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提出來金屬定裝彈,滿以為這時的人很難理解,需要自己仔細解釋。


    沒想到徐光啟、畢懋康等人聽到後,很快就明白了。


    畢懋康道:


    “陛下所說的金屬定裝彈,是不是像佛郎機炮的子銃?”


    “把彈頭裝在子銃前麵,後麵再加上底火?”


    這下朱由檢反而不明白了,因為他對佛郎機炮,了解並不算多。之前他更關心的,是大明的火銃。


    直到內廷的兵仗局,取來一門非常輕便的佛郎機炮,他才明白畢懋康所說的子銃是什麽。


    看著手中的子銃,朱由檢高興地道:


    “畢卿說的不錯,這枚子銃,確實接近金屬定裝彈。”


    “裝火藥的部份可以稱為藥筒,前麵加上彈頭,後麵加上底火,那就是完全的金屬定裝彈了。”


    “你們可以想想,用金屬定裝彈作為子彈、炮彈,是不是發射速度更快,甚至超過弓箭?”


    (現代炮彈結構和佛郎機炮對比,可以看出佛郎機炮的子銃,相當於是炮彈的藥筒,這是金屬定裝彈的雛形)


    群臣聽著皇帝的想法,再想著佛郎機炮的射速。如果把彈頭和藥筒結合起來,再能夠擊發點火,發射速度確實能夠更快,有可能超過弓箭。


    那樣大明軍中以後就不用裝備弓箭了,建虜最擅長的弓箭,也會在大明的火銃麵前喪失優勢。


    想明白這一點的袁可立,非常高興地道:


    “火銃的威力要強於弩,如果再有弓箭的射速,軍中就能徹底不用弓弩了。”


    “臣以為金屬定裝彈當盡快研製,作為裝備研究院第一要務。”


    朱由檢同樣也是這個想法,但他知道這裏麵的難度,生產也是個大問題。所以他思考之後,說道:


    “底火可以先放一放,但是藥筒和彈頭的結合,你們可以想辦法。”


    “例如把箭形彈塞在藥筒裏麵,用火繩點燃擊發。”


    這卻是他想起了,之前研製的箭形彈源自脫殼穿甲彈,改為火炮炮彈,那是非常適合。


    徐光啟聽到之後,立刻道:


    “陛下所言極是。”


    “箭形彈的藥包,容易從彈體上脫落。發射時臨時纏繞,又很耗費時間。”


    “如果能裝在藥筒裏,就沒這個麻煩了。”


    “甚至能不用絲綢藥包,降低箭形彈成本。”


    朱由檢聽到這番話,才知道自己之前提出的箭形彈,使用時還有這個問題。


    這讓他點了點頭,說道:


    “絲綢藥包還是要發展,用於給火炮使用的火藥定量。”


    “避免炮手慌亂之下,裝多了火藥導致火炮炸膛。”


    “但是箭形彈裝在藥筒裏麵後,確實可以不用絲綢藥包。”


    又看著眼前的佛郎機炮,詢問道:


    “這門佛郎機炮,口徑應該很小吧?”


    “總重有多少斤?”


    兵仗局的太監回道:


    “這門佛郎機炮按舊製口徑是一寸,按照陛下定的公製,就是三十二毫米。”


    “母銃管長五尺,總重三十餘斤。”


    “還有更小的佛郎機炮,口徑隻有五分,同樣也更輕便。”


    五分就是十六毫米,這讓朱由檢很是驚訝,沒想到佛郎機炮能夠造得這麽小。


    也難怪大明北方的軍隊不怎麽喜歡射程遠的火銃,反而對射程近的三眼銃喜愛有加。因為數量眾多的小口徑火炮,在軍中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火銃的地位。


    這讓他有些感覺到,自己之前定型的重型火銃,其實有些疏漏。應該把它當做火炮,士兵會更容易接受些。


    想到這裏,朱由檢向畢懋康道:


    “能不能在輕型火銃和重型火銃的基礎上,用子母銃結構研製一種新火銃?”


    “這種像佛郎機炮的火銃,研製有難度嗎?”


    畢懋康想了一下,有些為難地道:


    “用輕型火銃改毫無問題,趙士禎就曾基於他改進的魯密銃,研製出配有六個子銃的掣電銃,還有同樣用子銃的鷹揚銃。”


    “研製二十毫米的佛郎機炮也沒多大難度。”


    “就是在重型火銃的基礎上改,那就很困難了。”


    “佛郎機炮的後膛需要開孔,子銃也比較重,重量會增加很多,難以像火銃一樣使用。”


    (掣電銃的子銃,已經有現代子彈的雛形,彈頭、彈藥都在子銃內,而且還有子銃袋)


    無論是三十多斤還是二十多斤,佛郎機炮都是不適合拿在手裏操作的,需要架起來才能打。所以它被稱為炮,和單兵操作的火銃不一樣。


    朱由檢想著畢懋康的話,摸著手上厚實的子銃,詢問道:


    “這枚子銃,是用鐵製的吧?”


