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府大人表態,有眾多官員支持,府學搞借讀的事自然沒有問題,何況府學怎麽辦學也不關他們地方官的事。
隻要不違反朝廷規定的學籍問題,不觸及地方官教化利益,誰會多事呢。
何況借讀、強化雖是趙安用來斂財的手段,卻能從根本上提高揚州府的整體教育水平。
假設以往一年出一百個秀才,今年一下出五百個,你說這成績會不會讓地方官為之集體興奮,振臂高呼趙校長千歲?
真就是校長站著把錢掙了,地方官也站著把官升了,學生累著把功名考了。
不是雙贏,是參與各方全贏。
別提這麽一搞,當官的、地方有錢人和士紳都“欠”了趙校長一筆恩情。
沒有趙校長大膽的教育革新嚐試,他們家那幫玩物喪誌的孩子能有機會進市重點,能有機會成材?
做夢想屁吃呢。
考中秀才的學生再有考上鄉試、會試的,回憶青少年時期如何邁過秀才這一科舉門檻時,肯定要想到在揚州府學的強化歲月。
雖然苦,但真出成績啊。
搞不好趙安將來還真能成為大江南北人人歌頌的老宗師。
雖然,他不稀罕。
他連文華殿都不屑的進,因為他的理想是生入太和,死入太廟。
愛新覺羅要是不挪窩的幹活,隻能死啦死啦。
結束愉快的午餐後,趙安回到府學就把馬學正、童訓導等業務骨幹召集到一塊,就強化班、普通班做了一個係統性解釋,並做了細致劃分。
也沒啥區別,就是一個收的錢少,一個收的錢多。
初定強化班三個,普通班七個,每班招收學生40人。
這是第一期,第二期明年開春再招。
畢竟,新政策落地都要有個適應時間,總結出經驗後才能大力推廣。
一開始就一窩蜂的收,很容易忙中出錯。
趙安給了個大致參考價,具體由馬、童二位擬定。
先前老馬已經安排人去江南聘請名師了,等名師們就位強化班就能搞起來。
揚州府學保管有近百年來的童試卷宗,嫌少還能請省學政衙門協調一下江南各府的試卷,總之,有的是試卷供趙安搞題海戰術。
前明的試卷沒法搞,都被乾隆的禁書政策給焚了。
《四庫全書》修撰以來是錄多少書便毀多少書,也就是收入庫中一本,便要禁毀一本。
錄入庫中之書也要如修《明史》一樣,冊冊經十人核驗,卷卷要百人過目,絕不使任何有損大清的文字於書中出現。
一些重要經典也要加以修飾篡改,方能入庫。
前後毀書目錄1500餘種,毀禁書籍120萬卷之多。
書都沒了,更別提什麽考卷。
就是有遺漏的也是深藏在某個地方,哪裏搞得來。
也沒必要搞,現有試卷足夠。
隻是一個新的問題隨之出現了,收上來的錢是入府學公賬呢,還是另外做筆賬。
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教導處主任童訓導。
很專業的問題。
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不約而同的選擇另外搞個小金庫。
府學的賬一分為二,公賬仍由“會計室”掌握,但創新得來的款項一律由校長大人本人支配。
小金庫就設在校辦,由校長大人剛剛委任的校辦主任王校吏負責,收上來的銀子則找一家大錢莊存著,這樣也好隨支隨用。
為讓屬下學官和教職員工們安心,也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趙安定了一個蛋糕分配比例。
如小金庫有100兩的話,那首先提取20兩作為活動資金使用,這筆資金是固定不變的。
剩下80兩提出20兩用於給全體教職工發工資(漲的那部分),爾後再提20兩用於全體教職工的福利。
哪些福利呢?
沒具體,反正隻要是過節就發東西,不過節校長大人心情好也發。
小至米麵油炭,大至豬肉粉條、綢布頭花衛生紙,反正隻要是教職工們家裏用得著的,校長大人都發!
