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海外封藩這件事,諸王態度不一。
邊疆的藩王因為地方窮困、經常拿不到宗祿,還要在異族入侵時擔驚受怕,他們對於遷移到海外,心中比較猶豫——
既不舍得現在的生活,又覺得移藩海外也差不到哪裏去。而且皇帝對海外的藩國放權,他們能真正掌握權力。
內地的藩王則是安享富貴慣了,大多不願動彈。尤其是楚王、蜀王這樣以豪富著稱的,更不願遷到海外。他們隻想保住自身富貴,不願去海外打拚?
但是問題在於,楚王陷入了楚藩案,能不能繼續當楚王還是兩說之事。
蜀王因為距離遠,現在還未抵京。再加上前幾年的奢安之亂,讓蜀王著實擔驚受怕了一陣子。他現在態度如何,諸王說不清楚。
各個藩王之中,以秦晉兩藩地位為尊,但是秦王和晉王這次都沒有來,來的都是世子。
秦王世子朱存樞,是個隻知玩樂的。他在西安城早就玩膩了,如今來到京城,陷入了新的安樂窩裏。
對那些藩王和世子的想法,朱存樞故作不知。在他們鼓動自己出頭時,朱存樞道:
“開藩事情重大,需要父王拿主意。”
“我寫封信給父王,看看父王怎麽回。”
打定主意要拖時間,在京城多玩一陣子。
晉王世子朱審烜,和朱存樞的態度一樣,都不打算摻和這件事。
當初秦晉兩藩因為實力強勁,在靖難之後著實被成祖等皇帝折騰過一陣子。他們都知道皇帝的利害,即使不願移藩,也不敢公然反對皇帝。
剩下的藩王之中,周藩支係最多,周王朱恭枵又頗有見識,曆史上曾經主動出庫金五十萬,幫助官兵抵禦農民軍。
他知道當前的宗室政策是不可能持續的,別的不說,周藩七十七個郡國現存有四十二個,這些人靠定額宗祿根本養不起來。宗室政策改動,是遲早的事情。
如今皇帝要把宗室移藩海外,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朱恭枵內心雖然有些舍不得富貴安逸的生活,但在理智上知道是對的。無論其他藩王和世子怎麽勸說,他都不出頭反對皇帝。
其他的魯王、代王等等,在皇帝麵前基本是說不上話的。這些藩王和世子無法,又去尋找福王朱常洵。希望這位皇帝的叔叔,能夠帶頭反對。
福王作為曾經和泰昌皇帝爭奪皇位的人,政治上的敏感性是有的。他知道自己在這件事上,絕對不能出頭反對——
否則當年就阻止他當太子、現在被皇帝起複的東林黨人,一定會逮著他噴一頓,甚至把他發配到鳥不拉屎的地方去開藩。
再加上他曾經爭奪皇位,心裏還有些雄心,對於去海外開辟藩國,是有一些念頭的。
麵對讓自己出頭的藩王和世子,朱常洵向他們道:
“分封事關重大,是陛下和大臣決定的事情。”
“咱們這些沒實權的藩王,有什麽資格反對?”
“我勸你們少在這個地方費力氣,想想在哪裏開藩是正事。”
“若是周邊的好地方都被挑走了,最後剩下的藩王,就隻能去爛地了!”
