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些習慣了皇帝的奇思妙想,群臣聽到議員服役的要求後,仍舊感覺到不可思議。


    尤其是很多文官看來,士兵和武將就是粗鄙之人。皇帝怎麽能要求議員,必須有服役的經曆?


    可以說,這個議員服役的要求,遭到朝堂大臣的群起反對。


    就連劉宗周也不支持這個政策,認為時移世易,不能因為周朝的國人服役,就要求大明的國人同樣服役:


    “周朝之時,除了國人之外,尚有許多野人。”


    “因此國人必須服役,保衛自己的國家。”


    “但是如今大明威壓四方,實在不需要讓所有國人服役。”


    “而且朝廷有衛所之兵數百萬,不需要普通國人服役。”


    朱由檢對此搖頭,說道:


    “西南奢安之亂尚未完全結束,遼東建虜作亂更不知何時才能平定。”


    “再加上泰西諸國崛起,不遠萬裏來到大明家門。”


    “這是危急存亡之時,需要更多的人從軍。”


    “單靠衛所兵源,難以獲得足夠的兵力。”


    戶部尚書畢自嚴道:


    “如今天下有近千萬戶,五千多萬口。”


    “若是讓所有國人服役,朝廷增加的軍餉太多,戶部承擔不起。”


    朱由檢對此皺眉,詢問道:


    “怎麽會承擔不起呢?”


    “義務服役期間,隻發放基本的津貼,不打仗不另外發餉。”


    “按照從軍三年、或者從事文職工作五年的要求,大明會增加多少兵?”


    “戶部要花費多少錢?”


    畢自嚴一時語塞,沒想到皇帝不打算給義務兵發軍餉。


    他在計算了之後,說道:


    “若是這樣,朝廷大概會增加百萬兵力。”


    “士兵即使不發餉,也要吃飯穿衣,還要消耗兵器。”


    “按照每個士兵每年五石糧食計算,至少要消耗五百萬石糧食。”


    “若是再加上鹽菜銀、皮襖銀、軍械、軍營、養馬等花費,那就要更多了。”


    “最終增加的支出,可能會超過千萬兩。”


    這個數字的確不小,但是相比遼東十一萬軍隊每年需要的五六百萬兩遼餉,那就實在太少了。


    所以朱由檢聽得反而更動心,向群臣道:


    “諸位都聽到了吧?”


    “若是實行義務兵役製,養兵百萬的花費,也就在千萬兩左右。”


    “如果朝廷的遼餉全部用於供養義務兵,可以養五十多萬軍隊。”


    “如此兵力,何愁建虜不能平?”


    聽得一些臣子都有些動心,尤其是樞密院的官員,對此十分心動。


    畢竟服役的要求對他們來說算不上什麽,五年的文職工作經曆,對他們輕易而舉。


    反而是國人服役的規定通過後,他們能輕易征集幾十萬軍隊,用於建功立業。


    楊嗣昌就積極支持這個政策,大聲道:


    “臣以為不但議員要服役,所有想獲得選舉權的國人,都必須要服役。”


    “不能為國出力,又怎能稱得上國人?”


    聽得群臣大怒,大聲指責起來。


    他們和皇帝對噴還有一點顧忌,但是噴楊嗣昌,那是絲毫沒有壓力。


    一時間,楊嗣昌遭到有生以來,最激烈的抨擊。


    有人大聲指責,說他這個提議像之前的加征遼餉一樣,不顧民間疾苦。


    還有人語氣較溫和,認為為國出力的方式不止服役一種,依法納稅同樣是在為國出力。


    不管怎麽說,群臣都產生了爭論,不再像之前那樣,幾乎異口同聲地反對服役。


    隻是這點人的聲音,顯然無法和大部分臣子抗衡。考慮到這件事反對的聲音比較大,兵役製度改革也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朱由檢暫時退讓道:


    “不願服役的國人,可以繳納免役錢代替。”


    “例如遼餉加派,就可以看做免役錢。”


    “那些服役的衛所士兵,可以不用交遼餉。”


    “他們的總體稅負,不得超過十一稅。”


    再次強調了這一點,朱由檢繼續道:


    “其他應募從征的士兵,願意以義務兵身份服役的,服役期間可以免去三十畝地的遼餉,同衛所士兵一樣最高征收十一稅。”


    “兵部兵役司要做好統計,給那些不屬於衛所的義務兵,發放服役免遼餉的證明,讓各級護軍維護士兵權益。”


    “無論是義務兵還是募兵,在從軍服役三年後,退役時都要發放退役證明,授與國人身份,擁有選舉權利。”


    “如果在軍中曾擔任軍官,退役時更要授予相應勳級,擁有被選舉權,可占據武官名額。”


