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之所以對李三才全麵否定,是因為他最痛恨這種人的行為。


    以李三才為代表的部份文官,在奪權上很有一手。甚至還很會經營名聲,得到朝野讚譽。


    但是細數功績,這些人又沒做出多少。例如李三才在奪取漕運總兵的權力之後,根本沒有能力治軍——


    漕軍兵馬十二萬,沿岸一百多個衛所,在朱由檢看來是很強的力量。但是在李三才等文官手中,基本上被廢棄。


    所以在了解到漕運的現狀後,朱由檢堅持複設漕運總兵,並且使用武勳。


    這自然引起了文官反彈,戶部尚書畢自嚴道:


    “昔年漕運總兵存在時,多有不法之事,隨意役使軍衛。”


    “而且久裁而複,應當從長計議。”


    朱由檢仍舊還在氣頭上,斥責道:


    “漕運總兵縱有不法,也不會放任漕幫坐大。”


    “朕最痛恨的就是某些官員隻知奪權,卻從不思量有沒有能力運用權力。”


    “但凡漕運總督能夠好好治軍,朕何至於在朝堂上討論漕幫之事?”


    “漕運總兵複設勢在必行,專門負責管理漕軍。”


    “漕運總督兼任漕軍護軍使,下設護軍都尉,協調漕軍和沿途府縣的關係。”


    這番話語讓一些文官臉麵無光,卻又放下了心。


    因為皇帝複設的不是以前位在漕運總督之上的總督漕運總兵官,而是專管漕軍的漕運總兵。兩者的地位最多平行,甚至漕運總兵還低一些。


    文官奪取的漕運權力基本還在,隻是分出了治軍權力。


    所以他們對皇帝拿李三才指桑罵槐,指責一些文官的行為,隻能默默聽著。


    甚至一些人心裏,覺得皇帝的評價沒錯,以李三才為代表的部分文官,就是那樣的人。


    就連曾經為李三才辯解的劉宗周,這次都沒有再辯解。


    顧憲成曾經把李三才和孔子相比,他的後繼者錢謙益,此時也沒有在這上麵發言。


    在紫閣功臣和紫閣賢臣設立後,群臣現在大多都有了一點譜,知道什麽樣的事情,在皇帝眼中算功績。


    李三才縱然名高,在抑止稅監、體恤民情上很受讚譽,但是和其他功臣賢臣相比,卻真的沒有什麽拿出手的功績。


    皇帝對他的全麵否定、甚至拿他做李化龍的反麵,讓一些臣子心中凜然,知道當今皇帝需要能幹事的臣子。隻有做出實事,才有名列紫閣的機會。


    朱由檢發泄一通,告誡群臣用心做事之後,選擇見好就收,不引起更大的反彈。


    接下來他和群臣議定,明確漕運總兵和漕運總督的職責。並且在下麵設立三個協同督運參將和護軍都尉,分別負責北直隸、山東、南直隸境內河段。


    對於三個參將,朱由檢具體要求道:


    “三個參將要從漕軍中挑選精兵,建立至少六千人的參將營。”


    “將來南北直隸、山東、河南等臨近運河的地方發生變亂,朝廷第一個要調遣的,就是這三個參將營。”


    “以後他們要以運河為依托,訓練快速機動能力。”


    把運河當做後世的鐵路看待,朱由檢不但沒有廢棄,還加強了漕運衙門的權力。設立獨立的稅務司、廷尉署、衛尉署等機構,負責稅收和司法執法工作。


    並責令兵部尚書袁可立為三個參將營劃定防區,製定地方出現變亂時的調兵順序。設立航運公司,安撫和漕運有關的利益集團:


    “海運和漕運雖有競爭,卻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縱然以後海運成熟了,運河也不可能被廢棄。”


    “它的作用不止是運糧,還有調兵、運貨、運人等用途。”


    “漕運衙門以後要設立運河航運集團,和沿途衛所合作成立航運公司。”


    “漕糧削減後的運力,運河航運集團可自主經營,和下屬航運公司分享利益。”