不但沒答應他們的請求,還以宗人府左宗人的身份,教訓了這些人一頓。讓這些藩王和世子上表支持移藩、主動遷往海外。
這些藩王和世子挨了一頓訓,轉過頭呸了一聲,打消了去找右宗人潞王的心思。
當今潞王朱常淓是個信佛的,也是孝定李太後的子嗣。他對皇帝宣揚九蓮菩薩信仰極為滿意,整天以“潞佛子”自居,和很多高僧往來。
可以說,潞王的耳根子很軟。而且因為幼年喪父,性子非常軟弱。年前皇帝從藩王那裏借錢,對福王還需要把他的母妃鄭貴妃送過去,對潞王就給了個右宗人虛職。潞王聽到皇帝的旨意當即就從了,根本沒有鬧騰。
所以朱由檢對這位王叔非常滿意,在知道他喜好音樂、曾經製造出潞琴後,還派了皇家樂團和樂府的人過去,和潞王探討音樂。
潞王朱常淓也頗為大方,拿出大筆錢財支持李玉改進鋼琴。可以說他現在是一心成賢王,想做出端清世子朱載堉那樣的功績。
這樣的藩王,即使在皇帝麵前有臉麵,但是在京的藩王和世子,卻從來沒指望過這個人。
能領頭的藩王都不願意出頭,其他人又沒有領頭的能力。一眾藩王和世子商議來商議去,都沒有下定反對移藩的決心。
反而是之前猶豫的邊疆藩王,被福王的話觸動,有些動了心思。他們擔心大明周邊的好地方被封給其他人,自己以後隻能去爛地。
韓王朱亶眘,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思慮之後,請來了一位大才,請教封藩之事。
這位大才,就是在京城名聲鵲起的張溥。他現在是《明報》主編、大學士徐光啟的弟子,還是皇帝的近臣、經常受到召見。
朱亶眘聽說皇帝冊封江陵公國時張溥就在宮中,還參與了分封政策製定。所以他安排人,請了張溥詢問:
“陛下想讓諸王移藩,是不是決心已定?”
“張先生常在禦前,有沒有得到消息?”
張溥這些日子遊走於皇宮和大臣之家,對韓王也沒什麽畏懼。斬釘截鐵地道:
“移藩確鑿無疑,大王不用疑慮。”
“您是從陝西過來的,應該知道陝西那邊,到底有沒有旱災。”
韓王朱亶眘想著陝西的情況,微微點了點,又懷著擔心問道:
“陝西那邊的旱災,真的很嚴重嗎?”
“本王以前也見過旱災,還沒到移民的地步吧?”
張溥聞言哂笑,說道:
“以前的旱災算什麽?太祖成祖可從沒有因為這些托夢。”
“如今二祖為旱災的事情托夢,可見這次旱災,是足以影響到大明社稷。”
“陛下為何要把民眾遷出去,還要先遷藩王?”
“不就是擔心災民造反,朝廷顧不上你們。”
“要我說,大王不但要遷,還要盡快早遷,搶先選個好地。”
“您看大明周邊,有多少地方適合遷徙?”
取出一幅地圖,張溥把苦兀島、北海島都指出來,略過日本三島,又指向東寧島,說道:
“東寧島是陛下決定直轄的,也是開辟南洋的基地。”
“上麵已經設了衛所,將來主要是分井田。即使有貴族想在那裏分領地,最大也不會超過方十裏。”
“所以這個島大王是不用想了,隻要大王不想再往南方去,最好的封地就是北邊的北海島。”
“這個島雖然比較冷,卻不像苦兀島冷得幾乎無法種田,開辟幾萬頃耕地不是什麽難事。”
“島上的苦夷實力也不強,比較容易征服。日本冊封的鬆前藩,可以把他們趕走或者給大王做封臣。”
“可以說這個島就是大明周邊最好的地方,想找到第二個比它距離大明更近的,那是根本沒有。”
“陛下為何把苦兀島封出去,卻又留下了北海島?還不是留給藩王,作為宗室的封地。”
被張溥這麽一說,韓王朱亶眘確實有些動心。又對這份地圖頗為好奇,指著地圖問道:
“這份地圖,先生從哪裏來的?”
張溥笑著說道:
“這是陛下禦賜的,讓我長長見識。”
“圖上的東西大王不必懷疑,這是太祖成祖托夢時,帶陛下從空中看到的。”
“當今世上,沒有地圖比這更精細!”
對於這個說法,張溥有些懷疑。但是在外人麵前,他是不會表現出來的。麵對韓王,他對皇帝繪製的地圖大家誇讚,並且拿出來《坤輿萬國全圖》做對比。
韓王朱亶眘對照著兩幅圖像,對張溥所說的沒有比北海島更好的地方,再無一絲懷疑。
因為從地圖上看,隻有呂宋的距離可能和它接近。但是呂宋島上有佛郎機人,而且在萬曆年間殺了很多華人。韓王知道自己麵對這樣的敵人,是沒有能力開辟藩國的。
所以他在心中,越來越傾向於在北海島開國,作為距離大明最近的外藩。
就在這個時候,張溥又說了一個消息,促使他下定決心:
“陛下因為諸王都不主動,已經打算向遼藩、寧藩、伊藩、徽藩郡王下令,讓這四藩的宗室去開辟藩國。誰能成功開藩,就由誰承襲王位。”
“韓王若想移藩,還請早下決心。否則消息傳出去,就有四藩的宗室來爭奪了!”
