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球試驗造成的哄動效果,讓朱由檢非常滿意。
尤其讓他滿意的,是這件事對宗教人士帶來的震動。
之前對厘定神仙體係還隱隱有些抗拒的一些宗教人士,在熱氣球帶人上天之後,再也沒有了聲音。
他們都認為這不是普通人能想到的,皇帝一定是得到了神靈的啟示。
所以在厘定神仙體係上,這些人開始積極起來。
宗教改革的事情,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朱由檢對這個意外之喜很喜歡,囑咐牛金星舉薦的術士宋獻策,幫自己盯著這件事。
並且在召見呂祥的時候,又給他了賞賜。
還應呂祥請求,在京城修建魯班廟祭祀公輸班,並以李冰、蔡倫、張衡、諸葛亮、馬鈞、宇文愷、李春、沈括、畢昇、郭守敬、陶成道、蒯祥、陸祥、徐杲、潘季馴等人從祀——
在被列入文廟、武廟、帝王廟從祀功臣後,憑借孔明燈、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發明,諸葛亮又被列入了魯班廟。
此人當真是才學淵博,哪裏都能看到他。如果神農廟也有人從祀的話,發明饅頭的諸葛亮,估計也能入選。
感歎著諸葛亮的無處不在,朱由檢又應呂祥請求設立了魯班獎。每年評選優秀工程和技術,為他們授予獎勵。
同時,朱由檢叮囑呂祥,盡快改進熱氣球,把它實用化之後送到前線,搭配望遠鏡偵查敵軍——
相比造價昂貴的瞭望塔來說,熱氣球成本更低,而且能升得更高。搭配望遠鏡後,很遠就能看到敵人。
這對專注守城的明軍來說,可謂一大利器。
而且還能用於觀察火炮落點,用於炮兵校射。
可以說,朱由檢讓呂祥製造熱氣球的目的,不止是為了科學發展。更重要的是它能用於戰爭,稱得上一件利器。
呂祥答應了之後,又匯報了一件事情:
“火銃和刺刀已經基本定型,還請陛下命名!”
呈上經過不斷優化後,最終定型的火銃。
朱由檢看到有兩款,饒有興趣地道:
“怎麽定型了兩種,不能合二為一嗎?”
呂祥指著比較大的火銃,回道:
“這款重型火銃,是以斑鳩銃為基。”
“口徑定為六分,也就是二十毫米。”
“它的箭形彈重半兩,發射藥約一兩。有效射程近百丈,比之前遠了三十米。”
“發射鉛彈的時候,鉛子重一兩半,有效射程近百米,可以射穿盔甲。”
這樣一杆火銃,能滿足朱由檢對威力、射程的需要。
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它太重了。
呂祥極力減重,也隻能控製在十三四斤。
姬際可等勇士配上刺刀使用時,都感覺拚刺不順暢。
隻有比較強壯的士兵,才能用它射擊,勉強用它拚刺。
可以說,這款重型火銃雖然還不是朱由檢曾經設想的抬槍,卻也幾乎達到了單兵操作的極限。
所以呂祥和姬際可、徐光啟等人商議之後,又定型了一款火銃。
呂祥指著它道:
“這款輕型火銃,是以魯密銃為基。”
“口徑定為三分六,也就是十二毫米。”
“它的箭形彈重兩錢,發射藥約四錢,仍舊還是兩倍。”
“有效射程六十丈,也就是公製的二百米。”
“鉛彈威力較低,隻比鳥銃強一些,四五十米才能破甲。”
說出輕型火銃的缺點,呂祥又指出它的優點,道:
“但是它的重量不到十斤,裝上刺刀後拚刺比較方便。”
“而且後坐力低,士兵稍微訓練就能承受,比重型火銃手訓練更快些,打得比較精準。”
朱由檢微微點頭,知道其中原因。
因為按照每克黑火藥大約200j的能量計算的話,四錢、也就就是十五克黑火藥的能量,大約在3000j,實際因為裝藥方式等原因會低點。
這個範圍附近的後坐力,最適合士兵承受。後世的全威力步槍彈,大約在3500j左右。中間威力彈和小口徑彈,則在2000j左右。
輕型火銃大約3000j的槍口動能,當然比重型火銃7500j的槍口動能更加容易承受。
(最下麵就是魯密銃和搬鉤銃/斑鳩銃,輕型火銃和重型火銃的仿製對象)
也因為此,輕型火銃在後坐力等方麵優於重型火銃。炸膛風險也較低,能夠造得更輕。
唯一的缺點,就是用鉛彈時威力太低了。
朱由檢看著兩款火銃,說道:
“輕型火銃用箭形彈有效射程二百米,似乎勉強足夠。”
“就是用鉛彈時威力太低了,難以應對建虜的騎兵。”
“徐學士怎麽說的,他打算裝備哪種火銃?”
