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責備韓爌、李起元的事情,在朝堂高層引起的波瀾很大。


    但是民間議論最多的,是同日發生的贈恤死事諸臣。


    因為黃宗羲等人鬧起來的聲勢,這件事在京中很受關注。即使報紙上的報導很少,卻捺不住文人士子關心。


    如今終於有了結果,在京中自然是引起熱議。


    朝廷追贈原任都察院左都禦史高攀龍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原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楊漣右都禦史;原任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左光鬥右副都禦史;原任吏部員外郎周順昌太常寺卿;原任吏科都給事中魏大中太常寺卿;原任山東道禦史黃尊素等俱太仆寺卿……各蔭子太學生。


    這麽豐厚的贈恤,讓大多數人感到滿意。認為這些被閹黨害死的東林君子,能在九泉瞑目。


    周順昌之子周茂蘭,便是其中一員。他這次上京不但為父親成功伸冤,還被寫入《清忠譜》,成為公認的忠臣孝子。


    如今周順昌被追贈太常寺卿,皇帝還給了三世誥命,允許建祠賜額。周茂蘭對這個結果已經心滿意足,打算回鄉操辦這些事,同時完成守製——


    他的父親周順昌是天啟六年六月十七日遇害的,按照守孝二十七個月的製度,還需要守製半年。


    作為世所公認的孝子,他要遵守古禮。


    李玉對於周茂蘭的離去,心中很是不舍。畢竟他能寄居在劉宗周府中,靠的是周茂蘭的關係。他賴以成名的《清忠譜》,也多虧了周茂蘭為父申冤的事跡。


    兩個年輕人,一路相互幫助、相互扶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周茂蘭對李玉的才華極為佩服,說道:


    “以李兄的才氣,不說進士會手到擒來,中個秀才絕對沒問題。”


    “可惜兄台出身……實在是可惜!”


    李玉以前也有些自怨自艾,但是自從前幾天被皇帝召見、幫助鍾鼓司做事後,他就再也沒有了這個念頭,灑然道:


    “不用替為兄可惜,周兄弟回鄉之後,一定要用心讀書。”


    “為兄還等著你當官任職,以後照顧一二呢!”


    說著他哈哈大笑,讓周茂蘭都有些驚訝,感覺他在前幾天被皇帝召見後,整個人都變了。


    隻是皇帝吩咐的事情是機密,他也不好打探。隻能按下不解,苦笑道:


    “我的才學自己知道,如果能中舉的話,登科應該沒問題。”


    “但是江南鄉試的難度李兄也知道,就連張溥那樣的才子,現在也沒中舉呢!”


    進士名額擴充,而且多了副榜出身。周茂蘭自忖自己若能成為舉人,登科的可能很大。但是江南鄉試的錄取名額雖是全國最多,但是相比南直隸眾多的讀書人,仍舊還是太少。他感覺以自己的學問,很難考取舉人。


    李玉也知道江南鄉試的難度,勸他道:


    “聖上恩蔭周兄弟為太學生,而且明確說了隻要能通過禮法數算考試便能任官,兄台何必還要考進士呢?”


    “隻需在太學用功幾年,通過考試也就能做官了。”


    “何必盯著科舉那條路,和貧寒士子爭機會。”


    周茂蘭聽了有些心動,但是想想父親的名聲,他若恩蔭入仕,可能有損父親的君子之名。所以他的心裏,仍舊有些猶豫。


    似乎是看出了他的為難,李玉道:


    “周兄是不是覺得恩蔭入仕名聲不好,所以有些不願?”


    “但是你這樣的想法,可是辜負聖恩。”


    “聖上看我寫的《清忠譜》時,多次稱讚周兄為忠臣孝子,當為官員之子表率。”


    “你若不在朝廷效力,豈非枉顧聖意?”


    說著,他想起皇帝有讓自己從鍾鼓司抽調人員、組建皇家樂團的事情,說道:


    “周兄若擔心有人對你有非議,可以不在外朝任官。”


    “你如今深受皇恩,可以像為兄一樣,在內廷中任職。”


    “現在的內廷,可不比以前大多都是太監。聖上為了防止出現又一個魏忠賢,有意提拔一些勳貴忠臣之後,在內廷衙門任職。”


    “不瞞周兄,愚兄便已經打算,過些日子就去內廷任職。”


    “周兄若來的話,可以幫襯一二!”


