勳貴對文官的責難,也不是沒有準備。


    對這種關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他們有一群人出主意。


    英國公張維賢作為當今勳貴之首,眼看勳貴爭不過文官,慢悠悠地說道:


    “衍聖公祭田二千頃!”


    讓朝堂上的文官陡然一靜,想到了這個特殊的爵位。


    有衍聖公二千餘頃的祭田在前,勳貴擁有百十頃爵田又算得了什麽——


    衍聖公孔家傳承二千多年,他們也是二百多年的勳貴呢!


    擁有衍聖公十分之一的爵田和莊田,難道不是很合理?


    一些文官想混淆過去,把祭田和爵田區分開,但是勳貴卻不理這個,揪著衍聖公孔家的二千頃祭田不放,來來回回就一句話:


    “衍聖公有二千頃祭田!”


    這讓一些文官氣急敗壞,出身衢州孔氏的孔貞運不得不站出道:


    “衍聖公的二千餘頃祭田,是太祖和曆代先皇所賜,是為聖廟祭祀。”


    “爵田則是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張維賢慢悠悠地說道:


    “我等家中爵田,也要祭祀先人。”


    “至聖先師有教化世人之功,我等祖上也對大明有功績。”


    “家廟所奉先祖,也需祭田祭祀。”


    這個理由很強大,讓很多文官說不出話來:


    他們總不能一邊支持衍聖公祭祀,一邊反對勳貴祭祀祖先。


    而且,一些腦子靈活的,更是看到了突破田產稅的辦法——


    那就是以祭田為名,請求皇帝放寬田畝限製。


    祭田非一家一戶所有,皇帝總不能還嚴格限製、百畝以上就征收有產稅吧?


    所以這些人暫時放棄了對勳貴的約束,轉而向皇帝請求,繼續執行對祭田、義田、學田等公田的優待,減免這些田地的有產稅。


    朱由檢沒有想到文官和勳貴正在討論著,突然又聯合起來,用祭田的名義對自己發難。


    在這個信奉忠臣孝子的年代,他是不可能反對祭祀先祖的活動的。但是給祭田開口子,又可能帶來很多弊端。


    不過聽著群臣幾乎眾口一詞的請求,他還是決定開個口子,減少有產稅推行的壓力,下令道:


    “祭田、義田、學田這些公田,田產稅的起征點可以定在一千畝。”


    “但是一千畝也是限額,不許超過這個數。並且和勳貴爵田一樣,向朕繳納十一稅。”


    “這些公田的管理辦法,劉先生主持擬定。”


    “可以仿照範文正公的義莊,製定更完善的禮法。”


    這個決定,讓群臣喜悅不已。


    因為這樣一來,一些家中田地超過百畝的,就能名正言順地用祭田、學田等名義,規避所謂的有產稅。


    朝堂上很多官員,都能因此受益。


    至於一千畝的限額,反而沒有多少人在意,因為就算是大臣之家,很多人真正擁有的土地也不到千畝——


    如果說大明百畝以上的地主,占人口的比例可能達到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的話。


    那麽千畝以上的地主,最多隻有人口的萬分之一。


    一千萬戶的大明,都不見得有一千戶家庭擁有超過一千畝的田產。


    除了宗室和勳貴,很少有家庭擁有這麽多土地。


    例如顧炎武出身吳郡顧氏,稱得上江東望族。他的曾祖顧章誌更是擔任過南京兵部侍郎,到了他這一代還有餘蔭。


    但是他家裏的田產,如今不過是八百畝。如果單獨分宗做祭田,能夠輕鬆規避田產稅。


    可以說,這個政策,得到了群臣的一致擁護。擁有避稅方法的他們,對有產稅的抵製降低了很多,開始接受這個稅種。


    不過朱由檢的心中,卻是一聲長歎,知道自己這次限田,可謂很不徹底。


    但是不管怎麽說,他都堅持了一千畝的限額,把普通人最多能夠擁有的土地,鎖死在了一千畝——


    這樣以後人們致富後,就無法一心買田產。他們多餘的資金,必須轉向工商業。


    有產稅的目標,也從之前的針對地主、轉向針對資本。朱由檢現在更看重資產稅和遺產稅這兩個稅種,打算用它們鉗製即將興起的資產階級,避免這些人有了資本後,就會想著鬧革命。


    心中轉著這些念頭,朱由檢又聽到一些臣子請求,保留顏回、孟子等聖賢後裔的八十頃祭田。


    他對此一一答應,並且讓司農寺把超過一千畝的家族列出來,闡述他們擁有這麽多土地的原因,並且司農寺和內府監一起派人收賦稅——


    這些人擁有的土地,以後都要繳納十一稅。會直接收入內庫,上貢給他這個皇帝。


    祭田、學田等公田也是如此,同樣向他這個皇帝交貢賦。


    朱由檢打算用這個辦法增加內庫的收入,同時讓司農寺對這些土地做限製——


    畢竟這樣的田地越多,司農寺損失的賦稅就越多。必然有忠於職守的官員,限製這類田產。


    同時,朱由檢要求劉宗周製定完善的禮製,確保公田的收益大部分能用於公益事業,而非僅僅供一些人逃避賦稅。


    朝堂上的氣氛,轉向一派祥和,文官也在祭田的要求得到滿足後,同意了勳貴提出的爵田數字:


    除了國公的爵田被他們要求限製在一百頃外,侯爵七十五頃、伯爵五十頃,都被他們答應。


    爵田和莊田相加不超過二百頃,也延續了之前的製度。


    甚至還規定了子爵三十頃、男爵十五頃、爵士五頃這些爵田。


    不過朱由檢不打算把中原的世官轉為勳貴,子男士到了海外後,爵田和領地又是按方裏。


    所以這個爵田數字現在基本沒意義,根本不會被實行。


    世官的世業田限額,則被定在了一千畝,根據各個衛所擁有的土地,給世襲軍官、軍士、軍戶按級別分配土地。


    這些田地同樣是繳納十一稅,賦稅納入內庫——


    相比爵田、莊田、公田來說,總數高達一兩百萬頃的衛所屯田,才是以後內庫的主要收入來源。


    朱由檢也需要維護這些衛所將士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基本盤。


    所以當前征稅的對象,在文武官員的一致配合下,盯向了寺廟道觀。


    戶部打算拿這些人練手,開始征收有產稅。(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