韓王聽到之後,心中頓時大驚。因為他知道這幾藩雖有郡王,卻沒有親王存在。
皇帝拿出親王的位子讓四藩宗室爭奪,估計有很多人會動心。
尤其是寧藩,在宗室被允許參加科舉後,頗是有一些人投身舉業。今年這一科,就有寧藩宗室朱統鈽考上了進士,還有朱統鎮等參加會試。
這些能考上進士舉人的宗室,怎麽會沒有能力?一旦他們招攬人才下場,寧藩開國的事情,很有可能成功。
韓王朱亶眘再自負,也不會小看他們。
然後他從這件事,想到了更可怕的可能,那就是皇帝把各藩的親王廢了,讓各藩宗室爭奪——
這對於他來說,是更要命的事情。
可以說,張溥說的消息看似平淡,卻著實嚇到了韓王。因為在韓王朱亶眘看來,這是皇帝的威脅。
隻要他不想自己的王位被廢,那就最好聽皇帝指揮,主動遷往海外。
否則皇帝找個宮殿陵墓逾製的理由,就能讓韓王的位子空出、讓韓藩宗室爭奪。
那些有野心爭奪王位的宗室,一定會對此歡呼雀躍。
“這種做法,是要讓宗室大亂啊!”
“陛下怎會如此?”
憂心忡忡地說著,韓王朱亶眘明顯想到了,這件事一旦實施,會帶來的衝擊。
諸王和世子如果知道這一點,他們絕不會串聯起來想要反對移藩。因為他們的反對,對皇帝來說不值一提,甚至有可能丟掉王位。
再想到皇帝之前發出的讓宗室推薦人才的命令,朱亶眘當時還覺得皇帝是在為宗室開國儲備人才。如今看來,還帶著威脅的含義——
如果諸王不聽話,就有可能被廢去王位,讓這些人才爭奪。
諸王和世子如果想明白這個用意,他們絕不敢鬧起來。
張溥看著已經明悟的韓王,卻是笑了起來。今日他給韓王說這些話,就是奉旨威脅——
畢竟皇帝也不想宗室鬧得太難看,所以就讓他提點,讓諸王知道厲害。
韓王能想明白最好,想不明白的話,他還會說得更直白些!
好在當今韓王是有些能力的,聽出了話裏的含義。此時此刻,韓王朱亶眘已明白,移藩這件事勢在必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趕在其它藩國前麵,爭取選個好封地。
看著距離大明最近,還有江陵公國、寧遠伯國在旁邊的北海島,韓王朱亶眘越來越是動心,問張溥道:
“本王若想要開國,能獲得多大封地?”
“總不能親王和公爵一樣,隻有五百裏封地?”
“韓藩的宗室那麽多,得考慮到他們。”
韓藩郡國三十六,在因為各種原因除去一些郡王後,還有十六個郡王存在。
而且那些被除爵的郡王,有些還留下了將軍、中尉等支係。
可以說韓藩宗室人數,僅次於人口最多的周藩。
隻給一個北海島,每個宗室恐怕隻能分個幾頃地。
這對普通宗室算好了,但對郡王、將軍來說,他們估計會鬧起來。
所以韓王朱亶眘要求,韓藩封地一定要大,或者把郡王另外分封,讓他們自己養活支係。
張溥來見韓王之前,就了解過韓藩宗室情況,甚至還請示過皇帝。聞言頓時說道:
“公爵封地方五百裏,王爵的封地當然一定更大,陛下的意思是方千裏。”
“但是方千裏又太大,有可能成為大國。所以朝堂上大臣的意思是,整個藩國方千裏。但是親王的直屬領地不能超過一半,其它都封給郡王、將軍、中尉。各人的領地加在一起,不超過方千裏之地。”
“北海島的麵積大約三十萬平方裏,陛下打算從其它地方再劃七十萬平方裏,作為韓藩封地。”
在地圖上一劃,把江陵公國和寧遠伯國之間的阿速江、黑龍江以東地區,劃了一大片給韓藩。
韓王朱亶眘見到後,頓時心動不已。(本章完)
邊疆的藩王因為地方窮困、經常拿不到宗祿,還要在異族入侵時擔驚受怕,他們對於遷移到海外,心中比較猶豫——
既不舍得現在的生活,又覺得移藩海外也差不到哪裏去。而且皇帝對海外的藩國放權,他們能真正掌握權力。
內地的藩王則是安享富貴慣了,大多不願動彈。尤其是楚王、蜀王這樣以豪富著稱的,更不願遷到海外。他們隻想保住自身富貴,不願去海外打拚?
