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借住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邊月冰出來一看,兩人是認識的。
盧俊是去年來這裏插隊,就借住在對麵一家農戶家裏。
“小盧有啥子事就說嘛。”邊月冰坐在屋簷下問盧俊。
因為劉曉玲在幫邊月冰揩幹頭發,這時候自然不能距離人家小夥子太近。
盧俊再一次講述了來意。
“邊阿姨,我是來求您件事。”
原來,他的妹妹今年高中畢業,家裏麵準備讓她也下鄉插隊。
盧俊見劉家壩民風淳樸,便向家裏建議把妹妹也送到這裏,他這是為她妹妹提前聯係住處。
邊月冰對於盧俊有所了解,因為他們要一起下地勞動。這個盧俊,待人有禮貌,說話言語之間都很尊重他們這些農村人,肯吃苦,想來家風不錯。
不過這是要安排一個陌生人來住在一起,還不知道何時離開,邊月冰也不知道該答應還是不答應。
劉曉玲知道將來隨著“老三屆”、後二屆等知青下鄉會越來越多。按自家住宿條件,在集體安置住宿的知青點設立前,安排知青住進來是必然的。上午盧俊的表現讓她對這人的家庭有了好感,覺得與其今後安排個不知輕重或者難處的,不如同意盧俊妹妹的借住。
想到這裏,劉曉玲便低頭輕聲告訴邊月冰道:“答應他。”
邊月冰有些奇怪大女子為什麽要自己答應,以為劉曉玲知道啥子,就點了點頭答應了。
盧俊也沒想到事情會這樣順利。插隊的這些城鎮青年相互是走動的,知道他們這些人能和農戶之間和諧相處的並不多,農戶實際上也並不願意接收他們這些城裏來的年輕人。這其中除了生活習慣還有口味不同等等問題。
還是趕緊到鎮上去給父親打電話,寫信怕是來不及,妹妹插隊的事必須馬上辦了。
盧俊也不是空手來的,從手提的口袋拿出兩把掛麵留下才離開。
夏天黑得暗。燃著一根粗大的蚊香一家人在院子裏乘涼,然後曉軍被趕去睡覺,邊月冰跟劉曉玲繼續坐在院壩聊天。
邊月冰不明白大女子為什麽要答應盧俊的妹妹來借宿。
“為啥答應他妹妹住進來?”
“媽,我想今後來的知青肯定會越來越多,不如答應盧俊這樣家教好的,省得今後來個扯皮撩筋的那才麻煩。”
邊月冰一想,大女子說的確實有點道理。
“媽,你看外公外婆那邊要不要也送點糧食過去?”
“明天去請假,後天我就去送。你幫我準備各40斤的兩袋米。”
“你拿得動?”
“上了街就坐車,下車又走不了多遠。得行!”上次送糧食回娘家也有段時間了,邊月冰也不知道自己娘家情況如何,現在提起來還有點心急。
這兩天下地的時候,常聽人說隔壁哪個村都有人回鄉了,擔心幺弟要是也被裁回老家那一家人怎麽辦。
弟媳婦那個媽她還是有些了解的,本質上也是嫌貧愛富的那起。幺弟真要是重回農村,弟媳婦留在廠裏麵的話,說不準這個家都要被那個丈母娘拆散咯。
“不行,我現在就去請假,你在屋頭把糧食準備好。”
邊月冰說走就走,拿了把手電筒就出門找生產小隊長。
等邊月冰回到家,看著旁邊條凳上擺放的兩包大米,突然覺得那兩個口袋白得有些刺眼。
“你拿的口袋出來?”
