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火帽槍研製的可能性,朱由檢迫不及待,在武英殿召開樞密大臣會議。


    這次會議,有袁可立等樞密院官員參加,還有施鳳來、徐光啟等有樞密大臣加銜的朝堂大臣。


    兵科給事中因為要審核有關軍事的詔書和命令,所以同樣與會。


    朱由檢首先關注了樞密院成立的進展,尤其是各部組建。


    得知參謀部已經成立作戰司,由楊嗣昌率領製定作戰方案後,滿意地點了點頭,誇讚了袁可立幾句:


    “樞密院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作戰。”


    “作戰司是重中之重,所有機構組建都要以利於作戰為中心。”


    再次強調作戰司的重要性,確定它樞密院第一司的地位。


    這個司的司長,現在是副總參謀長兼任,以後也成了慣例。


    除了作戰司外,參謀部最重要的是通信司。


    作為主管軍令的機構,通信司對參謀部至關重要。軍事命令下發,都要經過通信司。它的下屬機構,有機要廳、通信管理廳、通信兵訓練廳、檔案室,以及通信研究所等。


    朱由檢原本打算把這個機構放在錦衣衛負責的情報部,但是被兼任總參謀長的袁可立爭了過去。


    考慮到參謀部對通信的依賴,朱由檢同意了這一點。打算讓通信司負責正常軍令,情報部負責秘密通信。


    除此之外還有職方司,是從兵部職方司轉來的。相比原本的職責小了一些,主要負責輿圖和軍製。


    它的職責,可以看做編製司,確定各地軍隊的編製和防區。


    朱由檢命職方司為各地軍隊確定番號,規定所有的營級以上編製,在原本名稱之外,都要有數字番號:


    “《周禮》曰: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


    “未來的大明軍隊,要按軍師旅編製。”


    “軍以一位數字編號,師以兩位數字編號,旅以三位數字編號,後麵再加一位數字,代表所轄的營。”


    “例如東江鎮第一旅番號是331旅;它下麵的第一營,番號就是3311營。”


    “以此類推,給所有營級以上軍隊編號。”


    “以主將姓氏稱呼的營號,以後不準再用。”


    “樞密院以後要給各軍授旗,不要因為主將改動就用新旗幟。”


    “下達軍令的時候,也要以番號稱之。”


    這是在軍中淡化主將的影響力,樞密院官員以文官為主,自然十分讚同。


    袁可立又詢問道:


    “若以邊鎮為師,軍又如何設置?”


    朱由檢對此早有考慮,回應道:


    “軍非常設編製,隻在大戰時設置。”


    “平時還是以鎮為最高編製,鎮可以看做是權限更大、獨立鎮守一方的師。”


    “如今遼東在和建虜大戰,遼東一帶的兵馬,可編為遼東方麵軍,撤銷遼東鎮編製。”


    “原遼東鎮的寧遠、錦州、塔山等總兵,麾下兵馬可編為師。”


    “山海關和東江的兵馬,仍舊獨立設鎮。鎮的自主權力更大,平時獨立管轄,隻在大戰時服從遼東方麵軍指揮。”


    這下群臣聽明白了,皇帝這是在鎮這一級之上,增設軍級編製。


    軍下麵直屬的兵馬被稱為師,外麵獨立鎮守一方的則稱為鎮。兩者級別一樣,都由總兵統率。


    師和鎮下麵都設旅級編製,由副總兵轉任的旅將管轄。


    旅下麵設置的營,就是基本作戰單位——


    這也是現在的樞密院,有可能管轄到的最低一級編製。


    李邦華負責京營整訓,詢問道:


    “邊軍如此,京營又如何如何編製?”


    “三大營和下屬的參將營、遊擊營、佐擊營等小營,應該如何改動?”


    朱由檢這一年多早就摸清了京營的編製,回應道:


    “京營可稱京軍、禁軍,以第一方麵軍稱之,麾下番號以1開頭。”


    “三大營看作師級編製,五軍營、神樞營、神機營這三個舊稱呼可以保留,正式番號為11師、12師、13師。”


    “三大營總兵和副總兵直接統率的兵馬,可以編製為旅,最高統兵一萬人。”


    “參將營仍是統兵六千,遊擊營和佐擊營統兵三千,作為三大營直轄的獨立營。”


    “李卿整訓的時候,可以把這些營按甲乙兩等區分。戰力強的編為甲等營,營長可提升為參將甚至更高。戰力弱的編為乙等營,營長由佐擊將軍、遊擊將軍擔任。”


