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鄉土敘事
帶著隨身空間重生70年代 作者:江中燕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廣袤的種花家大地之上,鄉村作為社會最基層的單元,始終以其獨特的生活節奏與運行邏輯,勾勒出一幅充滿煙火氣的畫卷。
利益的分配與農事的開展,恰似兩股相互交織的絲線,在時光的穿梭中,共同編織出鄉村生活的複雜圖景,構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鄉土敘事。
祠堂這邊,村長李誌,族老,四個姓氏的組長,都坐在曬場邊,其餘村民也在圍觀。
由於近期發生的事情,讓熱衷權利的村長李誌,經過上麵高人指點和反省,害怕,就想著把風險降到最低,於是村裏迎來了一件關乎各方利益的大事——海邊魚圍堰的按號抓鬮分配。
魚圍堰在這片海岸線上就是一個永久捕獵陷阱,更是蘊含著豐富漁業資源的寶藏之地。清澈的海水,肥美的魚兒遊弋其中,隨著潮漲遊到岸邊尋找食物,潮水退去被困在魚圍堰中的海魚都變村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這些海產品一旦賣出去流入市場,更是能為村民帶來一筆可觀的經濟收益。
現在抓鬮分魚圍堰,村裏的曬穀場上人頭攢動,四個姓氏組的代表們神情各異。
有的眉頭緊鎖,滿臉緊張;有的則故作鎮定,與身旁的人閑聊著,試圖緩解內心的焦慮。
隨著抓鬮儀式的正式開始,現場的氣氛瞬間凝固,每個人的目光都緊緊盯著那一個個寫有號碼的紙團統一扔到一個空酒壇子中。
“先說下規矩!一會抽長短木棍,最長第一個抓鬮,最短的最後抓鬮。依此類推,每次隻能從酒壇中抓起一個紙團,誰犯規,就等最後別人挑完再到他。聽明白了沒?”村長李誌大聲說道
村頭林姓氏組,組長林雪平,他是林樂成他爹。村尾覃姓氏組,組長覃德昌,覃龍七叔。村頂何姓氏組,組長何忠,何虎的大伯。村中李,組長李東陽。四個姓氏生產組長,統一按順序站在酒壇前,異口同聲地說道:“聽清楚了!”。
隨後李誌從口袋裏拿出一根牙簽大小的木棍,隨意掰成四段長短不一的小木棍,然後放在兩手掌中摩擦滾動,最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那根長那根短,隨後李誌把四根木棍攥在手心,手掌握成拳頭,隻在虎口的位置留出四個木棍頭,並伸到四人麵前,說道:“誰先來?”
四人相互看了看,最後還是由李氏組長李東陽先抽隨後三人立馬跟上抽取小木棍。
抽完後,由四人統一拿過來,對比掰斷小木棍的長度,最後通過長短排名:第一林雪平,第二覃德昌,第三何忠,第四李東陽。
隨後林雪平第一個把手伸到酒壇中,拿出一個紙條遞到,一旁坐著的族老手上,族老接過紙團就,當眾打開,並高聲喊到“林氏抽中,5號魚圍堰!”
後麵的依此類推。
“覃氏抽中,16號魚圍堰。”
“何氏抽中,9號魚圍堰。”
“李氏抽中,1號魚圍堰!”
……
最後總結:“林氏抽中,2,5,7,13號魚圍堰!”
“覃氏抽中,3,6,15,16號魚圍堰。”
“何氏抽中,4,8,9,12號魚圍堰。”
“李氏抽中,1,10,11,14,號魚圍堰!”
“抽號結束,各位還有什麽問題!”李誌也是高興地說道,畢竟這個包袱總算是甩出去了。
“村長,可以相互換嗎?”覃德昌問道。
“呃!你們自己商量就好了!我這裏隻登記結果!”李誌想了想,就不接過這個燙手山芋,畢竟自己出聲了,以後要是那個組的魚圍堰要是收獲少了,那就少不了被人罵祖宗十八代的事。
覃德昌這個提議,立馬獲得了其他三人的心動和讚同,隨後四人也是一陣討價還價,相互協商解決。
最後的達成的交換如下:“覃氏組得到13號,14號,15號,16號魚圍堰。”
“何氏組得到,9號,10號,11號,12號魚圍堰。”
“李氏組得到,5號,6號,7號,8號魚圍堰!”
