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中,朱由檢聽著張溥的匯報,對韓王朱亶眘的識趣,心中頗為滿意。


    說實話,他是不想隨意廢除親王、讓宗室爭奪王位的。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想用這個辦法。


    因為這個辦法實行後,那些廝殺出來的藩王能力會非常強,說不定就會連續數代誕生明君,出現強盛藩國。


    而且這種選拔親王的辦法,對繼承製度是極大破壞。對以後得安穩,可謂頗為不利。


    他更傾向的,還是給開辟藩國時立功的宗室封爵,讓他們獨立開辟領地。


    如果有可能,他希望所有藩王都像韓王一樣識趣,主動申請移藩。


    所以對韓王提出的種種要求,他並沒有不滿,反而認真思索,看看能否答應:


    “韓王想保留在平涼府的府邸,這個可以答應。”


    “而且朕還允許韓王朝覲的時候,派人去平涼府祭祖。韓藩也可以留下一支宗室,負責維護府邸和陵寢。”


    “但是韓藩的土地,最多保留一千畝。多餘的土地房屋,都要移交地方。”


    遷移宗室的目的,就是讓他們騰出土地。朱由檢對這點最看重,其它則不太在意。


    甚至,為了鼓勵他們把土地騰出來,朱由檢還下令道:


    “所有宗室的土地,到海外以頃換畝。”


    “意思是在大陸獻出一百畝土地,到海外可分配一百頃。”


    “如果海外的土地超過三百七十五頃,可以申請冊封世襲爵士,把土地轉為世襲領地。”


    三百七十五頃,就是三萬七千五百畝,按照一方裏是三百七十五畝計算,正好是一百平方裏。


    一百平方裏就是方十裏,是朱由檢給海外領主劃定封地最低標準。


    如果有宗室擁有的土地超過這個麵積,朱由檢就允許他們成為世襲爵士。


    至於達不到的,就讓他們繼續頂著宗室爵位,或者成為普通人——


    以後,他打算改變奉國中尉不降等的祖訓,或者把奉國中尉改為不發宗祿的虛名爵位,允許自行擇業。


    所以現存的奉國中尉如果不能轉為世襲爵士的話,以後就隻能成為普通人,隻是擁有宗室身份。


    張溥在旁聽著,意識到皇帝是打算徹底解決宗室問題,不再讓他們成為朝廷的負擔。


    想到韓王的第二個要求,張溥道:


    “韓王除了想保留平涼的府邸外,還想在京城有府邸。”


    “要不要給他回絕,斷了他的念頭?”


    這是韓王因為江陵公和寧遠伯都在京城有府邸想到的,他也想在京城有個府邸,拉近和皇帝的關係。


    朱由檢聽到這個要求,頓時眉頭一皺。繼而又舒展開來,說道:


    “想要府邸可以,讓他自己去建。”


    “朕會給所有出海的藩王一塊土地,讓他們建立府邸。”


    取出京城地圖,朱由檢指著距離清華園不遠的湖泊、還有西山山麓的玉泉山,說道:


    “這片地方,以後就作為宗室府邸所在。”


    “親王府的麵積不得超過一百畝,郡王府麵積不能超過二十畝,讓他們自己出錢購買土地,選地方建造府邸。”


    “朕的清華園就在那裏,以後會在那召見他們。”


    這塊地方,大概是清朝的圓明園、頤和園所在。在朱由檢的印象中,非常適合建造園林。


    那些藩王想在京城有府邸,城內是找不出地方了。那就讓他們在城外,自己出錢去建。


    有了京城的府邸存在,藩王移藩的抵觸心理會降低,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去海外——


    畢竟他們如果在海外待得不舒服,可以用朝覲名義,申請進京居住。


    相比窩在地方城池來說,這樣在京城和封地之間往返,會讓一些人覺得更自在。


    為了讓京城的府邸更有吸引力,朱由檢寫了個手諭,命令工部侍郎張文鬱去考察,做好相關規劃。


    按照大明當前三十個藩王、三百多個郡王來看,全部在京城建造府邸需要九千畝土地。以後藩王和郡王可能會更多,還有貴族府邸也要安排在那裏。


    所以朱由檢讓張文鬱以清華園為中心,規劃三萬畝土地。囑咐他這塊地方規劃好,以便吸引諸王,維持皇室和諸王的關係。


    張溥在旁聽著,心中暗自驚訝。按照京城內部九萬多畝的麵積來看,皇帝讓張文鬱規劃三萬畝,幾乎就相當於新建三分之一個京城。這讓他的心中,如何不受震動。


    想到其中的風險,張溥忍不住勸阻道:


    “陛下,這些府邸的麵積太大了,應該限製得再小些。”


    “而且諸王在城外住在一起,萬一遭遇不測,臣恐天下震動。”


    朱由檢聽到這句話,頓時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曆史上明年發生的己巳之變。如果建虜再破關打到北京城下,那麽北京城外的諸王府,顯然就會送菜。


    城外的安全問題,是這時候不能不考慮的事情。


    所以他思索之後,說道:


    “讓張文鬱好好規劃,可以修建城牆,或者修幾個安全堡壘。”


    “還有,京城要修建許多大學堂,城內已經沒地方了,朕打算放在那裏。”


    “以後這片地方既是諸王府,也是大學城。”


    “貴族和人材,都會聚集在那裏!”


    這同樣是仿照後世的規劃做出的決定,因為在朱由檢的記憶中,那裏主要就是園林和學校。


    現在他在規劃時,就同樣安排在那裏。


    張溥聽到之後,心中一片激動,因為他覺得皇帝這是真的把他的建議聽到了心裏。


    之前他說秀才沒有出路,皇帝就建立了大學堂,讓那些秀才進修。


    但是進修之後還是需要安排,皇帝沒有說過安排在哪裏。但是把大學堂和諸王府建在一起,那些學生就都有受到貴人賞識的機會——


    在中原不罕見的秀才,如果到了海外,都能稱得上人才。


    這些秀才受貴人賞識之後,就會有施展才能得機會。


    所以張溥此時,很稱讚這個命令。認為大學堂和諸王府,確實應該建在一起。


    至於這兩個地方如何建,當然讓諸王掏錢。朱由檢讓張溥仔細向諸王宣傳捐建學堂的政策,鼓勵他們掏錢。


    然後,張溥才轉達了韓王朱亶眘的第三個要求:


    權力和稅收問題。


    對於這些,朱由檢還沒想好,所以他向張溥道:


    “海外開藩是新事物,以前從未有過。”


    “所以朕的意思是,讓韓王藩國、江陵公國、寧遠伯國去探索,給他們十年開拓期。”


    “這期間他們可以在領地內自由行事,也不用繳納什麽賦稅,能養活自己就好。”


    “十年期滿之後,朝廷再總結經驗,決定下一步策略。”


    三個藩國的開辟,已經把周圍容易占的地方都占完了。


    繼續往北沒人煙,估計沒有多少貴族願意去。在剛剛開啟分封的現在,朱由檢不願分封這些地方、被人詬病苛待。


    往東去美洲的航線大明還沒掌握,需要派人探索,並且在沿途設立補給站。


    往南可能和佛郎機人、荷蘭人對上,在大明的海軍剛剛建立、無法掌握製海權的情況下,朱由檢隻打算讓鄭芝龍等海盜去試探。


    所以十年之內,大明的海外藩國不會很多,有足夠的時間總結經驗。


    大規模分封的開啟,還需要等一段時間。


    張溥聽到皇帝的決定後,卻是有些擔心,說道:


    “陛下,各藩國自行其是,臣恐失去控製。”


    “而且分封給韓藩的地方太大,臣恐尾大不掉。”


    朱由檢聞言哈哈大笑,說道:


    “韓藩的麵積看著大,其實能利用的卻沒多少。”


    “朕還擔心韓王到了地方,回來會表示不滿呢!”


    “說實話,他那陸地上七十萬平方裏土地,價值不見得比得上寧遠伯國的九萬平方裏。”


    “韓藩最有價值的,是北海島的三十萬平方裏土地。”


    “以後韓王和郡王分配領地時,朕還得派人盯著點,免得那些被封到大陸的郡王不滿,以後會鬧起來。”


    外東北那片土地,朱由檢印象中最有價值的是海參崴,也就是如今寧遠伯國的金角衛。


    其次最有價值的,就是江陵公國的廟街。這個地方主要是戰略位置重要,在夏季通航的時候,能夠沿著黑龍江深入東北腹地。


    夾在中間的阿速江以東地區,幾乎完全是山林。所以朱由檢才會那麽大方地封給韓王,湊夠一百萬平方裏土地。


    張溥最初不明白,聽到皇帝解釋後,才知道那麽大片的土地,大部分是難以開墾的山林,根本沒多大價值,找個港口都難。


    山林西側阿速江和鬆花江、黑龍江交匯的三江平原,才更值得開墾。這裏現在濕地泡沼遍布,但是朱由檢確定能開墾成耕地。以後會作為井田,分配有功將士。


    (黃色是耕地,綠色是山林,淺綠色是草地)


    為了避免韓王覺得受欺騙,朱由檢思索之後,指著北海島東北方的千島群島和勘察加半島,說道:


    “陸上山林的事情,可以告知韓王。”


    “如果韓王不想要,可以讓他選擇這片島嶼和半島。”


    “雖然更冷一些,但是沿著島嶼可通往美洲,稱得上是要地。”


    勘察加半島的麵積同樣很大,在唐朝被稱為流鬼國,曾經和中原有聯係。


    張溥看著這塊遠離中原的地方,感覺把它分封給韓王更好點,讓韓王更加遠離中原,沒有造反機會。


    但是他自己感覺,韓王不會對這片更大的土地動心。


    因為之前韓王接受分封,最主要的就是看中了大陸上的七十萬平方裏土地。即使這塊土地,被皇帝認為沒價值——


    事實上,中原周邊的土地,大多價值不大。除了中原之外,大明周邊的絕大部分地區都能稱得上爛地。中國的傳統疆域,就止步在這裏。


    以當前的條件,大明長久統治這些地方的成本太高,很可能撐不了太久。當年的奴兒幹都司,就是因此廢棄。


    這也是朱由檢考慮之後,把這裏分封出去的原因——


    大明的文官不在乎這些爛地方,但是被分封的諸侯卻很在乎。可以利用他們,統治這些地域。


    至於張溥說的失控,朱由檢也考慮過。但是不能因為可能失控,就放任這些地方被羅斯人占據。如今的羅斯人,已經占據葉尼塞河一帶,如果放任不管,他們很快就會抵達貝加爾湖這個蘇武牧羊的北海,甚至繼續向東,引發雅克薩之戰。


    所以朱由檢決定,把北方地區分封,讓大明的諸侯,開拓這些地域。


    (俄羅斯在西伯利亞的擴張)


    為了更好地整合諸侯力量,也為了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朱由檢思索之後,決定建立更高一級衙門,說道:


    “這些地方以前大多屬於奴兒幹都司,又是唐朝安東都護府和渤海、黑水都督府所在。”


    “以後就設立安東都司和安東護軍府,統管這一帶的軍政事務。”


    “都司和護軍府可以統稱都護府,衙門暫時不設,由駐朝大臣洪承疇兼任安東巡撫。”


    “洪承疇在朝鮮那邊,讓他支援這幾個藩國開辟。”


    粗略規劃了架構,朱由檢還向吏部尚書楊景辰下令,選拔官員支援諸侯國。各藩左右長史之中,需要有一個是朝廷派過去的官員。下屬低級職位,朝廷派遣的官員也要占一半以上。


    為了有足夠的官員前往藩國任職,朱由檢下令招收舉人做官。按之前定的政策,在海外任職六年以上者,可以轉回內地。


    依照朱由檢的想法,應征的舉人應該不會很多。畢竟各個諸侯國的藩王,能開出更好的條件。一個世襲爵士,就能讓舉人家族世代富貴。


    不過他低估了大明官職的吸引力、也高估了海外土地的吸引力,即使世襲的土地,那些舉人也大多看不上。他們爭搶著成為朝廷派往藩國的官員,以便以後回來。


    韓王朱亶眘和江陵公張同敞、寧遠伯李尊祖的拉攏,被很多人不屑一顧,根本就不理會。


    這讓朱由檢既欣慰於朝廷官職的吸引力,又對此暗暗搖頭,感覺要豎幾個典型,鼓勵大明的人向外。


    選拔舉人需要時間,但是官員名單,很快就被吏部呈了上來。


    朱由檢看到了一個比較熟悉的名字,詢問楊景辰道:


    “陳新甲是怎麽回事?”


    “他是因為什麽原因被推薦?”


    楊景辰當即回道:


    “陳新甲是直隸定州知州,雖是舉人出身,卻頗有些才幹。”


    “原擬升任員外郎,但是如今戶部十三司和刑部十三司改製,少了很多官位。”


    “所以文選司擬定,派他去寧遠伯國當長史。”


    長史一職是正五品,以陳新甲的從五品知州經曆,確實能夠擔任。


    但是朱由檢對他的印象並不好,知道這個人保守不住秘密,讓他去建虜後方,有可能泄露機密。


    所以思索之後,朱由檢沒有否決這個名單,隻是調換了一下,說道:


    “陳新甲既然有才幹,就讓他去韓藩當長史,幫助韓王開藩。”


    “現在是開拓期,以諸侯的意見為主,如果他們對朝廷派遣的官員不滿意,可以申請撤換。”


    “願意去海外的官員,一律官升一級,舉人從正九品開始,磨勘期按三年計算。”


    用減磨勘的政策,鼓勵官員前往海外。(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