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張百戶的身影,宋應昇搖頭不已。


    在他看來,張百戶放棄世襲的官職換取土地,絕對是愚蠢之舉。


    有了世襲官職存在,無論張家以後怎麽樣,都有官職托底。


    張百戶放棄之後,張家以後落難時,就可能徹底敗落了。


    宋應昇覺得若是讓自己選擇,絕不會放棄世襲官職。


    張百戶其實也是這樣想的,如果有可能的話,他也不想放棄家中的世官。


    無奈朝廷規定,所有軍官、軍戶,都必須聽從調遣:


    戰力強的編入新衛所,還有都護府直屬軍隊。


    張百戶這一代還能靠著以前的身份擔任保長或甲長,下一代可能就什麽都沒有了。


    那幾個甲長同樣如此,對麾下的流民看得更緊,生怕他們逃亡,自己多分的地變少。


    朝廷養世官就是為了讓他們打仗,張百戶連戰場都不願上,又對朝廷賜與的世爵棄若敝履。朝廷裁撤起來,那是毫不可惜。


    看著李三水和女兒一起給自己叩頭,楊老五閉上了眼睛。楊大妮和楊二娃頓時哭了起來,李三水卻要擦幹眼淚,安排他的後事。


    李三水的麾下,就這樣逃走了三戶人。這讓他頗為氣惱,狠狠地訓斥了逃戶的甲長——


    因為逃走的三戶,代表他丟失了三畝地。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最是明顯。這些近侍官員最被人羨慕,被當做儲相培養。


    “李保長,你是一個實在人。”


    身體不好、不願意受軍規約束的進士或副榜,都在訓練中被淘汰了。


    李三水連道不敢,想到了前段時間看到的人頭。


    尤其是進入山西後,他們不能再免費喝稀粥,需要在路上做工,才能拿到飯吃。


    除了有三戶逃亡外,還有兩戶人少,在遷移的路上死絕。


    如果路上流民逃散,甚至發生變亂,那麽他們不但沒有功勳可拿。反而可能會受罰,展磨勘甚至免職。


    從此以後,張家丟了世官,逐步成為平民。


    李三水組織麾下的壯丁幹活,老幼婦孺輔助。甚至還撤換了幾個副甲長,讓能幹活的人擔任。


    麵對李三水的推脫,瀕臨死亡的楊老五,緊緊抓住他的手。楊大妮和楊二娃跪在旁邊,同樣可憐巴巴地看著他。


    那個人也是一個保長,卻不像他一樣勤懇,拿到權力就欺男霸女。


    如果立下軍功,還可以減少磨勘。


    這些人如果被皇帝看上,能以翰林院官員身份,到起居注或中書科任職,成為皇帝的近侍官員。


    “楊二娃今年十四歲,還沒到十六歲成丁年紀。”


    把女兒和兒子拉過來,求李三水照應。


    “要知道,這個保長是臨時的,到了地方會重新選舉。”


    還有三成因為戰力稍弱,被強製遷移海外,轉為世爵開辟領地——


    在他們講解勸說、還有連坐懲罰等措施下,大部分流民認命,隨著他們遷徙。期待能如他們所說,在軍民衛分到土地。


    即使宋應昇一再保證他們的戶籍是民戶,隻是在軍民衛需要服兵役。這些人仍沒有放下擔心,時不時有人逃亡。


    可以說,如果宋應昇求安逸,他可以像一些副榜出身一樣,選擇安穩的地方當主簿。以他在副榜上的名次,能夠選到這種官位。


    如果因為胡亂說話讓麾下流民生亂,他這個護軍上尉會吃不了兜著走,甚至會被問罪。


    楊大妮道:


    他現在麾下除了自己一甲外,還有另外十個甲。宋應昇給他的任務,就是麾下至少有一百戶。


    “俺爹說了,他要看著二娃成家,分到自己的地。”


    “老漢俺是不成了,兩個娃娃隻能托給你。”


    骨灰盒需要他自己做,或者找塊破布,直接包裹起來。


    想著宋應昇吩咐的對這些事情的安排,李三水紅著臉蛋,詢問自己剛剛娶到的妻子楊大妮道:


    每多一戶就多一畝,絕對不會食言。


    李三水說了自己的名字,又說了楊老五的遺囑,以及自己和楊大妮的關係。


    皇帝賜給他這一代的公士身份,同樣也是如此,並且有安撫他們穩定地方的用意。


    如此走了十幾日,來到山西境內。


    不過即使如此,遷移的路上還是免不了死人。


    四甲進士相比起來更差些,隻能擔任正八品官職,擔任行人司行人,或者各縣縣丞。


    對於副榜出身的他來說,從正九品開始任職、磨勘期還是六年,升遷實在太慢了。


    如果低於這個數,就會拿他問罪。


    不過楊老五的主意卻很堅定,他在一路上走來,早就看出李三水是個老實人,絲毫沒有當保長的威風。


    如果隻是今年有旱災,付出這麽大的犧牲遷徙,代價實在太大了。


    李三水麾下的一百一十戶,已經變成了一百零五戶——


    在了解到陝西的情況後,他在弟弟的建議下,參加了文職軍官集訓,轉入軍中任職——


    “陝西今年要遷移五萬戶,五十個護軍校尉帶隊。”


    看著張百戶移交的軍戶和流民,宋應昇喃喃自語道。


    這次,他需要將這些人平安送到滄州。隻要最終到達的戶數在一千戶以上,他就能記一年功。


    如果再減少下去,戶數低於一百,他就會被問罪。


    他們至少會分配方十裏的領地,如果有能力的話,隻要不超過爵位規定的領地限製,還能夠開辟更大的領地。


    “隻求李保長把二娃帶大,拿到五十畝土地。”


    結果他那一保逃亡的人很多,氣得帶隊的軍官把他明正典刑,人頭掛在樹上警告眾人。


    那裏設有城隍廟下屬的土地廟,裏麵的廟祝和祭司會給楊老五做法事,並且燒成骨灰。


    心中感歎了一番,宋應昇帶著張百戶移交的一千多戶人家,踏上遷徙之路。


    這樣的人,雖然有些人看不起,楊老五卻覺得很放心。


    如果高於這個數,則會到了地方,會至少多分他一百畝土地——


    “嶽……嶽父大人去了,你看是在路上埋了,還是燒成骨灰?”


    因為這個,朝廷提議對縣尉、法官、主簿這三個官職做了規定,允許從八品官員保留品級擔任。


    李三水急忙過去,見到楊老五隻剩那麽一口氣。見到他過來後,緊緊拉著他的手,說道:


    “我可不能被他們比下去,一定要拿到年功。”


    “你這個保長要守住本心,不要學一些人欺男霸女。”


    李三水點了點頭,立刻去找宋應昇,把此事報了上去。同時把楊家的戶主改為楊二娃,顯示這一戶仍在。


    李三水則因為祖上是軍戶,當年也被分配了五十畝土地,對此倒沒懷疑。


    戰力弱的遷移海外,去海外轉為世爵開辟領地。


    剩下的一半中有兩成被留下來,和其它衛所混編成新衛所,成為新的軍民衛領導層,鎮壓地方形勢。


    宋應昇通過了訓練,被授予上尉勳級——


    他帶領的這一千多戶、大約五千口人,到現在已經逃亡百餘、死亡上百,未來還可能會死更多的人。


    立下五個年功,他這個文職軍官,立刻就能升一級。


    這是他參加皇帝的軍訓,轉為文職軍官的原因——


    在他看來,這就是朝廷遷徙衛所重新分地,對他這樣喪失土地的軍戶來說,可謂一個好機會。


    他拿到的幾百畝地契,算是朝廷給的買斷費——買斷他們之前為朝廷立下的功勳。


    不過楊老五卻不放心,拉著已經十七歲的女兒楊大妮,向李三水道:


    “老漢俺就這麽一個女兒,今後就托李保長照顧了。”


    這讓他心中不止一次懷疑,朝廷下令遷徙,到底是錯是對——


    二甲進士如果考取庶吉士,同樣授正七品編修。三甲進士庶吉士,則授予從七品檢討。


    不過,麵對屬下,他沒有流露過這種懷疑。經過內教場集訓的他,知道軍中最重要的就是令行禁止,不能口無遮攔動搖軍心。


    這日,李三水就聽到一個消息,生病的楊老五挺不下去了,要托付他後事。


    在他們解釋之下,那些流民從一開始的不相信,轉變為將信將疑。


    “俺要一路帶著,帶他去軍民衛。”


    沒有考取庶吉士的,二甲進士授予正七品官職,可以在朝廷擔任知事,或者去地方擔任知縣。


    他現在都不敢保證,自己在抵達滄州時,麾下有沒有一千戶。


    即使楊老五不說,他也要照顧好這兩人,免得楊家絕後,戶數又會減少。


    繼而是對當軍戶的害怕,擔心世代受苦。


    宋應昇頗為驚訝地看了他一眼,想著一些流民之中發生的破事,警告道:


    “既然已經叩頭,那就是明媒正娶。”


    他麾下的甲長同樣如此,因為他們也得到了分地的承諾,每戶一畝土地。


    在自己身上的病越來越重,眼看治不好後,他這些日子打的主意,就是把女兒楊大妮嫁過去。


    這次集訓,也是由皇帝親自舉辦、在內教場訓練的,主要是隊列訓練,還有諸葛連弩等兵器的使用,賜給他們防身。


    畢竟年近三旬的他,已經能稱得上老漢,從來沒打過小姑娘的主意。


    這讓他頗為沮喪,哭得比自己爹媽死時還傷心。因為這代表著他能分到的土地,又減少了兩畝。


    勤勤懇懇、或者說木訥老實的李三水,就這樣被他看上了,成為保長之一。


    “燒成骨灰!”


    皇帝許諾的遷一千戶授予一年功,就是他們的機會。


    李三水見他要死了,自然一切說好。


    李三水就是因為這點,絲毫沒動過歪念。楊老五也是因為他老實,選擇把兒女托付。


    他這一保,因此分到的食物多。沒有人因為饑餓而死,卻還有人病逝。


    像張百戶這樣的世官還很多,大約有一半衛所世官,選擇放棄軍職。


    對流民的許諾同樣,每戶分配五十畝、或者荒地百畝。


    張百戶對上戰場怕得要死,根本就不願意、也不可能被編入軍隊。


    五甲進士是最底層,隻能擔任從八品官職,去偏遠地方署理縣丞,或者擔任法官、主簿——


    想要獲得年功,不是把一千戶人帶過去就行的。還要保證遷移路上的逃亡率和死亡率在平均線以下,否則很可能被減功勳。


    又因為這三個官職是正九品,明算科副榜出身的宋應昇,同樣有資格擔任。


    這是多少人都求不來的機會,張百戶等人卻棄之如敝履。


    這讓李三水無奈之下,在其他軍戶和流民的見證下,答應楊老五的請求,同意這樁婚事。


    “但是這戶人家,需要有人監管,誰願意做他的監護人?”


    但是宋應昇在弟弟宋應星被派去陝西後,就對陝西有了興趣。


    在這一路之上,他已經見到不知多少人死去。


    按照這一次對進士的授官,一甲進士中的狀元授翰林院從六品修撰,榜眼、探花授正七品編修。


    “按照朝廷的規定,他不用服役就有飯吃。”


    在詢問了楊二娃的年齡後,宋應昇道:


    三甲進士就隻能擔任從七品官職,在朝廷擔任行人司司副,或者去偏遠地方任職,可以署理知縣。


    不如加入軍中,謀求快速升遷。


    宋應昇聽到又有人死了,心情已經不像剛開始波動那麽大了。


    李三水聽得臉都紅了,急忙說使不得。


    起步就是從八品,相當於五甲進士。


    這個官職,已經是五甲進士的待遇。


    這些流民對此事,那是將信將疑。


    所以,宋應昇對麾下的流民頗為在乎,並且不斷和軍戶擔任的甲長交流。從中尋找可靠的人擔任保長,幫自己管理這些人。


    這讓李三水頗為重視,緊張兮兮地拿著兵器,生怕有人逃亡。


    他又不想移往海外,所以就選擇放棄世襲軍職。


    這讓李三水緊張之下,和十個甲長合計,把那些隻剩下一兩個人的民戶,安排給副甲長照看。一定要保障他們的健康,免得死了絕戶。


    “你要幹得不好,會有人選上來取代你!”


    而且文職軍官的五年磨勘期,相比進士的四年也接近。


    聊了一些這件事,宋應昇開了個條子,讓李三水在抵達前麵驛站時,把楊老五屍體帶過去。


    事實證明他的選擇不錯,在完成一個月的軍訓、掌握了一些軍中常識後,他就被派到延綏護軍府任職,授予從八品護軍上尉。


    不過飯食也好了一點,如果幹的活多,還能吃上幹飯。


    李三水再怎麽說也是一個保長,當然不能讓自己的嶽父這麽寒酸。發動人員尋找木材,做了幾個骨灰盒,盛放楊老五和其他死去的人骨灰。


    在土地廟祭司念誦的往生經文中,李三水等人的心情,漸漸安定下來。


    帶著楊老五等人的骨灰,繼續向東遷徙。(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