“林氏組得到,1號,2號,3號,4號魚圍堰”
當最終抓取序號結果揭曉,四個姓氏組均擁有了各自管理的魚圍堰時,人群中先是一陣短暫的沉默,隨後便爆發出此起彼伏的議論聲。
有的人為自己組的幸運而歡呼雀躍,有的人則麵露遺憾,但無論結果如何,魚圍堰的分配已然塵埃落定。
在實打實的利益誘惑之下,村民們迅速將此前熱議的林國勝事件拋之腦後。曾經,林國勝的事情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現在成為村民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大家圍坐在曬場的老榕樹下乘涼,或是在田間勞作的間隙,都會興致勃勃地討論猜測著其中的種種細節,猜測著事件的走向。然而,如今隨著魚圍堰分配帶來的巨大影響,曾經的焦點話題,僅在農閑時分,才會被村民們當作八卦談資,在言語間輕輕提起,隨後便又被新的生活瑣事所取代 ,仿佛那隻是一段遙遠的回憶。
就在魚圍堰分配帶來的波瀾漸漸平息之時,村裏又迎來了秋收前的重要準備工作。這一時期,對於村民們來說至關重要,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而在這忙碌的氛圍中。
天色入夜!
很快,在村裏的統一安排下,放田水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為了確保秋收能夠按時進行,村裏組織了一支經驗豐富的莊稼漢,連夜前往稻田。
夜色籠罩下,田間的小路上,村民們有的打著手電筒,有的拿著火把,有的憑著月光,扛著工具,腳步匆匆。到達稻田後,他們熟練地打開排水口,隨著“嘩嘩”的流水聲響起,田間的積水緩緩流出。
在寂靜的夜晚,這流水聲顯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與村民們共同譜寫的一首豐收序曲。伴隨著流水聲,還有村民們偶爾的交談聲和工具的碰撞聲,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見證著鄉村為豐收所做的努力。
經過一夜的時間,田裏的水終於被放幹,原本水汪汪的稻田逐漸露出堅實的土地,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是一片等待被開啟的金色寶藏,為即將到來的秋收做好了準備。
利益的分配與農事的開展,恰似兩股相互交織的絲線,在時光的穿梭中,共同編織出鄉村生活的複雜圖景,構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鄉土敘事。
祠堂這邊,村長李誌,族老,四個姓氏的組長,都坐在曬場邊,其餘村民也在圍觀。
由於近期發生的事情,讓熱衷權利的村長李誌,經過上麵高人指點和反省,害怕,就想著把風險降到最低,於是村裏迎來了一件關乎各方利益的大事——海邊魚圍堰的按號抓鬮分配。
魚圍堰在這片海岸線上就是一個永久捕獵陷阱,更是蘊含著豐富漁業資源的寶藏之地。清澈的海水,肥美的魚兒遊弋其中,隨著潮漲遊到岸邊尋找食物,潮水退去被困在魚圍堰中的海魚都變村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這些海產品一旦賣出去流入市場,更是能為村民帶來一筆可觀的經濟收益。
現在抓鬮分魚圍堰,村裏的曬穀場上人頭攢動,四個姓氏組的代表們神情各異。
有的眉頭緊鎖,滿臉緊張;有的則故作鎮定,與身旁的人閑聊著,試圖緩解內心的焦慮。
隨著抓鬮儀式的正式開始,現場的氣氛瞬間凝固,每個人的目光都緊緊盯著那一個個寫有號碼的紙團統一扔到一個空酒壇子中。
“先說下規矩!一會抽長短木棍,最長第一個抓鬮,最短的最後抓鬮。依此類推,每次隻能從酒壇中抓起一個紙團,誰犯規,就等最後別人挑完再到他。聽明白了沒?”村長李誌大聲說道
村頭林姓氏組,組長林雪平,他是林樂成他爹。村尾覃姓氏組,組長覃德昌,覃龍七叔。村頂何姓氏組,組長何忠,何虎的大伯。村中李,組長李東陽。四個姓氏生產組長,統一按順序站在酒壇前,異口同聲地說道:“聽清楚了!”。
隨後李誌從口袋裏拿出一根牙簽大小的木棍,隨意掰成四段長短不一的小木棍,然後放在兩手掌中摩擦滾動,最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那根長那根短,隨後李誌把四根木棍攥在手心,手掌握成拳頭,隻在虎口的位置留出四個木棍頭,並伸到四人麵前,說道:“誰先來?”
