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柳家
家道中落,嫡女要賺錢 作者:墨涵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襄州在寧州之南。兩地之間,若是按普通馬車的行程,不算夜間,大約需要趕五日的路。
襄州也是繁華的。這座城池是往來於京城和江南的必經要道。江南地區產的糧食、茶葉、絲綢、瓷器,以及其他種種進獻給朝廷的貢品,都是經由襄州送至京城的。
而宋夏京城及其周圍地區的物產,也要南下途經襄州才能被運抵江南。
不管是從襄州到江南,還是從江南至襄州,要麽走陸路,要麽走水路。若是走陸路,又必定會途經凰山。
凰山在襄州城外,距離襄州城不過數十裏地。但是山很高,林也很密,且林中多野獸蟲蟻出沒。
凰山上的路也隻有一條。路窄,僅容一人或一馬通過。這座大山屹立在襄州城外,扼守在襄州和江南的必經之道上,宛如咽喉,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要。
或許是山路難行的原因,亦或許是其他原因,總之,近幾年來,在這條陸路上行走的人越來越少。
雖然比起水路,陸路能節省將近一半的時間,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做生意的行商,還是更願意選擇走水路。
襄州有湖,且湖泊同河流相通。襄州的這條河名叫襄南河。襄南河一路南流,直接流進江南地區最大的水係江南運河。
除了在嚴寒的冬季,因為河麵略有薄冰,不見行船以外,其餘春、夏、秋三季,襄南河上來來往往行船不斷,異常的熱鬧。
在這些往來的船隻中,大多數都是貨船。船上滿載各種各樣的貨物,有各種糧食、絹絲布匹、筆墨紙硯等,甚至有時候還藏著滿載了私鹽的船。
不過,在所有的貨船中,還是以運載糧食的船居多。
宋夏朝的南、北都有產糧地,但主要的產糧地域還是集中在南方,尤其江南地區。
就比如說,寧州也產糧,並且以種植和收割稻米為主,但是相比於全國,寧州的糧食產量卻有限,遠遠滿足不了整個宋夏王朝的需要。
所以,每年朝廷運往邊關各地的軍糧,主要還是來自於魚米之鄉——江南。
糧食從富庶的江南地區,經過江南運河、南襄河,被運送到襄州。
然後,這些糧食在襄州中轉,向北走陸路,部分進了沿途各郡城州縣的糧鋪米鋪;部分經過官府,持有戶部文書,被運抵邊關各地,充作軍糧;餘下的部分繼續被運到了京城。
到了京城的糧食,又有一部分流進了開設在京城中的各糧鋪、米鋪,剩餘的則通過種種渠道進入戶部。再由戶部統一調拔。
至於貢米,則是經過了層層篩選的優質好米,直接被送入宮廷,隻有帝王嬪妃皇室宗親才有資格享用。
所以,在宋夏朝的糧食係統中,有不少糧商就是靠著倒運、售賣糧食發家致富的。柳家,正是其中之一。
柳家是江南地區的糧食大戶。隨著家族生意的不斷擴張,柳家也先後在江南地區以外的襄州、寧州、遂州、秦州等地開起了糧鋪。
襄州是安襄王的封地。前任安襄王蒼昊之妻,現任安襄王蒼琨的生母,就出自柳家,且是柳家長房的嫡女。
柳家通過嫁長房嫡女和安襄王府聯姻之後,為了進一步鞏固家族地位,又給蒼昊送去了一名二房的庶女,同時還為安襄王府提供了十萬石糧食。
老安襄王蒼昊投桃報李,就給了柳家二房庶女側妃之位。
所以,柳側妃和王妃是堂姐妹。而柳家因為和安襄王府的這層淵源,近二十年來,一直得安襄王府的庇佑,在襄州城裏可謂是根深葉茂、呼風喚雨、一枝獨秀。
