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是在手把手地教我們做宰相啊!”
會議結束之後,一些文官經過袁可立身邊的人,聽到袁可立感歎道。
此言一出,一些原本還不明所以的官員,頓時明白過來。
前漢丞相陳平曾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而他做宰相的開始,就是在裏中社為宰,分肉食甚均,因此有宰天下如宰肉之歎。
如今皇帝手把手地教他們分配權力、讓群臣各司其職,可不就是在教他們做宰相嗎?
這讓一些臣子憤懣的心情,一下子消失很多。他們仔細回想,發現皇帝並不是在怪文官奪取武官的權力,而是怪他們奪了權力卻沒有好好運用,導致武備廢弛。
任誰遇到這樣的情況,估計都會生氣。畢竟治理天下武力必不可少,否則很多亂七八糟的勢力都會冒出來。
像是所謂的漕幫,此前漕軍強盛時,都沒有多少人聽說過。但是在漕運總兵不設後,漕幫、船幫的名字,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眾人耳朵裏。
這代表著漕軍衰落之後,漕幫在一定程度上取而代之,占據了這個權力。
漕運衙門對漕幫無法像對待漕軍一樣管轄,這就代表著朝廷在逐漸喪失這方麵的權力。
群臣想明白這點後,對皇帝更是理解,對袁可立的佩服也多了幾分——
此人能這麽快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圖,並且毫無保留地向其他臣子道出,削弱群臣的憤懣心理。
難怪皇帝升他為弼政大臣,當做事實上的宰相對待。
袁可立此時的做法,可不就是在“上佐天子,下理陰陽”,實際在做宰相。
袁可立同樣有這個感覺,甚至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要不然也不會讓皇帝為漕幫的事情煩心。
再想到皇帝堅持用武勳為漕運總兵,他心中又是一歎,知道皇帝對文臣並不是完全信任。
武勳出身的漕運總兵,在遇到漕幫鬧事這樣的局麵時,毫無疑問地會站在皇帝這一邊。皇帝任用他們,就是用勳貴把想在漕運上鬧事的人壓下去——
畢竟勳貴是否得寵、是否能承襲爵位,決定權幾乎完全在皇帝手裏。想要用錢財收買勳貴叛變皇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皇帝掌握著這支武力,就能用他們鎮壓運河上的一切反抗。如果和漕運有關連的人仍舊不聽話,那三個用於平定地方變亂的參將營,會首先平定運河上的亂子。
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的袁可立,比其他臣子更敬畏皇帝的手段。同時也感覺到,自己做宰相的能力還不夠。
甚至可以說,在廢除丞相二百多年後。當今的大明文官想著要做宰相,卻大多沒有宰相的能力。
所以在回到府邸後,袁可立就翻出《史記·陳丞相世家》等篇章,看看前朝的名相,到底如何做宰相。
在皇帝不斷放權,甚至打算實際複相的情況下,他覺得自己必須要撐起來,不能讓皇帝對文官失望。
楊景辰、溫體仁等同樣有做宰相想法的人,也和袁可立一樣,翻閱史書和紫閣功臣的事跡,揣摩應該如何更好地輔佐皇帝,學會分配權力。
英國公府,張維賢在看到會議記錄之後,則是歎了口氣。
他的兒子張之極在旁,有些納悶地詢問道:
“陛下幫勳貴奪回了漕運總兵,爹爹為何不悅?”
張維賢看著兒子不明所以的模樣,微微搖了搖頭,叮囑道:
“將來我走之後,你一定盡量不要參與朝政。”
“如果拿不準怎麽做,那就直接去問皇帝。”
“看在你爹我多次輔佐登極的功勞上,陛下不會為難你!”
張之極更加納悶,不明白父親為何這樣叮囑自己。
張維賢沒有給自己兒子賣關子,指著會後記錄的袁可立話語,說道:
“看到了吧,這是袁可立以宰相的口吻,警告我們勳貴。”
“如果有勳貴沒眼色,以為在陛下支持下可以重新掌權。”
“那麽文官的反擊,很快就會到來。”
張之極還是有些不明白,詢問道:
“陛下不就是在支持我們勳貴嗎?不但在給功臣封爵,連漕運總兵都複設了。”
“將來不說和文臣鼎足而立,勳貴至少也會有嘉靖朝的地位吧?”