四人相互看了看,最後還是由李氏組長李東陽先抽隨後三人立馬跟上抽取小木棍。
抽完後,由四人統一拿過來,對比掰斷小木棍的長度,最後通過長短排名:第一林雪平,第二覃德昌,第三何忠,第四李東陽。
隨後林雪平第一個把手伸到酒壇中,拿出一個紙條遞到,一旁坐著的族老手上,族老接過紙團就,當眾打開,並高聲喊到“林氏抽中,5號魚圍堰!”
後麵的依此類推。
“覃氏抽中,16號魚圍堰。”
“何氏抽中,9號魚圍堰。”
“李氏抽中,1號魚圍堰!”
……
最後總結:“林氏抽中,2,5,7,13號魚圍堰!”
“覃氏抽中,3,6,15,16號魚圍堰。”
“何氏抽中,4,8,9,12號魚圍堰。”
“李氏抽中,1,10,11,14,號魚圍堰!”
“抽號結束,各位還有什麽問題!”李誌也是高興地說道,畢竟這個包袱總算是甩出去了。
“村長,可以相互換嗎?”覃德昌問道。
“呃!你們自己商量就好了!我這裏隻登記結果!”李誌想了想,就不接過這個燙手山芋,畢竟自己出聲了,以後要是那個組的魚圍堰要是收獲少了,那就少不了被人罵祖宗十八代的事。
覃德昌這個提議,立馬獲得了其他三人的心動和讚同,隨後四人也是一陣討價還價,相互協商解決。
最後的達成的交換如下:“覃氏組得到13號,14號,15號,16號魚圍堰。”
“何氏組得到,9號,10號,11號,12號魚圍堰。”
“李氏組得到,5號,6號,7號,8號魚圍堰!”
“林氏組得到,1號,2號,3號,4號魚圍堰”
當最終抓取序號結果揭曉,四個姓氏組均擁有了各自管理的魚圍堰時,人群中先是一陣短暫的沉默,隨後便爆發出此起彼伏的議論聲。
有的人為自己組的幸運而歡呼雀躍,有的人則麵露遺憾,但無論結果如何,魚圍堰的分配已然塵埃落定。
在實打實的利益誘惑之下,村民們迅速將此前熱議的林國勝事件拋之腦後。曾經,林國勝的事情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現在成為村民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大家圍坐在曬場的老榕樹下乘涼,或是在田間勞作的間隙,都會興致勃勃地討論猜測著其中的種種細節,猜測著事件的走向。然而,如今隨著魚圍堰分配帶來的巨大影響,曾經的焦點話題,僅在農閑時分,才會被村民們當作八卦談資,在言語間輕輕提起,隨後便又被新的生活瑣事所取代 ,仿佛那隻是一段遙遠的回憶。
就在魚圍堰分配帶來的波瀾漸漸平息之時,村裏又迎來了秋收前的重要準備工作。這一時期,對於村民們來說至關重要,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而在這忙碌的氛圍中。
天色入夜!
很快,在村裏的統一安排下,放田水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為了確保秋收能夠按時進行,村裏組織了一支經驗豐富的莊稼漢,連夜前往稻田。
夜色籠罩下,田間的小路上,村民們有的打著手電筒,有的拿著火把,有的憑著月光,扛著工具,腳步匆匆。到達稻田後,他們熟練地打開排水口,隨著“嘩嘩”的流水聲響起,田間的積水緩緩流出。
在寂靜的夜晚,這流水聲顯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與村民們共同譜寫的一首豐收序曲。伴隨著流水聲,還有村民們偶爾的交談聲和工具的碰撞聲,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見證著鄉村為豐收所做的努力。
經過一夜的時間,田裏的水終於被放幹,原本水汪汪的稻田逐漸露出堅實的土地,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是一片等待被開啟的金色寶藏,為即將到來的秋收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