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結束之後,溫體仁頗是得意地返回府邸。


    今日這次朝會,他不但瞅準機會支持皇帝,還成功將誠意伯劉孔昭推為長江提督。


    這意味著他在皇帝心目中越來越重要,甚至朝堂上很多官員都明白,他已經簡在聖心。


    隻要皇帝記著他,以他禮部尚書的身份,隻要不出意外,數年內必然入閣。


    溫體仁的心中,怎麽能不得意!


    在這樣得意的心情下,溫體仁在家中閑坐一會兒,忽然聽到門子來報,光祿寺少卿周延儒求見。


    這讓他心中納悶,不知道周延儒為何求見自己


    『他求見我做什麽?』


    『我以前可和他沒關係。』


    『難道是見我受到陛下信任,想要投靠於我?』


    這麽想著,溫體仁沒有怠慢,急忙把周延儒迎入府內。


    畢竟周延儒的少卿職位,放在以前可以看做少詹事,距離成為詹事和侍郎,隻差一步而已。


    到了禮部侍郎這個位置,翰林院出身的周延儒就有資格成為內閣大學士。


    對這樣的儲相,溫體仁當然不敢怠慢。


    不過周延儒此時,卻絲毫沒有儲相的矜持。眼見溫體仁府上沒有其他人,他當即雙腿一軟,向溫體仁下拜道:


    “溫公救我!”


    “求溫公在聖上麵前分解!”


    沒料到他如此大禮,溫體仁不知周延儒犯了什麽事,不敢輕易答應。口中不住寬慰道:


    “陛下聖明天縱,周少卿不用擔心。”


    又旁敲側擊地打探,周延儒犯了什麽事,以至於要這樣子求自己。


    周延儒跪地不起,抱著溫體仁的大腿苦苦懇求,不敢把犯的事情說出來。


    但是溫體仁多精明,周延儒不把事情說清楚,他就什麽都不答應。強行把周延儒攙起來,還勸他相信皇帝。以當今皇帝的英明,一定會秉公處置。


    周延儒委曲求全,都沒有得到準信。想到自己在溫體仁麵前丟了麵子,他心中暗暗生恨。然而想到自己身上可能發生的事,他不得不繼續道:


    “前些日子光祿寺有官吏說,陛下這些日子舉辦宴席太勤,光祿寺恐入不敷出。所以周某就和他們寫了奏疏,向陛下訴說一二。”


    “沒想到陛下起了誤會,以為光祿寺怠慢。溫公在陛下那裏,可要幫我分辨啊!”


    說著這件事情,周延儒頗是感到委屈。在他看來,向皇帝訴苦是表明光祿寺在做事的證據,不向皇帝訴苦,皇帝怎麽會體諒他們的辛勞呢?


    沒想到因為這件事,光祿寺竟然要引來打擊。


    今日早上看到的報紙,還有下朝後得知的錦衣衛封鎖光祿寺賬簿。都代表著皇帝對光祿寺不滿,即將要下狠手。


    周延儒想到阮大铖的遭遇,還有自己的親家馮銓,心中就忍不住害怕。想到溫體仁頗受皇帝看重,急忙前來求助——


    畢竟不管怎麽說,光祿寺都是禮部一係。禮部尚書溫體仁,不可能看著他不管。


    但是溫體仁在皇帝那裏的麵子,是靠孤忠換來的。他不可能在周延儒犯下大錯時,還要死保此人。那樣皇帝有可能認為他結黨,對他不再信任。


    所以溫體仁打算問清楚,周延儒到底犯了什麽事,皇帝是什麽態度,有沒有機會挽回。


    旁敲側擊、左右試探,溫體仁終於知道了,皇帝是怎麽對光祿寺下手。錦衣衛和報紙的事情,被周延儒道了出來。


    溫體仁想到這件事,心中暗暗吃驚。因為錦衣衛封鎖光祿寺賬簿這件事,代表著皇帝對光祿寺已經頗為不滿,甚至掌握了光祿寺犯法的證據。


    至於報紙上的文章,更是代表著皇帝把光祿寺放在陽光下。對光祿寺整個衙門,都已不再信任。


    尤其是看著《京報》上的《光祿寺請求停辦瓊華宴》標題,溫體仁更是明白,皇帝如果不打算徹查光祿寺的話,否則不會放出來這樣的標題:


    『停辦瓊華宴,這是要引來整個士林抨擊啊!』


    『而且光祿寺征收的白糧,在民間早就有非議。』


    『那麽多的糧食,連個宴席都辦不來,天下士民怎麽看?』


    征收白糧的事情,在民間引起的非議非常多,很多人認為是苛政。


    如今這篇文章指明了光祿寺每年征收的白糧數額,還點明了每場宴席的花費。甚至還列舉了光祿寺從上林苑監、內廷府庫之中,每年支取的物資。


    就連溫體仁看著,都覺得光祿寺辦了幾次宴就開始哭窮,實在是無理取鬧——


    他們的糧食和物資那麽多,不可能幾次宴會都辦不來。


    所以,他看著周延儒,有些為難地道:


    “周少卿啊,宴席的花費我就不問了。”


    “白糧的事情,是不是每年收這麽多?”


    “往年存下來的結餘,現在到了哪裏?”


    周延儒聽著這話,心中一片冰涼。什麽是“宴席的花費不問了”,這不已經認定,他們在宴席上有克扣?


    但是想到京中有關“光祿寺茶湯”的笑話,還有他們這幾次宴會上提供的飯菜。他實在沒有底氣說:這幾次宴席花費很大,光祿寺承擔不起。


    所以,周延儒隻能囁嚅道:


    “光祿寺每年收蘇鬆常嘉湖五府白糧,六萬八千九百八十餘石。每年支放內外衙門米,共四萬三千七百二十餘石。”


    “萬曆五年的時候,因為積有餘米三十萬六千餘石,科臣劉魯條陳米多積久慮陳,議改全折。朝廷商議之後,決定本折輪年征運。”


    “如今寺中積有餘米十萬八千六百三十餘石,兼以本年新收六萬八千九百八十餘石,各倉實在米共十七萬七千六百一十餘石。”


    “奏疏上的哭窮,隻是慣例而已。”


    溫體仁聽著這番話,氣得不知道要說什麽好了,指著周延儒的鼻子道:


    “十七萬石糧食,你們還要哭窮?”


    “不知內情的人看了,還以為聖上多麽窮奢極欲,短短數月就把光祿寺積存的糧食用光了。”


    “你們到底是怎麽想的,要栽贓陷害聖上!”


    此時此刻,他已經完全明白了,皇帝為何對光祿寺如此下狠手,把光祿寺推到天下士民的對立麵——


    實在是皇帝不這樣做,一個窮奢極欲、用光錢糧的帽子,就會落在皇帝頭上。


    但凡皇帝還想要名聲,就不得不做辯解。


    所以,報紙上的文章才把數據列的那麽清楚,把每場宴席的花費,明明白白地列了出來。


    周延儒此時此刻,也明白了自己到底錯在何處。實在是他們的哭窮,是讓皇帝背鍋啊!


    這讓他急得又要下跪,請求溫體仁拿個主意。


    溫體仁內心之中,是不願沾染這件事的。但是周延儒主動來投靠,還不惜放下顏麵下跪,他若不管不顧,那就太絕情了,以後說不定就沒有官員投靠自己。


    所以他思索之後,詢問周延儒道:


    “光祿寺到底有沒有弊案?”


    “你在上任以來,有沒有貪汙錢糧?”


    周延儒猶猶豫豫,吞吞吐吐地道:


    “弊案嘛,應該是有的。”


    “朝廷哪個衙門,能說沒有弊案。”


    “至於錢糧上麵,我雖然撈了一點,卻隻是慣例而已。”


    “陛下總不能因為這,就要問我的罪!”


    說到這裏,周延儒心中頗感委屈。因為他自覺沒有做錯,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慣例。


    沒料到皇帝的反應這麽大,竟然要徹查整個光祿寺。


    一旦查出來問題,他這個臨時署理寺務的左少卿,必然要擔責任——


    可以說這個時候,他絲毫沒有署理寺務的欣喜,反而覺得原任光祿寺卿費兆元死得不是時候,給自己留下這麽個爛攤子。


    但是不管如何,在新任光祿寺卿範景文就任前,光祿寺的主官都是他。無論查出來什麽問題,他都要擔責任。


    甚至,原本應該由費兆元承擔的責任,因為死者為大,也要由他擔著。


    可以說他這個左少卿,現在就是頂雷。


    溫體仁也明白這件事,所以他更不想摻和。皇帝都已經讓錦衣衛出手、還讓報紙報導了,不可能雷聲大雨點小,輕輕放過光祿寺。


    周延儒這個臨時署理光祿寺事務的人,必然承擔責任。


    所以他安慰了一下周延儒,一邊想著自己在這件事中能夠得到什麽,一邊向周延儒道:


    “我會在陛下麵前為你辯解,但是你自己也要拿出態度來。”


    “什麽是慣例?慣例就是舊製、就是舊的禮樂。和陛下的重製禮樂,可謂完全不符。”


    “所以慣例這個說法,以後你不要再提。”


    “要按陛下定的新製度,執行新的禮樂。”


    說著,溫體仁想起一句話,指點周延儒道:


    “阮大铖被捕的時候,報紙上寫的‘崇禎以後還不收手’,你現在明白是什麽意思了吧?”