張維賢聽得更搖頭,反問道:
“嘉靖朝的郭勳、仇鸞是什麽下場,難道你還不引以為戒嗎?”
“再說了,陛下不是在複設原本的漕運總兵,而是在承認文官掌權的基礎上,任命武勳治軍。”
“新設的漕運總兵,和原本的漕運總兵地位完全不同,你可要分明白!”
把孫子張世澤一起喚過來,張維賢仔細為兒孫講解其中分別。讓他們認識到皇帝是表麵強勢,實際是承認了文官奪取的權力。
隻是在文官不能勝任的地方,揪住他們的錯處,逼他們把一些權力分給武勳。
但是實質仍舊是文官掌權,武勳隻是輔助。
張之極和張世澤在他的諄諄教誨下,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分別,也明白了皇帝對權力的分配。
張世澤若有所思,說道:
“看來在陛下的眼中,文官和武勳的關係,像是前宋的政事堂和樞密院——”
“兩者雖然並稱,實際上樞密院卻是從屬,南宋的樞密使更是由政事堂宰相兼任。”
“武勳所擁有的權力,是在文官領導下。”
張維賢聽到這些,對孫子的表現很是滿意,撫著胡須說道:
“吾家後繼有人,足以百年無憂!”
“你這番話是從何而來,為何想到了政事堂和樞密院?”
張世澤得到誇讚,喜形於色地回道:
“是在武術社比賽的時候,聽觀戰的士子聊的。”
“京中有傳言說,陛下想重設政事堂和樞密院。”
“如今兵部尚書袁可立是弼政大臣,實際相當於是樞密使,地位等同宰相。”
“以後兵部有可能分出來,重設國初的樞密院。”
張維賢聽得眼皮直跳,說道:
“這樣的傳言多嗎?”
“有沒有上過報紙?”
張世澤想了一下,說道:
“傳言雖然不少,卻沒有刊登在報紙上。”
“就是喜歡刊載士子政論的《明報》,都沒有發表過這些。”
張維賢這才鬆了一口氣,說道:
“沒上報紙好啊!”
“看來事情還沒定下來,樞密院不一定重設。”
知道五軍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大都督府的前身是樞密院,張維賢叮囑孫子道:
“有時間你把這件事告訴其他在都督府任職的勳貴,讓他們做出幾件實事,上疏向陛下請功。”
“無論樞密院以後會不會設,五軍都督府都要保下來。”
張世澤聽得一驚,說道:
“爺爺的意思是說,陛下有意用樞密院取代五軍都督府?”
“那咱們勳貴和武將、外戚去哪裏任職?”
五軍都督府的權力早就被兵部侵奪,已經淪為虛職。但是再是虛職,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對京營和地方衛所都能施加影響。
勳貴地位如何,一定程度上也會從五軍都督府的職位上體現。
所以京城的勳貴,是沒有人願意放棄這些虛職的。
張世澤聽到五軍都督府可能被取代,簡直不敢相信。
張維賢聞言搖頭,覺得孫子還差了點曆練,指點道:
“別忘了陛下虛置的金吾衛都督府!”
“如果五軍都督府不做出點事來,陛下說不定真會覺得沒有,把寄銜的人都放到金吾衛都督府。”
“最好讓五軍都督府有點權,讓陛下不方便裁撤,還能用來安置功勞大的將軍。”
“畢竟樞密院若是重設,一定是文官掌權。功勞大的將軍,需要一個有點實權、卻又沒什麽大權的衙門安置他們。”
張家傳承久遠,對皇帝的心思很了解。張維賢知道大部分皇帝是既看重武勳,又防備他們。
畢竟文官篡位的可能很小,武將篡位的事情,在曆史上比比皆是。
當今皇帝不斷提高武將地位,但還是把他們置在文官統領下。無論是朝廷的兵部尚書,還是地方擔任督師、總督、巡撫的領兵統帥,統統都是文官。
甚至,皇帝還設立了文官護軍使和護軍校尉,進一步鉗製武將的權力。
其中目的,無外乎是擔心武將地位提高後,朝廷失去控製。
所以張維賢就利用皇帝的心思,讓勳貴爭取把五軍都督府保下來,甚至在重設樞密院時奪回一點權力,用以安置將來立下大功的武將和勳貴。
可以說,這次會議之後,朝廷明麵上沒有什麽動蕩。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朝堂製度還會改,權力會重新分配。
細數其中根源,還要從皇帝設立四輔大臣虛銜算起。從那時候開始,就意味著內閣、五府、六部這些衙門必然會被改變——
避免首席輔政大臣同時掌握軍政大權,威脅皇帝地位。
兵部尚書袁可立地位的提升,就是這方麵的直接體現。
像張維賢這樣的明眼人更是已經看出,在經過文官的不斷奪權帶來的權力失衡後,皇帝已打算對朝廷衙門打散重組,重新分配權力。
皇帝命劉宗周重製禮樂,並指出重製禮樂就是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更是光明正大地指明了這一點。
未來文官和武勳的地位如何,英國公張家又會在其中占據什麽位置,都會在重製禮樂時體現。
從樞密院和政事堂的傳言,想明白這些的張維賢,突然向自己兒孫詢問道:
“你們兩個人,有誰願意去海外開藩?”