    這個決定,讓一些和漕運有關聯的官員,頓時喜形於色。


    因為漕運最大的運力,都用在運輸漕糧。負責漕運的官員縱然想夾帶,也不敢肆無忌憚地侵蝕漕糧運力。


    如今皇帝把漕糧削減後的運力讓出來,讓他們成立公司自主經營。這對所有和漕運有關的官員來說,都是一件大好事。


    代表著他們的夾帶從地下走上台麵,可以光明正大地使用漕運。


    而且運河沿線設立的三個參將營,也表明了皇帝的態度——


    為了南北直隸和山東、河南的安穩,運河也不可能被廢棄。


    這讓很多支持漕運的官員放下了心,轉而擁護海運。畢竟海上能運輸的糧食越多,漕糧運力就能更多地空出來。


    可以說這個時候,海運真正的成為朝堂共識,再無絲毫阻力。


    尤其是工部的官員,他們最支持漕糧轉為海運。以前為了保住漕運,他們在治河時有很多顧慮。如今皇帝雖然明確運河會繼續保留,但是運貨運人等事,到底不如漕糧緊要。他們在治河的時候,就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所以群臣你一言我一語,紛紛在朝堂上,表態支持海運。


    唯有戶部的官員,對無法插手海運還是心有不甘。畢竟以前在運河上的漕運總督和天津巡撫,都有戶部加銜。海運上沒有戶部官員存在,讓他們感到不放心。


    為了讓戶部的官員支持海運,朱由檢考慮之後,又下令道:


    “海運關乎糧食安全,海關更是關乎賦稅。”


    “這兩項事務主要是海軍護軍使管,以後海軍護軍使加戶部右侍郎銜,每月至少要回京城戶部一次。”


    “畢尚書、郭寺卿,這下你們該滿意了吧?”


    畢自嚴和郭允厚聽到這話,頓時知道這是皇帝對他們的敲打,責怪他們前段時間放任漕幫鬧事。


    不過海軍護軍使加戶部右侍郎銜,而且每月還要至少回京一次,也確實讓戶部有了插手海軍衙門的機會。


    這讓他們對皇帝的處置心服口服,跪在地上謝罪。


    朱由檢稍微敲打了一下,沒有繼續責罰。畢竟分稅製和催收積欠等事,都需要他們出力。


    最終漕幫鬧事的責任,落在了漕運總督郭尚友身上。遠在淮安的郭尚友,遭到飛來橫禍,被皇帝以管束不力為由撤職。


    但是朱由檢沒有棄用他,而是以自己對海外戒嚴區的決定權,設立暫時駐紮在東寧的南洋巡撫一職,任命郭尚友擔任——


    他希望郭尚友這個和運河商人比較熟悉的官員,能帶動一些運河上的商人,把目光投向海外。


    同時用南洋巡撫一職,協調鄭芝龍等人對南洋的開拓,把南洋糧食北運。


    空出的漕運總督一職,因為按任期製會在明年更換。這個臨時人選,由九卿大臣廷推。


    這番三下五除二,解決了漕幫之事,甚至更換了負責漕運的最高官員。所有參加會議的官員,心中感到凜然。認為皇帝既沒有放縱,也沒有亂了陣腳,因為漕幫之事,影響朝堂安穩。


    而且皇帝對漕運、海運、文官、武勳、朝堂、地方的平衡,讓一些人越想越覺得精妙,心中十分讚歎。


    相比皇帝的這些手段來說,李三才當年奪取漕運總兵的權力後都沒分配好,確實稱得上不會運用權力——


    但凡他對漕軍稍微重視點,分配好漕軍的防區,漕運上的事務就不會如此混亂,讓漕運衙門不能完全控製的漕幫壯大起來。


    所以新任的漕運總督,九卿覺得應該推出個幹臣。以免文官繼續被皇帝輕視,認為他們不會運用權力。


    最終,東林黨的幹將,曾經擔任過左副都禦史、戶部添設右侍郎的鄭三俊,被群臣廷推起複,擔任漕運總督。


    朱由檢知道這個人,還知道他是很多東林黨後起之秀的老師,因此不願在朝中任用他,以免東林黨有了後繼者,更加勢大難治。


    但是在地方上,朱由檢還是願意任用鄭三俊的。畢竟人才難得,鄭三俊在督學、督糧上都有政績。


    所以他認可了這個任命,地方東林黨大員,又多出了一位。(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