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簧輪槍想到了打火機,朱由檢認為這是一個新產業,而且能極大地方便生活。


    所以他詢問道:


    “現在取火用什麽?”


    “都用什麽工具?”


    呂祥不明所以,回應道:


    “可以用火折子,也可以用火鐮。”


    想要摸出來展示,卻發現自己入宮時沒讓帶——


    畢竟他帶著火銃入宮,當然要嚴禁帶火。


    不過火折子和火鐮這兩種東西,宮裏麵也是使用的。


    很快,禦用監的太監就將它們取來。還有供皇帝禦用的火鐮,製作頗為精美。


    朱由檢是不用自己生火的,自然沒有用過。見到這麽精美的火鐮,一時有些驚訝。


    在禦前司掌印太監宋晉講解下,朱由檢才明白它的用法,指著火鐮向呂祥道:


    “你說能不能用簧輪火機,製造一種打火機。”


    “用它取代火鐮,引火更方便些。”


    想著自己在後世把玩過的煤油打火機,朱由檢把它的結構大致畫了出來,讓呂祥安排文思院的工匠造。


    看著皇帝畫出的打火機,呂祥雖然覺得有些複雜,卻不認為文思院造不出來。


    畢竟文思院的工匠,本職就是為皇帝製造精美器物的,很多人的手藝,都是精妙絕倫。


    對於外殼製造,他感覺沒有任何問題。內殼和外殼一樣用銅製,鑽孔的防風牆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那些亂七八糟的小零件,問題也不算大。


    就是火石和下麵的彈簧,讓他覺得有點困難。想製作這麽細的彈簧,那可一點都不容易:


    “這個彈簧太細了,而且用鐵絲製作,恐怕彈力不夠。”


    對於這個問題,朱由檢道:


    “彈簧造不出來就用簧片,隻要能把火石頂上去就好。”


    “反正它和火石不直接接觸,上麵還要隔著頂針。”


    仔細講解了一下煤油打火機的原理,在他看來很簡單:


    主要就是用棉球吸收煤油,和棉芯一起放在內殼裏麵。


    棉芯吸收煤油後,可以被火花引燃,並且被防風牆保護。


    需要點火的時候,隻需要撥動齒輪和火石磨擦產生火花,就能把棉芯點燃,像油燈一樣燃燒。


    朱由檢指著火鐮,向呂祥道:


    “你把齒輪和火石,看做火鐮的火鋼和火石就行了。”


    “棉芯可看做火絨,隻是下麵連著油,像是一盞油燈。”


    “如果不容易點燃,可以把火絨塞進去助燃。”


    “或者你在內殼外麵加個簧輪火機,用鉸鏈連接外殼上蓋。打開外殼上蓋就能上發條,然後按下扳機出現火花,像簧輪火銃一樣點燃棉芯。”


    這麽一說,不但呂祥,禦用監掌印太監宋晉也明白了,笑著道:


    “皇爺,小臣覺得禦用監也能造出來,不用麻煩文思院。”


    這種精巧的玩意兒,禦用監也很擅長。


    朱由檢瞥了他一眼,又看了看有些緊張的呂祥,說道:


    “禦用監也可以從宮中抽選工匠,組建一個團隊造。”


    “誰若能造出來,朕會重重有賞!”


    這下有了競爭,兩人都緊張起來,決定抽出能工巧匠,盡快把打火機造出來。


    不過對皇帝說的煤油,呂祥仍是不解,詢問道:


    “煤油是什麽?”


    “臣從來沒有聽說過。”


    “難道是用煤製作的油?”


    朱由檢這才明白呂祥在思考什麽,拍了拍自己腦袋,回應道:


    “沒有煤油就先用燈油,隻要能用火花引燃棉芯即可。”


    “還有,搜集一些石油,然後蒸餾分餾。”


    “根據沸點不同,石油會分餾出很容易揮發、還有可能爆炸的汽油;燃燒穩定的煤油;比較難以引燃的柴油;還有剩下的重油和瀝青等物。”


    “煤油就是從石油中分餾出來的,它的燃燒穩定、亮度足,不冒黑煙,不結燈花,很適合作為燈油。”


    “你們找到這種油後多提煉一些,減少用香油等油脂作燈油。”


    油脂這種東西,也是食物的一種。食用的油脂多了,能減少穀物食用。


    所以朱由檢在被呂祥提醒後,立刻認識到還可以從地下開采石油作燈油,減少油脂消耗。


    呂祥想了一會兒,詢問道:


    “陛下說的石油,是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的鄜延境內的石油嗎?”


