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的張溥,聽著這些人的議論,感覺頗為可笑。


    因為這些菜單,在《大明會典》上寫得明明白白。他作為一個讀書人,自然熟悉無比。


    所以他在心中,笑這些人無知。


    不過報紙上列出的光祿寺征收白糧數額,以及宴席上的花費,確實讓他心驚。


    通過這些數據,張溥明顯認識到:蘇鬆五府上繳的白糧,很多被光祿寺侵吞了!


    這讓出身蘇州的他,如何能夠忍受。


    所以他看著報紙上的征文,立刻決定要寫一篇文章,把白糧的危害說出來,提議免掉白糧。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張溥沒有立刻離開。他想要知道京城人想法是什麽,以便在寫文章時有的放矢,吸引他們的支持。


    很快他就發現,京城的人對白糧多少大多不關心,因為這個稅沒有收到他們頭上,甚至有一些人的親朋,能夠吃到白糧。


    這些人說的最多的,是光祿寺的笑話。對聽到衙門的糗事,似乎頗為開心。


    一個酒客說道:


    “要說光祿寺的酒飯,那可真不是人吃的。”


    “我有個親戚參加過衙門的宴席,說是宴上的飯都是冷的,酒多摻水而淡薄無味,每碟肉不過數兩,骨頭還要占一半。”


    “勉強能下口的,就是光祿寺的茶湯——”


    “它畢竟是熱的,喝了能暖身子!”


    眾人聽到這些,頓時轟堂大笑。對光祿寺最擅長茶湯這件事,感覺極為好笑。


    張溥聽到之後,則是更加氣憤。因為光祿寺若是好好做飯消耗白糧也就罷了,他們這麽糊弄人,每年還征收那麽多白糧,讓他如何能忍。


    京城的人也受不了,一個在糧店工作的說道:


    “光祿寺做的飯這麽少,茶湯隻需要高粱、糜子、食糖、幹果就行了,它買其它東西幹什麽?”


    “前些日子,還有光祿寺的官吏,到我們糧店裏僉商采買。”


    聽得眾人大奇,酒店的老板急忙道:


    “這可不能亂說!”


    “僉商采買是陛下早就廢除的,現在都是采購。”


    “這是聖上的德政,哪還有什麽僉商!”


    廢除僉商采買這件事,是朱由檢製定的對民間影響最大的政策。尤其是京城的商家和富戶,對於廢除僉商,可謂感恩戴德。這個酒店的老板,就是其中受益者。


    如今聽到有人說光祿寺還在僉商,他頓時出言警告,不讓這個人亂說。


    這個酒客當然知道廢除僉商是當今皇帝的德政,不敢在這上麵亂說話。但他實在是氣不過,喝了一口酒道:


    “我也知道是皇上的德政,但是光祿寺的官吏,實在太缺德了!”


    “他們說是采購,其實還是采買。直接找到店裏,給個定錢買東西,餘款一直不付,半點沒有消息。”


    “前幾天店裏老板氣不過,帶著我去要錢,光祿寺卻說早就已經給了。”


    “你說這件事氣不氣人,是不是在僉商?”