“嗯,麻袋太大。”
劉曉玲沒有找到合適的口袋,就在空間裏抓了兩個麵粉袋子。
“要不外麵再套個麻袋,反正兩個口袋也不好拿。”
把兩個麵袋放進麻袋裏,邊月冰把口子係緊,手一提就朝肩上放,想試下重量。誰知道手上重量感覺不對,好像沒得八十斤,差得有點多。
“大女子,再裝點。”
拆開口袋讓劉曉玲再裝。
兩個麵口袋裝滿了,放進麻袋一試,邊月冰還是感到輕。
雖說麵粉袋子沒裝滿要留一截捆繩子,也不會感覺上差那麽多。
“倒出來,倒出來。直接裝麻袋。”
麻袋裝好了,留了一截捆繩子,也應該有180斤左右了,邊月冰才感覺有些分量,要使點勁才行。
這下她才明白,自己力氣居然這麽大。
嗯,邊月冰看了看自己的手和地上那個大麻袋,很是滿意。
“剛才我已經請了假,明天早上回去。”邊月冰一邊說一邊把兩個空的麵粉袋子又裝進麻袋。
這麵口袋拿來做背心、汗衫跟內褲都很好嘛,挺軟和的。
晚上,劉曉玲梳理十一妹關於盧俊的記憶。
十一妹對盧俊的印象也不是沒有,但是極不熟悉。沒有飯館的相遇更沒有和他妹妹相見的經曆,記憶在這裏已經出現了不一致。
不一致就不一致吧,那有啥子辦法。
進空間又收了一波糧食水果,這才睡了。
早上天還未亮,邊月冰就扛著大麻袋去了鎮上趕車。時間是早了點,主要是怕村民看見自己扛的麻袋,還不曉得要怎麽猜測跟議論。
邊月冰的老家就在同縣的另外一個鎮上白馬村,公共汽車到站後也走不了多遠。
劉曉玲吼不住要出去玩耍的曉軍,也跟著出了門。她想趁上午涼快去對麵找人玩玩,這一天到晚呆在家裏,也實在有些無聊。
要說關係好,自然是吳紅英。但是吳紅英的老媽實在有些懶,空話又多,經常找理由不下地出工。好賴還有個工人老公能夠依靠,不怕少掙點工分。
劉曉玲不想看到吳紅英的媽,直接去了劉英的家中。
劉英的父親跟劉仁貴、吳有禮在紅光廠當工人。因為這個原因,村裏其他的娃兒跟她們三個隱隱有些隔閡。不僅僅是孩子之間,就是大人之間也是這樣。不過都是竹根親,大家在麵子上都過得去。
來到劉英家門口,看著跟周圍格格不入的小院,劉曉玲也理解同村其他村民的想法。
劉家壩隻有三家是完整的瓦房帶院子的住宅,無一例外就是他們這“一工一農”的家庭。包括二叔公,也就是公社劉書記的老屋,也隻有堂屋上蓋得有瓦。其餘更多的都是茅草屋。
盧俊是去年來這裏插隊,就借住在對麵一家農戶家裏。
“小盧有啥子事就說嘛。”邊月冰坐在屋簷下問盧俊。
因為劉曉玲在幫邊月冰揩幹頭發,這時候自然不能距離人家小夥子太近。
盧俊再一次講述了來意。
“邊阿姨,我是來求您件事。”
原來,他的妹妹今年高中畢業,家裏麵準備讓她也下鄉插隊。
盧俊見劉家壩民風淳樸,便向家裏建議把妹妹也送到這裏,他這是為她妹妹提前聯係住處。
邊月冰對於盧俊有所了解,因為他們要一起下地勞動。這個盧俊,待人有禮貌,說話言語之間都很尊重他們這些農村人,肯吃苦,想來家風不錯。
不過這是要安排一個陌生人來住在一起,還不知道何時離開,邊月冰也不知道該答應還是不答應。
劉曉玲知道將來隨著“老三屆”、後二屆等知青下鄉會越來越多。按自家住宿條件,在集體安置住宿的知青點設立前,安排知青住進來是必然的。上午盧俊的表現讓她對這人的家庭有了好感,覺得與其今後安排個不知輕重或者難處的,不如同意盧俊妹妹的借住。
想到這裏,劉曉玲便低頭輕聲告訴邊月冰道:“答應他。”
邊月冰有些奇怪大女子為什麽要自己答應,以為劉曉玲知道啥子,就點了點頭答應了。
盧俊也沒想到事情會這樣順利。插隊的這些城鎮青年相互是走動的,知道他們這些人能和農戶之間和諧相處的並不多,農戶實際上也並不願意接收他們這些城裏來的年輕人。這其中除了生活習慣還有口味不同等等問題。
還是趕緊到鎮上去給父親打電話,寫信怕是來不及,妹妹插隊的事必須馬上辦了。
盧俊也不是空手來的,從手提的口袋拿出兩把掛麵留下才離開。
夏天黑得暗。燃著一根粗大的蚊香一家人在院子裏乘涼,然後曉軍被趕去睡覺,邊月冰跟劉曉玲繼續坐在院壩聊天。
邊月冰不明白大女子為什麽要答應盧俊的妹妹來借宿。
“為啥答應他妹妹住進來?”
