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一次上街的見聞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人正說著話,門口又進來一人,卻是邊月冰的幺弟,劉曉玲的小舅邊守德。
邊守德今年24歲,打小就十分聰明。初中畢業考上了一所中專,畢業後分配到了臨近的洪縣玻璃廠任技術員。
得知劉曉玲昏迷的消息晚了,等請好假趕過來,看見外侄(甥)女沒事,還在聊天,一路的擔心終於放下。
“曉玲啊,這一路上你幺舅可是擔驚受怕。”
跟劉仁娟打過招呼,邊守德一邊擦汗一邊笑著對劉曉玲道。
這還是七月,巴蜀的太陽勁頭十足。
邊守德從小讀書,也沒有在日頭下像今天這樣曬過。
“大舅在家來不到,讓我代他看看你。”
劉曉玲的大舅叫邊守嗣,在白馬村娘家贍養外婆,有子女三個。
劉曉玲知道邊守德平常最喜歡自己,站起來要給幺舅倒水,邊月冰攔住她,自己去給小弟倒了杯涼開水。
邊守德是個幽默風趣的讀書人,心中放下了擔心,不一會就融入了交談之中。
“老幺,廠裏麵怎麽樣?”邊月冰問邊守德道。
邊月冰擔心的是小弟也會被裁回農村。
玻璃廠正在討論裁員問題。邊守德是雙職工家庭,又占了個幹部的編製,完全有可能躲不過。
“姐呀,你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我這種雙職工的家庭,正是首批裁回老家的對象。”
邊守德搖了搖頭道:“哪個願意回鄉?唉……搞不好這回我真的要遭。”
邊守德學的是機械專業,不知道分配畢業生的幹部是不是懶政還是眼瞎,把他給分到了玻璃廠。廠裏的領導跟工人都覺得他這個技術員不太稱職,專業不對口啊。
劉曉玲沒接話,記憶中邊守德確實是被裁回了老家農村,幺舅媽喻蘭芳則留在了廠裏。
沒說幾句,曉軍進屋拉走邊守德,要小舅幫他做東西來玩。
吃過晚飯,四娘非要刷碗,邊月冰隻能作陪一起收拾。
劉曉玲家中的院子和其他村民家不同。
房屋後麵是一片石穀子地,比較貧瘠沒有開墾出來,淩亂長著一些雜草跟灌木,還有幾處竹林,公社的孩子們打豬草挖野菜都不願意來。
距離房屋後麵不遠有個小山坡,幾叢竹林很是茂盛,林蔭中有一處沁水。當初選宅基地的時候,劉仁貴看中這裏就是想挖個水井用水方便。
去工廠上班後,劉仁貴腦域得到了開發,把沁水處作了封閉處理,又把廠裏帶回來的廢舊水管一節節連接好,拖進院子裏安上水龍頭,就成了一個自來水供水係統。又用磚石和工廠裏找的些水泥砌了個水泥洗衣槽。
人人都說外國有“加拿大”,中國有“大家拿”。所以,占些公家便宜算不得啥事。
院子中那棵黃角樹下的地麵找平用水泥抹過,現在已經被水衝了好久,退了涼。
肚子不餓的前提下,一家人或三五親朋好友,沐浴在淡淡的月色裏,坐在黃角樹下泡杯茶整幾口小酒,清風拂麵看遠山含黛那是相當舒服。
曉軍在玩剛才抓的“叫姑姑”,邊守德給他編了個細竹籠。劉曉玲坐在一旁,看幺舅他們聊天,腦袋裏翻閱十一妹留給她的記憶。
邊月冰突然想起了,扭頭對劉曉玲道:“二叔公說最近街上有很多外省來的。今後出去要記得關門,怕有小偷。你以後也不要單獨上街了。”
二叔公就是向陽公社的書記,依照輩分是劉曉玲這輩的叔公。
“嗯,曉得了。”劉曉玲答應。
第二天一早,四娘和幺舅帶著邊月冰給他們準備好的糧食各自回家,邊月冰也去上工銷假。
叫住吃了早飯就想跑出去耍的曉軍,給他吃了在空間裏給他做的蘋果泥,就讓他去叫人。