    這番抱怨的話語,頓時引起了許多人附和。不少開店的人,同樣遇到過這種事。


    如今明麵上的僉商是沒有了,采購的價格也都在成本價以上。但是采購時少付錢、甚至隻付定金不給餘款,那是常發生的事情。


    很多商家對此,可謂敢怒不敢言。


    光祿寺因為舉辦宴席,前些日子沒少僉商。那些遇到的人,此時都在抱怨。


    尤其是和內府監的采購對比,這些人紛紛認為,皇帝的本意是好的,內廷執行得也不錯。是那些衙門的官吏,對皇命陽奉陰違。


    此時,很多店家羨慕的,就是皇宮的供應商。雖然皇宮采購時要求很多,但是付錢時卻很大方。所有的賬都從順天銀行走,根本不會拖欠。


    尤其是有了皇商的招牌後,會受到衛尉署的保護,不但地痞流氓不敢侵擾,衙門的官吏也很少打擾他們——


    僉商采買的事情,他們是再沒有遇到過。


    所以一些商家想到內府監舉行的采購招標,心裏就忍不住後悔。恨自己當時不積極,沒爭取皇商資格。


    想到內府監每季都要舉行招標,他們已經打算好好琢磨上麵的要求,爭取在下一次招標時,能夠成為供應商。


    一時間,光祿寺茶湯的話題,很快轉為對朝廷官吏的抱怨,以及對皇商的豔羨。認為在京城想要做好生意,就得成為皇商。


    尤其是抄報行的遭遇,他們更是羨慕得不得了。那些報房被內府監入股後,隻要經營上沒問題,完全可以說是與國同戚。


    更別說京城的報業,明眼人都看出在大爆發。各種報紙如雨後春筍,紛紛都在冒出來。


    在場的商家多有對此羨慕的,甚至想開辦報房。不過在打探之後,他們又放棄了這個念頭。


    因為現在的報業,已經實行準入製。想開辦新報房要經過協會認可不說,還要由禮部出版廳審核、工部商務司注冊商標、錦衣衛輿情司認可……


    不是手眼通天的人,根本做不來這些。


    但是那些手眼通天的人,直接花錢購買報房的股份就行了,根本沒必要新辦。


    所以在報業大爆發的當下,新開辦的報房,反而非常的少。


    隻有幾個報房易手,背後換了東家。


    這些業內的事情,張溥聽得津津有味,對京城的報業更加關注起來。


    從光祿寺茶湯這件事,還有京城人對報紙上內容的討論,他已經明顯感覺到:


    掌控京城輿論的不是生員,而是這些報紙。


    他想要在京城獲得和江南一樣的影響力,就得在報紙上取得影響力。


    現在,他打算先寫幾篇稿子,成為知名撰稿人。


    回到太學之中,張溥就開始寫文章。正當他在奮筆疾書時,一陣喧嘩聲傳來,一人推門而入,大笑道:


    “天如兄,怎麽來了京城也不告訴我?”


    “讓我一陣好找!”


    卻是結束殿試的張采,聽人說張溥進京成為恩貢太學生後,急忙找了過來。


    張溥見到張采,頓時心中大喜,拱手向他說道:


    “受先兄正在參加殿試,愚弟不敢打擾。”


    “打算再過幾日,去兄長那裏拜見。”


    “如今要提前恭喜兄長,將要成為進士!”


    張采聽著他的話,臉上故作不悅,說道:


    “你我生死至交,還說什麽拜見。”


    “總不會因為我中了進士,你就客氣生分吧!”


    張溥不敢這麽說,但他心裏確實有這個擔憂。因為中進士後不和以前的故友往來,那是時常發生的事情——


    “貴易交,富易妻”,這可是《資治通鑒》的名言。


    好在張采不是這樣的人,和以前對他的態度沒有什麽兩樣。甚至還帶了許多江南的士子,一起來探訪他。


    眾人寒暄之後,又去酒樓吃飯。席間張溥提到之前聽到的事,感歎道:


    “以前我隻以為白糧都被宮裏用了,現在才知道很多被光祿寺浪費了。”


    “這些光祿寺的官吏真的不當人,讓江南百姓受了那麽多苦!”


    在場的都是江南人,對此義憤填膺。很多人紛紛表示,要在成為進士後,上疏言說這件事。請求皇帝廢除白糧、徹查光祿寺官員。


    對張溥寫文章投稿的想法,也是紛紛應和。不時有人感歎,若非是殿試發榜在即,自己也要寫文章。


    張溥聽著這些,忽然道:


    “不能匿名投稿嗎?”


    “以前京城的匿名文書,可是為數不少。”


    “而且我看報紙上,有很多都沒用真名!”


    張采聽聞此言,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急忙向張溥道:


    “可不能匿名投稿!”


    “文章的內容無關緊要也就罷了,若是涉及到告人,報房很可能提交給錦衣衛,讓錦衣衛查探。”


    “你看報紙上沒用真名的,其實用的是筆名。他們的真名是什麽,報房一清二楚。”


    “《大明律》上,可是有投匿名文書告人罪。報房現在對匿名的稿件,那是一律拒收。”