呂祥和徐光啟在軍中做過試驗,說道:
“徐學士建議兩種火銃都裝備,主要用輕型火銃。”
“重型火銃給精銳士兵,在百丈時打擊敵人。”
“還有,他建議造一種發射箭形彈的雙管或三管手銃,代替軍中的三眼銃。”
前裝槍裝彈不易,如果離得太近,根本就無法再次裝彈。
這是朱由檢之前讓錦衣衛裝備諸葛連弩,作為自衛武器的原因。
但是諸葛連弩破甲威力太弱,軍中都看不上。徐光啟的建議,是開發雙管或三管手銃,代替近距離開火的三眼銃——
以三眼銃十幾丈的射程,手銃能輕易代替。
朱由檢對這個想法很讚賞,點頭同意下來。他早就看大明軍隊裝備的三眼銃不順眼,想用其它火銃代替。
徐光啟提出的雙管或三管手銃,的確是個好想法。
再想到火繩槍的點火頗為不便,朱由檢道:
“燧發火銃研發得怎麽樣了?”
“畢懋康或者其他人有想法沒有?”
選擇畢懋康擔任專督軍械侍郎,朱由檢就是希望他像曆史上那樣,發明出畢懋康自生火銃。
但是現在條件明顯還不成熟,呂祥道:
“燧石火機已經製造出來了,但是發火率還不高。”
“扣扳機需要的力氣大,有時還需要扣幾次。”
“臣以為簧輪火機更實用些,就是造價太貴。”
簧輪槍是介於火繩槍和燧發槍之間的裝備,現在西方使用得比較廣泛,也傳到了大明。被商周祚奉命搜集火銃時,一並搜集了過來。
這種槍機,原理類似後世的齒輪打火機,用輪麵和黃鐵礦石或火石摩擦產生火花,火花落入藥鍋引燃發射藥。
它的發火成功率和可靠性相比還不成熟的燧發槍,自然是勝過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零件比較多,製造更複雜些。
但是見過打火機的朱由檢,不覺得它有多複雜,更看重的是可靠性。所以他下令道:
“試著造一批簧輪火銃,看看成本和效果怎麽樣。”
“如果能夠承受,那就裝備新軍。”
相比技術水平較低、有可能被建虜仿製的火繩槍,朱由檢更傾向技術水平更高的簧輪槍。
即使簧輪槍的成本更高些,他也願意忍受——
火器的技術水平越高,建虜就越難以仿製,難以追上大明。
所以他對火器的要求是小步快走、加速迭代,在口徑和彈藥暫時不改變的情況下,加快向自生火銃轉變。
保持生產一代、研發一代的節奏,直到出現一種成本和威力都能接受的火銃,進行大批量裝備。
定下這個策略,朱由檢讓軍械研究院在火銃定型之後,盡快研發新火銃。
並根據剛製定不久的拚音,為呂祥呈上的火銃定名:
“根據之前定下的拚音,銃的首字母是c,以後火銃的簡稱,就以c來開頭。”
“重型火銃是cz,這款火銃定名重型火銃一式,簡寫為cz1。以後要印在銃身上,並且按工坊代號和生產日期印上編號。”
“誰組裝的火銃、銃管等重要零部件來源於誰,當日誰在主管,工坊都要有記錄。發現問題之後,要能追溯到當日的負責人。”
“同理,輕型火銃定名輕型火銃一式,簡寫為cq1。”
“刺刀是cd,手銃是cs。”
親自定了名字,朱由檢讓呂祥和畢懋康等人商議,調集軍械司和文思院等衙門工匠的力量,盡快製造出五千支火銃,裝備徐光啟訓練的新軍。
這支新軍,在整訓數月之後,已經有了強軍模樣。急需裝備新武器,試驗新的戰法。(本章完)
尤其讓他滿意的,是這件事對宗教人士帶來的震動。
之前對厘定神仙體係還隱隱有些抗拒的一些宗教人士,在熱氣球帶人上天之後,再也沒有了聲音。
他們都認為這不是普通人能想到的,皇帝一定是得到了神靈的啟示。
所以在厘定神仙體係上,這些人開始積極起來。
宗教改革的事情,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朱由檢對這個意外之喜很喜歡,囑咐牛金星舉薦的術士宋獻策,幫自己盯著這件事。