張之極聽得驚訝,不敢置信地道:
“爹爹,開藩的勳貴都是之前沒被賜世爵。”
“咱們英國公這樣的人家,難道還需要開藩嗎?”
“在京城有什麽不好,要去海外當野人?”
張維賢聽得大怒,斥責道:
“什麽是當野人?”
“難道韓王去了海外,以後就是野人?”
“以後不要再說出這種話,否則別怪我把你派出去!”
對張之極著實失望,知道這個兒子算是養廢了,最多能守住家業,沒能力開辟新局麵。
所以他看向自己孫子,帶著期盼地詢問道:
“爺爺為何這樣做,你有沒有想明白?”
張世澤還是年輕人,有著建功立業的雄心,要不然也不會組建武術社,和很多有同樣想法的勳貴子弟混在一起。
苦思了一會兒後,張世澤道:
“以後勳貴的地位,要看擁有的封地。”
“爺爺是想讓咱們家選個好封地,維持在朝廷的地位。”
張維賢滿意點頭,撫著胡須向兒子張之極道:
“看看,你兒子都比你還明白!”
“勳貴現在對皇帝的用處是什麽?除了在新皇登極時出點力,平時就是代皇帝去祭祀。”
“靠這樣的作用,陛下憑什麽要給勳貴權力?文官憑什麽重視勳貴?”
“但是有了封地,那就不一樣了。”
“陛下需要我們的貢賦,朝堂大臣需要我們守邊。”
“你說,當年我張家若是能世鎮交趾,會和現在一樣嗎?”
取出一幅地圖,張維賢指著上麵的交趾,以及交趾旁邊的雲南。
張之極和張世澤這下都明白了,這是看上了交趾的位置,想和黔國公一樣,以後世鎮交趾,甚至拿交趾做封地。
張之極舍不得京城富貴,不情不願地向自己父親道:
“爹爹,黔國公那樣有什麽好的,他們可比不上張家……”
張維賢氣得跳腳,打斷他的話語,指著京城的西北方向道:
“難道你還不知道,陛下要在清華園一帶建新城,讓海外分封的諸侯建府邸。”
“以後黔國公沐家派人來京城的府邸常駐,你看陛下和朝堂大臣會更看重誰?”
對兒子是徹底失望,張維賢發現他連這麽明顯的事情都看不出來,隻沉浸在京城的榮華富貴。
所以他決定加大對孫子的培養,讓孫子張世澤帶領一批人,前往海外開藩。
自己已經老了,以後張家的地位如何,要指望這個孫子的能力。
召集張家子弟商議這件事後,張世澤很快得到了整個張家的支持。張家在軍中的旁支子弟也紛紛推薦人進入武術社和武學,為將來的開藩做準備。
察覺英國公張家動作的其他勳貴,也紛紛加大了對自家武術社的支持,挑選家族子弟,同樣為以後開藩做準備。
可以說,英國公作為京城勳貴的領頭人,帶動了很多勳貴學習他們。
還有很多勳貴盯上了皇帝重設的漕運總兵,紛紛自己書寫、或找人書寫治軍方略,競爭這個職位。
京城的勳貴,在皇帝的各種動作下,完全動了起來,謀求自己在將來的地位。(本章完)
會議結束之後,一些文官經過袁可立身邊的人,聽到袁可立感歎道。
此言一出,一些原本還不明所以的官員,頓時明白過來。
前漢丞相陳平曾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而他做宰相的開始,就是在裏中社為宰,分肉食甚均,因此有宰天下如宰肉之歎。
如今皇帝手把手地教他們分配權力、讓群臣各司其職,可不就是在教他們做宰相嗎?
