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跪在地上的薛鳳翔,朱由檢有心換個人執掌商務司。但是他又知道,薛鳳翔工部尚書的職位不能換。
這是自己留用的惟一一個尚書,就是給天下人做個樣子看,也得把他留著——
不能讓人認為皇兄用的臣子都不行,也不能讓人以為自己這個皇帝沒耐性,皇兄留下的尚書一個都不想用。
再加上薛鳳翔頗為順從,朱由檢勉強壓下怒火,讓隨侍在旁的王承恩把薛鳳翔扶起,說道:
“薛卿是工部尚書,以前工部沒管過商務上的事情,不明白這些也情有可原。”
“你在印刷研究上做得不錯,修建皇陵也盡心盡力。之前降為侍郎署理尚書,現在可以升回去了。”
“工部左侍郎的人選,你有什麽推薦?”
一番話給薛鳳翔帶了高帽,又提升了官職。同時還讓他推薦個侍郎,負責商務事宜。
薛鳳翔在官場上打混這麽多年,如何能聽不出皇帝的意思。皇帝是嫌他在商務司做得太差,想要任命個左侍郎專管。所以他因禍得福,回升為工部尚書。
薛鳳翔思索了一會兒,說道:
“若是陛下願意用,徐大化、霍維華兩人,皆可勝任此職。”
“隻是這兩人名列逆案,或許不太方便。”
當然不太方便,徐大化、霍維華兩人,可是逆案第四等、閹黨核心人員。
這樣的人即使有才能,也不方便啟用,否則剛剛安撫下去的東林黨遇害後裔,馬上就會鬧起來。
薛鳳翔提到這兩個人的名字,恐怕有試探皇帝心意的意思,並非真心舉薦。
朱由檢猜測他大概是想找人吸引火力,免得一直被東林黨彈劾,毫不猶豫地道:
“徐大化、霍維華兩人,已經流放東寧衛。”
“若有才華,就讓他們在島上發揮,朕不會虧待為國立功的人。”
“薛卿還是推薦能任職的,你的功勞多了,將來也有機會得世職。”
這番話語,有許諾將來封爵的用意。畢竟世職轉世爵的風聲,已經有很多大臣知道了。
同時也代表著,皇帝在處置魏忠賢等人後,對殘餘的閹黨官員並無偏見。徐大化、霍維華那樣的罪臣,同樣有可能立功封爵。
這讓薛鳳翔心中很是高興,知道皇帝真的對自己沒偏見。自己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立功。
所以他認真思索了一下,推薦道:
“漕運總督郭尚友、天津巡撫黃運泰,這二人皆擅長理財,和運河商人打過交道。”
“臣以為此二人可勝任工部左侍郎,而且資格足夠。”
這兩人也都牽扯到逆案,但因為以前有功勳,被朱由檢留用。
如今再聽到他們名字,朱由檢看了薛鳳翔一眼,覺得他是真想找個閹黨,在朝堂上吸引火力。
思索之後,朱由檢道:
“漕運事關重大,天津巡撫又有為遼東督餉的重任,輕易不能更換。”
“這兩人的任期明年才到,還是讓他們留任吧!”
讓薛鳳翔換個人選繼續推薦。
能推薦的就這麽多,薛鳳翔較勁腦汁,又提出了兩個人。
這兩個就和閹黨沒有牽扯了,還有一個被列入東林黨:
“兩廣總督商周祚,今年任期到期,陛下也多有稱讚。”
“原任福建巡撫、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南居益,也能勝任此職。”
商周祚是六大總督中,唯一和閹黨沒有牽扯的總督。而且奉命收集火器辦得也很好,讓朱由檢頗為滿意。
南居益則被列入東林黨,被閹黨以依傍門戶削籍為民。朱由檢記得他的名字,因為收複澎湖的主導者就是他,登萊巡撫孫國禎和海軍提督俞谘皋也在那一戰中立功,踏上了升遷快車道。
這兩個人選,朱由檢都很滿意。再想到已經來京的張鼐、周永春、錢象坤、盛以弘等人,朱由檢覺得其餘空缺的侍郎,似乎也需要推選:
『如今吏部、禮部、刑部不缺侍郎,戶部左侍郎空缺,專督軍餉侍郎李起元也沒上任。』
『兵部缺右侍郎和專督京營侍郎,工部缺左侍郎,少府寺高層也沒任命,都是讓工部兼職。』
『估計過些日子,還是需要廷推。』
自從當上皇帝以來,朱由檢一直就在廷推官員,讓他自己都感覺有些煩了,也明白了為何以前的皇帝,不參加廷推的原因——
實在是需要廷推的官員太多,大明官員的任期也很短。皇帝要管廷推,朝堂上的事情就得圍繞廷推來。
但是人事權又是權力的核心,朱由檢剛剛登極不到一年,權力還不穩固,對這麽重要的權力,當然不能放手。
所以他隻能耐著性子,主持官員廷推:
“六部九寺之中,多有空缺職位。”
“朕會囑咐楊尚書,在這個月底或下個月廷推。”
“薛卿有什麽人選要推薦,可以及時提上來。”
然後又似是有意、似是無意地道:
“呂祥多有立功,已經提升為正五品中良造。”
“這個品級,有資格擔任寺丞吧?”