    “之前的事情不說,崇禎元年以後得賬目,一定要清清楚楚。”


    “你的家財多少,今年上任後又收了多少錢糧,都要申報上去。”


    “並且要下令整個光祿寺的官員,都去申報家產。”


    周延儒聽到這些,卻是大吃一驚。因為這種做法,是讓他站在很多官員的對立麵。


    官員財產申報這件事,皇帝去年就提過,在處理阮大铖時,報紙上又提了一遍。但是除了楊景辰、呂圖南等依附皇帝的臣子外,根本就沒有多少官員響應。更別說讓整個衙門的官員,都執行這個製度。


    他敢說,隻要自己敢做這件事,自己就會成為許多官員的眼中釘。他們會恨死自己,恨死財產申報這件事——


    他要去做這個,就是和全天下的貪汙腐敗官員作對。


    而以大明的現狀,這類官員不說是十成十,至少也占八九成。


    所以,周延儒猶猶豫豫,向溫體仁道:


    “溫公,真要這樣做嗎?”


    “難道溫公就不怕?”


    溫體仁搖手說道:


    “溫某一片忠心,能有什麽怕的?”


    “就是周少卿不願,我在時機成熟後,也會向陛下提議這件事——”


    “在所有禮部係衙門,推行財產申報!”


    口中冠冕堂皇,但是什麽時候才是時機成熟,他卻沒有說出來。


    周延儒心中腹誹,卻又不得不承認,自己主動推行財產申報、把非法收入上交,確實有可能獲得皇帝諒解,保住現在的職位。


    畢竟他曾經聽說,王體乾和魏忠賢那麽深厚的關係,都因為上交家產,獲得皇帝留用。現在仍舊是司禮監掌印,內廷太監第一人。


    溫體仁的辦法雖然有些坑他,卻的確是條出路。


    所以周延儒隻能謝過溫體仁,並再三請求,一定不要忘了幫他在皇帝麵前分辨。


    溫體仁答應得很痛快,但是在送走周延儒後,卻一點都沒動筆,絲毫沒有上疏為周延儒辯解的意思——


    在皇帝出氣之前,他是不可能主動撞上去。


    此時,京城許多士民,都因為《光祿寺請求停辦瓊華宴》這篇文章,對光祿寺大發議論。


    他們實在是沒有想到,光祿寺這麽有錢的衙門,竟然因為辦了幾次宴席,就要哭窮訴苦。更有人念著報紙上刊登的宴席菜肴,感覺大開眼界:


    “皇太後聖旦節、皇後令旦節:上卓按酒四般,菜四色,點心一楪,壽麵一碗,酒三鍾。中合卓同,壽麵二碗,酒六鍾。”


    “殿試酒飯:每卓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點心一楪,湯二品,飯一分,菜四色,酒五鍾。進士每名饅頭二個、湯一碗。”


    “經筵酒飯:每卓細茶食四楪,饊子一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點心一楪,攢菜一楪,湯三品,菜四色,飯一分,酒六鍾……”


    “這皇帝和大臣吃的,也沒多少好東西啊!”


    “我看太後和皇後過壽的宴席,還沒有一些老太君豐盛呢!”


    “怎麽光祿寺隻是辦了幾次宴,就開始向聖上哭窮了?”


    “十幾萬石的糧食,難道還辦不了幾次宴?”


    對文章中列出的數據,一時議論紛紛。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皇帝種地都要用金鋤頭,宴席上的菜肴,也必然是龍肝鳳髓。


    沒想到和他們想象的全不同,太後和皇後過壽,也不過吃壽麵而已。


    進士參加殿試,也就兩個饅頭一碗湯。


    可以說,這個菜單打破了很多人的想象,讓他們認識到皇帝的宴席也沒那麽神秘,和尋常人家的宴席,沒有多大區別。(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