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三日,常朝。


    李若星在劉宗周等人支持下,正式被廷推為吏部添注右侍郎。


    朝堂上的東林黨大臣,又多出了一位。


    同時,朱由檢又提出一件事,讓群臣再推舉一位官員:


    “國初之時,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


    “到了現在,已經變成‘湖廣熟,天下足’。”


    “江南地阻人稠,半仰食於湖廣、江西之糧。”


    “京城這邊的糧食,卻又依賴江南的漕糧。”


    “可以說,現在天下的糧食,很大程度上依賴湖廣。”


    “湖廣運糧的通道,那是不能不慎。”


    “朕有意設大臣負責長江航運兼管河道,專門負責梳理長江航運,協調沿途治理。”


    “眾卿以為,有誰可以勝任?”


    來回說了一大圈,朱由檢的目的,是設專門官員,打通長江這條大動脈。


    畢竟在沒有鐵路的情況下,水運的優勢無可比擬。就是在鐵路修通後,水運也有很多優勢——


    據朱由檢所知,後世的長江貨運量,就高於全國鐵路貨運量。一條長江的運力,比全國鐵路還要強。


    在如今連鐵路都沒有的情況下。長江航運的優勢,更是無可比擬。


    朱由檢需要打通這條大動脈,促進長江沿岸發展。讓長江口的蘇州、鬆江,更加繁榮興旺。


    而且他之前想的讓鄭芝龍等人去鄖陽招收流民,也需要這條航線。要用鄭芝龍等人,吸引長江一帶的商民把目光轉向海外。


    群臣雖然不知皇帝這些想法,但是長江航運的重要性,江南的官員無人不知。


    畢竟在蘇州太湖一帶更多地種桑養蠶的情況下,江南一帶的糧食,不可避免地更加依賴上遊的湖廣、江西等地。


    皇帝說的“湖廣熟,天下足”,正在變成現實。而且這個趨勢,根本無法逆轉。


    所以,在皇帝提出設立長江大臣後,出身江南的官員紛紛附和。出身湖州烏程的禮部尚書溫體仁道:


    “江南湖絲遍天下,繅絲莫精於南潯人。”


    “南潯雖鎮,卻可稱為都會。”


    “江南產糧越來越少,依賴湖廣、江西之糧。”


    “臣以為長江大臣當設,梳理長江航運。”


    內閣大學士施鳳來等人,同樣也如此說。


    可以說江南的臣子,都支持這件事情。


    至於湖廣的臣子,那就更是支持了。


    畢竟從皇帝口中說出“湖廣熟,天下足”這句話,代表著在糧食方麵,湖廣取代了以前蘇湖的地位。


    他們這些出身湖廣的官員,自然與有榮焉。


    所以這個職位很多官員支持設立,反對的官員稱得上寥寥無幾。主要的顧慮是漕運總督兼任鳳陽巡撫,負責長江的大臣,卻似乎沒有地方讓他兼任。


    這種沒有駐地的大臣,應該如何設立?


    級別又是多高,如何管轄長江。


    朱由檢把這些思索了一下,說道:


    “九江古稱江州,武昌古稱江城。”


    “可以說這兩個地方,是長江航運的關鍵。”


    “再加上要從湖廣、江西運糧,長江大臣的衙署,就設在九江、武漢。”


    “往下遊到了南京,可以在南京工部辦公。”


    “其它地方若有需要,也可在長江大臣上任後,設立相應分署。”


    對長江大臣的設置,朱由檢沒想讓他待在一個地方,而是在長江沿岸流動辦公。


    所以這個職位,朱由檢稱為巡閱使:


    “長江大臣可稱為巡閱使,地位等同巡撫,代朕巡視長江。”


    “另設巡閱副使兩員,輔佐處理事務,地位等同按察使。”


    “長江沿岸各省,還要有專門的按察副使巡視長江事務。”


    “未來各省設立工商廳後,要在工商廳下麵設立專門的水利處,專門負責治水、航運事務。”


    “這些水利處和沿岸州府的同知、通判,有河渠、水利職責的,都要聽從長江巡閱使命令。”


    這樣一番設置,增加的官員並不多。主要的具體事務,還是由地方官員負責。


    隻是上麵多了個長江巡閱使,以後再搞以鄰為壑的事情,那就不好辦了。


    在皇帝和群臣的商討下,長江巡閱使的衙署和下屬官員逐漸確定,職責也定了下來:


    “長江巡閱使,首先要負責長江防汛,對長江沿岸的水旱災害預警和防禦。”


    “例如上遊多地暴雨,江水順流而下,可能帶來災害。長江巡閱府的官吏在得知後,要及時派人通知下遊。”


    “同時,要整修好各地的堤壩,並且劃定泄洪區。在洪水要漫過堤壩時,讓泄洪區的人撤離,及時開閘泄洪。”


    說到這個地方,朱由檢想起了一件事,警告道:


    “長江沿岸的湖泊和沼澤,多有泄洪職能。”


    “但是現在江南各地圍湖造田,已經有許多湖泊消失了。”


    “就是洞庭湖、鄱陽湖這樣的大湖,也在不斷縮小。”


    “以後一定要注意,嚴查圍湖造田。”


    “沒有長江巡閱府的批準,不得擅自占用湖泊。”


    “在泄洪區域開墾居住的,後果自己承擔。”


    對於圍湖造田的危害,這時的人大多不清楚。


    聽到皇帝這麽說,一些人覺得危言聳聽。鴻臚寺少卿劉鴻訓,不以為然地道:


    “陛下,民間小民多艱,在湖濱造田是為了生計。”


    “他們冒著風險種地,朝廷應該鼓勵,還要免其升科。”


    認為應該以免稅的政策,鼓勵圍湖造田。


    聽到劉鴻訓公然違背自己的政策,還有些針鋒相對的意思,朱由檢眉頭大皺。


    工部尚書薛鳳翔見此,急忙大聲斥責道:


    “陛下說圍湖造田不好,難道你覺得這樣對?”


    “湖泊都被圍了,洪水往哪裏泄?”


    專督河道侍郎李從心,也認為圍湖造田要慎重。並且從自己的治河經驗,說明圍湖造田的危害:


    “臣在治河之時,經常發現淤塞之處。隻有疏通淤塞,才能讓水流順利通過。”


    “若是沒有堤壩,圍湖造田之後,多有田土被衝入水中。水中泥沙多了,下遊水流平緩時,就容易發生淤塞。”


    “圍湖造田之事,確實應該慎重。隻有確定完全改道的灘塗,方可開墾良田。”


    有了這位專業官員的支持,很多人對圍湖造田的看法,開始發生變化。認為皇帝要限製圍湖造田的做法,確實有些道理。


    朱由檢則是很欣喜於李從心的說法,又道:


    “李卿所言,甚合朕意!”


    “不止是圍湖造田,開墾荒山、坡地,也容易水土流失,泥沙匯入河道。”


    “黃河下遊之所以成為地上河,便是因為上遊的荒山野嶺太多。開墾之後稍雨暴雨,便有大量泥土被衝入河道,進而匯入黃河,在黃河下遊鬱積。”


    “要解決這件事情,就得植樹種草、涵養水源,注意保持水土。”


    李從心聽到這個說法,頓時如醍醐灌頂,明白了黃河水中泥沙多的根源。再想到皇帝的誇讚,稱頌道:


    “陛下所言,明見萬裏。”


    “黃河上遊的陝西、山西等地,確實荒山眾多,多有水土流失。”


    “臣為河道侍郎,最重要的就是治黃。”


    “當以陛下所說,注重保持水土。”


    朱由檢滿意點頭,卻沒有再說下去。


    因為陝西的現在是糧食不夠吃,到處都是流民。讓他們植樹種草保持水土、甚至要因此退耕還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沒法執行。


    所以他更關注的是長江,說道:


    “大河已經變成黃河,萬萬不能讓長江變成又一條黃河。”


    “所以水土保持的事情,長江巡閱府也要抓起來。”


    “在圍湖造田之外,還要注意長江支流流經的地方。”


    “要注意梯田的營造方法,對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進行退耕還林。”


    “荒山上要植樹種草,減少水土流失。”


    “河灘上也要營造護灘林,不讓河流衝走。”


    林林總總說了一大堆,都是保持水土的事。


    畢竟在後世預防水土流失已經是個常識,經常在保護環境時提到。


    這些事情,朱由檢讓李從心仔細記下,先在長江推行。


    然後是長江巡閱使的第二個職責,也是朱由檢更關注的,打通長江水運:


    “長江巡閱府,要確定長江沿岸的通航河道,以及通航能力。”


    “確定各種噸位的船隻,能通航的地方。”


    “要不斷疏通航道,減少險灘、礁石,讓更多的船隻,能夠安全通行。”


    “對阻礙通行的橋梁、浮橋,要想辦法改建。”


    “對沿途的稅卡,則要統一規範。”


    “以後長江上實行一稅製,所有通行的船隻,隻能收一次稅。其餘所有關卡,不得二次征稅。”


    “為了防止地方私設稅關,長江巡閱府設立稅務司,由太府寺稅務總署直管,負責長江稅務。”


    “具體稅率多少、和地方又如何分、撥給長江巡閱府多少款項用於長江治理,太府寺要拿出方案來。”


    太府寺卿郭允厚聽到,急忙出聲應命。


    他在主持完明算科考試後,已經認識到皇帝改革稅製的決心不可阻擋。這些日子已經準備按皇帝的吩咐,把太府寺各個衙門建起來。


    如今皇帝給了他在長江巡閱府建立稅務司的職責,郭允厚頓時就認識到,這是一個機會——


    一個在南方設立稅務機構、讓南方各省接受的機會。


    隻要長江巡閱府的稅務司能建起來,讓各省的商人看到一稅製的好處,他們就會支持太府寺的稅務機構,在南方各地建立——


    畢竟誰也不想過一道關卡交一次稅,那樣稅率再低,累計起來也不是個小數字。


    哪像皇帝提出的一稅製,隻需要交一次稅就能通過所有關卡。


    戶部尚書畢自嚴,在聽到皇帝在長江巡閱府設立稅務司的決定後,頓時恍然大悟,明白了皇帝為何要在這個時候,設立長江衙門——


    原來,是為了在長江沿岸收稅,把長江沿岸的稅關,收到朝廷手裏。


    這件事有江南、江西、湖廣等地的官民支持,是一件利好長江沿岸的好事情,確實適合作為切入點。


    所以他同樣出聲,支持這件事情。


    袁可立知道邊軍的欠餉有多嚴重,還知道前些日子遼東又請求撥付餉銀,皇帝沒有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


    這讓他認識到皇帝的內庫也不寬裕、或者說不可能任由臣子拿錢,所以他這個兵部尚書,隻能支持朝廷收稅。


    工部的薛鳳翔那就更不用說了,長江巡閱使明顯要受河道侍郎指揮,它的設立是增強工部權力的好事情。所以他和李從心,對此極力支持。


    甚至還想著長江巡閱府設立後,以後還可以設立黃河巡閱府——


    畢竟要說治河的事情,還是黃河更緊要。


    工部有了這兩個地方衙門,就相當於下麵有了兩個巡撫。


    未來工部的官員,遷轉也更方便。


    其餘的吏部署理尚書楊景辰、禮部尚書溫體仁、刑部尚書蘇茂相,也是支持皇帝的。


    在這些大臣眾口一詞的支持下,長江巡閱使確定設立。


    楊景辰還在仔細揣摩後,提出了這個職位的候選人:


    “原任漕運總督李養正,曾經巡撫兩河、總督漕運,在航運和治河上經驗豐富。”


    “又曾在平定白蓮妖賊時有功,升任南京刑部尚書。”


    “臣以為應當起複,組建長江巡閱府。”


    這個人的資格實在太高,以至於楊景辰沒有提出其他人,而是直接建議,讓李養正擔任長江巡閱使、負責組建長江巡閱府。


    朱由檢聽到李養正有總督漕運的經曆,還曾在平定白蓮教上立功,對這個人也比較滿意,說道:


    “李養正有此功勞,確實應該起複。”


    “眾卿表決一下,看看他是否適合?”


    也不問其他候選人,直接讓群臣就這個人選表決。


    這件事情,在朱由檢看來應該十拿九穩。畢竟以李養正的資曆,讓他擔任長江巡閱使都是屈待,沒必要再找個人陪推。


    事實也不出他所料,朝堂上的官員,大多讚同李養正擔任長江巡閱使。


    朱由檢當即下令,起複李養正為巡閱長江兼管河道,加南京工部尚書、右都禦史銜。可以說在級別上很尊重,讓李養正在這個職位上好好幹。(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