顧青、嚴壯和嚴新初到襄州,一是因為人生地疏,尚缺人脈;二是因為怕引起懷疑,沒有刻意去打探安襄王府的情況,所以,三人對柳家的存在並沒有足夠重視。
直到他們買下小跨院,“錦記米鋪”開始營業後,三人才逐漸了解到,襄州城內的米鋪,竟有一大半記在柳家的名下。
不過,顧青和嚴壯、嚴新依然沒有把這當回事。畢竟,開門做生意,各自憑的是本事。
但是柳家一向稱霸慣了,而且幾乎壟斷了襄州城內的糧食買賣,突然見城內出現了一家從未聽說過的“錦記米鋪”,自然就盯上了。
米鋪新開張,為了聚人氣,拉顧客,顧青讓每升米的售價比別的鋪子便宜了兩文錢,而且還推出了買五升米送二錢鹽,買十升米送五錢鹽的活動。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鹽可是好東西,鹽的售價也貴,普通平民家庭,一年到頭都不見得能買多少鹽。
“錦記米鋪”很快就在襄州城裏打響了名氣。
到“錦記米鋪”買米的人多了,去其他鋪子買米的人就少了。柳家名下的米鋪,每日流水和盈利都在往下降。
襄州城的柳家米鋪都是由柳伯津在打理,他是柳家現任家主柳伯言的庶兄。
柳伯津是一個既有城府,也有經商手腕的人。對待柳家的競爭對手,他秉持的原則是:不出手則已,出手必一擊而中,讓對方翻不了身,
所以,在“錦記米鋪”聲名鵲起、水漲船高之時,柳家米鋪的人想要去尋滋生事,被柳伯津得知後,將他們攔了下來。因為,他還沒有弄清楚“錦記米鋪”的背景。
柳伯津派了人去打探顧青、嚴壯和嚴新三人的底細,在官府查出了與米鋪連著的小跨院被過戶到了顧錦行的名下。
看著“顧錦行”這個名字,柳伯津敲著桌子,眉頭越皺越緊。他總覺得這個名字似乎有些熟悉,似乎曾經聽誰提起過,卻又半分理不出頭緒。
柳伯津本就是一個生性謹慎,做事萬全的人,再加上生意逐漸進入了淡季,便約束著手下的人沒向“錦記米鋪”動手,打算先觀望一段時間再說。
於是,就等來了開春。
襄州也是繁華的。這座城池是往來於京城和江南的必經要道。江南地區產的糧食、茶葉、絲綢、瓷器,以及其他種種進獻給朝廷的貢品,都是經由襄州送至京城的。
而宋夏京城及其周圍地區的物產,也要南下途經襄州才能被運抵江南。
不管是從襄州到江南,還是從江南至襄州,要麽走陸路,要麽走水路。若是走陸路,又必定會途經凰山。
凰山在襄州城外,距離襄州城不過數十裏地。但是山很高,林也很密,且林中多野獸蟲蟻出沒。
凰山上的路也隻有一條。路窄,僅容一人或一馬通過。這座大山屹立在襄州城外,扼守在襄州和江南的必經之道上,宛如咽喉,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要。
或許是山路難行的原因,亦或許是其他原因,總之,近幾年來,在這條陸路上行走的人越來越少。
雖然比起水路,陸路能節省將近一半的時間,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做生意的行商,還是更願意選擇走水路。
襄州有湖,且湖泊同河流相通。襄州的這條河名叫襄南河。襄南河一路南流,直接流進江南地區最大的水係江南運河。
除了在嚴寒的冬季,因為河麵略有薄冰,不見行船以外,其餘春、夏、秋三季,襄南河上來來往往行船不斷,異常的熱鬧。
在這些往來的船隻中,大多數都是貨船。船上滿載各種各樣的貨物,有各種糧食、絹絲布匹、筆墨紙硯等,甚至有時候還藏著滿載了私鹽的船。
不過,在所有的貨船中,還是以運載糧食的船居多。
宋夏朝的南、北都有產糧地,但主要的產糧地域還是集中在南方,尤其江南地區。