    畢懋康當即回道:


    “母銃銅鐵不拘,子銃必用熟鐵。”


    朱由檢想著後世的彈殼材料,最初基本是銅製,後來采用覆銅鋼和塗漆鋼,詢問道:


    “為何不用銅製子銃?”


    “應該能做得更薄些。”


    畢懋康仔細解釋道:


    “銅製子銃容易變形,有些子銃用銅,但是要用鐵胎。”


    “而且銅的價格較高,這種鐵胎包銅的子銃,現在很少用了。”


    朱由檢這下明白了,銅的延展性好,所以使用一兩次後,可能就變形無法和母銃相合了。


    再加上銅的價格較高,所以在熟鐵子銃成熟後,很快就都用熟鐵了。


    想著後世的子彈大多是一次性的,複裝彈用得很少,朱由檢認識到了其中差別,詢問道:


    “如果用一次性的銅製子銃,能夠造得多薄?”


    “你們用銅皮卷製子彈,試試能不能用。”


    畢懋康聞言非常驚訝,旁邊的徐光啟道:


    “那樣即使能用,也就隻能用一次。”


    “相比絲綢藥包,成本可能更高。”


    用銅皮卷製一次性子彈,是他們根本就沒想過的。


    因為銅在大明,是能直接鑄錢的。


    相比絲綢藥包,銅皮子彈的成本可能會更高。


    朱由檢也知道這一點,畢竟後世的中國,都用覆銅鋼和塗漆鋼彈殼的子彈、代替了銅殼子彈。原因無外乎是國內銅礦缺乏,銅的價格也高,子彈成本較高。


    但是現在的大明沒有覆銅鋼和塗漆鋼技術,甚至連鐵皮卷製子彈可能都無法造出來,隻能用延展可塑性更好的銅皮。


    這是子彈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朱由檢堅定地道:


    “隻要能用就好,注意銅皮回收。”


    “還有,後續可以把銅皮造薄節省銅料。或者用鐵胎包銅,研究出可製造彈殼的覆銅鋼。”


    “這樣子彈的外殼會很薄,重量會減輕很多,能攜帶更多子彈。”


    “火銃的後膛也不用造得那麽大,可以節省重量,控製在單兵操作的範圍內。”


    “這對大明非常重要,是能否戰勝建虜的關鍵。”


    把子彈的地位提得這麽高,是因為朱由檢知道金屬定裝彈出現後,機槍的製造會很容易。


    即使全自動的機槍難造點,手搖的加特林轉管機槍卻很簡單。


    (架在獨輪車上的加特林機槍,後麵是搖把,手搖轉動。上麵是供彈具)


    他簡單畫了一下轉管機槍的結構,還有裝子彈的帆布彈帶和彈鼓、彈匣等供彈裝置,畢懋康看到後興奮道:


    “這是能轉動裝填的迅雷銃,不用增加管數就能連發更多的彈藥。”


    “趙士楨曾造出五管迅雷銃,因為隻能連射五發,後來還造出十八管。”


    “如果能連續裝彈發射,就不需要增加管數了。”


    (迅雷銃如果能轉起來、並且能自動裝填彈藥,就是轉管機槍)


    朱由檢聽到後更是驚訝,沒想到大明已經有類似轉管機槍的多管槍械,這讓他頗是好奇地了解了一下。


    在知道趙士禎不但改進了魯密銃,還設計了掣電銃、迅雷銃、鷹揚銃,而且發明的火箭溜更是有火箭彈的雛形後,朱由檢驚歎地道:


    “趙士禎是火器研發的天才啊!”


    “恨不能此人複生!”


    又下令道:


    “輕型火銃是以魯密銃為基礎,趙士禎也有貢獻。”


    “追贈大良造勳級,後裔世襲百戶或爵士,禮部擬定諡號。”


    “另外,在裝備研究院輕兵器研究所成立一個小組,專門研製能連發的迅雷銃。”


    “若能研發出來,朕授予世襲千戶或男爵!”