毫不吝嗇。
生孩子、娶媳婦也可以發。
也就搞不出計生用品,不然趙校長鐵定親自給員工媳婦們發個套。
想法是福利至少是工資的三倍,唯有如此才能體現他這個校長對員工們的好,也能讓員工們對他這個校長發自肺腑、死心踏地的愛戴。
剩下的40兩校長大人拿一半,幾位學官拿剩下的一半,餘下的10兩則由全體吏員瓜分。
非常公平公正的分配方案。
方案也表明校長大人沒有食言,他真就不是獨享,因為100兩攏共就落20兩到校長兜中。
做官做到如此清廉地步,恐怕大清所有官員加一塊也就寥寥數人吧。
另外考慮到教職工也有親朋好友子弟讀書的需要,趙安又特別允許教職工有借讀福利。
就是教職工推薦的學生就讀可以減半收取學費。
普通教職員工一人一個名額,吏員兩個,學官三個。
校長大人無上限。
雖然事情還沒搞,但種種福利措施的出台再次將趙校長送上了府學熱搜榜第一。
校長本人無意接受員工們的崇拜和感激,因為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辦。
給巡鹽禦史老鄭一萬兩的事。
錢是英雄膽。
趙安實在是舍不得把自己辛苦掙來的血漢錢都交給老鄭,因為這筆血漢錢他打算用於販鹽的啟動資金,這個買賣初期需要的啟動資金不小的。
兩個縣太爺的加入再小打小鬧,掙的錢都不夠分的。
沒錢怎麽辦?
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甘泉縣那兩位冤大頭。
第二天特地派人將二位老領導請到了府學,並將情況簡短與二位說了下。
“什麽,一萬兩!”
丁縣尊和宋教諭都被這個價格驚住,繼而不約而同表示不是他們不願意幫忙,實在是二人因為議罪銀的事已經欠了一屁股饑荒,縱是有心幫趙安打點上麵好直達天聽也掏不出這錢。
“你們一個是知縣大人,一個是教諭大人,區區一萬兩擠一擠怎麽也能湊出來吧?”
趙安不太高興,想了想可能覺得他這樣做是有點對不住人家,便就降了些,意思二位老領導湊個八千兩給他也行。
“沒有,一分都沒有!”
丁縣尊一口回絕,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不是他不知道幫趙安直達天聽的好處,實是今年縣裏本來就多事,又是攤派又是水災的,搞的他這個知縣大人收入銳減。
而且為了趙安這王八蛋又貼了一萬兩議罪銀進去,搞的都欠了銀莊五千兩利子,眼麵前真是無能為力。
“要真有貴人能幫趙大人在皇上那提一嘴肯定是好事,就是這錢下官真湊不出來,不過嘛”
宋教諭不敢像知縣大人般直接拒絕,於是給趙大人出了個主意,那就是可以去借。
跟錢莊借高利。
借?
趙安愣了下,他之前是打算轉正之後跟錢莊借錢看看能不能買個小吏做做,但他如今靠著真本事被老太爺提拔為七品官了,又不急著買官,幹嘛要借呢。
錢多蛋疼麽。
宋教諭卻在那極力介紹借錢的好處,說如今當官的哪個不借錢,這事沒什麽丟人的。這一萬兩真能讓趙安再升一升,那絕對是占天大便宜的。
“實在不成你就去借吧,大不了本縣跟宋大人替你擔保,本縣先前借的那家錢莊是內務府開的,利息雖然貴了些,但掌櫃的蠻會做人,絕對不會給客人添麻煩,甚至客人要有麻煩的話還能幫著解決”
丁縣尊也覺得趙安還是借錢的好,要不然拆東牆補西牆的也不是回事,出於好心將自己經常借的錢莊推薦給趙安。
“內務府開的?”
原本沒打算借錢的趙安改變主意決定借錢,當天下午就在丁知縣陪同下前往那家名為恒利的錢莊。
知縣大人帶來的客人錢莊肯定要熱烈接待,一聽還是府學的趙教授那就更加熱情了,掌櫃親自出麵辦理業務,給二位貴客倒茶後便詢問教授大人打算借多少。
丁知縣開的口,笑道:“石掌櫃,趙大人打算借一萬兩,你們看看能不能少要點利子,本縣可是你們的父母官,這點麵子肯定要給吧?”
“大人的麵子自是要給的,利子就給八折吧,不過一萬兩有點多,趙大人雖是府學教授,但.”
但什麽,石掌櫃沒有明言,無非是府學教授不比地方實權正印撈的多,一萬兩借出去哪天能還上呢。
“放心吧,趙大人還不上這錢還有本縣呢,難道你石掌櫃連本縣也信不過?”
縣尊大人說這話時心中多少有些委屈。
委屈在哪,一時又說不上來。
大抵是覺得自己堂堂知縣淪落到給個昔日下屬臨時工做擔保,反差太大吧。
聞言,石掌櫃何等精明之人,忙笑道:“既然丁大人開口,一萬兩就一萬兩請二位稍候,在下這就讓人過來給趙大人簽單子。”
說話間,掌櫃就要出去叫具體經辦夥計過來,一直沒說話的趙安卻於此時放下茶碗搖頭道:“一萬兩太少了,本官想借十萬兩,能不能借,不能借的話本官就回去了。”
隻要不違反朝廷規定的學籍問題,不觸及地方官教化利益,誰會多事呢。
何況借讀、強化雖是趙安用來斂財的手段,卻能從根本上提高揚州府的整體教育水平。
假設以往一年出一百個秀才,今年一下出五百個,你說這成績會不會讓地方官為之集體興奮,振臂高呼趙校長千歲?