    親身經曆過報業的發展壯大,張采等參加會試的舉子對報業的很多規矩都清楚,甚至曾經向報紙投稿。他們向張溥仔細講解,說明其中禁忌。


    匿名文書這一條,便是最大的禁忌之一。


    如果有人匿名投稿、在文書上中傷他人,錦衣衛很可能對照筆跡,找出匿名的人。


    所以寫文章無論如何都不能匿名,甚至在報刊亭投遞時都有可能被抓起來——


    那些報刊亭的人,可都和錦衣衛有關係。


    張溥聽著這些,心中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個詞:鉗製輿論。


    皇帝用這種方法限製匿名文書,可是比以前三令五申有效多了。


    即使還有人寫了匿名文書散發,相比大批量發行的,它們也沒有多少影響力。


    再想到新報房開設艱難的事情,張溥已經明悟到,皇帝在鉗製輿論:


    『京城的輿論形勢,和江南完全不同啊!』


    『我在江南的名望,難以用到這邊來。』


    作為江南士林的後起之秀,張溥在江南的秀才中,可謂一呼百應。江南的生員輿論,幾乎被他把持。士林和民間的輿論,因此受他操控。


    但是來到京城後,他發現自己在江南用的那一套玩不開。


    京城現在的輿論受報紙影響最大,他在士林的名氣再大,也需要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才能影響輿論。


    而且以他如今太學生的身份,也很難折服聚集京城的舉人。


    例如現在聚集著喝酒的眾人,張溥能夠感覺到張采對自己的態度沒有改變,但是其他人對他,就隱隱帶著得意了——


    畢竟這些人不止是舉人,還已經成為貢士、或者說是準進士。隻要殿試放榜,就能有進士身份。


    他們相比太學生,當然會感到得意。


    所以張溥思來想去,覺得自己的文章要好好寫。一定要一鳴驚人,在京城打響名氣。


    回去之後,張溥連夜趕稿,又刪改了幾次,終於在次日早晨,把文章投遞出去。


    以他如今的文采,這篇文章毫無疑問被《京報》錄用,刊登在四月五日報紙的頭版。


    與之一起刊登的,還有各家報房的撰稿人寫的文章,他們根據錦衣衛查抄的賬簿,把光祿寺的疑點,一一挖掘出來。


    還有人采訪曾在光祿寺任職的官吏,揭露光祿寺的陰暗。


    這些文章合在一起發布,引起的轟動無比巨大。很多官員都猜到,光祿寺在劫難逃,要被徹底整頓:


    “賬簿還可以說是老問題,僉商可是要命啊!”


    “這是陛下在民間最大的德政,怎麽會放任光祿寺敗壞!”


    很多人都已經想到了,皇帝在看到光祿寺仍在強製僉商後,會生多大的氣。


    朱由檢確實很氣憤,因為他萬萬沒有想到,還有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僉商,把自己製定的采購辦法,執行成僉商采買。


    如果采購和采買一樣壞了名聲,那他改這個名字做什麽?


    以後皇宮采購,也要受到連累。


    所以他當即喚來工部尚書薛鳳翔,責問道:


    “朕在年前就說過,工部成立商務司,以後統一采購。”


    “怎麽光祿寺還在自己采購,並且把采購執行成僉商采買?”


    薛鳳翔冷汗涔涔,辯解道:


    “商務司事務繁多,一時忙不上來。”


    “而且光祿寺用的食材繁多,什麽都讓商務司采購,時間長了容易壞。”


    “所以他們要自己采購時,微臣隻能答應。”


    “誰料他們把采購變成僉商,強製從店裏買!”


    朱由檢聽得大怒,說道:


    “光祿寺要自己采購,你就完全放手了?”


    “統一采購的事情,朕是如何交待的?”


    薛鳳翔訥訥不言,朱由檢盯著他逼問,薛鳳翔隻能說道:


    “陛下說各衙門需要的東西,申報給工部商務司,把資金劃撥到商務司賬戶上,商務司統一采購。”


    “少府寺能夠生產的,先從少府寺買。少府寺不能生產的,再對外招標采購。”


    朱由檢喝問他道:


    “那你執行這個規定了嗎?”


    “誰給你的膽子,擅自給其它衙門放權?”


    薛鳳翔無話可說,隻能跪地請罪。


    朱由檢對此實在無語,他是萬萬沒有想到,薛鳳翔連自己交待的事情都辦不好。不請示不匯報,就把統一采購的權力,放權給其它衙門。


    他能想到薛鳳翔這麽做,是為了和其它衙門打好關係。但是那樣的話,采購的權力如何收上來?


    所以他心中已經決定,要把商務司的事情,交給靠譜的人去辦。(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