並且在召見呂祥的時候,又給他了賞賜。
還應呂祥請求,在京城修建魯班廟祭祀公輸班,並以李冰、蔡倫、張衡、諸葛亮、馬鈞、宇文愷、李春、沈括、畢昇、郭守敬、陶成道、蒯祥、陸祥、徐杲、潘季馴等人從祀——
在被列入文廟、武廟、帝王廟從祀功臣後,憑借孔明燈、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發明,諸葛亮又被列入了魯班廟。
此人當真是才學淵博,哪裏都能看到他。如果神農廟也有人從祀的話,發明饅頭的諸葛亮,估計也能入選。
感歎著諸葛亮的無處不在,朱由檢又應呂祥請求設立了魯班獎。每年評選優秀工程和技術,為他們授予獎勵。
同時,朱由檢叮囑呂祥,盡快改進熱氣球,把它實用化之後送到前線,搭配望遠鏡偵查敵軍——
相比造價昂貴的瞭望塔來說,熱氣球成本更低,而且能升得更高。搭配望遠鏡後,很遠就能看到敵人。
這對專注守城的明軍來說,可謂一大利器。
而且還能用於觀察火炮落點,用於炮兵校射。
可以說,朱由檢讓呂祥製造熱氣球的目的,不止是為了科學發展。更重要的是它能用於戰爭,稱得上一件利器。
呂祥答應了之後,又匯報了一件事情:
“火銃和刺刀已經基本定型,還請陛下命名!”
呈上經過不斷優化後,最終定型的火銃。
朱由檢看到有兩款,饒有興趣地道:
“怎麽定型了兩種,不能合二為一嗎?”
呂祥指著比較大的火銃,回道:
“這款重型火銃,是以斑鳩銃為基。”
“口徑定為六分,也就是二十毫米。”
“它的箭形彈重半兩,發射藥約一兩。有效射程近百丈,比之前遠了三十米。”
“發射鉛彈的時候,鉛子重一兩半,有效射程近百米,可以射穿盔甲。”
這樣一杆火銃,能滿足朱由檢對威力、射程的需要。
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它太重了。
呂祥極力減重,也隻能控製在十三四斤。
姬際可等勇士配上刺刀使用時,都感覺拚刺不順暢。
隻有比較強壯的士兵,才能用它射擊,勉強用它拚刺。
可以說,這款重型火銃雖然還不是朱由檢曾經設想的抬槍,卻也幾乎達到了單兵操作的極限。
所以呂祥和姬際可、徐光啟等人商議之後,又定型了一款火銃。
呂祥指著它道:
“這款輕型火銃,是以魯密銃為基。”
“口徑定為三分六,也就是十二毫米。”
“它的箭形彈重兩錢,發射藥約四錢,仍舊還是兩倍。”
“有效射程六十丈,也就是公製的二百米。”
“鉛彈威力較低,隻比鳥銃強一些,四五十米才能破甲。”
說出輕型火銃的缺點,呂祥又指出它的優點,道:
“但是它的重量不到十斤,裝上刺刀後拚刺比較方便。”
“而且後坐力低,士兵稍微訓練就能承受,比重型火銃手訓練更快些,打得比較精準。”
朱由檢微微點頭,知道其中原因。
因為按照每克黑火藥大約200j的能量計算的話,四錢、也就就是十五克黑火藥的能量,大約在3000j,實際因為裝藥方式等原因會低點。
這個範圍附近的後坐力,最適合士兵承受。後世的全威力步槍彈,大約在3500j左右。中間威力彈和小口徑彈,則在2000j左右。
輕型火銃大約3000j的槍口動能,當然比重型火銃7500j的槍口動能更加容易承受。
(最下麵就是魯密銃和搬鉤銃/斑鳩銃,輕型火銃和重型火銃的仿製對象)
也因為此,輕型火銃在後坐力等方麵優於重型火銃。炸膛風險也較低,能夠造得更輕。
唯一的缺點,就是用鉛彈時威力太低了。
朱由檢看著兩款火銃,說道:
“輕型火銃用箭形彈有效射程二百米,似乎勉強足夠。”
“就是用鉛彈時威力太低了,難以應對建虜的騎兵。”
“徐學士怎麽說的,他打算裝備哪種火銃?”