這讓一些臣子憤懣的心情,一下子消失很多。他們仔細回想,發現皇帝並不是在怪文官奪取武官的權力,而是怪他們奪了權力卻沒有好好運用,導致武備廢弛。
任誰遇到這樣的情況,估計都會生氣。畢竟治理天下武力必不可少,否則很多亂七八糟的勢力都會冒出來。
像是所謂的漕幫,此前漕軍強盛時,都沒有多少人聽說過。但是在漕運總兵不設後,漕幫、船幫的名字,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眾人耳朵裏。
這代表著漕軍衰落之後,漕幫在一定程度上取而代之,占據了這個權力。
漕運衙門對漕幫無法像對待漕軍一樣管轄,這就代表著朝廷在逐漸喪失這方麵的權力。
群臣想明白這點後,對皇帝更是理解,對袁可立的佩服也多了幾分——
此人能這麽快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圖,並且毫無保留地向其他臣子道出,削弱群臣的憤懣心理。
難怪皇帝升他為弼政大臣,當做事實上的宰相對待。
袁可立此時的做法,可不就是在“上佐天子,下理陰陽”,實際在做宰相。
袁可立同樣有這個感覺,甚至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要不然也不會讓皇帝為漕幫的事情煩心。
再想到皇帝堅持用武勳為漕運總兵,他心中又是一歎,知道皇帝對文臣並不是完全信任。
武勳出身的漕運總兵,在遇到漕幫鬧事這樣的局麵時,毫無疑問地會站在皇帝這一邊。皇帝任用他們,就是用勳貴把想在漕運上鬧事的人壓下去——
畢竟勳貴是否得寵、是否能承襲爵位,決定權幾乎完全在皇帝手裏。想要用錢財收買勳貴叛變皇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皇帝掌握著這支武力,就能用他們鎮壓運河上的一切反抗。如果和漕運有關連的人仍舊不聽話,那三個用於平定地方變亂的參將營,會首先平定運河上的亂子。
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的袁可立,比其他臣子更敬畏皇帝的手段。同時也感覺到,自己做宰相的能力還不夠。
甚至可以說,在廢除丞相二百多年後。當今的大明文官想著要做宰相,卻大多沒有宰相的能力。
所以在回到府邸後,袁可立就翻出《史記·陳丞相世家》等篇章,看看前朝的名相,到底如何做宰相。
在皇帝不斷放權,甚至打算實際複相的情況下,他覺得自己必須要撐起來,不能讓皇帝對文官失望。
楊景辰、溫體仁等同樣有做宰相想法的人,也和袁可立一樣,翻閱史書和紫閣功臣的事跡,揣摩應該如何更好地輔佐皇帝,學會分配權力。
英國公府,張維賢在看到會議記錄之後,則是歎了口氣。
他的兒子張之極在旁,有些納悶地詢問道:
“陛下幫勳貴奪回了漕運總兵,爹爹為何不悅?”
張維賢看著兒子不明所以的模樣,微微搖了搖頭,叮囑道:
“將來我走之後,你一定盡量不要參與朝政。”
“如果拿不準怎麽做,那就直接去問皇帝。”
“看在你爹我多次輔佐登極的功勞上,陛下不會為難你!”
張之極更加納悶,不明白父親為何這樣叮囑自己。
張維賢沒有給自己兒子賣關子,指著會後記錄的袁可立話語,說道:
“看到了吧,這是袁可立以宰相的口吻,警告我們勳貴。”
“如果有勳貴沒眼色,以為在陛下支持下可以重新掌權。”
“那麽文官的反擊,很快就會到來。”
張之極還是有些不明白,詢問道:
“陛下不就是在支持我們勳貴嗎?不但在給功臣封爵,連漕運總兵都複設了。”
“將來不說和文臣鼎足而立,勳貴至少也會有嘉靖朝的地位吧?”
