在想早點投入生產,體現出他們的存在價值。
“現在我來分配工作。”
盧彩霞跟張文浩是本地人,這次專門負責外地采購水果。王小兵交際能力強,劉曉玲讓他馬上聯係洪縣玻璃廠,讓他們開始生產罐頭瓶。此外王小兵還要負責聯係印刷廠、供銷社、百貨公司等單位,印製罐頭上的貼紙、采購白糖等輔料。李小鵬則留在廠裏麵跟著馮濤學習罐頭廠的生產管理。
洪縣玻璃廠就是原先幺舅邊守德上班的那個廠,隻有這個廠離罐頭廠最近。先前王小兵已經去聯係過,瓶模已經確定下來,價格也都講妥,隻是供貨時間未定。
按說劉曉玲在空間裏各種輔料都能買到,空間裏麵水果更是有許多。
劉曉玲雖然沒去學校,但她知道畢業那年能去學校領畢業證,所以這兩年呆在劉家壩沒問題。畢業後她都不知道會分配到哪裏去,所以這些事情最好還是讓知青們獨立去完成。
以上的事項中最難的是王小兵聯係供銷社和百貨公司購買白糖等輔料。開工前如果不能搞定,劉曉玲不介意在空間裏購買一批應急。但是這件事一定要讓知青們繼續進行。否則,等到劉曉玲離開,罐頭廠沒得輔料隻能停產。
實際情況是一直到要開工了,罐頭廠也沒能取得輔料的供應指標。
王小兵很沮喪,供銷社和百貨公司兩家單位的鎮、縣兩級都沒能做通工作。現在的白糖這些輔料都是稀缺物資,沒有哪個會搭眼睛看上一個鎮辦企業都不算的公社企業。
“沒關係,今後供銷社和百貨公司會來求我們的。”
劉曉玲安慰王小兵。
求我們?
王小兵搞不明白高高在上的供銷社和百貨公司為什麽會求到他們罐頭廠來。不過小劉廠長的話好像從來沒虛過,那就等著瞧,看是否有那麽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