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增加爵祿和爵田的表態,讓大部分勳貴感到欣慰。


    但是這件事還沒有定下,因為皇帝私底下的許諾不算,爵田最終多少,需要朝堂決議。


    朱由檢在眾多勳貴散去後,留下了英國公張維賢,詢問道:


    “各家都有多少莊田?”


    “爵田定在多少他們才滿意?”


    英國公張維賢斟酌了一下,說道:


    “萬曆九年議準,勳戚莊田,五服遞減,勳臣止於二百頃。”


    “戚臣有的多至七百頃,至五世,止留一百頃為世業。”


    “但是京中勳貴,莊田大多超過這個數。天啟年間魏良卿被封肅寧伯的時候,被賜莊田七百頃,晉升肅寧侯加賜三百頃,晉升寧國公又加賜一千頃,一共兩千頃莊田。”


    這個數字,讓朱由檢咋舌,認識到為何幾乎所有的勳貴都不滿,以至入宮請求。


    實在是按爵祿數字定下的等額爵田麵積太少了,伯爵就是按一千畝爵田計算,也幾乎隻有他們二百頃莊田麵積的二十分之一。


    可以說,如果按這個數字執行,各家絕對要大出血。即使給家族的旁支子弟分田,也分不完那麽多莊田。


    不過每家都是二百頃,在朱由檢看來也實在太高了。更別說他們擁有的莊田,大多還超過這個數。


    所以他的心中,還是堅持自己提出的五倍。認為這個數字,對勳貴已經說可以。


    但是當前的現狀是,他需要依靠勳貴世官掌握武力征收有產稅。而不是對勳貴征收有產稅,把他們逼到對立麵——


    那樣反對有產稅的力量就太多了,甚至有可能威脅他的皇位。


    而且張維賢還提到其它事,讓朱由檢更加認識到,對待莊田要謹慎:


    “勳戚莊田雖是官田,有的卻可以稱為私田,已為家族世業。”


    “但是有的卻隻享受租稅,每畝征銀三分,每頃地每年上交三兩銀子。”


    “這些莊田的性質,不可一概而論。”


    “而且除了勳戚之外,諸王、公主、大臣、內監、寺觀皆有莊田,請陛下慎重行事。”


    朱由檢聽到這裏,感覺更是棘手,也認識到大明田土製度的複雜性。


    莊田最初都是皇帝賜的,名義上也屬於官田。


    但是得到賞賜的人擁有莊田的時間長了,有的就慢慢化公為私,當成自己的私人田地。


    但是還有些莊田賜下的時間不長,現在還是征銀。


    例如福王被賜的二萬頃莊田,就是隻享受租稅,而且是地方官代收,經常被官員拖欠。


    所以張維賢提醒,不能把莊田一刀切。


    而且莊田的擁有者,也不止是勳貴,宗室、公主、朝堂大臣、內廷太監、寺廟道觀……都曾被賜莊田。


    如果處理不好,會引起這些人的普遍反對。


    所以朱由檢思索之後,決定道:


    “爵田一定要有,而且要交貢賦。”


    “張卿回去後可讓各家上報私田數量,朕會酌情為他們確定爵田。”


    “以之前定下的五倍數字為基準,超出爵田的私田可以給家族子弟分一分,爵田不夠的向其他勳貴買一些。”


    “收租稅的莊田仍舊可以享用,每畝由司農寺征銀三分。”


    又頗是感歎地道:


    “朕明明是讓戶部向大戶人家征稅,限製他們的田產。”


    “但是有些官員卻不甘心,向朕的皇莊和你們的莊田收稅。”


    “朕不得已做了這個表率,你們這些勳貴也要以身作則,不讓官員找到抗稅理由。”


    “哪一家勳貴有損失,朕都可以補償。”


    “將來劃分封地時,可以十倍、百倍補償給他們。”


    這番話語,張維賢即使覺得不實,也感覺頗是舒心。


    皇帝能說這些話,至少表明是站在他們一邊的,隻是為了向文官大戶征稅,才不得已讓勳貴做表率——


    勳貴如果想與國同戚,就得體諒皇帝。


    不過對於封地,張維賢著實有些猶豫。他以為皇帝不知實情,半是提醒半是試探地道:


    “陛下,各家勳戚富貴已久,大多不願前往海外。”


    “臣以為可選擇周邊更近的地方,讓願意出京的勳貴世鎮。”


    這番話讓朱由檢皺起了眉頭,同樣有些憂心。


    因為直到現在,除了武清侯、新建伯這樣犯錯的勳貴外,他都沒有想好用什麽辦法逼勳貴遷出去。


    要不然也不會給勳貴確定爵田,鎖死他們的發展餘地。


    所以他很是疑惑地詢問道:


    “勳貴為何不願意遷出去?”