但是問題在於,楚王陷入了楚藩案,能不能繼續當楚王還是兩說之事。
蜀王因為距離遠,現在還未抵京。再加上前幾年的奢安之亂,讓蜀王著實擔驚受怕了一陣子。他現在態度如何,諸王說不清楚。
各個藩王之中,以秦晉兩藩地位為尊,但是秦王和晉王這次都沒有來,來的都是世子。
秦王世子朱存樞,是個隻知玩樂的。他在西安城早就玩膩了,如今來到京城,陷入了新的安樂窩裏。
對那些藩王和世子的想法,朱存樞故作不知。在他們鼓動自己出頭時,朱存樞道:
“開藩事情重大,需要父王拿主意。”
“我寫封信給父王,看看父王怎麽回。”
打定主意要拖時間,在京城多玩一陣子。
晉王世子朱審烜,和朱存樞的態度一樣,都不打算摻和這件事。
當初秦晉兩藩因為實力強勁,在靖難之後著實被成祖等皇帝折騰過一陣子。他們都知道皇帝的利害,即使不願移藩,也不敢公然反對皇帝。
剩下的藩王之中,周藩支係最多,周王朱恭枵又頗有見識,曆史上曾經主動出庫金五十萬,幫助官兵抵禦農民軍。
他知道當前的宗室政策是不可能持續的,別的不說,周藩七十七個郡國現存有四十二個,這些人靠定額宗祿根本養不起來。宗室政策改動,是遲早的事情。
如今皇帝要把宗室移藩海外,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朱恭枵內心雖然有些舍不得富貴安逸的生活,但在理智上知道是對的。無論其他藩王和世子怎麽勸說,他都不出頭反對皇帝。
其他的魯王、代王等等,在皇帝麵前基本是說不上話的。這些藩王和世子無法,又去尋找福王朱常洵。希望這位皇帝的叔叔,能夠帶頭反對。
福王作為曾經和泰昌皇帝爭奪皇位的人,政治上的敏感性是有的。他知道自己在這件事上,絕對不能出頭反對——
否則當年就阻止他當太子、現在被皇帝起複的東林黨人,一定會逮著他噴一頓,甚至把他發配到鳥不拉屎的地方去開藩。
再加上他曾經爭奪皇位,心裏還有些雄心,對於去海外開辟藩國,是有一些念頭的。
麵對讓自己出頭的藩王和世子,朱常洵向他們道:
“分封事關重大,是陛下和大臣決定的事情。”
“咱們這些沒實權的藩王,有什麽資格反對?”
“我勸你們少在這個地方費力氣,想想在哪裏開藩是正事。”
“若是周邊的好地方都被挑走了,最後剩下的藩王,就隻能去爛地了!”