    “臣聽說延長縣有石油井,流出的油可以燃燒,還可以治六畜疥癬。”


    “還能用來製墨,印刷研究所中有人用它試製油墨。”


    延長油田的大名,朱由檢當然聽說過。


    聽到那邊已經發現油井,再想到陝西現在受災,發展石油產業能讓更多的人有生路,他當即就下令道:


    “讓內府監派人去延綏,和當地組建石油公司。”


    “盡快分餾出煤油,製作煤油打火機和煤油燈。”


    “還有那種易爆的汽油,可以製作燃燒彈,從城牆和熱氣球上投擲。”


    “柴油可以除鏽,還可以用來燃燒。重油也可以燒。”


    “瀝青可以鋪路,讓太仆寺一起派人,摸索瀝青路麵。”


    從煤油上麵發現了一個大產業,朱由檢極為激動。


    雖然以現在的條件,石油裏麵的很多東西都無法充分利用,但是煤油的提煉,就能撐起這個行業。


    而且他還想到了後世燒重油的蒸汽輪機,打算把煤炭、重油等燃料一起用上,嚐試製作蒸汽機——


    但凡能提高一點效率,能讓蒸汽機實用化。大明的工業就有了穩定動力,能發生工業革命。


    還有就是煉鋼,如今的煉焦技術不成熟,用煤炭冶煉鋼鐵質量非常差。


    但是用木炭的話,又太消耗木材。


    遵化鐵冶就是因為周圍的木材用完,不得不宣布封閉。


    如果能用柴油或重油煉鋼,就可能重新開起來。


    或者在陝西、山西等地尋找鐵礦,在那裏冶煉鋼鐵。


    想到這裏,朱由檢又下了命令,除了延長之外,其它地方也要尋找石油,發展石油冶煉。


    這一連串行業,還有已經準備鋪開的蜂窩煤。讓朱由檢在內府監成立了能源集團,專門負責煤炭、石油等相關產業。


    命令下達之後,內府監掌印王承恩,很快安排人員,準備前往陝西。


    此時的陝西那邊,已經到處是災民。


    在秋糧絕收之後,去年就已經遭受一次大災的陝西,普通民戶是徹底活不下去了。


    若非朝廷下旨把府縣轉為都司衛所,估計陝西各地,已經流民遍地。


    但是即使如此,也仍舊有很多人當流民。


    他們大多是不願被編入衛所、不想加入軍民衛的人。


    畢竟以前的衛所,裏麵都是軍戶。他們的處境比普通民戶還要慘,他們可不願意。


    這些人寧願違抗朝廷的命令逃荒,也不願老老實實留在原地,按朝廷的命令遷徙。


    麵對這種情況,早已七月份就得到消息的延綏巡撫朱童蒙,在八月頒布了延綏都護府命令:


    所有衛所兵丁全部發動,把逃荒的流民第一批編入衛所遷徙。


    延安衛的李三水,就這樣被派了出去。


    他家是大明立國之初,就遷徙來的軍戶,也因此日子過得特別苦。早已喪失了土地,在給軍官當佃戶。


    到了如今,李家可謂是窮得叮當響,家裏父母和哥哥李大金、李二木都窮死了,如今隻有他一個人。


    眼看年過三十,還沒有討到媳婦,李三水覺得李家這一代多半就要絕戶。這讓他有了逃離衛所的想法,想擺脫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


    但是身為軍戶,他一旦逃亡當流民,那就會成逃兵。被抓到後斬了,也沒地方說理。


    所以他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直到今年絕收。


    “糧食一粒都收不到,還要給張百戶交租子。”


    “不如趕緊逃了,免得被他逼死!”


    看著幹枯的禾苗,李三水哭了一場,下決心從這裏逃離。


    但是還沒等他收拾好逃荒的行禮,就突然聽到一個消息:


    今年的租子免了,以前拖欠的也不用交。


    所有衛所壯丁,全部編入軍隊。


    隻要加入軍中,就有飽飯可吃。


    李三水本來還不相信這樣的好事,擔心這是要讓自己上戰場,但是張百戶講的一席話,打消了他的擔心:


    “延綏巡撫命令,所有延安府的流民,全部編入延安衛。”


    “抓到十戶封甲長,抓到百戶封保長。”


    “都快過來領武器,咱們一起去抓流民!”


