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府的治理不合時宜,幾乎是朝野共知的事情。


    順天府既有巡撫又有府尹,巡撫負責邊備,管轄薊州、昌平、永平、密雲、霸州五個兵備道,駐紮在薊州或昌平。


    府尹負責政令,管轄五州二十二縣,級別是正三品。


    城內還有五城兵馬司和巡捕營,負責緝捕盜賊。


    這麽多的官員,又分別負責軍政事務,按理說應該把順天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首善之地。


    但是現實卻是,在朱由檢調動錦衣衛嚴打盜匪之前,京城周圍盜匪叢生,活動極為猖獗。


    即使嚴打之後,盜匪也隻是消停一陣子。未來若是無法治理好,依舊會有盜匪。


    朱由檢之前把五城兵馬司改為三城區,把城內梳理了一遍。


    如今便著手梳理城外,把整個順天府治理好。


    袁可立兼任順天府尹,對此負有首責。在皇帝執意取銷州級,並且和設立議會掛鉤後,他在思考之後道:


    “順天府境內有薊州、昌平、密雲、霸州、天津五個兵備道。”


    “可以為可在府下設道,分掌四方事務。”


    “道級不設議會,靈活改變轄區。”


    這個提議有創新,但基本是換湯不換藥。


    未來時間長了,順天府有可能變成府、道、縣三級,相比以前隻是把州變成道。


    而且因為是從兵備道改來,道這一級有可能權力太大,以後尾大不掉。


    朱由檢對此不滿意,又看向了其他人。


    兼任順天府丞的司農寺卿郭允厚道:


    “臣以為可派順天府官員外出,負責協調四方。”


    “這些官員都屬於順天府,每年派出去一段時間,協調各縣事務。”


    “他們不屬於地方,自然不用建議會。”


    這個相比設道更創新,而且有行署的意味。


    曆史上民國時期實行省縣製後,發覺一個省管理那麽多的縣不方便,就設立行政督察區,派遣專員負責。


    這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被簡稱為行政公署、行署,也就是後世地區和地級市的由來。


    朱由檢想到這一點,對郭允厚的提議頗為滿意。


    順天府下轄五州二十二縣,確實有點小省的意思,從順天府衙門派出行署,有利於地方治理。


    而且據他所知,清朝對順天府的治理,就是設立了四路廳,任命四路同知負責東路廳、南路廳、西路廳、北路廳,緝捕四方盜賊。


    (清朝順天府四路廳)


    而且因為順天府稱不上特別大、交通也很方便,四路廳即使權力膨脹,變成中間行政級別的可能性也不大。順天府能隨時調回他們,重新分配轄區。


    所以,在詢問群臣意見後,朱由檢決定道:


    “順天府增設幾位同知,在城外建立行署,負責緝捕盜賊和協調區縣。”


    “這些行署是順天府署的派出機構,不是地方衙門。”


    “順天府的議會,隻有府縣兩級。區是縣級機構,級別等同京縣。”


    “區縣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府議員由區縣議員間接選舉。”


    “現在繼續商議,順天府取消州一級後,設置哪些同知,下轄哪些區縣。”


    行署的設置就是為了取代州,增設行署之後,確實可以取消州一級。


    袁可立眼見無法阻止,隻能道:


    “順天府有正三品府尹、正四品府丞、正五品治中各一人。”


    “臣以為可將通州等州的從五品知州轉為同知,級別和其它府一樣,可以定為正五品。”


    吏部尚書楊景辰突然插話道:


    “如今官員升遷實行磨勘法,沒有足夠的功勞和磨勘,不能隨意升遷。”


    “臣以為順天府同知的級別,可以定為從五品。”


    “各地同知同樣應定為從五品,知府降為正五品。”


    “這樣按照磨勘法,正六品通判就能在四年磨勘期滿後升為從五品同知,從五品同知在四年磨勘期滿後升為正五品知府。”


    “而非像以前那樣,需要兩個磨勘期。”


    這個提議波及的範圍更大,涉及到所有知府和同知的級別。


    但是朱由檢卻很讚同,因為他早就覺得,知府的正四品級別太高,以後嚴格實行磨勘法的話,負責一個司的正五品郎中,都有可能難以轉任正四品知府。


    六部下屬的司權力有多大?幾乎相當於後世的一個部。如果郎中連轉任知府都難,會讓京官和地方官交流的動力不足,不利於官員轉任。


    所以他在楊景辰提出這點後,當即道:


    “知府級別,確實應該降一降。”


    “普通知府的級別,應該定為正五品。”


    “重要的府主官可以加從四品參議或正四品參事銜,參與布政司會議。”


    “同知和知州的級別都要定為從五品,以後州改區縣或下府,下府隻設同知,通判作為輔官。”


    這是他思索取消州一級時,如何安排官員想到的。


    原本他打算分為上府、中府、下府,級別分別定為正四品、正五品、從五品。


    如今楊景辰提出給知府降級後,他覺得分為普通府和下府就行了。知府都定為正五品,重要的知府給加銜。下府主官是同知,級別和現在的知州一樣定為從五品。


    這樣以後州改下府時,就會更加容易。甚至隻需要改個名字,就能改為府縣。


    就是涉及到的府級官員太多,群臣聽到之後,頓時議論紛紛。


    有的覺得不用變,有的則覺得這樣改變級別後,更加符合磨勘法——


    總不能同知需要八年時間才能升為知府,通判升為知府,需要足足十六年。


    而且作為朝廷的官員,他們本能地想要壓製地方官員級別。這樣朝廷官員外放地方時,就能擔任更好的職位。


    所以朱由檢在提出舉手表決後,反對的朝堂官員沒多少。大多對這件事情,默默接受承認。


    朱由檢隨即下令道:


    “以後知府的級別,由正四品降為正五品。”


    “同知的級別,由正五品降為從五品。”


    “現有知府同知,可以加散官或加銜,維持原有品級。”


    “布政司屬官空缺時,優先由他們轉任。”


    定下這件事情後,朱由檢繼續道:


    “順天府正三品府尹、正四品府丞、正五品治中不變。”


    “增加的幾位同知,級別定為從五品。”


    “這些官員共同作為順天府署主官,每月至少召開一次府政會,商議重大事務、會推低級官吏。”


    “順天府署分設政務署、廷尉署、衛尉署三署。府尹總轄事務,府丞負責政務署,治中負責廷尉署,衛尉寺派遣官員負責衛尉署。”


    “同知抽調順天府署的官吏在城外建行署,負責緝捕盜賊和協調區縣。”


    “如此可算完善?”


    袁可立早就預料到這一幕,因為皇帝早就向他說過,要在州府設立廷尉署、衛尉署。前麵設立護軍府時,同樣在下麵設三署。


    如今,順天府政務署、廷尉署、衛尉署這三署的設立,讓他有種塵埃落定的感覺,知道將來大明各府,都要設立這三署。


    想著自己為三署磨合付出的辛勞,袁可立出言道:


    “城區各署運轉良好,順天府確實應該建立三署,管轄下屬區縣。”


    “現在京城內設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三城區,宛平、大興二縣的衙署,又仍舊在城內。”


    “臣以為應該搬遷,劃分區縣邊界。”


    三城區脫胎自五城兵馬司,但是也接收了宛平、大興二縣在城內的治理權。


    在沒有治理城內的責任後,這兩縣的衙署確實應該搬遷,主要負責城外。


    袁可立的建議是,把宛平縣衙搬遷到阜成門外,大興縣衙搬遷到朝陽門外,方便治理京城外的地域。


    朱由檢思索之後,覺得這樣宛平縣和大興縣還是太大了。按照當前西宛平、東大興的格局,如果有盜匪在德勝門外鬧事,宛平縣衙接到消息再派出人手,需要很長時間。


    所以他仿照後世的格局,決定道:


    “宛平縣衙遷到京城西南的盧溝橋一帶,擇地建造宛平城,協助京城防禦。”


    “西路行署就設在宛平城,協調大興縣、良鄉縣、房山縣、涿鹿區三縣一區。”


    “大興縣衙遷到京城南麵的黃村一帶,南路行署也同樣設在這,協調固安縣、永清縣、東安縣三縣,以及霸州改為的霸州區,還有原屬霸州管轄的保定縣、文安縣、大城縣,一共七縣一區。”


    確定宛平縣和大興縣衙署所在後,朱由檢指著地圖繼續道:


    “諸王府和大學城一帶,需要設立城區。那邊當地人稱海澱,以後就定名海澱區。”


    “海澱區負責京城西北,東麵設朝陽區。”


    “南麵以南海子為中心建南苑,將來設立南苑區。”


    “海澱區、朝陽區、南苑區這三個外城區,地位和西城區、東城區、南城區三個內城區一樣,是順天府直屬的城六區。”