“薛卿現在兼著少府寺卿的位子,有沒有想過推薦誰擔任少府寺寺丞、還有少卿職位?”
薛鳳翔聞聽此言,心中咯噔一聲,知道難辦的事來了。
他之前在商務司的事情上犯了錯,皇帝不但沒有責罰,還把他回升為工部尚書。如今終於給了他,一件難辦的事:
『呂祥級別再高,也是工匠出身啊!』
『讓他擔任寺丞,朝堂上還不吵翻天!』
有心不理這件事,但是他又知道皇帝的信任不是憑白給他的。而且封爵的暗示,讓他很是心動。
所以薛鳳翔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主意,說道:
“陛下,呂祥多次立功,臣以為當賜元士。”
“他若能獲得元士出身,擔任寺丞就沒有什麽妨礙了!”
把這件事情,又踢給了皇帝。
朱由檢聽到此言,卻是眼前一亮。因為他之前設立元士時就想過,把元士身份特賜給理工科人才。
呂祥這個工匠,自然也在其列。作為文思院掌院,他的地位在朱由檢看來,就是工程院院長。
這樣重要的職位,當然擔得起元士身份,所以朱由檢當即道:
“確實應該如此!”
“這件事要好好操作。”
“這樣,你找錢嘉徵把呂祥在印刷上的功績好好宣揚一下,再把呂祥製造的刺刀,送到遼東前線,讓遼東的火銃盡快裝上刺刀。”
“告訴錢嘉徵、孫元化、茅元儀等元士,為呂祥申請特賜元士出身。”
打算用這個做法,減少人們的非議。
薛鳳翔聽了之後,眼睛則是更亮。因為呂祥的功績,他這個少府寺卿顯然也要占一份。宣揚呂祥的功績,不就同時宣揚他的嗎?
這讓薛鳳翔真的感受到,以後封爵的希望——
隻要守著文思院那個寶地,他以後能分潤的功績多著呢。不枉他大力支持文思院,甚至被一些官員嘲笑。
滿意地離開皇宮,薛鳳翔立刻找人操持這件事。
朱由檢看著薛鳳翔離開的背影,心中思索著主持商務司的人選。
這個司負責統一采購,和太府寺的統一稅收同等重要。隻不過一個花錢、一個收錢而已。
所以朱由檢才打算,讓工部左侍郎專管。
按照薛鳳翔的提議,候選人有商周祚、南居益等。
但是這些官員,在朱由檢看來都不怎麽合心意,不認為他們在商業上有什麽見地,甚至可能連負責內府監的王承恩都不如——
至少王承恩忠心是有的,即使商業才能略差,在朱由檢事無巨細的囑咐下,能把事情辦起來。
那些文官是能力不怎麽樣,卻又固執己見。
『所以,要選一個性格比較柔和的人。』
『讓他即使不懂,也能抄內府監作業!』
有了這個想法,朱由檢對工部左侍郎的人選,漸漸有了定計。
然後再看著報紙上的文章,對光祿寺仍舊氣不打一處來,下決心把光祿寺整個衙門,都要好好整頓。
同時,對寫文章的“七錄齋主”,則是稱讚非常:
“七錄齋主,應該是張溥的筆名吧?”
“除了他這個七錄七焚的名人,誰還用這個筆名?”