就比如說,寧州也產糧,並且以種植和收割稻米為主,但是相比於全國,寧州的糧食產量卻有限,遠遠滿足不了整個宋夏王朝的需要。
所以,每年朝廷運往邊關各地的軍糧,主要還是來自於魚米之鄉——江南。
糧食從富庶的江南地區,經過江南運河、南襄河,被運送到襄州。
然後,這些糧食在襄州中轉,向北走陸路,部分進了沿途各郡城州縣的糧鋪米鋪;部分經過官府,持有戶部文書,被運抵邊關各地,充作軍糧;餘下的部分繼續被運到了京城。
到了京城的糧食,又有一部分流進了開設在京城中的各糧鋪、米鋪,剩餘的則通過種種渠道進入戶部。再由戶部統一調拔。
至於貢米,則是經過了層層篩選的優質好米,直接被送入宮廷,隻有帝王嬪妃皇室宗親才有資格享用。
所以,在宋夏朝的糧食係統中,有不少糧商就是靠著倒運、售賣糧食發家致富的。柳家,正是其中之一。
柳家是江南地區的糧食大戶。隨著家族生意的不斷擴張,柳家也先後在江南地區以外的襄州、寧州、遂州、秦州等地開起了糧鋪。
襄州是安襄王的封地。前任安襄王蒼昊之妻,現任安襄王蒼琨的生母,就出自柳家,且是柳家長房的嫡女。
柳家通過嫁長房嫡女和安襄王府聯姻之後,為了進一步鞏固家族地位,又給蒼昊送去了一名二房的庶女,同時還為安襄王府提供了十萬石糧食。
老安襄王蒼昊投桃報李,就給了柳家二房庶女側妃之位。
所以,柳側妃和王妃是堂姐妹。而柳家因為和安襄王府的這層淵源,近二十年來,一直得安襄王府的庇佑,在襄州城裏可謂是根深葉茂、呼風喚雨、一枝獨秀。
顧青、嚴壯和嚴新初到襄州,一是因為人生地疏,尚缺人脈;二是因為怕引起懷疑,沒有刻意去打探安襄王府的情況,所以,三人對柳家的存在並沒有足夠重視。
直到他們買下小跨院,“錦記米鋪”開始營業後,三人才逐漸了解到,襄州城內的米鋪,竟有一大半記在柳家的名下。
不過,顧青和嚴壯、嚴新依然沒有把這當回事。畢竟,開門做生意,各自憑的是本事。
但是柳家一向稱霸慣了,而且幾乎壟斷了襄州城內的糧食買賣,突然見城內出現了一家從未聽說過的“錦記米鋪”,自然就盯上了。
米鋪新開張,為了聚人氣,拉顧客,顧青讓每升米的售價比別的鋪子便宜了兩文錢,而且還推出了買五升米送二錢鹽,買十升米送五錢鹽的活動。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鹽可是好東西,鹽的售價也貴,普通平民家庭,一年到頭都不見得能買多少鹽。
“錦記米鋪”很快就在襄州城裏打響了名氣。
到“錦記米鋪”買米的人多了,去其他鋪子買米的人就少了。柳家名下的米鋪,每日流水和盈利都在往下降。
襄州城的柳家米鋪都是由柳伯津在打理,他是柳家現任家主柳伯言的庶兄。
柳伯津是一個既有城府,也有經商手腕的人。對待柳家的競爭對手,他秉持的原則是:不出手則已,出手必一擊而中,讓對方翻不了身,
所以,在“錦記米鋪”聲名鵲起、水漲船高之時,柳家米鋪的人想要去尋滋生事,被柳伯津得知後,將他們攔了下來。因為,他還沒有弄清楚“錦記米鋪”的背景。
柳伯津派了人去打探顧青、嚴壯和嚴新三人的底細,在官府查出了與米鋪連著的小跨院被過戶到了顧錦行的名下。
看著“顧錦行”這個名字,柳伯津敲著桌子,眉頭越皺越緊。他總覺得這個名字似乎有些熟悉,似乎曾經聽誰提起過,卻又半分理不出頭緒。
柳伯津本就是一個生性謹慎,做事萬全的人,再加上生意逐漸進入了淡季,便約束著手下的人沒向“錦記米鋪”動手,打算先觀望一段時間再說。
於是,就等來了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