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裏,王婆婆端著飯碗看著燒白就流了淚。


    “月冰,我曉得仁貴在廠裏上班,你們的條件好些。隻是你也有娃兒要養,平常你拿糧食我就厚起臉收了,窮人氣短。隻是這肉太金貴……”


    “王婆婆你不要說那麽多,自從我嫁過來就受你幫助,尤其是懷這兩個娃兒的時候,仁貴又不在家,全靠你照顧。我們還過得去,你要保重身體……”邊月冰也說不下去了。


    王婆婆吃了半碗飯、三兩片肉就停下了,無論怎麽勸也不再吃。


    “月冰……”王婆婆站起身要走,又停下來不好意思開口的樣子。


    “王婆婆,有啥子你說嘛。”


    “能不能讓我帶點回去?我想……拿點給我三個孫娃子嚐嚐。”


    劉曉玲從物資豐富的年代過來,哪裏見過這個樣子?眼眶中的淚水一下子就忍不住,轉身進了自己屋。


    聽到外麵王婆婆走了,劉曉玲這才出來。


    看著大女子通紅的雙眼,邊月冰心中滿是欣慰。女孩子心善就是好的。


    下午,邊月冰上工不久,劉曉玲的同學吳紅英來找她玩。


    劉曉玲抱起吳紅英背著的弟弟吳英俊,吳紅英則把空背篼取了下來扔到一邊。


    “俊兒一點沒瘦哈。”劉曉玲逗著懷中的小孩子。


    吳英俊有著這個年代農村孩子少有的富態。小胳膊小腿像極了一節節飽滿的大號火腿腸。雖然還不滿周歲,眉眼間確實看得出將來是個英俊小夥。


    小家夥此刻被劉曉玲抱著,睜著一雙黑葡萄般的大眼四處觀察,倒是一點不怕生。


    吳紅英坐在旁邊看見小弟又有些流口水,掏出一張手帕給他揩了。


    吳紅英家庭情況跟劉曉玲是一樣的。他父親吳有禮和劉仁貴還有劉仁承,3個人一起參軍一起退伍,現在又都在渝都宏光機械廠上班。


    吳紅英個人比較講衛生,這在當時農村是個很少人具備的特性。


    家庭條件相當,年齡相仿住得又近,上學放學都一起,兩人就成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


    “曉玲,你老漢說了好久回來沒?”


    等到“雙搶”開始,劉仁貴他們就要回來耍探親假,因為要幫老婆下地幹活,比在廠裏上班還累。


    “還要過一陣。”


    劉仁貴他們一年就回來一兩次,再怎麽也要給家人帶點東西回來。所以,他們這些孩子還是非常期待的。


    “你想要啥子嘛?”劉曉玲問吳紅英。


    “我自己不想要啥子,就是能帶口鐵鍋就好了。每天都是燉菜,早就吃傷(膩)了。”


    也就是前不久,向陽公社(李家村)的集體食堂才關門,大家都要自己開火做飯才發覺鐵鍋都捐了。正好有鎮上的戰友去渝都出差,順便找劉仁貴玩。劉仁貴便托戰友帶回來了一口全村現在唯一的一口鐵鍋回來。


    也不是唯一,原來集體食堂的大鐵鍋還在。隻是那本來就是隊上用來煮豬食的鐵鍋之一,現在回歸了本位。


    按理說,既然劉仁貴都帶了鐵鍋,吳有禮和另外一個叫劉仁承的也應該給家裏帶啊,結果沒有。


    看來,這個便宜老漢還是比較靠譜的。


    在十一妹的記憶中吳紅英過得並不好。先是沒能繼續讀初中,後來由母親作主嫁了個她娘家那麵的農民,日子過得很窮困不說,男人還不願意辛苦幹活。婆家老人還嫌棄沒生兒子,對她態度惡劣。再後來還是十一妹發財後搭手幫襯,經濟上才沒那那麽困難。經濟上剛寬鬆點,她老公又染上了賭博惡習,最後在十一妹的幫助下離開農村,去了外地開了個副食品小店。


    “紅英,今後姐姐罩你。”想到這,劉曉玲不由得說道。


    “少來,你比我還小月份。”


    雜七雜八閑聊一陣,劉曉玲看空間裏麵的時間都5點半過了,就提醒吳紅英得回家煮飯了。


    “啊,時間過得這麽快啊。”


    吳紅英趕緊背背篼,劉曉玲把小英俊給她放進去,又摸出幾顆水果糖放進吳紅英的衣袋裏麵。


    “慢點走!著急忙慌的幹啥子,又不遠。”


    看著吳紅英那身影拐過一叢小竹林,劉曉玲這才進院子。


    曉軍在外麵野還沒回來,劉曉玲進廚房就從空間裏摸了一條白鰱出來。


    這條白鰱是她從購物平台上買的,其實很新鮮,開箱時還是活的,畢竟不需要物流的過程。對方隻要裝箱加冰袋,送往快遞攬收點,途中貨物就到了劉曉玲的空間裏。


    空間裏的庫房自成體係,庫房內既無菌又沒時間流逝,那裏還保存著以前十一妹和這段時間劉曉玲采購的各式生鮮。


    中午吃了肉,晚上準備弄個酸菜魚。


    正在弄魚,曉軍野回來了,聞到香味便賴在廚房不走。


    邊月冰不久也進了院子,直接拿了換洗衣物去衝涼。沒辦法,太陽太大,帶草帽都不好使。


    衝涼房在房子背後搭建的,要從堂屋出來經過院壩才繞得過去。劉曉玲叫住了邊月冰,遞給她一個小瓶子,說是護膚的,洗了後在皮膚上抹點。


    邊月冰還沒洗出來,院子裏又進來了一個人。


    “姐,姐。是上午碰到過的那個人。”曉軍出來看了進廚房跟劉曉玲說道。


    站在院子中的盧俊已經認出了曉軍,他也沒想到那孩子居然是這一家的,再次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劉曉玲出來一看,果然是上午在飯館遇到的盧俊。大致聽盧俊說了,劉曉玲沒有表態,請他在院中那棵黃桷樹下坐了,又讓曉軍倒了杯白開水給他,自己進了廚房。


    借住的事情還得家長說了算。


    盧俊坐在小板凳上,滿鼻都是酸菜魚的香氣,勾得食指大動。不過不熟啊,隻得強行控製口水的分泌,四處打量院子。


    這一家的院子大致是圓形,房屋在院子中間靠後一點,像一個幾字。橫起的是堂屋跟主臥、次臥,旁邊兩豎分別是廚房、雜物間跟幾間廂房,典型的巴蜀布局。


    房屋牆壁是條石砌的約1米高的基牆,再上麵是幹打壘。由於厚度夠厚,夏天時比較涼快。還有那“自來水”,這家人不用擔水。


    眼中看著,心裏就很滿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撲爬跟鬥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撲爬跟鬥的魚並收藏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