張維賢聽得更搖頭,反問道:
“嘉靖朝的郭勳、仇鸞是什麽下場,難道你還不引以為戒嗎?”
“再說了,陛下不是在複設原本的漕運總兵,而是在承認文官掌權的基礎上,任命武勳治軍。”
“新設的漕運總兵,和原本的漕運總兵地位完全不同,你可要分明白!”
把孫子張世澤一起喚過來,張維賢仔細為兒孫講解其中分別。讓他們認識到皇帝是表麵強勢,實際是承認了文官奪取的權力。
隻是在文官不能勝任的地方,揪住他們的錯處,逼他們把一些權力分給武勳。
但是實質仍舊是文官掌權,武勳隻是輔助。
張之極和張世澤在他的諄諄教誨下,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分別,也明白了皇帝對權力的分配。
張世澤若有所思,說道:
“看來在陛下的眼中,文官和武勳的關係,像是前宋的政事堂和樞密院——”
“兩者雖然並稱,實際上樞密院卻是從屬,南宋的樞密使更是由政事堂宰相兼任。”
“武勳所擁有的權力,是在文官領導下。”
張維賢聽到這些,對孫子的表現很是滿意,撫著胡須說道:
“吾家後繼有人,足以百年無憂!”
“你這番話是從何而來,為何想到了政事堂和樞密院?”
張世澤得到誇讚,喜形於色地回道:
“是在武術社比賽的時候,聽觀戰的士子聊的。”
“京中有傳言說,陛下想重設政事堂和樞密院。”
“如今兵部尚書袁可立是弼政大臣,實際相當於是樞密使,地位等同宰相。”
“以後兵部有可能分出來,重設國初的樞密院。”
張維賢聽得眼皮直跳,說道:
“這樣的傳言多嗎?”
“有沒有上過報紙?”
張世澤想了一下,說道:
“傳言雖然不少,卻沒有刊登在報紙上。”
“就是喜歡刊載士子政論的《明報》,都沒有發表過這些。”
張維賢這才鬆了一口氣,說道:
“沒上報紙好啊!”
“看來事情還沒定下來,樞密院不一定重設。”
知道五軍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大都督府的前身是樞密院,張維賢叮囑孫子道:
“有時間你把這件事告訴其他在都督府任職的勳貴,讓他們做出幾件實事,上疏向陛下請功。”
“無論樞密院以後會不會設,五軍都督府都要保下來。”
張世澤聽得一驚,說道:
“爺爺的意思是說,陛下有意用樞密院取代五軍都督府?”
“那咱們勳貴和武將、外戚去哪裏任職?”
五軍都督府的權力早就被兵部侵奪,已經淪為虛職。但是再是虛職,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對京營和地方衛所都能施加影響。
勳貴地位如何,一定程度上也會從五軍都督府的職位上體現。
所以京城的勳貴,是沒有人願意放棄這些虛職的。
張世澤聽到五軍都督府可能被取代,簡直不敢相信。
張維賢聞言搖頭,覺得孫子還差了點曆練,指點道:
“別忘了陛下虛置的金吾衛都督府!”
“如果五軍都督府不做出點事來,陛下說不定真會覺得沒有,把寄銜的人都放到金吾衛都督府。”
“最好讓五軍都督府有點權,讓陛下不方便裁撤,還能用來安置功勞大的將軍。”
“畢竟樞密院若是重設,一定是文官掌權。功勞大的將軍,需要一個有點實權、卻又沒什麽大權的衙門安置他們。”
張家傳承久遠,對皇帝的心思很了解。張維賢知道大部分皇帝是既看重武勳,又防備他們。
畢竟文官篡位的可能很小,武將篡位的事情,在曆史上比比皆是。
當今皇帝不斷提高武將地位,但還是把他們置在文官統領下。無論是朝廷的兵部尚書,還是地方擔任督師、總督、巡撫的領兵統帥,統統都是文官。
甚至,皇帝還設立了文官護軍使和護軍校尉,進一步鉗製武將的權力。
其中目的,無外乎是擔心武將地位提高後,朝廷失去控製。
所以張維賢就利用皇帝的心思,讓勳貴爭取把五軍都督府保下來,甚至在重設樞密院時奪回一點權力,用以安置將來立下大功的武將和勳貴。
可以說,這次會議之後,朝廷明麵上沒有什麽動蕩。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朝堂製度還會改,權力會重新分配。
細數其中根源,還要從皇帝設立四輔大臣虛銜算起。從那時候開始,就意味著內閣、五府、六部這些衙門必然會被改變——
避免首席輔政大臣同時掌握軍政大權,威脅皇帝地位。
兵部尚書袁可立地位的提升,就是這方麵的直接體現。
像張維賢這樣的明眼人更是已經看出,在經過文官的不斷奪權帶來的權力失衡後,皇帝已打算對朝廷衙門打散重組,重新分配權力。
皇帝命劉宗周重製禮樂,並指出重製禮樂就是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更是光明正大地指明了這一點。
未來文官和武勳的地位如何,英國公張家又會在其中占據什麽位置,都會在重製禮樂時體現。
從樞密院和政事堂的傳言,想明白這些的張維賢,突然向自己兒孫詢問道:
“你們兩個人,有誰願意去海外開藩?”