真就是校長站著把錢掙了,地方官也站著把官升了,學生累著把功名考了。
不是雙贏,是參與各方全贏。
別提這麽一搞,當官的、地方有錢人和士紳都“欠”了趙校長一筆恩情。
沒有趙校長大膽的教育革新嚐試,他們家那幫玩物喪誌的孩子能有機會進市重點,能有機會成材?
做夢想屁吃呢。
考中秀才的學生再有考上鄉試、會試的,回憶青少年時期如何邁過秀才這一科舉門檻時,肯定要想到在揚州府學的強化歲月。
雖然苦,但真出成績啊。
搞不好趙安將來還真能成為大江南北人人歌頌的老宗師。
雖然,他不稀罕。
他連文華殿都不屑的進,因為他的理想是生入太和,死入太廟。
愛新覺羅要是不挪窩的幹活,隻能死啦死啦。
結束愉快的午餐後,趙安回到府學就把馬學正、童訓導等業務骨幹召集到一塊,就強化班、普通班做了一個係統性解釋,並做了細致劃分。
也沒啥區別,就是一個收的錢少,一個收的錢多。
初定強化班三個,普通班七個,每班招收學生40人。
這是第一期,第二期明年開春再招。
畢竟,新政策落地都要有個適應時間,總結出經驗後才能大力推廣。
一開始就一窩蜂的收,很容易忙中出錯。
趙安給了個大致參考價,具體由馬、童二位擬定。
先前老馬已經安排人去江南聘請名師了,等名師們就位強化班就能搞起來。
揚州府學保管有近百年來的童試卷宗,嫌少還能請省學政衙門協調一下江南各府的試卷,總之,有的是試卷供趙安搞題海戰術。
前明的試卷沒法搞,都被乾隆的禁書政策給焚了。
《四庫全書》修撰以來是錄多少書便毀多少書,也就是收入庫中一本,便要禁毀一本。
錄入庫中之書也要如修《明史》一樣,冊冊經十人核驗,卷卷要百人過目,絕不使任何有損大清的文字於書中出現。
一些重要經典也要加以修飾篡改,方能入庫。
前後毀書目錄1500餘種,毀禁書籍120萬卷之多。
書都沒了,更別提什麽考卷。
就是有遺漏的也是深藏在某個地方,哪裏搞得來。
也沒必要搞,現有試卷足夠。
隻是一個新的問題隨之出現了,收上來的錢是入府學公賬呢,還是另外做筆賬。
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教導處主任童訓導。
很專業的問題。
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不約而同的選擇另外搞個小金庫。
府學的賬一分為二,公賬仍由“會計室”掌握,但創新得來的款項一律由校長大人本人支配。
小金庫就設在校辦,由校長大人剛剛委任的校辦主任王校吏負責,收上來的銀子則找一家大錢莊存著,這樣也好隨支隨用。
為讓屬下學官和教職員工們安心,也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趙安定了一個蛋糕分配比例。
如小金庫有100兩的話,那首先提取20兩作為活動資金使用,這筆資金是固定不變的。
剩下80兩提出20兩用於給全體教職工發工資(漲的那部分),爾後再提20兩用於全體教職工的福利。
哪些福利呢?
沒具體,反正隻要是過節就發東西,不過節校長大人心情好也發。
小至米麵油炭,大至豬肉粉條、綢布頭花衛生紙,反正隻要是教職工們家裏用得著的,校長大人都發!