旁邊王承恩笑道:
“就是張溥張天如,他在江南士子中很有名氣。”
朱由檢微微點頭,表示知道這個人。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在課本上學過《五人墓碑記》,還因為張溥是複社的領袖,號稱東林黨的後繼人。
朱由檢對一個東林黨已經夠煩的了,如何能坐視第二個東林黨出現。
所以他早就已經決定,要把張溥、陳子龍等複社核心人員招攬過來,讓他們沒精力搞複社。
而且人他都選好了,那就是徐階弟弟徐陟的曾孫徐孚遠,徐本高推薦的和江南士子頗有往來的人。
沒想到這個人還沒用上,張溥就來京城了。朱由檢既然遇到,當然不可能放過這個人。
有意鼓勵民間的撰稿人,讓他們做好輿論監督,朱由檢道:
“召張溥覲見!”
“朕要見見這個太學生。”
讓王承恩派人,把張溥給請過來。
張溥聽到皇帝召見,內心一陣激動。
他雖然有靠文章揚名的心思,也期盼皇帝能像傳言的那樣看報紙。
卻無論如何都沒想到,皇帝看到報紙上的文章後,就要召見自己。
喜得他急忙派同學告知張采等人,又在整理打扮後,隨小太監入宮。
進入宮中,張溥頗為大膽,在小太監身後左右張望,貪婪地看著巍峨肅穆的宮殿。
作為一個婢女生的庶子,張溥自幼在張家飽受屈辱,以至於喪父之後,便奉母出居西郭,顏其室曰七錄齋。
想到伯父張輔之家人的無禮構陷,張溥又想到了當年自己用血寫在牆上的話:
『不抱仇奴,非人子也!』
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刻苦學習的動力。
如今,他已經二十七歲,雖然隻是太學生,卻獲得了皇帝的召見。讓他真的看到了,自己報仇的機會:
『伯父最大的官職,也不過是南京工部尚書。』
『我得聖上看重,難道就沒有當上九卿和大學士的機會嗎?』
『張溥啊張溥,你可一定要好好表現,不要忘記當年寫在牆上的誓言!』
整理心情,張溥隨著小太監,進入了傳說中的武英殿。
武英殿中,朱由檢正在對著《坤輿萬國全圖》,按照印象中的世界地圖繪圖。見到張溥到來,他招了招手,把張溥喚到跟前,問道:
“張卿見過此圖嗎?”
“在蘇州有沒有見過西洋人?”
張溥當然沒見過這幅圖,但是西洋事物他還是接觸過的。畢竟蘇州是大明第一府,和旁邊的鬆江府一樣,有西洋商人和傳教士出沒。
所以他看著皇帝眼前的圖像,說道:
“這就是《坤輿萬國全圖》,學生沒有見過,卻是有所耳聞。”
這幅圖像的大名,張溥曾經聽說過。而且他還知道,皇帝向群臣講解過這幅圖,讓大學士編纂《世界編年簡史》。
朱由檢聽張溥知道這幅圖,心中頗為喜悅。
對張溥這樣的年輕人,他覺得是能改造的。所以他就問道:
“那你仔細看看,蘇州是在哪裏?”
張溥看了很久,終於找到了南直隸和杭州,指著江邊靠海的地方,說道:
“靠海的是鬆江府,旁邊就是蘇州。”
心中隱隱驚歎,這幅圖上的天下麵積之大,以至於蘇州府和鬆江府,都沒有在圖上寫出來。
同時他的心中,也隱隱明白了皇帝的用意,這是在讓他放眼世界,不要隻看著蘇州鬆江等府。
果然,朱由檢向他說道:
“看到了吧!”
“天下有這麽大,我大明雖然強盛,卻也隻占據了一隅。”
“如今泰西的洋人西來,你作為大明的學子,要學會放眼世界啊!”
語重心長地說了這番話,朱由檢詢問張溥道:
“張卿,你的誌向是什麽?”
“平生可有所願?”
張溥猶豫了一會兒,沒好意思說自己的願望是向一個奴仆報仇,說道:
“臣生平所願,就是奉養老母,讓母親得到誥命!”
認為達成這個願望,自然能向那個奴仆報仇。同時讓他嘲笑自己的理由,變得消失無蹤。
朱由檢聽著這個願望,心中就是一樂。其他的事情他不好說,封個誥命的事情,那不很簡單嗎?