    “自己擁有一個藩國做封君不好嗎?”


    “以後藩國的土地和賦稅都是他們自己的,朕隻分享十分之一賦稅。”


    “這個條件難道還不夠好,他們到底想要什麽?”


    張維賢聞言啞然,感覺當今皇帝有些天真。


    外麵的藩王再好,又怎麽比得上大明勳貴?


    君不見永樂年間的時候,還有一些國王連國家都拋棄了,就是為了前來大明定居。


    勳貴在大明過得這麽自在,哪裏願意舍棄家業去海外開藩?


    也隻有那些被皇帝追贈爵位、不去海外開藩就無法獲得世爵的,才不得已去海外開藩。


    但是也有很多功臣後裔沒動彈,估計是寧願不要爵位,也不遷往海外。


    張維賢委婉說出這些實情,朱由檢頓時明白了,還是這些勳貴在大明活得太自在。


    他們如果沒有世襲爵位、或者像宗室藩王一樣被圈在一座小城裏,估計就想要去海外開藩了。


    但是這些勳貴雲集在大明最繁華的兩京,他們當然不願離開這個安樂窩,前往海外蠻荒之地。


    即使朱由檢許諾他們可以有半年時間回京,這些人也根本不想出去。


    這種事情,一時半會兒無解,朱由檢也沒辦法動他們,把他們逼向對立麵。


    隻有等以後掌握的軍隊多了,讓自己冊封的功臣掌握京營,他才敢對這些腐朽勳貴下手,逼他們遷往海外。


    至於現在,朱由檢隻能意興闌珊地道:


    “不管怎麽樣,稅是一定要交的,不然朕沒辦法向文官大戶征稅。”


    “如果有哪一家勳貴不願交,可以讓他們站出來,朕會給他們百倍置換海外封地,而且十年免稅。”


    又繼續收買張維賢:


    “張卿想要在大明周邊世鎮,朕是可以答應的。”


    “甚至可以再進一步,直接開辟為內藩。”


    “當年定興王沒能世鎮交趾,讓這塊漢唐故地又分裂了出去,朕一直深以為憾。”


    “張卿如果有心,可以多關注安南那邊。”


    “莫氏在鄭氏逼迫下已經有些頂不住,將來還需要卿家出力。”


    這是赤裸裸地許諾,意思是英國公張家可以在安南開藩。相比黔國公在雲南世鎮,自主權還要更大點。


    張維賢知道皇帝讓勳貴開藩的決心有多堅定,以後張家多半還要去海外。所以他最謀求的就是這塊地方,想要求個世鎮。


    作為大明周邊最好的地方之一,安南被很多想要開藩的宗室和貴族覬覦。靖江王朱亨嘉就曾向皇帝請求,把靖江藩國放在那。隻是被皇帝給否了,讓他去更南方的占城國。


    現在,皇帝把這片地許給了他,張維賢心裏很是高興,向皇帝保證道:


    “臣必勸說各家,讓他們繳納賦稅。”


    “如果還有人不願,陛下盡可以把他們封出去。”


