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韓爌奏疏的朱由檢,心中很是歡喜。


    不管韓爌內心如何想的,他的這番表態,對於反腐倡廉都有很大意義。


    這個人也確實符合他的要求,未來能當首輔——


    是的,在韓爌做出這番表態後,朱由檢已經確定,讓韓爌擔任下一任首輔。


    這不僅是韓爌表現出的順從,還因為他是東林領袖,能讓官員服氣。


    在明年確定對建虜開戰的情況下,朱由檢需要一位能整合朝堂的首輔,為這場戰爭做準備。


    韓爌或許不是最佳人選,但是他的威望、名聲、還有表現出的順從,都讓朱由檢決定,讓這個人擔任首輔。


    不過按照之前定下的製度,黃立極的任期會到明年八月。朱由檢決定繼續吊韓爌的胃口,讓他這幾個月好好表現。


    所以,他示意在皇資委產業委員會任職、負責整合宣傳行業的宣傳委員曹化淳,繼續在報紙上宣揚反腐倡廉。但是對韓爌涉及的禮金案,則要減少報導。


    並且要讓所有人知道韓閣老主動申報財產,是一位堅決反腐的清官。


    大理院同樣接到指示,安排東城區廷尉署初級法庭,對韓爌親戚收受禮金的案子進行審判。


    這些人有的被判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數年,有的則因為竊取韓爌帶到家中處理的奏疏,被判流放海外。


    送禮的同樣被判刑,因為按照贈與稅的規定,贈送和接收的一方,都需要繳納賦稅。


    他們沒有主動去稅務衙門交稅,就是犯了逃稅罪。同樣被判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數年——


