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周皇後千秋節。


    按照《大明會典》的規定,這一日舉行命婦朝賀儀。但是通常來說,會免去這個儀式。


    朱由檢因為要顯示對皇後的敬重,也為了轉移朝野眾人的注意力,這次沒有免朝賀,而是按《大明會典》的規定,隆重舉行儀式。


    甚至把儀式地點,由仁智殿改為在坤寧宮。並且在西苑準備了宴席,在朝賀結束後宴飲。


    宮中居住的張皇後、劉太妃等嬪妃,都參加了儀式。


    此時,距離天啟皇帝駕崩,已經七個多月。百日停樂的時間,也早就過去。宮中的氛圍逐漸恢複,漸漸又有了歡聲笑語。


    看著周皇後神色端莊地接受命婦朝賀,劉太妃笑著對張皇後道:


    “當時選她為信王妃,你還嫌她弱小。”


    “現在不長大了,還當上了皇後。”


    張皇後看著眼前情景,心中不知是什麽滋味。


    說實話,她在選擇周氏為信王妃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對方會成為皇後。


    更沒有想過周皇後會住進坤寧宮,取代她的地位。


    想到自己當皇後那些年,從未在坤寧宮接受命婦朝賀。張皇後的心中,也不由有些羨慕——


    當今皇帝對皇後,當真寵愛之極。


    想著自己的遭遇,張皇後歎了口氣,說道:


    “這些有什麽用!”


    “對咱們後宮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有子嗣。”


    “皇帝這些日子一直和皇後在一起,身邊也沒有其他人。”


    “以後其他妃子入宮,那就不好說了。”


    劉太妃聽聞此言,微微皺了皺眉。周皇後當年成為信王妃,她曾出言相助。現在她在宮中地位尊崇的最大依仗,可以說就是周皇後。


    想到皇帝和周皇後在宮中這麽多日子,一直都沒有子嗣的消息傳出。未來其他妃子入宮後,懷孕的幾率會更小。


    所以劉太妃已經想著,要不要找宮中誕下子嗣的嬪妃,讓她們教導周皇後。


    心中盤算著這件事,劉太妃絲毫不漏口風,說道:


    “陛下和娘娘年歲還小,現在還不著急。”


    “以陛下對娘娘的寵愛,將來娘娘定然會有子嗣。”


    “咱們大明的祖製,就是有嫡立嫡。”


    “這是太祖爺定下的,誰都不能違背。”


    話是如此,但是張皇後聽到後,卻是搖了搖頭。因為她記得自宣德皇帝以來,隻有正德皇帝是嫡子出身。就連英宗皇帝,也是在生下來後,才隨著母親封後獲得嫡子地位。


    可以說,大明皇帝出身嫡子的可能性非常低。這樣低的概率,讓她對周皇後誕下嫡子的可能實在不看好。甚至還有些擔心,周皇後以後的遭遇:


    『先帝當年待我不好嗎?』


    『無論客魏怎麽說,都沒有廢去我的皇後位置。最後還聽我的,傳位信王做皇帝。』


    『但是我的兒子被害,他卻不聞不問。』


    『他到底是什麽心,連兒子都不在意!』


    對於天啟皇帝,張皇後實在又愛又恨。愛他對自己的愛護,恨他寵信客魏——


    以至於天啟年間後宮混亂,不但自己的兒子沒保住,其他嬪妃的兒子,也沒有一個保下來。


    但凡有一個兒子活著,不管是不是她生的,她都能在皇子登極後名正言順地坐上太後位置。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在後宮成為尷尬人。


    可以說,要說這世上對魏忠賢和客氏最恨的,張皇後絕對排在最前列。


    朱由檢正是知道她的恨意、也知道是誰幫助自己做皇帝,所以在登極之後,毫不留情地處死客魏。甚至對動搖中宮的劉誌選和梁夢環,也都判了死罪。


    至於張皇後的父親張國紀,更是早已被恢複原官,回到京城居住。甚至按他的檢舉,又懲治了幾人。


    張皇後想到這些事,臉上也有了一絲笑意——


    不管有沒有成為太後,至少當今皇帝對她是尊重的。而不是像嘉靖皇帝那樣,對正德皇帝的母親和妻子都不客氣。


    看著周皇後接受命婦朝賀,那些官員的夫人一個一個致詞。張皇後、劉太妃等人,很快覺得乏味。


    但是再怎麽樣,也得堅持下去。皇後的第一次千秋節,不能失了禮儀。


    好不容易等儀式結束,周皇後的臉已經有些僵了,休息一會兒後,邀請張皇後和劉太妃等嬪妃去西苑,路上又悄悄對她們道:


    “我現在算是知道,為何以前的千秋節經常免朝賀了。”


    “這樣繁複的禮儀,可真是在受罪。”


    張皇後有過接受朝賀的經曆,笑著道:


    “接受一次朝賀也就罷了!”


    “以後妹妹也可以讓命婦免朝賀。”


    悄悄指點周皇後,應該如何應對這些事。


    旁邊的劉太妃等嬪妃,則是沒有說話。因為她們都沒有經曆過,不知道受朝賀的滋味。甚至有些人心裏還腹誹,恨不得代皇後受罪。


    周皇後和張皇後說笑一通,心裏對這次千秋節還是很滿意的。因為皇帝不但特意讓她在坤寧宮接受朝賀,還特意按她的喜好,在西苑布置宴席。


    這次宴會的事情,可以說是她一手操辦。而且她還聽說,皇帝為她準備了驚喜。


    這讓她非常期待,不知有什麽等著自己。


    李玉按皇帝的吩咐忙碌數日,為的就是今日。在看到後宮嬪妃和朝賀的命婦來到西苑後,立刻命人奏樂,讓唱戲的戲班子準備。


    今日演唱的戲劇早就定下了,是皇後喜歡的《西廂記》和《玉簪記》,各演幾出,由戲劇節的優勝者沉香班演唱。


    這個戲班,在京中頗為知名。尤其是前些日子舉辦戲劇節,在場的命婦多有前去聽戲的,對沉香班的演唱,悄悄進行評點:


    “今兒個唱得不錯,似乎比前幾日更有韻味。”


    “難道這些戲子,前幾日沒有賣力?”


    旁邊一個命婦聽到,抿嘴笑著說道:


    “沒賣力都拿了第一,賣力了又能如何?”


    “他們已經是京中第一了,沒有別的班子能和他們比!”


    說得很多人發出笑聲,氣氛漸漸活躍起來。


    有個出身蘇州的命婦道:


    “不是她們更賣力了,是有蘇州的人指點,像是吳縣那邊的,還刻意帶了些鄉音。”


    “吳縣和昆山挨著,那邊的昆曲唱法,比京城的聽著更加正宗。”


    有人聽著恍然,望了皇後一眼,悄悄道:


    “娘娘的祖籍是吳縣吧?”


    “這可真是用心。”


    能在京城看到家鄉的戲劇,想想就知道周皇後會有多高興。這些命婦對此,也是十分豔羨。


    不過有關皇後的話題,她們到底不敢亂說。在低聲討論了幾句後,就談到其他事情了。


    這些人在離開莊嚴的坤寧宮後,也漸漸脫離了肅穆的氛圍,享受這次宴飲——


    不管怎麽說,在皇宮中宴飲的機會都難得,尤其是她們有機會,登上近些日子名噪京城的瓊華島。


    就這樣說說笑笑中,一眾命婦在宮女的引領下,在西苑中遊覽。


    今日為了讓她們方便,朱由檢都沒有來西苑,甚至沒有進後宮,一直待在前殿。


    張皇後等後宮嬪妃對西苑早就看膩了,她們更多的是聽戲。就連周皇後,也期待皇帝的驚喜,什麽時候出現:


    『難道這些戲曲,就是所謂的驚喜?』


    『她們唱戲的時候,還用上了蘇州鄉音。』


    祖籍蘇州、熟悉昆曲的她,自然能聽出這些人的演唱,有些地方用上了家鄉口音。


    這是李玉的調教,因為李玉和周皇後一樣,都是蘇州吳縣人。隻是周皇後幼年就隨父親遷居大興,對家鄉的戲劇已經有些忘了。此時再次聽到,心中很是感慨。


    不管這是不是所謂的驚喜,皇帝能如此用心準備這次千秋節,她已經感到滿意了。


    不過朱由檢的準備,明顯不止這些。為了不讓轉移京城官民的注意力,也為了表示對周皇後的寵愛,不讓後宮生亂、不給新進宮的嬪妃挑戰皇後地位的機會。朱由檢認真舉辦這次千秋節,甚至不惜用上後世聽到的詞曲。


    沒過多久,《西廂記》的一出結束,忽然樂曲一變,一個伶人從幕後走出,唱道: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然後又有一個伶人走出,唱道: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一連兩首《卜算子·詠梅》,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第一首是陸遊的詞,第二首是誰的?”