    這是對現在服役的士兵優待,群臣的反對聲音沒有那麽大。


    隻是戶部擔心這樣遼餉征收得會更少,有些人會利用服役免遼餉的規定,逃避繳納遼餉。


    對於這點,朱由檢道:


    “戶部和兵部加強對這件事的監管,隻要在朝廷承認的正規軍中服役,該免的遼餉就要免。”


    “朝廷征收遼餉的目的,就是平定遼東叛亂。”


    “他們當兵服役,是更直接的出力。”


    “朕希望早日平定建虜,免去遼餉這個加在民眾身上的負擔。”


    這番話可謂語重心長,因為他不止一次提出,要免去遼餉加派。


    群臣見皇帝真的開始免遼餉,不管心裏怎麽想,都要稱讚一二——


    即使皇帝是為了推行義務兵役製,隻給服役的義務兵減免遼餉,他們也必須承認,當今皇帝不貪財,是一個關心民間疾苦的人。


    有了這個政策後,如果真有人家交不起遼餉,那就可以去當兵,當義務兵服役。


    這個政策,也因此在朝堂上得到通過。朱由檢在當前的兵役製度上,終於撬開了一點口子——


    義務兵這個概念,正式登上舞台。


    雖然距離全麵義務兵役製還有很長距離,但是朱由檢卻有耐心。


    他首先需要義務兵被人接受,然後再推行義務兵役製。


    這樣在以後真的遇到危機時,他就有可能向所有適齡人員征兵,進行全麵動員。


    大明的戰爭潛力,會得到前所未有地釋放,戰勝一切危機。


    而且,當兵服役能夠獲得選舉權、還有可能成為軍官獲得被選舉權,這會提高將士在民間的認可度,提高軍人在社會上的地位。


    人們會逐漸習慣有人當兵,不再把兵役視為洪水猛獸,甚至會當做一種提高身份的道路。


    不過這些都是遠景,朱由檢現在的要求是,武官或有服役經曆的議員,至少達到一成五。


    其他議員也要嚴查納稅情況,尤其是遼餉加派。


    既然他們不願服役,繳納遼餉就不能少。朝廷需要餉銀,給打仗的士兵發餉。


    在經過這個插曲後,朱由檢正式認可了,劉宗周提出的以天津區為試點的提議。


    至於另一個試點,劉宗周等人打算放在滄州。


    這個作為陝西災民目的地的地方,如今急需要加強管理,設立城區三署。


    所以劉宗周提議,把滄州改為滄州區。並且在河間府增設一位同知,在滄州建立行署。


    對於這點,朱由檢滿口答應。


    河間府有兩個州、十六個縣,對於這樣的大府,朱由檢原本是打算拆分的。


    但是在有了行署製度後,他決定把河間府的兩個知州改為同知,建立行署分掌一塊地域。


    所以河間府除了把靜海縣劃入順天府外,不用繼續。臨近它的保定府和真定府,卻需要拆分一下。


    因為保定府有三州十七縣,真定府有五州二十七縣,轄區都實在太大了,幾乎能趕上順天府。


    朱由檢把保定府南部和真定府東部拆出來建立冀州府,與保定府、真定府、河間府一起,作為北直隸中部的四個府。


    這樣拆分之後,保定府仍舊增設了兩個同知、真定府增設了三個,可見兩府州縣之多、管轄地域之廣。


    再往南的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地方都不怎麽大,隻有九到十個縣,州也隻有大名府的開州。


    朱由檢隻是把開州知州轉為大名府同知,就解決了三府的撤銷州級。


    整個北直隸的州改府縣工作,就這樣宣告完成。


    (北直隸十府示意圖)


    不過這還沒完,專督河道侍郎李從心指出,應該把彰德府劃入北直隸:


    “彰德府古稱鄴城、又曾稱為相州。”


    “這裏古時屬於冀州,本朝趙王也被冊封在那裏。”


    “而且漳水等河流屬於海河水係,若要整治海河,離不開整治漳水。”


    西門豹治鄴就曾整治漳水,這點朱由檢是知道的。


    彰德府這個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也確實屬於河北。


    但是劃歸河南也未嚐不可,畢竟西門豹是魏國人,當時鄴城屬於魏國。


    後世彰德府城所在的安陽等地,也是屬於河南。


    朱由檢對調整省級區劃更加慎重,仔細詢問群臣道:


    “既如李卿所言,彰德府為何劃歸河南?”


    “有誰能說清楚嗎?”