    當然,時間相比韓爌的親戚短了些。因為他們被捕後坦白從寬,獲得了一些減刑優待。


    但是這些人絕對不想要,因為他們的名字又登上了逆案名單,重新加了上去。


    他們送禮的結果,就是在逆案上更加引人注意,更難以從逆案名單中摘出來。


    掀起禮金案的韓一良,在京中一戰成名,很多人都知道了這位鐵麵無私、把座師親戚都送進去的清官。


    雖然很多官員對他有非議,但是民間卻很歡迎。很多人向他提供線索,舉報腐敗官員。


    反貪工作有了好的開始,很多官員的貪腐行為,不敢像以前那樣明目張膽。


    不過這些隻是一時的,朱由檢知道反腐是一項長期工作,隻要稍加放鬆官員就會腐化墮落得很厲害。


    太祖朱元璋鐵腕反腐,但是直到他死,也沒有徹底杜絕腐敗。


    尤其是現在大明官員的本色俸祿比較低,反腐倡廉就更難辦。朱由檢隻能抓幾個典型,不讓貪腐的風氣蔓延、影響朝廷大計。


    對於反腐工作,他是打算一直抓,並且作為重點。


    負責人就是韓爌,此人在奏疏中提出了,在內閣成立負責反腐的機構。


    朱由檢打算在逆案審判結束後,把逆案審判委員會,改組為反腐倡廉委員會。把這柄劍繼續懸在官員頭上,讓他們懷著敬畏。


    現在他就開始著手這項工作,以禮金案中韓爌治家不嚴為由,罰了他三個月俸祿,並且規範奏疏處理流程,嚴禁帶出辦公地點處理。還把他初步擬定的逆案名單,重新打了回去。


    他要求韓爌等人把逆案名單確認一遍,並且在報紙上公示,讓民眾揭發檢舉附逆人員。


    尤其是那些仗著閹黨身份胡作非為的,一定要列進去。


    這件事引起了很多民眾響應,因為閹黨得勢的時候,不但對東林黨大肆迫害,在民間也沒少胡作非為。徽州的“私占黃山木植案”,就是閹黨人員炮製出的案件。


    那些受害者找到渠道之後,頓時紛紛檢舉。把依附閹黨的小吏,也檢舉了出來。


    審判逆案的工作量因此增加了許多,讓韓爌等人不得不繼續忙於這些案件。


    按照皇帝的要求,所有的案件必須公開審判。剛剛組建的大理院,幾乎是忙得腳不沾地,把下屬所有法庭,都調動了起來。


    朝堂上也變得有些風聲鶴唳,很多閹黨殘餘官員,都擔心被人舉報後被審判。


    那些民眾舉報的案子,雖然涉及的大多是小吏、和朝堂上的官員沒有多少牽連。卻總有一些曾經仗著身份胡作非為的,被舉報了進去。


    這次等待他們的就不是免去官階後重新任命了,而是被法庭審判,大多被流放海外。


    朱由檢借此清理朝堂,用審判逆案的名義,清洗了一批貪汙腐敗、胡作非為的官員。


    朝堂上的官位,也有了很多空缺,被他要求從地方選拔優秀官員補上去。


    整個年底,朝堂上都在忙著這些事,以至於郭允厚征收有產稅的事情,都被掩蓋了下去。


    但是普通民眾不注意,勳貴卻不能無視。因為郭允厚征收的有產稅,首先就對準了他們。


    在對順天府皇莊征稅後,郭允厚又對勳貴的莊田征稅,讓很多勳貴入宮請求,免交這個稅款。


    朱由檢對此很是惱怒,責問這些勳貴道:


    “朕的皇莊都要交賦稅,你們的莊田就不行嗎?”


    “都有誰不想向朕交貢賦,當著朕的麵站出來!”


    眾多哭訴的勳貴,自然沒有人站出來。


    他們聯合在一起還敢向皇帝哭訴,但是當著皇帝的麵出頭,幾乎沒有人敢。


    還是英國公張維賢在皇帝麵前有些臉麵,說道:


    “臣等不是不想向陛下交貢賦,隻是郭寺卿征收的賦稅,實在太高了。”


    “陛下說衛所的世業田、貴族的爵田隻征收十一稅,他卻向我們的莊田,征收三成田產稅。”


    “請陛下向郭寺卿下旨,對莊田隻征十一稅。”


    朱由檢對此有些不明白,詢問道:


    “為何是三成,郭允厚怎麽定下的?”


    在這些人七嘴八舌的解釋下,才知道郭允厚為了征稅方便,把擁有土地超過七百五十畝的家庭,名下的所有土地都征收三成田產稅。


    也就是說,如果某一家擁有八百畝田地,不是前一百畝正常收稅、一百畝到三百七十五畝額外征收一成田產稅、三百七十五畝到七百五十畝征收二成田產稅、七百五十畝到八百畝征收三成田產稅這樣的階梯征稅,而是統一定為八百畝田地都征收三成田產稅。


    這讓司農寺的征稅工作變得大為簡單。而且符合皇帝的要求,算是累進征稅。


    勳貴擁有的田地毫無疑問超過七百五十畝,所以他們都被征收三成有產稅。


    朱由檢沒有反對這個做法,裝作不解地詢問一眾勳貴道:


    “莊田不是你們的爵田嗎?”


    “怎麽要征收田產稅?”


    成國公朱純臣道:


    “臣等想把莊田都劃為爵田,但是郭寺卿不同意。”


    “他說爵田必須要有限額,不超過俸祿石數。”


    “多餘的都按私人所有田地,必須繳納田產稅。”


    “甚至勸我們分戶,把超出的田地限在一千畝。”


    “說是若非我等有爵位,超過一千畝的官田都要收回去。”


    朱由檢對此微微點頭,因為這就是他的指示。


    在爵田沒有定製的情況下,他打算按公侯伯爵祿的石數,確定他們的爵田。


    這樣相對比較公平,能減少勳貴間的爭議。


    但是勳貴卻不願,因為這樣爵田就太少了。


    最多的魏國公徐家,俸祿也就五千石,按這個製度隻有五千畝爵田。


    五千畝是五十頃,相比唐朝的國公三十五頃世業田,已經要高出許多。


    但是勳貴仍然不滿足,因為相比他們二百多年積累的土地,這個數實在太少了。


    更何況有些伯爵的俸祿隻有七百石,那就隻能擁有七百畝爵田。相比一些衛所世官都有所不如,讓他們怎能甘心?


    朱由檢預料過這種情況,不然他也不會私下裏囑咐郭允厚,讓他試著用這個辦法定爵田。


    他知道勳貴一定會鬧起來,所以讓郭允厚試試他們的態度。


    如今一試之下,他頓時知道勳貴對此的反抗很激烈。


    但是對繳納貢賦,則有些願意答應。


    所以他向這些勳貴道:


    “那麽爾等的意思,是願意繳納貢賦,希望有更多的爵田?”