    對此極為驚訝,周茂蘭萬萬沒有想到,李玉已經打算進內廷。想到內廷的那些太監,他坑坑巴巴地道:


    “李兄就不怕,那些閹……太監為難你嗎?”


    想到父親等人的慘死,周茂蘭既是痛恨,又有一些害怕。不願去內廷任職,不想和太監打交道。


    李玉心裏其實也有些怕,因為他這樣無法經常見到皇帝的人,很可能被太監進讒言,讓皇帝喪失信任。


    但是想想錦衣衛現在的地位,還有皇帝對禮樂的重視,他覺得這種可能性並不大,正色道:


    “正因為有些用心險惡的太監可能蠱惑聖上,所以我們更應該去內廷任職。”


    “正人君子如果不參與朝政,朝堂上就會被小人把持。”


    “周兄,當此重製禮樂之時,我們要勇擔重任啊!”


    周茂蘭心中的猶豫,終於被這一句話觸動。因為劉宗周負責重製禮樂,他這些日子也聽說了很多有關的事情。


    其中一條,就是說重製禮樂是對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


    這讓他認識到,重製禮樂推行後,所有人的權力和財富,都可能發生改變。


    自己若為了一點名聲就堅持放棄恩蔭,很可能周家的門第,難以維持下去。


    如果自己在朝廷當官、或者在內廷任職的話,情況就截然不同。他在權力和財富再分配時,會有很大的主動權。


    所以李玉的勸說,已經把他打動。


    不過作為周家長子,他要為整個周家考慮,不能隨意做決定。


    所以周茂蘭沒有在這方麵說下去,而是道:


    “李兄的《清忠譜》已經完成了,隻待公演之後,定然能被收入樂府中去。”


    “我會拜托先父的至交好友,一起推薦李兄入樂府。”


    “至於任職的事情,等我通過禮法數算考試再說。”


    李玉聞言大喜,知道周茂蘭已經心動,打算成為太學生、以後恩蔭入仕。


    所以他謝過周茂蘭的推薦後,又和對方約定,半年以後再聚。


    兩人依依惜別,李玉看著周茂蘭的背影,一股衝動油然而生,想要用樂曲抒發感情。隻是因為手頭沒有樂器,一時沒能完成。


    回去後正要把想到的樂曲寫下,卻在劉府門口看到了黃宗羲,又聽劉宗周大喝道:


    “回來!”


    “你還想鬧什麽?”


    “陛下如此處置,難道你還不滿?”


    黃宗羲聞言止步,沒有繼續邁步。但是他的心裏卻仍有些不服,認為皇帝的贈恤雖高,卻沒有完全處置害死父親的人。


    所以他轉過頭來,跪在老師麵前,泣涕道:


    “老師,你覺得陛下的處置公道嗎?”


    “為何許顯純那樣的惡人,仍舊沒被處死?”


    心中對皇帝的處置,仍有不服之意。


    劉宗周聞聽此言,不由歎了口氣。


    說實話,他對皇帝沒有把許顯純等人處死,也有一些不滿。


    但是想想許顯純的出身,他能體諒到皇帝的難處,說道:


    “八議之辟,議親議貴。”


    “許顯純是外戚,就算大理寺定了死罪,皇帝也能寬大。”


    “如果連他這樣的身份都要被處死,那麽田爾耕呢?崔應元呢?”


    “是不是都得處死,才能讓你滿意?”


    “這樣報複下去,什麽時候能結束?”


    “難道你要陛下把所有閹黨的臣子都殺了?”


    “讓天下人人自危?”


    想到黃宗羲這些日子的表現,還有他之前整日裏麵對爺爺黃曰中寫的“爾忘勾踐殺爾父乎”這八個字,劉宗周覺得自己這個弟子現在心裏充滿了仇恨,有違聖賢之道。


    所以他的心裏,現在更多的是自責。認為自己之前疏於教導,讓黃宗羲執著於仇恨。


    再想到自己之前勸皇帝懷仁義之心、行堯舜之道,他更加確定了,皇帝在這件事上沒有錯,錯的是黃宗羲太執著仇恨。


    如果按黃宗羲的想法,把許顯純等人殺了,那麽和他一樣罪名被殺掉的會很多,之前依附魏忠賢的臣子,必然人人自危。


    皇帝麵對這個局麵,可能收不住手,把很多人都殺掉。


    這對劉宗周來說,是更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所以他現在認為,皇帝對許顯純的處罰雖然有點輕,卻好過大開殺戒。