張之極聽得驚訝,不敢置信地道:
“爹爹,開藩的勳貴都是之前沒被賜世爵。”
“咱們英國公這樣的人家,難道還需要開藩嗎?”
“在京城有什麽不好,要去海外當野人?”
張維賢聽得大怒,斥責道:
“什麽是當野人?”
“難道韓王去了海外,以後就是野人?”
“以後不要再說出這種話,否則別怪我把你派出去!”
對張之極著實失望,知道這個兒子算是養廢了,最多能守住家業,沒能力開辟新局麵。
所以他看向自己孫子,帶著期盼地詢問道:
“爺爺為何這樣做,你有沒有想明白?”
張世澤還是年輕人,有著建功立業的雄心,要不然也不會組建武術社,和很多有同樣想法的勳貴子弟混在一起。
苦思了一會兒後,張世澤道:
“以後勳貴的地位,要看擁有的封地。”
“爺爺是想讓咱們家選個好封地,維持在朝廷的地位。”
張維賢滿意點頭,撫著胡須向兒子張之極道:
“看看,你兒子都比你還明白!”
“勳貴現在對皇帝的用處是什麽?除了在新皇登極時出點力,平時就是代皇帝去祭祀。”
“靠這樣的作用,陛下憑什麽要給勳貴權力?文官憑什麽重視勳貴?”
“但是有了封地,那就不一樣了。”
“陛下需要我們的貢賦,朝堂大臣需要我們守邊。”
“你說,當年我張家若是能世鎮交趾,會和現在一樣嗎?”
取出一幅地圖,張維賢指著上麵的交趾,以及交趾旁邊的雲南。
張之極和張世澤這下都明白了,這是看上了交趾的位置,想和黔國公一樣,以後世鎮交趾,甚至拿交趾做封地。
張之極舍不得京城富貴,不情不願地向自己父親道:
“爹爹,黔國公那樣有什麽好的,他們可比不上張家……”
張維賢氣得跳腳,打斷他的話語,指著京城的西北方向道:
“難道你還不知道,陛下要在清華園一帶建新城,讓海外分封的諸侯建府邸。”
“以後黔國公沐家派人來京城的府邸常駐,你看陛下和朝堂大臣會更看重誰?”
對兒子是徹底失望,張維賢發現他連這麽明顯的事情都看不出來,隻沉浸在京城的榮華富貴。
所以他決定加大對孫子的培養,讓孫子張世澤帶領一批人,前往海外開藩。
自己已經老了,以後張家的地位如何,要指望這個孫子的能力。
召集張家子弟商議這件事後,張世澤很快得到了整個張家的支持。張家在軍中的旁支子弟也紛紛推薦人進入武術社和武學,為將來的開藩做準備。
察覺英國公張家動作的其他勳貴,也紛紛加大了對自家武術社的支持,挑選家族子弟,同樣為以後開藩做準備。
可以說,英國公作為京城勳貴的領頭人,帶動了很多勳貴學習他們。
還有很多勳貴盯上了皇帝重設的漕運總兵,紛紛自己書寫、或找人書寫治軍方略,競爭這個職位。
京城的勳貴,在皇帝的各種動作下,完全動了起來,謀求自己在將來的地位。(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