隻要張溥能立功,他就敢許諾賜下誥命。朝堂上沒有什麽人,會不開眼地反對!(本章完)
這是自己留用的惟一一個尚書,就是給天下人做個樣子看,也得把他留著——
不能讓人認為皇兄用的臣子都不行,也不能讓人以為自己這個皇帝沒耐性,皇兄留下的尚書一個都不想用。
再加上薛鳳翔頗為順從,朱由檢勉強壓下怒火,讓隨侍在旁的王承恩把薛鳳翔扶起,說道:
“薛卿是工部尚書,以前工部沒管過商務上的事情,不明白這些也情有可原。”
“你在印刷研究上做得不錯,修建皇陵也盡心盡力。之前降為侍郎署理尚書,現在可以升回去了。”
“工部左侍郎的人選,你有什麽推薦?”
一番話給薛鳳翔帶了高帽,又提升了官職。同時還讓他推薦個侍郎,負責商務事宜。
薛鳳翔在官場上打混這麽多年,如何能聽不出皇帝的意思。皇帝是嫌他在商務司做得太差,想要任命個左侍郎專管。所以他因禍得福,回升為工部尚書。
薛鳳翔思索了一會兒,說道:
“若是陛下願意用,徐大化、霍維華兩人,皆可勝任此職。”
“隻是這兩人名列逆案,或許不太方便。”
當然不太方便,徐大化、霍維華兩人,可是逆案第四等、閹黨核心人員。
這樣的人即使有才能,也不方便啟用,否則剛剛安撫下去的東林黨遇害後裔,馬上就會鬧起來。
薛鳳翔提到這兩個人的名字,恐怕有試探皇帝心意的意思,並非真心舉薦。
朱由檢猜測他大概是想找人吸引火力,免得一直被東林黨彈劾,毫不猶豫地道:
“徐大化、霍維華兩人,已經流放東寧衛。”
“若有才華,就讓他們在島上發揮,朕不會虧待為國立功的人。”
“薛卿還是推薦能任職的,你的功勞多了,將來也有機會得世職。”
這番話語,有許諾將來封爵的用意。畢竟世職轉世爵的風聲,已經有很多大臣知道了。
同時也代表著,皇帝在處置魏忠賢等人後,對殘餘的閹黨官員並無偏見。徐大化、霍維華那樣的罪臣,同樣有可能立功封爵。
這讓薛鳳翔心中很是高興,知道皇帝真的對自己沒偏見。自己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立功。
所以他認真思索了一下,推薦道:
“漕運總督郭尚友、天津巡撫黃運泰,這二人皆擅長理財,和運河商人打過交道。”
“臣以為此二人可勝任工部左侍郎,而且資格足夠。”
這兩人也都牽扯到逆案,但因為以前有功勳,被朱由檢留用。
如今再聽到他們名字,朱由檢看了薛鳳翔一眼,覺得他是真想找個閹黨,在朝堂上吸引火力。
思索之後,朱由檢道:
“漕運事關重大,天津巡撫又有為遼東督餉的重任,輕易不能更換。”
“這兩人的任期明年才到,還是讓他們留任吧!”
讓薛鳳翔換個人選繼續推薦。
能推薦的就這麽多,薛鳳翔較勁腦汁,又提出了兩個人。
這兩個就和閹黨沒有牽扯了,還有一個被列入東林黨:
“兩廣總督商周祚,今年任期到期,陛下也多有稱讚。”
“原任福建巡撫、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南居益,也能勝任此職。”
商周祚是六大總督中,唯一和閹黨沒有牽扯的總督。而且奉命收集火器辦得也很好,讓朱由檢頗為滿意。
南居益則被列入東林黨,被閹黨以依傍門戶削籍為民。朱由檢記得他的名字,因為收複澎湖的主導者就是他,登萊巡撫孫國禎和海軍提督俞谘皋也在那一戰中立功,踏上了升遷快車道。
這兩個人選,朱由檢都很滿意。再想到已經來京的張鼐、周永春、錢象坤、盛以弘等人,朱由檢覺得其餘空缺的侍郎,似乎也需要推選:
『如今吏部、禮部、刑部不缺侍郎,戶部左侍郎空缺,專督軍餉侍郎李起元也沒上任。』
『兵部缺右侍郎和專督京營侍郎,工部缺左侍郎,少府寺高層也沒任命,都是讓工部兼職。』
『估計過些日子,還是需要廷推。』
自從當上皇帝以來,朱由檢一直就在廷推官員,讓他自己都感覺有些煩了,也明白了為何以前的皇帝,不參加廷推的原因——
實在是需要廷推的官員太多,大明官員的任期也很短。皇帝要管廷推,朝堂上的事情就得圍繞廷推來。
但是人事權又是權力的核心,朱由檢剛剛登極不到一年,權力還不穩固,對這麽重要的權力,當然不能放手。
所以他隻能耐著性子,主持官員廷推:
“六部九寺之中,多有空缺職位。”
“朕會囑咐楊尚書,在這個月底或下個月廷推。”
“薛卿有什麽人選要推薦,可以及時提上來。”
然後又似是有意、似是無意地道:
“呂祥多有立功,已經提升為正五品中良造。”
“這個品級,有資格擔任寺丞吧?”