    尤其是想到皇帝之前按律處死楊鎬,就要同樣處死王化貞的事情。劉宗周更加覺得,不能讓皇帝開殺戒。


    所以他把黃宗羲喚到身前,語重心長地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你現在心中隻有仇恨,而忘記了忠恕。”


    “記住,要忠於陛下,而且要心懷仁恕。”


    “現在陛下恩蔭你為太學生,你在回鄉守孝後,半年後來京學習!”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是在天啟六年閏六月自盡。黃宗羲守孝結束的時間,大約也在半年後。


    在黃宗羲不願放棄仇恨,還在在京城鬧事的情況下,劉宗周派人把他送回老家。並且給黃曰中寫了一封信,讓他教導黃宗羲。


    安排完這件事情後,劉宗周又送走了左光明。這個人是左光鬥的弟弟,左光鬥得到贈恤後,他要告訴家裏人。


    鹿太公等人,因為這件事圓滿結束,此時也紛紛告辭。


    一時間,先前人聲鼎沸的劉府,頃刻間少了許多人。


    劉宗周看著他們離開的身影,又想到黃宗羲的事情,想到左光鬥和楊漣的東寧衛百戶贈恤,他忽然又想到一件事,寫了一封奏疏,讓人呈給皇帝。打算在黃宗羲放不下仇恨的情況下,讓皇帝派這些遇害的家屬去東寧衛,讓他們監督許顯純等人服刑。


    寫完奏疏之後,劉宗周聽到一陣樂聲,才發覺李玉沒有和他人走,仍舊還在自己家裏寄居。


    想到皇帝讓自己好好培養他,輔佐自己重製禮樂。劉宗周把李玉喚來,和顏悅色地道:


    “在京城還適應嗎?”


    “陛下上次召見,和你商量了什麽事?”


    對別人李玉可以說是機密,但是對劉宗周這個幾乎能知道一切機密的朝堂大臣,他就不能虛言搪塞了。猶豫了一下說道:


    “聖上讓我不要宣揚,說是給皇後娘娘一個驚喜。”


    “過幾日先生就知道了,是一段非常新穎的戲。”


    劉宗周聽他這麽說,啞然搖了搖頭,沒有追問下去。又想到李玉這些日子忙的事情,說道:


    “聽人說你要造鋼琴,有什麽需要幫助嗎?”


    “收集端清世子的著作和樂器,現在有沒有完成?”


    李玉之前確實需要幫助,但是在接受皇帝的命令組建皇家樂團後,這些他以前需要求助他人的事情,如今就不需要了。那些西洋教堂,甚至要給他送鋼琴。


    至於端清世子的著作和樂器,鍾鼓司早就在收集。所以李玉向劉宗周道:


    “現在還沒有麻煩先生的地方。”


    “但是聖上說新的樂器完成後,要請劉先生像編撰《禮經正義》一樣,編撰《樂經正義》。”


    “重製禮樂,要重新編撰禮經和樂經。”


    劉宗周聽得張大嘴巴,這才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皇帝讓他指導李玉是客氣的說法,真實的目的是讓他為李玉背書,推廣重新製定的大明樂。


    再想到京報上的文章,劉宗周知道皇帝對樂有他的一套看法。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化為經文。


    這讓他有些釋然,也有些誠惶誠恐,唯恐編撰不力,撐不起《樂經正義》名稱。


    作為失傳的經書,樂經太難注釋了:


    『樂經失傳這麽久,陛下讓我編撰《樂經正義》,實在太難為人了。』


    『但是如果《樂經正義》編的好,以後四書五經,就有可能變成六經了——』


    『這可是流芳百世的名聲啊!』


    樂經失傳這麽久,他不奢望自己能完全複現,但是隻要《樂經正義》編的好,不比其他五經的注釋差。劉宗周就敢說自己一定能成聖賢,名聲上不會弱於朱子。


    所以他的心中,對此十分重視。對李玉這個人才,也是非常看重——


    因為他對樂曲的理解,到底不如李玉這個創作戲劇的人。以後需要他的時候,可能還多著呢!(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