不但沒答應他們的請求,還以宗人府左宗人的身份,教訓了這些人一頓。讓這些藩王和世子上表支持移藩、主動遷往海外。
這些藩王和世子挨了一頓訓,轉過頭呸了一聲,打消了去找右宗人潞王的心思。
當今潞王朱常淓是個信佛的,也是孝定李太後的子嗣。他對皇帝宣揚九蓮菩薩信仰極為滿意,整天以“潞佛子”自居,和很多高僧往來。
可以說,潞王的耳根子很軟。而且因為幼年喪父,性子非常軟弱。年前皇帝從藩王那裏借錢,對福王還需要把他的母妃鄭貴妃送過去,對潞王就給了個右宗人虛職。潞王聽到皇帝的旨意當即就從了,根本沒有鬧騰。
所以朱由檢對這位王叔非常滿意,在知道他喜好音樂、曾經製造出潞琴後,還派了皇家樂團和樂府的人過去,和潞王探討音樂。
潞王朱常淓也頗為大方,拿出大筆錢財支持李玉改進鋼琴。可以說他現在是一心成賢王,想做出端清世子朱載堉那樣的功績。
這樣的藩王,即使在皇帝麵前有臉麵,但是在京的藩王和世子,卻從來沒指望過這個人。
能領頭的藩王都不願意出頭,其他人又沒有領頭的能力。一眾藩王和世子商議來商議去,都沒有下定反對移藩的決心。
反而是之前猶豫的邊疆藩王,被福王的話觸動,有些動了心思。他們擔心大明周邊的好地方被封給其他人,自己以後隻能去爛地。
韓王朱亶眘,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思慮之後,請來了一位大才,請教封藩之事。
這位大才,就是在京城名聲鵲起的張溥。他現在是《明報》主編、大學士徐光啟的弟子,還是皇帝的近臣、經常受到召見。
朱亶眘聽說皇帝冊封江陵公國時張溥就在宮中,還參與了分封政策製定。所以他安排人,請了張溥詢問:
“陛下想讓諸王移藩,是不是決心已定?”
“張先生常在禦前,有沒有得到消息?”
張溥這些日子遊走於皇宮和大臣之家,對韓王也沒什麽畏懼。斬釘截鐵地道:
“移藩確鑿無疑,大王不用疑慮。”
“您是從陝西過來的,應該知道陝西那邊,到底有沒有旱災。”
韓王朱亶眘想著陝西的情況,微微點了點,又懷著擔心問道:
“陝西那邊的旱災,真的很嚴重嗎?”
“本王以前也見過旱災,還沒到移民的地步吧?”
張溥聞言哂笑,說道:
“以前的旱災算什麽?太祖成祖可從沒有因為這些托夢。”
“如今二祖為旱災的事情托夢,可見這次旱災,是足以影響到大明社稷。”
“陛下為何要把民眾遷出去,還要先遷藩王?”
“不就是擔心災民造反,朝廷顧不上你們。”
“要我說,大王不但要遷,還要盡快早遷,搶先選個好地。”
“您看大明周邊,有多少地方適合遷徙?”
取出一幅地圖,張溥把苦兀島、北海島都指出來,略過日本三島,又指向東寧島,說道:
“東寧島是陛下決定直轄的,也是開辟南洋的基地。”
“上麵已經設了衛所,將來主要是分井田。即使有貴族想在那裏分領地,最大也不會超過方十裏。”
“所以這個島大王是不用想了,隻要大王不想再往南方去,最好的封地就是北邊的北海島。”
“這個島雖然比較冷,卻不像苦兀島冷得幾乎無法種田,開辟幾萬頃耕地不是什麽難事。”
“島上的苦夷實力也不強,比較容易征服。日本冊封的鬆前藩,可以把他們趕走或者給大王做封臣。”
“可以說這個島就是大明周邊最好的地方,想找到第二個比它距離大明更近的,那是根本沒有。”
“陛下為何把苦兀島封出去,卻又留下了北海島?還不是留給藩王,作為宗室的封地。”
被張溥這麽一說,韓王朱亶眘確實有些動心。又對這份地圖頗為好奇,指著地圖問道:
“這份地圖,先生從哪裏來的?”
張溥笑著說道:
“這是陛下禦賜的,讓我長長見識。”
“圖上的東西大王不必懷疑,這是太祖成祖托夢時,帶陛下從空中看到的。”
“當今世上,沒有地圖比這更精細!”
對於這個說法,張溥有些懷疑。但是在外人麵前,他是不會表現出來的。麵對韓王,他對皇帝繪製的地圖大家誇讚,並且拿出來《坤輿萬國全圖》做對比。
韓王朱亶眘對照著兩幅圖像,對張溥所說的沒有比北海島更好的地方,再無一絲懷疑。
因為從地圖上看,隻有呂宋的距離可能和它接近。但是呂宋島上有佛郎機人,而且在萬曆年間殺了很多華人。韓王知道自己麵對這樣的敵人,是沒有能力開辟藩國的。
所以他在心中,越來越傾向於在北海島開國,作為距離大明最近的外藩。
就在這個時候,張溥又說了一個消息,促使他下定決心:
“陛下因為諸王都不主動,已經打算向遼藩、寧藩、伊藩、徽藩郡王下令,讓這四藩的宗室去開辟藩國。誰能成功開藩,就由誰承襲王位。”
“韓王若想移藩,還請早下決心。否則消息傳出去,就有四藩的宗室來爭奪了!”