“曉軍,你去喊下大堂哥和二堂哥,今天我們一起去鎮上。哦,把小蘭姐也喊起。”
曉軍一聽要上街,興奮起來連剛才吃的啥都沒問,倏忽一下沒了蹤影。
老漢劉仁貴那一輩共有三兄弟一個妹妹,老大劉仁富喪偶,獨子劉義祥。老二劉仁祿,有三個子女。老三劉仁貴。老四就是今早才走的劉仁娟。
俗話說“樹大分椏,兒大分家”。
三兄弟分別成家,老宅住不下這些人。老大劉仁富要給老人養老送終,就跟老人留在老宅。二伯劉仁祿跟劉仁貴先後另批宅基地搬了出來。
原本想自己一個人去的,想起二叔公說的街上有許多的外地人,看自己這11歲的小身板要是遇到什麽事還真是害怕,還是叫上兩個大點的堂哥保險些。
不一會曉軍帶著劉義祥和劉曉蘭來了。二伯家的老大劉義信不在家,曉軍怕耽擱上街,就沒有出去找。
雖說劉曉玲是第一次見這哥姐倆,但有十一妹的記憶,也還是一眼就認出來了。
劉義祥看了劉曉玲一眼微微點點頭,倒是劉曉蘭蹦蹦跳跳朝劉曉玲靠過來。
劉義祥大概有1米6多一點,衣服有些大不太合身,看起來人有點顯瘦。隻是劉家的男人長相都不難看,這幾個孩子看麵相就沒有讓人嫌棄的那種。
加上曉軍,四個人就往鎮上走。
平原地帶的一個好處就是道路比較多,到處都可以走。劉曉玲家門口也有一條大路(那時農村的石板路就稱為大路)去鎮上。
現在時間還早,這裏去往鎮上也不過十分鍾不到的路程。幾個人便一路嘰嘰呱呱擺談著走路,沿途能看見一些村民在田地幹活。
還未到鎮上,沿途都能看見些穿著破爛倒在別人牆根下酣睡的流浪人。人數不等,有的獨身一個,有的應該是以家庭為單位出來的,老老少少七八個一起也是有的。
時間還早,這些流浪人還在睡,都不願意消耗不多的體力。
十一妹留給劉曉玲的記憶裏有這樣的畫麵,但依舊沒有親眼所見來得震撼。
鎮上唯一的一家國營飯店已經開了門,門口卻沒有流浪人圍著。
也是,店裏的糧食、麵粉等等都是國家的,沒有誰敢拿出來分發。當然,誰也不敢搶。
邊守德今年24歲,打小就十分聰明。初中畢業考上了一所中專,畢業後分配到了臨近的洪縣玻璃廠任技術員。
得知劉曉玲昏迷的消息晚了,等請好假趕過來,看見外侄(甥)女沒事,還在聊天,一路的擔心終於放下。
“曉玲啊,這一路上你幺舅可是擔驚受怕。”
跟劉仁娟打過招呼,邊守德一邊擦汗一邊笑著對劉曉玲道。
這還是七月,巴蜀的太陽勁頭十足。
邊守德從小讀書,也沒有在日頭下像今天這樣曬過。
“大舅在家來不到,讓我代他看看你。”
劉曉玲的大舅叫邊守嗣,在白馬村娘家贍養外婆,有子女三個。
劉曉玲知道邊守德平常最喜歡自己,站起來要給幺舅倒水,邊月冰攔住她,自己去給小弟倒了杯涼開水。
邊守德是個幽默風趣的讀書人,心中放下了擔心,不一會就融入了交談之中。
“老幺,廠裏麵怎麽樣?”邊月冰問邊守德道。
邊月冰擔心的是小弟也會被裁回農村。
玻璃廠正在討論裁員問題。邊守德是雙職工家庭,又占了個幹部的編製,完全有可能躲不過。
“姐呀,你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我這種雙職工的家庭,正是首批裁回老家的對象。”
邊守德搖了搖頭道:“哪個願意回鄉?唉……搞不好這回我真的要遭。”
邊守德學的是機械專業,不知道分配畢業生的幹部是不是懶政還是眼瞎,把他給分到了玻璃廠。廠裏的領導跟工人都覺得他這個技術員不太稱職,專業不對口啊。
劉曉玲沒接話,記憶中邊守德確實是被裁回了老家農村,幺舅媽喻蘭芳則留在了廠裏。
沒說幾句,曉軍進屋拉走邊守德,要小舅幫他做東西來玩。
吃過晚飯,四娘非要刷碗,邊月冰隻能作陪一起收拾。