毫不吝嗇。
生孩子、娶媳婦也可以發。
也就搞不出計生用品,不然趙校長鐵定親自給員工媳婦們發個套。
想法是福利至少是工資的三倍,唯有如此才能體現他這個校長對員工們的好,也能讓員工們對他這個校長發自肺腑、死心踏地的愛戴。
剩下的40兩校長大人拿一半,幾位學官拿剩下的一半,餘下的10兩則由全體吏員瓜分。
非常公平公正的分配方案。
方案也表明校長大人沒有食言,他真就不是獨享,因為100兩攏共就落20兩到校長兜中。
做官做到如此清廉地步,恐怕大清所有官員加一塊也就寥寥數人吧。
另外考慮到教職工也有親朋好友子弟讀書的需要,趙安又特別允許教職工有借讀福利。
就是教職工推薦的學生就讀可以減半收取學費。
普通教職員工一人一個名額,吏員兩個,學官三個。
校長大人無上限。
雖然事情還沒搞,但種種福利措施的出台再次將趙校長送上了府學熱搜榜第一。
校長本人無意接受員工們的崇拜和感激,因為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辦。
給巡鹽禦史老鄭一萬兩的事。
錢是英雄膽。
趙安實在是舍不得把自己辛苦掙來的血漢錢都交給老鄭,因為這筆血漢錢他打算用於販鹽的啟動資金,這個買賣初期需要的啟動資金不小的。
兩個縣太爺的加入再小打小鬧,掙的錢都不夠分的。
沒錢怎麽辦?
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甘泉縣那兩位冤大頭。
第二天特地派人將二位老領導請到了府學,並將情況簡短與二位說了下。
“什麽,一萬兩!”
丁縣尊和宋教諭都被這個價格驚住,繼而不約而同表示不是他們不願意幫忙,實在是二人因為議罪銀的事已經欠了一屁股饑荒,縱是有心幫趙安打點上麵好直達天聽也掏不出這錢。
“你們一個是知縣大人,一個是教諭大人,區區一萬兩擠一擠怎麽也能湊出來吧?”
趙安不太高興,想了想可能覺得他這樣做是有點對不住人家,便就降了些,意思二位老領導湊個八千兩給他也行。
“沒有,一分都沒有!”
丁縣尊一口回絕,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不是他不知道幫趙安直達天聽的好處,實是今年縣裏本來就多事,又是攤派又是水災的,搞的他這個知縣大人收入銳減。
而且為了趙安這王八蛋又貼了一萬兩議罪銀進去,搞的都欠了銀莊五千兩利子,眼麵前真是無能為力。
“要真有貴人能幫趙大人在皇上那提一嘴肯定是好事,就是這錢下官真湊不出來,不過嘛”
宋教諭不敢像知縣大人般直接拒絕,於是給趙大人出了個主意,那就是可以去借。
跟錢莊借高利。
借?
趙安愣了下,他之前是打算轉正之後跟錢莊借錢看看能不能買個小吏做做,但他如今靠著真本事被老太爺提拔為七品官了,又不急著買官,幹嘛要借呢。
錢多蛋疼麽。
宋教諭卻在那極力介紹借錢的好處,說如今當官的哪個不借錢,這事沒什麽丟人的。這一萬兩真能讓趙安再升一升,那絕對是占天大便宜的。
“實在不成你就去借吧,大不了本縣跟宋大人替你擔保,本縣先前借的那家錢莊是內務府開的,利息雖然貴了些,但掌櫃的蠻會做人,絕對不會給客人添麻煩,甚至客人要有麻煩的話還能幫著解決”
丁縣尊也覺得趙安還是借錢的好,要不然拆東牆補西牆的也不是回事,出於好心將自己經常借的錢莊推薦給趙安。
“內務府開的?”
原本沒打算借錢的趙安改變主意決定借錢,當天下午就在丁知縣陪同下前往那家名為恒利的錢莊。
知縣大人帶來的客人錢莊肯定要熱烈接待,一聽還是府學的趙教授那就更加熱情了,掌櫃親自出麵辦理業務,給二位貴客倒茶後便詢問教授大人打算借多少。
丁知縣開的口,笑道:“石掌櫃,趙大人打算借一萬兩,你們看看能不能少要點利子,本縣可是你們的父母官,這點麵子肯定要給吧?”
“大人的麵子自是要給的,利子就給八折吧,不過一萬兩有點多,趙大人雖是府學教授,但.”
但什麽,石掌櫃沒有明言,無非是府學教授不比地方實權正印撈的多,一萬兩借出去哪天能還上呢。
“放心吧,趙大人還不上這錢還有本縣呢,難道你石掌櫃連本縣也信不過?”
縣尊大人說這話時心中多少有些委屈。
委屈在哪,一時又說不上來。
大抵是覺得自己堂堂知縣淪落到給個昔日下屬臨時工做擔保,反差太大吧。
聞言,石掌櫃何等精明之人,忙笑道:“既然丁大人開口,一萬兩就一萬兩請二位稍候,在下這就讓人過來給趙大人簽單子。”
說話間,掌櫃就要出去叫具體經辦夥計過來,一直沒說話的趙安卻於此時放下茶碗搖頭道:“一萬兩太少了,本官想借十萬兩,能不能借,不能借的話本官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