韓王聽到之後,心中頓時大驚。因為他知道這幾藩雖有郡王,卻沒有親王存在。
皇帝拿出親王的位子讓四藩宗室爭奪,估計有很多人會動心。
尤其是寧藩,在宗室被允許參加科舉後,頗是有一些人投身舉業。今年這一科,就有寧藩宗室朱統鈽考上了進士,還有朱統鎮等參加會試。
這些能考上進士舉人的宗室,怎麽會沒有能力?一旦他們招攬人才下場,寧藩開國的事情,很有可能成功。
韓王朱亶眘再自負,也不會小看他們。
然後他從這件事,想到了更可怕的可能,那就是皇帝把各藩的親王廢了,讓各藩宗室爭奪——
這對於他來說,是更要命的事情。
可以說,張溥說的消息看似平淡,卻著實嚇到了韓王。因為在韓王朱亶眘看來,這是皇帝的威脅。
隻要他不想自己的王位被廢,那就最好聽皇帝指揮,主動遷往海外。
否則皇帝找個宮殿陵墓逾製的理由,就能讓韓王的位子空出、讓韓藩宗室爭奪。
那些有野心爭奪王位的宗室,一定會對此歡呼雀躍。
“這種做法,是要讓宗室大亂啊!”
“陛下怎會如此?”
憂心忡忡地說著,韓王朱亶眘明顯想到了,這件事一旦實施,會帶來的衝擊。
諸王和世子如果知道這一點,他們絕不會串聯起來想要反對移藩。因為他們的反對,對皇帝來說不值一提,甚至有可能丟掉王位。
再想到皇帝之前發出的讓宗室推薦人才的命令,朱亶眘當時還覺得皇帝是在為宗室開國儲備人才。如今看來,還帶著威脅的含義——
如果諸王不聽話,就有可能被廢去王位,讓這些人才爭奪。
諸王和世子如果想明白這個用意,他們絕不敢鬧起來。
張溥看著已經明悟的韓王,卻是笑了起來。今日他給韓王說這些話,就是奉旨威脅——
畢竟皇帝也不想宗室鬧得太難看,所以就讓他提點,讓諸王知道厲害。
韓王能想明白最好,想不明白的話,他還會說得更直白些!
好在當今韓王是有些能力的,聽出了話裏的含義。此時此刻,韓王朱亶眘已明白,移藩這件事勢在必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趕在其它藩國前麵,爭取選個好封地。
看著距離大明最近,還有江陵公國、寧遠伯國在旁邊的北海島,韓王朱亶眘越來越是動心,問張溥道:
“本王若想要開國,能獲得多大封地?”
“總不能親王和公爵一樣,隻有五百裏封地?”
“韓藩的宗室那麽多,得考慮到他們。”
韓藩郡國三十六,在因為各種原因除去一些郡王後,還有十六個郡王存在。
而且那些被除爵的郡王,有些還留下了將軍、中尉等支係。
可以說韓藩宗室人數,僅次於人口最多的周藩。
隻給一個北海島,每個宗室恐怕隻能分個幾頃地。
這對普通宗室算好了,但對郡王、將軍來說,他們估計會鬧起來。
所以韓王朱亶眘要求,韓藩封地一定要大,或者把郡王另外分封,讓他們自己養活支係。
張溥來見韓王之前,就了解過韓藩宗室情況,甚至還請示過皇帝。聞言頓時說道:
“公爵封地方五百裏,王爵的封地當然一定更大,陛下的意思是方千裏。”
“但是方千裏又太大,有可能成為大國。所以朝堂上大臣的意思是,整個藩國方千裏。但是親王的直屬領地不能超過一半,其它都封給郡王、將軍、中尉。各人的領地加在一起,不超過方千裏之地。”
“北海島的麵積大約三十萬平方裏,陛下打算從其它地方再劃七十萬平方裏,作為韓藩封地。”
在地圖上一劃,把江陵公國和寧遠伯國之間的阿速江、黑龍江以東地區,劃了一大片給韓藩。
韓王朱亶眘見到後,頓時心動不已。(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