    勳貴相互間看了看,最終無奈點頭。知道自己若不同意交貢賦,估計皇帝不會給更多的爵田。


    想著皇帝的皇莊都要交稅了,他們若敢反抗,就會被皇帝和文官聯合起來鎮壓,隻能紛紛點頭,表示願意向皇帝交貢賦。


    更有阿諛皇帝的,表示向皇帝的內庫交貢賦,他們非常願意。


    隻是希望皇帝保留他們的莊田,全部轉為爵田。


    對這些聲音朱由檢當然沒答應,但他還是笑著道:


    “卿等有這個心就好,但是不用多交。”


    “朕向諸位收賦稅,隻是為了堵文官的嘴,讓他們依法納稅。”


    “將來這些賦稅還會變成爵祿,重新還給諸位。”


    “所以郭卿說爵田可以是爵祿數,正好一畝一石。”


    一眾勳貴聽得直咧嘴,誰都沒有相信。


    如果不是皇帝首肯,郭允厚怎麽敢把爵田數字定得這麽低?


    但是他們也沒有揭穿,因為皇帝的態度,明顯是允許他們討價還價,爵田的數額仍舊沒有定下來。


    所以這些人紛紛表示,一畝一石的租稅不可能,當前的糧食畝產在兩石出頭,如果按十一稅繳納,應該是兩鬥多一點。


    所以請求皇帝,把爵田數額定位俸祿石數的五倍。這樣他們的爵田上交的賦稅,大概相當於爵祿。


    甚至還有人更貪心,要求定為十倍甚至一百倍,把爵祿石數直接改為頃數,這樣他們家的莊田才能全部變爵田。


    朱由檢聽著這些人的要求,臉色漸漸沉了下去。


    這些勳貴見到皇帝的臉色變了,聲音才低了下來。


    英國公張維賢道:


    “臣以為俸祿石數的五倍即可,不需過多爵田。”


    “俸祿也不用收上去再發,直接抵扣即可。”


    這句話的意思,是爵田的貢賦不用征上去發下來,直接就抵扣了。


    相當於還是免稅,少了征稅麻煩。


    朱由檢對此當然不同意,他知道有免稅的田畝,就一定有田地被隱匿——


    畢竟官府不清丈,一塊地有多少畝還不是他們說了算。


    而且貴族向皇帝繳納貢賦,代表的是他們對皇帝的臣服。朱由檢當然不能隨便免了這個稅,不向他們收貢賦——


    他還指望將來這些人開藩後,收取更多的貢賦呢!


    所以他堅決道:


    “征稅是征稅,俸祿是俸祿,不可混為一談。”


    “但是卿等的俸祿可以提一提,例如英國公的俸祿,可以提升到五千石。”


    “侯爵全部按最高一檔算,都提升為一千五百石。”


    “伯爵同樣如此,都提升為一千石。”


    這個決定,讓英國公張維賢大喜。因為五千石的俸祿,就趕上了魏國公徐家。


    成國公朱純臣則有些不樂,因為成國公的俸祿,隻是四千二百石——


    以前排在英國公的三千二百石之上,如今則被比下去。


    朱由檢看到了他的神色,但是沒有給成國公提俸祿。畢竟都提的話,顯不出五千石的珍貴。


    不這樣收買英國公,怎麽讓他支持自己?


    張維賢在聽到皇帝把英國公的俸祿提升到五千石後,也果然被收買,不說對皇帝製定的五倍爵田熱烈擁護,也沒有表示反對。


    這不僅是因為英國公府的爵田能達到二百五十頃,還因為五千石的俸祿,讓英國公站到了大明勳貴的最頂端。


    以後英國公就是和魏國公並稱的五千石,稱為京城勳貴之首,也是名正言順。


    其他侯爵、伯爵在俸祿被提高到一千五百石和一千石後,雖然沒有當場讚同,卻也大多偃旗息鼓。


    因為他們的爵田,因此被提高到七十五頃、五十頃,對於一些勳貴來說,已經比較滿意。


    雖然這個田畝數字不能完全覆蓋自家莊田,但是把莊田分給一些家族子弟後,完全能規避田產稅。


    當然,還有些勳貴田產太多,對這個爵田數字不滿足,他們又向皇帝請求,允許勳貴在爵田之外擁有莊田,不要對莊田征收那麽高的田產稅。


    朱由檢對他們的貪得無厭有些厭煩,詢問道:


    “難道你們的莊田,不分給自家子弟嗎?”


    “每戶分個一百畝,不就能避開田產稅?”


    “要不要朕幫你們分戶,給家族子弟分田產?”


    這些人頓時啞然了,不想讓皇帝插手他們的家事。


    如果被皇帝挑起繼承人的糾紛,像新建伯一樣需要爭爵。他們就可能從中原富貴之地,被迫分封到海外了。


    這些貴族,雖然有的像英國公一樣為海外分封做準備,卻大多不願離開中原,前往蠻荒之地。(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