呂祥和徐光啟在軍中做過試驗,說道:
“徐學士建議兩種火銃都裝備,主要用輕型火銃。”
“重型火銃給精銳士兵,在百丈時打擊敵人。”
“還有,他建議造一種發射箭形彈的雙管或三管手銃,代替軍中的三眼銃。”
前裝槍裝彈不易,如果離得太近,根本就無法再次裝彈。
這是朱由檢之前讓錦衣衛裝備諸葛連弩,作為自衛武器的原因。
但是諸葛連弩破甲威力太弱,軍中都看不上。徐光啟的建議,是開發雙管或三管手銃,代替近距離開火的三眼銃——
以三眼銃十幾丈的射程,手銃能輕易代替。
朱由檢對這個想法很讚賞,點頭同意下來。他早就看大明軍隊裝備的三眼銃不順眼,想用其它火銃代替。
徐光啟提出的雙管或三管手銃,的確是個好想法。
再想到火繩槍的點火頗為不便,朱由檢道:
“燧發火銃研發得怎麽樣了?”
“畢懋康或者其他人有想法沒有?”
選擇畢懋康擔任專督軍械侍郎,朱由檢就是希望他像曆史上那樣,發明出畢懋康自生火銃。
但是現在條件明顯還不成熟,呂祥道:
“燧石火機已經製造出來了,但是發火率還不高。”
“扣扳機需要的力氣大,有時還需要扣幾次。”
“臣以為簧輪火機更實用些,就是造價太貴。”
簧輪槍是介於火繩槍和燧發槍之間的裝備,現在西方使用得比較廣泛,也傳到了大明。被商周祚奉命搜集火銃時,一並搜集了過來。
這種槍機,原理類似後世的齒輪打火機,用輪麵和黃鐵礦石或火石摩擦產生火花,火花落入藥鍋引燃發射藥。
它的發火成功率和可靠性相比還不成熟的燧發槍,自然是勝過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零件比較多,製造更複雜些。
但是見過打火機的朱由檢,不覺得它有多複雜,更看重的是可靠性。所以他下令道:
“試著造一批簧輪火銃,看看成本和效果怎麽樣。”
“如果能夠承受,那就裝備新軍。”
相比技術水平較低、有可能被建虜仿製的火繩槍,朱由檢更傾向技術水平更高的簧輪槍。
即使簧輪槍的成本更高些,他也願意忍受——
火器的技術水平越高,建虜就越難以仿製,難以追上大明。
所以他對火器的要求是小步快走、加速迭代,在口徑和彈藥暫時不改變的情況下,加快向自生火銃轉變。
保持生產一代、研發一代的節奏,直到出現一種成本和威力都能接受的火銃,進行大批量裝備。
定下這個策略,朱由檢讓軍械研究院在火銃定型之後,盡快研發新火銃。
並根據剛製定不久的拚音,為呂祥呈上的火銃定名:
“根據之前定下的拚音,銃的首字母是c,以後火銃的簡稱,就以c來開頭。”
“重型火銃是cz,這款火銃定名重型火銃一式,簡寫為cz1。以後要印在銃身上,並且按工坊代號和生產日期印上編號。”
“誰組裝的火銃、銃管等重要零部件來源於誰,當日誰在主管,工坊都要有記錄。發現問題之後,要能追溯到當日的負責人。”
“同理,輕型火銃定名輕型火銃一式,簡寫為cq1。”
“刺刀是cd,手銃是cs。”
親自定了名字,朱由檢讓呂祥和畢懋康等人商議,調集軍械司和文思院等衙門工匠的力量,盡快製造出五千支火銃,裝備徐光啟訓練的新軍。
這支新軍,在整訓數月之後,已經有了強軍模樣。急需裝備新武器,試驗新的戰法。(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