    精通地理的楊嗣昌道:


    “彰德府劃歸河南,是太祖年間的事情。”


    “太祖以南統北,彰德府深入趙地,西臨山西,東靠大名府。”


    “隻要掌握彰德府,就能向西進入山西,向東進入大名府、進而東入山東。”


    “故而太祖把這塊地方劃入河南,和衛輝府、懷慶府並稱豫北三府。”


    “在此之前,豫北三府屬於前元的中書省。”


    朱由檢聽到這些,明白了彰德府北劃歸河南的原因,同時也聽出了楊嗣昌的隱藏意思:


    那就是太祖以南統北,並且定都南京,所以他需要把彰德府劃歸河南,方便從河南向北進攻。


    但是成祖遷都之後,這個意義早就不重要了。彰德府早就應該劃歸北直隸,方便治理這塊地域。


    再考慮到彰德府的磁州是著名的冶鐵之地,後世的邯鄲鋼鐵大名鼎鼎。


    彰德府城所在的安陽,更是出土甲骨文的殷墟所在。


    朱由檢最終決定道:


    “彰德府劃歸北直隸,軍務由保定巡撫和大名兵備道管轄。”


    “磁州知州轉為同知,建立行署專門負責冶鐵。”


    “最後一個試點,就定在彰德府。”


    “選擇適合用煤炭冶鐵的地方,建一個以鋼鐵產業為主的城區。”


    在北直隸的南部,設立一個試點。


    並且這個試點原本屬於河南,能影響河南的府縣。方便以後把北直隸的改製措施在河南推行時,被河南士民接受。


    至此,北直隸所轄府縣,終於完全確定。


    南部有順德府、彰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四府。


    中部有真定府、保定府、冀州府、河間府四府。


    北部有順天府、永平府二府。


    一共有十個府、一百多個區縣。


    朱由檢要求所有的府和區都建立三署,籌備成立議會。


    有衛所存在的地方,更是要酌情建立守備區。


    保定巡撫盧象升,被他安排在北直隸中南部負責這些事務。


    保定巡撫因為駐紮在真定,稱為保定巡撫有些名不符實,也被他加了個別名,稱為河北巡撫。


    對盧象升擔任巡撫的表現,朱由檢是非常滿意的。


    他不但練出一支鄉勇,還旗幟鮮明地表明了,支持征收有產稅。


    曆史上他的因糧政策,就是向大戶人家征稅。隻是反對的人太多,後來被楊嗣昌的均輸政策取代。


    這個人不但在軍事上有能力,在治理地方上也有一套。朱由檢決定給他加加擔子,以成立議會為誘餌,促進有產稅的征收。


    對於有產稅的稅率,之前沒定下來。朱由檢見到形勢大好後,決定更激進點,多征收些賦稅。


    免得明年衛所、義務兵減免遼餉後,朝廷軍餉不足:


    “有產稅是一個統稱,不但有針對耕地的田產稅,還有房產稅、資產稅、遺產稅等稅種,向擁有產業超過恒產者的有產者加征。”


    “田產稅顧名思義,是向擁有過多田地的有產者征稅。”


    “基本要求就是,超過一百畝土地的,相比普通田畝加征一成賦稅。”


    “超過二百畝加征兩成,三百畝加征三成。”


    “以此類推到一千畝,征收所有產出做賦稅。”


    “除非獲得爵位或世官,把土地轉為爵田、世業田。”


    這個政策,實在是出乎群臣意料。


    因為皇帝製定的有產稅率,實在是太狠了。


    而且這個賦稅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加征,估計在八九百畝土地時,就需要繳納所有產出做賦稅了。


    錢謙益此時就想著,自己之前留的一千畝土地是不是太多,還要再分出幾百畝,才能保留下來。


    因為很多官員家中都有幾百畝甚至數千畝土地,他們對皇帝的這個有產稅政策,可謂普遍反對——


    限定在一千畝他們還能勉強接受,在一千畝以內層層加碼,他們實在是受不了。


    戶部尚書畢自嚴,也認為這個政策規定得太細致,戶部沒有能力完成。


    而且在人們普遍抵觸的情況下,有可能偷稅漏稅頻發,有產稅淪為空文。


    朱由檢認真思索,覺得畢自嚴說得有點道理。雖然他規定了依法納稅是每個國人的義務,偷稅漏稅會取消國人身份。


    但是如果人們普遍反對某個政策,形成一種心照不宣的潛規則,那麽偷稅漏稅有可能成為普遍現象。所謂的處罰措施,也是無從談起——


    因為執行的官吏,可能就反對這個政策。他們根本不會認真執行,甚至對此默認。


    所以朱由檢思索之後,讓步道:


    “一百畝到三百七十五畝、也就是一方裏的土地,加征一成有產稅。”


    “一方裏到二方裏的土地、也就是三百七十五畝到七百五十畝,加征二成有產稅。”


    “七百五十畝到一千畝,加征三成有產稅。”


    “一千畝以上沒有爵位者不許擁有。”


    “眾卿以為如何?”(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