    “我還從未聽過,你們都聽過嗎?”


    眾人紛紛搖頭,都是表示不知。


    作為官員夫人,這些命婦多有出身大家族、甚至被稱為才女的。但是對第二首詞,卻說不出來自哪裏。


    惟有周皇後,此時已猜出來作詞的人是誰,歡喜得笑意都掩藏不住,在臉上展現出來。


    旁邊的後宮嬪妃,猜到事情真相的,對周皇後當真是掩飾不住羨慕,甚至有些嫉妒——


    皇帝可真是寵她,竟然作出了這樣可以傳世的詞!


    雖然以她們的水平,對這首詞的好壞說不清楚。但是皇帝作詞示愛這一點,已經足夠她們羨慕。


    甚至那些比較有才學的,對比兩首詞後,發現皇帝的《卜算子·詠梅》不但能和陸遊的並列,甚至在意境上更勝一籌。這更讓她們羨慕,知道單憑這首詞,周皇後的名聲便能在後世傳下去。


    隨著這些人的討論,那些命婦也漸漸知道了,這首詞是皇帝為皇後作的。一時間,恭賀聲不絕於耳。皇後比先前接受朝賀時,還要更加歡喜。


    這還不止,在兩首詞唱完後,還有太監出來,報幕道:


    “先前那首詞是陛下為娘娘所作,賀娘娘千秋之喜。”


    “另有一段新編的《女狀元》,為娘娘和各位命婦賀!”


    一位頗有英氣的女旦,從戲台後走出,高唱道:


    “為展才學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


    “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禦街前。”


    “個個誇我潘安貌,原來紗帽罩啊罩嬋娟!”


    唱詞清晰,曲調歡快,讓人感到了不同於昆曲的風味。


    一眾聽過《女狀元》這部戲的,更是哈哈大笑,感覺很是有趣。


    很多人都覺得這段戲比徐渭的《女狀元》要好聽多了,甚至有些人聽了一遍,就幾乎能唱出來了。


    再想到這是皇帝編的,特意在皇後的千秋節上演唱,她們心裏麵對皇後,更是忍不住羨慕了:


    『陛下對皇後真寵愛啊!』


    『都能為她編戲!』


    戲劇這種東西,雖然有不少才子創作,甚至連之前的文壇盟主王世貞都寫過戲。


    但是在很多人看來,仍舊不登大雅之堂。皇帝為皇後特意寫一段戲,讓人們真的感受到了皇帝對皇後的寵愛——


    這是為了讓皇後高興,不惜紆尊降貴!


    可以說,此時此刻,周皇後得到了所有人的羨慕。


    甚至有很多命婦後悔,當初為何沒有讓女兒參加選妃。


    如果現在的皇後是她們的女兒或族人,她們家族在崇禎朝的地位,那就不用擔心了。


    有些人甚至覺得,皇帝對皇後寵愛太過,不是一件好事。


    可以說,今日這場宴會,讓很多人津津樂道,也認識到了當今皇後,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李玉在後台看著眾人的反應,心中既是高興,又感受到了壓力。


    高興的是自己沒辜負皇帝的期望,成功演唱了詞和戲。


    壓力也在於此,那就是皇帝讓他按這段唱詞的風格,新編一部《女狀元》。


    如果他編得不好,別說世人會罵他,就連他自己,也覺得說不過去——


    畢竟這可是皇帝編寫的,必然能在青史上記一筆的戲劇。他若出了差錯,連自己都不會寬恕自己。


    但是這種新穎的曲和調,他心中實在沒有頭緒。昆曲和這種戲之間,存在極大差別。


    一個唱段還好說,完整的戲劇如何編,他實在沒有頭緒。


    若非如此,也不會在這次千秋節,隻演唱這一段戲。(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