“薛卿現在兼著少府寺卿的位子,有沒有想過推薦誰擔任少府寺寺丞、還有少卿職位?”
薛鳳翔聞聽此言,心中咯噔一聲,知道難辦的事來了。
他之前在商務司的事情上犯了錯,皇帝不但沒有責罰,還把他回升為工部尚書。如今終於給了他,一件難辦的事:
『呂祥級別再高,也是工匠出身啊!』
『讓他擔任寺丞,朝堂上還不吵翻天!』
有心不理這件事,但是他又知道皇帝的信任不是憑白給他的。而且封爵的暗示,讓他很是心動。
所以薛鳳翔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主意,說道:
“陛下,呂祥多次立功,臣以為當賜元士。”
“他若能獲得元士出身,擔任寺丞就沒有什麽妨礙了!”
把這件事情,又踢給了皇帝。
朱由檢聽到此言,卻是眼前一亮。因為他之前設立元士時就想過,把元士身份特賜給理工科人才。
呂祥這個工匠,自然也在其列。作為文思院掌院,他的地位在朱由檢看來,就是工程院院長。
這樣重要的職位,當然擔得起元士身份,所以朱由檢當即道:
“確實應該如此!”
“這件事要好好操作。”
“這樣,你找錢嘉徵把呂祥在印刷上的功績好好宣揚一下,再把呂祥製造的刺刀,送到遼東前線,讓遼東的火銃盡快裝上刺刀。”
“告訴錢嘉徵、孫元化、茅元儀等元士,為呂祥申請特賜元士出身。”
打算用這個做法,減少人們的非議。
薛鳳翔聽了之後,眼睛則是更亮。因為呂祥的功績,他這個少府寺卿顯然也要占一份。宣揚呂祥的功績,不就同時宣揚他的嗎?
這讓薛鳳翔真的感受到,以後封爵的希望——
隻要守著文思院那個寶地,他以後能分潤的功績多著呢。不枉他大力支持文思院,甚至被一些官員嘲笑。
滿意地離開皇宮,薛鳳翔立刻找人操持這件事。
朱由檢看著薛鳳翔離開的背影,心中思索著主持商務司的人選。
這個司負責統一采購,和太府寺的統一稅收同等重要。隻不過一個花錢、一個收錢而已。
所以朱由檢才打算,讓工部左侍郎專管。
按照薛鳳翔的提議,候選人有商周祚、南居益等。
但是這些官員,在朱由檢看來都不怎麽合心意,不認為他們在商業上有什麽見地,甚至可能連負責內府監的王承恩都不如——
至少王承恩忠心是有的,即使商業才能略差,在朱由檢事無巨細的囑咐下,能把事情辦起來。
那些文官是能力不怎麽樣,卻又固執己見。
『所以,要選一個性格比較柔和的人。』
『讓他即使不懂,也能抄內府監作業!』
有了這個想法,朱由檢對工部左侍郎的人選,漸漸有了定計。
然後再看著報紙上的文章,對光祿寺仍舊氣不打一處來,下決心把光祿寺整個衙門,都要好好整頓。
同時,對寫文章的“七錄齋主”,則是稱讚非常:
“七錄齋主,應該是張溥的筆名吧?”
“除了他這個七錄七焚的名人,誰還用這個筆名?”