“媽,我想今後來的知青肯定會越來越多,不如答應盧俊這樣家教好的,省得今後來個扯皮撩筋的那才麻煩。”
邊月冰一想,大女子說的確實有點道理。
“媽,你看外公外婆那邊要不要也送點糧食過去?”
“明天去請假,後天我就去送。你幫我準備各40斤的兩袋米。”
“你拿得動?”
“上了街就坐車,下車又走不了多遠。得行!”上次送糧食回娘家也有段時間了,邊月冰也不知道自己娘家情況如何,現在提起來還有點心急。
這兩天下地的時候,常聽人說隔壁哪個村都有人回鄉了,擔心幺弟要是也被裁回老家那一家人怎麽辦。
弟媳婦那個媽她還是有些了解的,本質上也是嫌貧愛富的那起。幺弟真要是重回農村,弟媳婦留在廠裏麵的話,說不準這個家都要被那個丈母娘拆散咯。
“不行,我現在就去請假,你在屋頭把糧食準備好。”
邊月冰說走就走,拿了把手電筒就出門找生產小隊長。
等邊月冰回到家,看著旁邊條凳上擺放的兩包大米,突然覺得那兩個口袋白得有些刺眼。
“你拿的口袋出來?”
“嗯,麻袋太大。”
劉曉玲沒有找到合適的口袋,就在空間裏抓了兩個麵粉袋子。
“要不外麵再套個麻袋,反正兩個口袋也不好拿。”
把兩個麵袋放進麻袋裏,邊月冰把口子係緊,手一提就朝肩上放,想試下重量。誰知道手上重量感覺不對,好像沒得八十斤,差得有點多。
“大女子,再裝點。”
拆開口袋讓劉曉玲再裝。
兩個麵口袋裝滿了,放進麻袋一試,邊月冰還是感到輕。
雖說麵粉袋子沒裝滿要留一截捆繩子,也不會感覺上差那麽多。
“倒出來,倒出來。直接裝麻袋。”
麻袋裝好了,留了一截捆繩子,也應該有180斤左右了,邊月冰才感覺有些分量,要使點勁才行。
這下她才明白,自己力氣居然這麽大。
嗯,邊月冰看了看自己的手和地上那個大麻袋,很是滿意。
“剛才我已經請了假,明天早上回去。”邊月冰一邊說一邊把兩個空的麵粉袋子又裝進麻袋。
這麵口袋拿來做背心、汗衫跟內褲都很好嘛,挺軟和的。
晚上,劉曉玲梳理十一妹關於盧俊的記憶。
十一妹對盧俊的印象也不是沒有,但是極不熟悉。沒有飯館的相遇更沒有和他妹妹相見的經曆,記憶在這裏已經出現了不一致。
不一致就不一致吧,那有啥子辦法。
進空間又收了一波糧食水果,這才睡了。
早上天還未亮,邊月冰就扛著大麻袋去了鎮上趕車。時間是早了點,主要是怕村民看見自己扛的麻袋,還不曉得要怎麽猜測跟議論。
邊月冰的老家就在同縣的另外一個鎮上白馬村,公共汽車到站後也走不了多遠。
劉曉玲吼不住要出去玩耍的曉軍,也跟著出了門。她想趁上午涼快去對麵找人玩玩,這一天到晚呆在家裏,也實在有些無聊。
要說關係好,自然是吳紅英。但是吳紅英的老媽實在有些懶,空話又多,經常找理由不下地出工。好賴還有個工人老公能夠依靠,不怕少掙點工分。
劉曉玲不想看到吳紅英的媽,直接去了劉英的家中。
劉英的父親跟劉仁貴、吳有禮在紅光廠當工人。因為這個原因,村裏其他的娃兒跟她們三個隱隱有些隔閡。不僅僅是孩子之間,就是大人之間也是這樣。不過都是竹根親,大家在麵子上都過得去。
來到劉英家門口,看著跟周圍格格不入的小院,劉曉玲也理解同村其他村民的想法。
劉家壩隻有三家是完整的瓦房帶院子的住宅,無一例外就是他們這“一工一農”的家庭。包括二叔公,也就是公社劉書記的老屋,也隻有堂屋上蓋得有瓦。其餘更多的都是茅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