    “明年西南兵馬奏凱獻俘後,朕會舉行一次校閱,確定甲等營、乙等營。”


    對京營的整訓,朱由檢非常慎重。避免胡亂改動,造成人心不穩。


    所以他對京營的編製基本沒有大動,隻是加上數字番號。延續原有的辦法,對京營進行整訓。


    這樣雖然不能讓京營脫胎換骨,戰力至少不會降。避免大改編製,短期內戰力喪失。


    李邦華聽到之後,心中已經有了底。知道皇帝暫時沒有按巡捕營那樣對京營大改的想法,隻是讓他整訓。


    袁可立這時又詢問道:


    “邊軍和京軍如此,地方衛所又如何編製?”


    “還有各地督撫的標營,應該要如何編?”


    朱由檢對此早有全盤考慮,回應道:


    “依朕之見,衛所體係和邊防體係要明確。”


    “如今九邊各鎮,基本是總兵鎮守、副總兵協守,還有分守、守備。”


    “這是總兵鎮守體係,是邊軍常用的編製。”


    “衛所則早已成為兵源,指揮、千戶這樣的衛所軍官,才能在鎮守體係當把總。”


    “以後朕就明確,衛所主要是提供兵源,兼有守衛地方責任。”


    “衛所的軍官、軍士、軍戶需要服役的,編入地方防衛軍。”


    “防衛軍和邊軍一樣,按總兵鎮守體係任命官職,以後統稱為邊防軍,由邊防部訓練管理。”


    說著,他轉向兵部右侍郎秦士文,任命道:


    “邊防部部長,由兵部右侍郎秦士文署理,加從二品樞密同僉銜。”


    “下設訓練司、步兵司、騎兵司、炮兵司、車兵司、工兵司等機構,負責各兵種訓練管理。”


    然後又向一眾樞密大臣道:


    “以後地方都司,要和兵備道等護軍機構合並,統一稱為都護司,或者都護使司。”


    “都護使和布政使、按察使級別相同,統一定為正三品。”


    “衛所由都護司管轄,下設衛所廳、兵備廳等機構。”


    “原都司和兵備道的官吏,改為都護司官吏。”


    “地方衛所由都護司管理,從衛所選拔的防衛軍,由兵備道、守備區協同將領管理。”


    “督撫下屬的標營,按邊防軍管理。”


    “下屬旅或者營,由旅將、參將統率。”


    這個決定說出,朝堂上的樞密院官員,都是一陣興奮。


    都司的職權雖然早就被架空了,但它到底是地方三司之一,還有對衛所的管轄權。


    如今皇帝把都司和兵備道合並,代表著文官的勢力,徹底深入衛所。原本在都司任職的武官,根本沒能力和和他們爭權力。


    這件事情,在皇帝設立涿鹿守備區時他們就有預感。這也是很多文官,讚同設立樞密院的原因。


    從此以後,樞密院和地方都護司,就徹底取代了原本的五軍都督府和地方都司體係。文官在經過不懈的努力後,終於把權力滲透到大明的方方麵麵。


    朱由檢知道這個後果,但他更是清楚,如果不把都司和兵備道合並,都司就是個空架子。


    還不如設立都護司,把實權重新抓回來。


    這樣武將至少能夠進入都護司,在地方軍事上有一點說話的權力。


    同時也收攏了衛所管轄權,讓那些世襲軍官,不能肆無忌憚地欺壓軍戶。


    都護司設立之後,可以利用其掌握的軍事權力和布政司、按察司重建平衡,這是當前大明地方權力演變的必然。


    朱由檢之前把一些兵備道改為護軍都尉,就是為成立都護司做準備。


    這樣都護司任職的文官,會有文職軍官身份。把他們和其他文官區分開,不完全是鐵板一塊。


    樞密院收到這個大禮包後,都是非常興奮。袁可立還有些冷靜,詢問道:


    “都護司和都護府有什麽區別,還請陛下指示?”