    “火箭溜等武器也要研究,爭取造出火箭炮。”


    群臣聽到之後,都是感到驚訝。因為皇帝之前的賞賜,基本都局限在百戶,也就是世襲爵士。


    沒想到在迅雷銃的賞格上,直接升為男爵。


    這讓群臣認識到皇帝對迅雷銃的重視,甚至高於火炮。


    對於被皇帝追贈爵位的趙士禎,也是羨慕不已。畢懋康更是下定決心,要多研製武器。說不定哪種武器就會被皇帝看上了,會給自己個爵位。


    朱由檢確實對迅雷銃極為重視,認為若是能發展出轉管機槍,大明會取得對建虜的絕對優勢。北方草原的胡虜,更是不可能對大明形成威脅。


    為了這種武器,區區一個男爵算什麽,就是更高的爵位,他也舍得賜出去。


    讓他欣慰的是,群臣已經適應了他開出的賞格。在場的樞密院官員,沒有一個提出反對。


    這讓他覺得自己的步子可以更大,對一些重要的技術開出懸賞,向整個大明征集。


    相信大明這麽多人口,總會冒出來天才。


    一些工匠家中秘傳的技術,也會在豐厚的賞賜下獻出來。


    之前他用專利費吸引民間改進燧發火機,就是這方麵的嚐試。


    如今看來還不夠,完全可以用爵位。


    『相比於不知什麽時候才能突破的雷汞和火帽,還是燧發打火更現實些。』


    『隻要提高打火成功率,就能把燧發槍列裝,作為製式裝備。』


    『這才是最有可能定型的下一代武器!』


    想到這裏,朱由檢讓施鳳來擬旨,為燧發火機開出賞格,打算在明年舉行一次評選,對於改進出合格燧發火機的工匠賜予世襲爵士獎勵。


    甚至,他把自己應該在打火機上分享的專利費,也作為獎金拿了出來,賜予對改進火機有貢獻的工匠。


    群臣聽到這裏,都已經有些無語了。剛才他們不反對,隻是因為剛得到都護司這個大禮包,在這種小事上順從皇帝而已。沒想到皇帝變本加厲,對一個燧發火機都開出爵位獎勵。


    這讓李邦華不得不開口道:


    “陛下,練兵不可專恃火器,當以整軍為要。”


    “賞賜工匠爵位,不如賞給將士。”


    朱由檢聞言皺眉道:


    “之前卿的奏疏,不也要說煉神器嗎?”


    “燧發火銃相比火繩銃要強出數倍,這不就是神器嗎?”


    “朕對製造的工匠授予爵位,難道不正確嗎?”


    李邦華正色說道:


    “臣確實說過煉神器,但是更重要的是整頓軍伍。”


    “大明的火器一直強於建虜,為何會接連損兵折將呢?”


    “唯有振紀綱、明法令,方能練好士兵。”


    “陛下隨意賞賜,會傷軍中士氣。”


    朱由檢若有所思,點頭道:


    “確實不應該隨意賞賜,那就商量個製度定下來。”


    “以之前定型的火銃為基準,在研製新一代武器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可以授予世襲百戶或爵士。”


    “對於重要的如轉管迅雷銃這樣的火器,再提高一層賞格。”


    “之前重型火銃和輕型火銃的定型,功勞主要在呂祥和趙士禎。”


    “趙士禎已經追贈爵位,呂祥也授予世襲爵士。”


    “參與火銃定型的徐光啟、畢懋康同樣記功,將來一並賞賜。”


    又向袁可立、畢懋康等人道:


    “兵部和裝備部盡快研究一套方案,對研發和改進火器的匠官進行賞賜。”


    “不能有功不賞,寒了功臣之心!”


    畢懋康高興領命,袁可立也隻能應下來。


    李邦華則有些無奈,沒想到皇帝因為他的說法,要對研製火器的匠官製度性賞賜。


    從此以後,對匠官的賞賜就不是一次性的了,而是有明確的標準。


    會有越來越多的工匠,因此得到爵位。


    張了張嘴,李邦華要說什麽,朱由檢已經提前堵嘴道:


    “李卿之前的奏疏除了提到煉神器外,還曾提到習飛石。”


    “這個飛石是什麽?比火器威力還要大嗎?”


    “李卿講解一下!”


    李邦華隻能解釋道:


    “飛石是蜀中守城時的有效戰法,京營的任務就是守衛京城,臣以為應該習練。”


    “兵科彭給事中在天啟三年就曾上奏,京營應該習飛石。”


    “臣也以為京營整訓時,應以習飛石為要。”


    朱由檢聽得牙疼,看著言之鑿鑿的李邦華,還有兵科給事中彭汝楠,說道:


    “兩位卿家有心了,但是習飛石大可不必,現在已經有更好的守城方法。”


    “無論火銃火炮,在守城時都更有效。”


    “兩位應該研究一下霍維華前段時間上奏的棱堡圖樣,學學西洋人用火銃和火炮守城的辦法,知道什麽是交叉火力。”


    “大明欲重新振興,不可故步自封啊!”


    命人把霍維華考察熱蘭遮城後寫的奏疏取出來,讓樞密大臣研讀。(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