旁邊王承恩笑道:
“就是張溥張天如,他在江南士子中很有名氣。”
朱由檢微微點頭,表示知道這個人。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在課本上學過《五人墓碑記》,還因為張溥是複社的領袖,號稱東林黨的後繼人。
朱由檢對一個東林黨已經夠煩的了,如何能坐視第二個東林黨出現。
所以他早就已經決定,要把張溥、陳子龍等複社核心人員招攬過來,讓他們沒精力搞複社。
而且人他都選好了,那就是徐階弟弟徐陟的曾孫徐孚遠,徐本高推薦的和江南士子頗有往來的人。
沒想到這個人還沒用上,張溥就來京城了。朱由檢既然遇到,當然不可能放過這個人。
有意鼓勵民間的撰稿人,讓他們做好輿論監督,朱由檢道:
“召張溥覲見!”
“朕要見見這個太學生。”
讓王承恩派人,把張溥給請過來。
張溥聽到皇帝召見,內心一陣激動。
他雖然有靠文章揚名的心思,也期盼皇帝能像傳言的那樣看報紙。
卻無論如何都沒想到,皇帝看到報紙上的文章後,就要召見自己。
喜得他急忙派同學告知張采等人,又在整理打扮後,隨小太監入宮。
進入宮中,張溥頗為大膽,在小太監身後左右張望,貪婪地看著巍峨肅穆的宮殿。
作為一個婢女生的庶子,張溥自幼在張家飽受屈辱,以至於喪父之後,便奉母出居西郭,顏其室曰七錄齋。
想到伯父張輔之家人的無禮構陷,張溥又想到了當年自己用血寫在牆上的話:
『不抱仇奴,非人子也!』
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刻苦學習的動力。
如今,他已經二十七歲,雖然隻是太學生,卻獲得了皇帝的召見。讓他真的看到了,自己報仇的機會:
『伯父最大的官職,也不過是南京工部尚書。』
『我得聖上看重,難道就沒有當上九卿和大學士的機會嗎?』
『張溥啊張溥,你可一定要好好表現,不要忘記當年寫在牆上的誓言!』
整理心情,張溥隨著小太監,進入了傳說中的武英殿。
武英殿中,朱由檢正在對著《坤輿萬國全圖》,按照印象中的世界地圖繪圖。見到張溥到來,他招了招手,把張溥喚到跟前,問道:
“張卿見過此圖嗎?”
“在蘇州有沒有見過西洋人?”
張溥當然沒見過這幅圖,但是西洋事物他還是接觸過的。畢竟蘇州是大明第一府,和旁邊的鬆江府一樣,有西洋商人和傳教士出沒。
所以他看著皇帝眼前的圖像,說道:
“這就是《坤輿萬國全圖》,學生沒有見過,卻是有所耳聞。”
這幅圖像的大名,張溥曾經聽說過。而且他還知道,皇帝向群臣講解過這幅圖,讓大學士編纂《世界編年簡史》。
朱由檢聽張溥知道這幅圖,心中頗為喜悅。
對張溥這樣的年輕人,他覺得是能改造的。所以他就問道:
“那你仔細看看,蘇州是在哪裏?”
張溥看了很久,終於找到了南直隸和杭州,指著江邊靠海的地方,說道:
“靠海的是鬆江府,旁邊就是蘇州。”
心中隱隱驚歎,這幅圖上的天下麵積之大,以至於蘇州府和鬆江府,都沒有在圖上寫出來。
同時他的心中,也隱隱明白了皇帝的用意,這是在讓他放眼世界,不要隻看著蘇州鬆江等府。
果然,朱由檢向他說道:
“看到了吧!”
“天下有這麽大,我大明雖然強盛,卻也隻占據了一隅。”
“如今泰西的洋人西來,你作為大明的學子,要學會放眼世界啊!”
語重心長地說了這番話,朱由檢詢問張溥道:
“張卿,你的誌向是什麽?”
“平生可有所願?”
張溥猶豫了一會兒,沒好意思說自己的願望是向一個奴仆報仇,說道:
“臣生平所願,就是奉養老母,讓母親得到誥命!”
認為達成這個願望,自然能向那個奴仆報仇。同時讓他嘲笑自己的理由,變得消失無蹤。
朱由檢聽著這個願望,心中就是一樂。其他的事情他不好說,封個誥命的事情,那不很簡單嗎?
隻要張溥能立功,他就敢許諾賜下誥命。朝堂上沒有什麽人,會不開眼地反對!(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