    指揮著他的家丁,給眾人發放兵器。


    身為張百戶的佃戶,李三水知道他向來是無利不起早,而且對上戰場怕得要死。


    連他都敢拿著武器出發,看來真的是抓流民。


    這讓他渾渾噩噩之下領了武器,進入延安府中,抓捕逃荒的流民。


    和他想象的抓捕過程不一樣,抓捕流民的時候,根本沒動兵器。


    張百戶也不知道從找來了糧食,煮了一鍋稀粥,就把流民吸引了過來。


    然後給流民發放了號牌,這些人就被抓了。


    以後要憑借號牌,每日排隊領飯。


    流民逃荒就是為了飯吃,聽到拿著號牌就能領飯,很多人根本沒有反抗,就這樣編入了衛所。


    李三水等軍戶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吃飽了還不肯老實的人。


    好在這樣的人不多,李三水還能震懾住,尤其是張百戶任命他為甲長,並且囑咐他從麾下流民中、挑選強壯的做副甲長後。


    這些人得了職位,頓時感覺和別人不同了。仗著副甲長的身份作威作福,吃得也比普通流民好一點。


    就連李三水,在被張百戶分了十戶流民、被任命為甲長後,也不再想著逃荒的事情了。


    能在麾下領著十戶人,每日還有飯吃,幹嘛要逃荒去。


    不過他不想去,張百戶卻逼著他去。


    在把抓捕的流民分給李三水這樣的軍戶,完成都護府的命令後。張百戶徹底輕鬆了,向前來監護的延綏都護府護軍上尉道:


    “宋上尉,這些軍戶都抓了十戶流民離開了,俺的地契該發了吧?”


    “宋上尉通融一二,盡快把地契發下來。”


    宋應昇看了他一眼,說道:


    “張百戶可要想好了。”


    “拿了衛所的地契,以後你就轉為地主,不再是朝廷的世襲百戶了。”


    “這可是朝廷世官,有轉為世爵的機會。”


    “到了海外就能開辟爵士領,有方十裏的領地。”


    張百戶臉上堆著笑,向宋應昇道:


    “俺老張沒那個本事,沒能力去當世爵。”


    “這種封爵的事情還是讓其他人去做吧,俺隻想守住家業。”


    求宋應昇通融,把他占據軍戶土地的地契發下去。


    這次他之所以這麽積極,就是因為延綏都護府要清舊賬。凡是不配合移民的,都要把非法侵占的土地收回去——


    據說關中那邊,三邊總督孫傳庭已經下了狠手。凡是不配合的,都被判了流放。


    戒嚴令下,孫傳庭已經完全掌握了陝西的權力。張百戶沒有能力反抗這樣的封疆大吏,為了保住祖上侵占來的土地,隻能把家底拿出來,用自家存的糧食,招攬到一千多戶流民。


    然後把這些流民分給麾下的百戶,讓這些人踏上了遷徙道路。


    可以說,李三水等軍戶是被他不知不覺間賣了,被他騙去海外。


    他們留下來的土地,都被留下來的衛所軍官瓜分。


    不過怎麽瓜分,也是有規矩的。按照朝廷製定的政策,不允許出現千畝以上大地主。


    張百戶的職位又比較低,相比指揮和千戶就是軍官中的底層。這讓他費盡了力氣,也隻拿到六百畝的地契。其中還隻有一百畝水澆地,其它都是旱地。


    按照都護府的提醒,明年多半還是旱災,他在這些旱地上,隻能種草放牧。


    也因為此,他不需要那麽多佃戶。隻留下了幾戶比較親近的,轉為民戶給自己當佃戶。


    這些人也沒吃虧,按照皇帝的命令,每戶留下來的人家,都從衛所中分到了五十畝土地。


    他們大多是留著自家土地沒有被軍官侵占的,還有就是出錢出糧從衛所購買的——


    這次遷移之後,延安衛就會撤銷,或者說是並入延安府附郭縣轉成的延安衛,再無什麽區別。


    張百戶就因此出了些錢糧,讓自家的佃戶買了土地留下來。


    這些地名義上是這些人家的,其實卻屬於張百戶。以後要給張百戶還債,相當於是交租子。


    張百戶甚至還想著,以後把他們的地契轉過來。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都護府對地契的保護很嚴格,直接就凍結了買賣,把這些地當成了永業田。


    他的巧取豪奪,一直沒有能成功。


    甚至,後來他的佃戶還打探到朝廷規定的最高利率,在還款利息超過本金一倍後,就能不再歸還。


    這讓張百戶隻掙了些利錢,卻沒拿到土地。


    一些佃戶還和張家翻了臉,讓張百戶隻能自己去種地——


    當然,那個時候,張百戶已經不是百戶,而是所謂的張大戶。


    身上隻留下卸去世襲軍職後,皇帝恩賞的公士身份。


    再下一代就什麽都沒有了,和普通地主無異。


    這讓張家後人,後來頗為後悔。(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