    朱由檢向他回應道:


    “內地由三司管轄的省份,稱為都護司。”


    “邊疆軍管的地方,則稱為都護府。可以獨立開府,設立政務署、廷尉署、衛尉署這三署,治軍的同時治民。”


    “都護司以都護使為主官,都護府則以武將總兵為首。”


    “如果設立相當於巡撫的護軍使,則以護軍使為首。”


    這點文官都很滿意,因為現在所有的都護府,基本都設立了護軍使。


    他們下定決心,以後要多設護軍使,不能讓都護府以武將為首。


    至此,文職軍官的晉升體係也完全確定,可以從守備區的護軍校尉,升為兵備道的護軍都尉,再升為都護司的都護使,再升為邊疆都護府護軍使。


    都護使因為通常加正三品上輕車都尉勳級,又被稱為上都護。


    管轄都護府的護軍使,又被稱為大都護。


    到了護軍使這一級,地位就相當於巡撫,可以轉任地方督撫,也可以轉任朝廷侍郎和樞密院部長等官職。


    可以說所有文職軍官,都有了明確的上升階梯。


    這也是朱由檢的用意,盡量把文職軍官作為一個獨立體係。以後他們會代替武將,和其他文官文武分立。


    這些確定之後,朱由檢看著這些樞密大臣的興奮神色,擔心他們貪功冒進,提醒道:


    “地方都護司的設置,一定不要著急。”


    “先做好涿鹿區的改製,再推廣到北直隸其它地域。”


    “兵部設立總務司,下設直隸廳,管轄北直隸境內衛所,要規劃好北直隸境內的兵備道和守備區。”


    “北直隸的防衛軍,直接由樞密院邊防部訓練。在得到朕的許可後,由參謀部調遣。”


    “北直隸改製完成後,再於陝西、山西、山東等地試行。”


    “都護司下屬的機構,也要認真考慮。”


    李邦華聽到這點,立刻道:


    “臣奉陛下之命,在京營設立護軍司,下屬司務廳、職官廳、後勤廳、裝備廳、訓練廳等機構。”


    “如今樞密院設參謀部、後勤部、裝備部等部,臣請予以改變。”


    這是他早就想提出來的,想和樞密院各部門對接。


    朱由檢因為這些機構在錦衣衛南司房運轉良好,之前也沒想到這個問題。如今聽李邦華提出,才發覺打仗的軍隊和錦衣衛不一樣。


    李邦華和其他樞密大臣討論後,打算把訓練廳改為作訓廳,負責作戰和訓練,向上對接參謀部和邊防部。


    朱由檢覺得這樣護軍司的權力就太大了,在侵奪武將的統兵作戰權力,所以把作訓廳獨立出來,單獨設立了參謀司。以參謀長為主官,受統兵武將領導,下設作戰、訓練、通信、偵察等機構。


    職官廳則仍舊由護軍管轄,負責低級軍官和軍士選拔,對接的是兵部。


    後勤廳對接後勤部,裝備廳則因為軍械采購和保養被劃歸後勤部,被降級為軍械處,成為後勤廳下屬機構。


    對於這點,朱由檢明確道:


    “後勤部設財務司、軍需司、軍械司、營造司、運輸司、衛生司等機構。”


    “軍械采購保養,歸後勤部負責。”


    “裝備部負責軍械研發和生產,不設地方裝備機構。”


    “裝備部成立大明裝備集團,在地方設立公司和工坊,負責裝備生產。”


    “軍械研究院改為裝備研究院,負責裝備研發。”


    “裝備部設立裝備計劃司、通用裝備司、兵種裝備司等機構,負責裝備規劃和標準製定。”


    這是他汲取後世的教訓,所設置的機構。


    後世總裝備部成立後,地方和軍中裝備部隨之成立。但是它們沒有裝備研發和裝備生產能力,負責的僅僅是裝備保障。裝備保障需要的各種物資,又和後勤部職責分不開。


    所以有些地方就把裝備部和後勤部合並,稱為聯勤部。直到軍改之後,正式合並為保障部。


    有鑒於此,朱由檢在之前設立後勤部時,就把軍械采購和保養劃歸了後勤部。


    如今更明確地方和軍中不設裝備部,隻在後勤機構下麵,設立軍械機構。


    兵部左侍郎閔夢得,被任命為後勤部長,加從二品樞密同僉銜。


    裝備部的部長,毫無疑問由原本的專督軍械侍郎畢懋康轉任。


    朱由檢給畢懋康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按“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要求,組織已經定型服役的重型火銃和輕型火銃生產,研製改變打火機構的簧輪火銃和燧發火銃。


    同時要對硝化纖維、硝酸汞、硝化甘油等硝化物進行預研,摸索新的火藥和火帽、底火等擊發裝置。


    最終探索的目標,是他畫出的金屬定裝彈:


    以撞針擊發底火,點燃彈殼內的火藥,推動彈頭發射。


    可以說,這才是朱由檢的最終目的,研製金屬定裝彈,提高發射速度。(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