劉曉玲家中的院子和其他村民家不同。
房屋後麵是一片石穀子地,比較貧瘠沒有開墾出來,淩亂長著一些雜草跟灌木,還有幾處竹林,公社的孩子們打豬草挖野菜都不願意來。
距離房屋後麵不遠有個小山坡,幾叢竹林很是茂盛,林蔭中有一處沁水。當初選宅基地的時候,劉仁貴看中這裏就是想挖個水井用水方便。
去工廠上班後,劉仁貴腦域得到了開發,把沁水處作了封閉處理,又把廠裏帶回來的廢舊水管一節節連接好,拖進院子裏安上水龍頭,就成了一個自來水供水係統。又用磚石和工廠裏找的些水泥砌了個水泥洗衣槽。
人人都說外國有“加拿大”,中國有“大家拿”。所以,占些公家便宜算不得啥事。
院子中那棵黃角樹下的地麵找平用水泥抹過,現在已經被水衝了好久,退了涼。
肚子不餓的前提下,一家人或三五親朋好友,沐浴在淡淡的月色裏,坐在黃角樹下泡杯茶整幾口小酒,清風拂麵看遠山含黛那是相當舒服。
曉軍在玩剛才抓的“叫姑姑”,邊守德給他編了個細竹籠。劉曉玲坐在一旁,看幺舅他們聊天,腦袋裏翻閱十一妹留給她的記憶。
邊月冰突然想起了,扭頭對劉曉玲道:“二叔公說最近街上有很多外省來的。今後出去要記得關門,怕有小偷。你以後也不要單獨上街了。”
二叔公就是向陽公社的書記,依照輩分是劉曉玲這輩的叔公。
“嗯,曉得了。”劉曉玲答應。
第二天一早,四娘和幺舅帶著邊月冰給他們準備好的糧食各自回家,邊月冰也去上工銷假。
叫住吃了早飯就想跑出去耍的曉軍,給他吃了在空間裏給他做的蘋果泥,就讓他去叫人。
“曉軍,你去喊下大堂哥和二堂哥,今天我們一起去鎮上。哦,把小蘭姐也喊起。”
曉軍一聽要上街,興奮起來連剛才吃的啥都沒問,倏忽一下沒了蹤影。
老漢劉仁貴那一輩共有三兄弟一個妹妹,老大劉仁富喪偶,獨子劉義祥。老二劉仁祿,有三個子女。老三劉仁貴。老四就是今早才走的劉仁娟。
俗話說“樹大分椏,兒大分家”。
三兄弟分別成家,老宅住不下這些人。老大劉仁富要給老人養老送終,就跟老人留在老宅。二伯劉仁祿跟劉仁貴先後另批宅基地搬了出來。
原本想自己一個人去的,想起二叔公說的街上有許多的外地人,看自己這11歲的小身板要是遇到什麽事還真是害怕,還是叫上兩個大點的堂哥保險些。
不一會曉軍帶著劉義祥和劉曉蘭來了。二伯家的老大劉義信不在家,曉軍怕耽擱上街,就沒有出去找。
雖說劉曉玲是第一次見這哥姐倆,但有十一妹的記憶,也還是一眼就認出來了。
劉義祥看了劉曉玲一眼微微點點頭,倒是劉曉蘭蹦蹦跳跳朝劉曉玲靠過來。
劉義祥大概有1米6多一點,衣服有些大不太合身,看起來人有點顯瘦。隻是劉家的男人長相都不難看,這幾個孩子看麵相就沒有讓人嫌棄的那種。
加上曉軍,四個人就往鎮上走。
平原地帶的一個好處就是道路比較多,到處都可以走。劉曉玲家門口也有一條大路(那時農村的石板路就稱為大路)去鎮上。
現在時間還早,這裏去往鎮上也不過十分鍾不到的路程。幾個人便一路嘰嘰呱呱擺談著走路,沿途能看見一些村民在田地幹活。
還未到鎮上,沿途都能看見些穿著破爛倒在別人牆根下酣睡的流浪人。人數不等,有的獨身一個,有的應該是以家庭為單位出來的,老老少少七八個一起也是有的。
時間還早,這些流浪人還在睡,都不願意消耗不多的體力。
十一妹留給劉曉玲的記憶裏有這樣的畫麵,但依舊沒有親眼所見來得震撼。
鎮上唯一的一家國營飯店已經開了門,門口卻沒有流浪人圍著。
也是,店裏的糧食、麵粉等等都是國家的,沒有誰敢拿出來分發。當然,誰也不敢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