    朱由檢滿意地點了點頭,讓這位在勳貴中頗有名望的老臣,去和各家勳貴談。


    英國公也果然不負所望,把勳貴田地交稅的事情,成功定了下來——


    因為他在臨走前,又向皇帝討了一個政策。那就是超過二百頃的莊田大多是戚臣所有,這些人是皇帝的親戚,建議掛在皇帝名下作為皇莊交稅。


    其他勳臣、太監等等,張維賢也建議像戚臣一樣,把超過二百頃的莊田,掛在皇帝名下。


    這樣各家擁有的莊田實際還是沒變化,甚至還因為朝廷確定爵田,可以把一部分田地光明正大地轉為世業——


    就是相比以前,必須向皇帝交賦稅。


    朱由檢為了保障有產稅的推行、也為了取得勳貴的支持,同意了這個請求。


    把這些人超出數額的莊田,全部掛在自己名下,按照皇莊征稅。


    隻有寺觀的莊田,仍舊要嚴格限製,甚至要征收宗教稅。


    可以說,文官向勳貴收稅的事情,最終在他的庇護下,轉變為隻能征收宗教稅。


    這讓朱由檢很是感慨,感覺自己還是有些墮落了,同時更決心培養自己的功臣,把京中腐朽勳貴趕出去。


    至於現在,他還需要聯合這些勳貴的力量,對文官大戶征稅。


    ——


    文官對於這個結果,毫無疑問是不滿的。


    因為有些人和朱由檢猜測的一樣,就是打著向勳貴征稅的主意,阻礙有產稅的推行。


    隻要勳貴不交稅,偷逃賦稅被默許,他們就能有樣學樣,讓有產稅淪為空文。


    沒想到皇帝同意了對皇莊征稅不說,還想法勸服了勳貴,讓他們繳納賦稅。


    這讓一些文官很不滿,有些人鼓動劉宗周,在朝會上討論爵田時出言道:


    “陛下,前唐之時,親王永業田百頃,郡王五十頃,國公三十五頃,縣公二十五頃,侯十二頃,子八頃,男五頃。”


    “陛下定伯爵爵田五十頃、侯爵七十五頃,國公多者更是能達到二百五十頃。”


    “實在賞賜太甚,懇請降低數額。”


    朱由檢其實也覺得高,但是勳貴擁有的田地數量,實際還高於這個數。


    他如果不將爵田數額定高點,怎麽讓勳貴繼續支持自己、而且同意納稅?


    所以麵對劉宗周的請求,他說道:


    “大明勳貴與國同戚二百餘年,為三代以來未有。”


    “他們為國效力這麽多年,理當擁有更多爵田。”


    這個說法,讓很多參加朝會的勳貴感動,也讓一些人警醒——


    夏商周三代之後,確實沒有任何一個朝代的貴族,像大明勳貴這樣延續二百多年時間。


    漢朝就不用說了,曾被漢武帝酎金奪爵不說,還被王莽的新朝攔腰截斷。以至於西漢八百多列侯,到光武時隻剩下三個。東漢延續不到二百年,更是可以說沒有超過二百年的勳貴。


    唐朝的爵位能世襲的很少,大多隻是降等承襲幾代。而且唐朝實行的玄武門繼承法,導致政局很混亂,一不小心就會站錯隊,導致身死族滅。


    至於宋朝的爵位,根本就沒法提。隻能看做是給官員的待遇,完全不像個爵位。


    與之相比,大明的勳貴能把爵位傳承這麽多代,確實堪稱異數。


    夏商周三代之後,此為絕無僅有之事。


    就是為了延續自家富貴,他們也必須支持皇帝,繼續與國同戚。


    一些對皇帝征稅本來還心懷怨懟的勳貴,在想明白這一點後,大多也少了一點怨氣,對皇帝表示支持。


    他們七嘴八舌地說著祖上的貢獻,認為自己有這麽多爵田,完全理所當然。


    朱由檢看著他們的表現,心中哂笑不已。


    這些勳貴真的是完全墮落了,隻有在涉及自身利益時才關心。


    前麵設立樞密院完全架空五軍都督府,就沒見他們怎麽反對。


    似乎隻要五軍都督的虛銜能保留,他們就很滿意。


    卻不知勳貴已越來越邊緣化,再這樣下去遲早會喪失所有權力。


    自己讓他們去海外開藩,其實是為了給他們的權力重新塑造根基。


    沒想到這些人還不領情,隻想在京城安享富貴。


    將來遲早要找其他理由,把這些人一個個趕到海外去。


    不知皇帝打算的勳貴,首先迎來的是文官的反擊。


    在劉宗周出言之後,很多文官壯著膽子發言,他們引經據典地表明勳貴擁有這麽多爵田不合理。


    並且建議把多餘的莊田,從他們手裏收回來。


    五六十名勳貴,怎麽能說得過二百多名常朝官?


    他們很快被駁得理屈詞窮,甚至有人被揭了老底,指出他們祖上根本沒有那麽多功勳。


    他們中很多人的功勳連紫閣功臣都不如,紫閣功臣的後裔尚且需要海外開藩才能得世爵,這些人也必須遷往海外,才能世襲爵位。


    可以說,在朱由檢提出海外開藩之後。有些文官已經產生了一樣的想法,想用這種方式,把一些稱得上朝廷負擔的勳貴趕出去。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