    (京城六區示意圖)


    (現代北京政區示意圖,城六區指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澱區、豐台區和石景山區。


    崇文區宣武區加起來相當於書中南城區,現在已經被東城區和西城區兼並。


    書中南苑區大概相當於豐台區東部和朝陽區南部,豐台區西部和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屬於宛平縣,大興縣約等於大興區)


    這是他仿照後世的京城做出的規劃,相比現在粗糙的“西宛平、東大興”來說,明顯治理起來更精細。


    就是宛平縣和大興縣被削得太厲害,衙署要遷往城外不說,負責的地方也大大縮減。


    不過,朱由檢是不會顧忌兩縣想法的,他和群臣商議後,最終確定順天府設立六個同知,派出六個行署:


    “京城北麵設北路行署,負責昌平州改為的昌平區,以及下屬的順義、懷柔、密雲三縣,一共三縣一區。”


    “東麵設東路行署,負責通州改為的通州區,以及下屬的漷縣、三河縣、武清縣、寶坻縣和香河縣,一共五縣一區。”


    “再往東設薊州行署,負責薊州改為的薊州區,以及下屬的玉田、豐潤、平穀、遵化四縣,一共四縣一區。”


    “天津一帶設立天津行署,負責將天津三衛改為天津區,南岸靜海縣劃入,北麵梁城所一帶設立濱海縣,一共兩縣一區。”


    “如此整個順天府,一共十二區二十四縣,派遣六個同知設立行署協調管理。”


    (順天府六行署示意圖)


    確定了順天府的行政區劃,朱由檢聽到袁可立詢問道:


    “順天巡撫是否需要改變?”


    “其下轄的永平兵備道,如今已移交給長城護軍使。”


    “薊州、昌平、密雲、霸州四個兵備道的轄區,和行署多有重疊之處。”


    “而且六個行署同知負責緝捕盜賊,需要有兵備職責。”


    朱由檢想了一下,詢問道:


    “現在順天府周圍有幾個總兵,都由誰在擔任?”


    袁可立回道:


    “昌平總兵一職,陛下已調遣許成名擔任,如今正在赴任。”


    “薊鎮總兵原是孫祖壽,因為援遼不利被免,被陛下調去山海關擔任護軍都尉。”


    “所以薊鎮總兵一職,應遼東督師孫承宗推薦,從遼東調遣總兵趙率教擔任。”


    “又因為山海關總兵杜文煥告病,趙率教被調去山海關任總兵。”


    “現在薊鎮總兵一職,由從遼東調來的副總兵麻登雲擔任。”


    這一連串的調動,是朱由檢之前設立遼東提督的後遺症。


    趙率教自忖功勞能和滿桂相比,對於尤世祿擔任遼東提督,自然很不服氣。


    孫承宗見他這樣,就向朝廷請求,把他調離遼東。


    然後因為山海關總兵杜文煥告病,副總兵麻登雲接任山海關總兵。但是孫承宗覺得趙率教守山海關更好,又把兩人互換。


    也因為此,薊鎮總兵一年兩換,從趙率教換成了麻登雲。


    朱由檢聽到隻有昌平和薊州有總兵,決定道:


    “昌平兵備道和薊州兵備道保留,設立護軍都尉,協助相應總兵。”


    “密雲兵備道同樣保留,輔佐長城督師。”


    “其餘改為守備區,涿鹿守備區負責西路行署防禦,霸州守備區負責南路行署防禦,通州守備區負責東路行署防禦。”


    “天津海防區不變,仍舊屬於海軍,級別同守備區。”


    “順天巡撫管轄這些兵備道和守備區,接管順天府境內的衛所。衛所武官按照所屬地界,進入區縣議會。”


    “退役武官在議會的占比,至少要有一成五。他們和其他議員一樣,有權發表意見。”


    這是為安撫衛所武官,必須采取的措施。否則從他們手中剝奪衛所軍戶的管轄權,那可一點都不容易。


    但是這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些區縣沒有足夠的退役武官,不可能達到一成五的比例。


    對於這點,朱由檢道:


    “允許曾在當地任職的武官擔任議員。”


    “如果實在湊不齊,曾經擔任文職軍官或在軍中服役五年以上的,可按武官對待。”


    “總之,不能低於一成五的比例。”


    “以後要對議員要加上服役要求,畢竟周朝的國人,都有服役責任。”(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