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由檢對大明的科研工作具體指導時,外麵的官員和士子,因為國人大會的事情已經鬧翻天。即使報紙上還沒有正式登出這件事,消息都沸沸揚揚。
甚至,還有人仿照報紙的報導,把朝會上發生的事情寫成文章。讓京城的士子傳抄,把事情廣為流傳。
“陛下要讓舉人集議,決定副榜的政策。”
“劉先生還把這件事情,和《周禮》的國人大會並論。”
得知這個消息,京城的舉子,頓時全都沸騰了。
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他們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這在他們的想象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誰都不會想到,皇帝會把他們的前程,交給他們集議。
“當今陛下,真的是聖君啊!”
“大明曆代皇帝,何曾對士子如此重視?”
回想當今皇帝的政策,無不對士人極為重視,這讓一些士子,如何不感慨萬分。
此時,所有人都能想到,一個士人的盛世,將要在皇帝手中開啟——
所謂的萬民集議,可不就是士人共議!
就連官員,雖然有些擔心以前的強勢地位受到沒官職的士子挑戰,卻因為他們出身士人,對皇帝讓渡權力給士人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反對。
甚至,有些人還隱約意識到,皇帝讓劉宗周主持的重製禮樂,遠不是表麵上那麽簡單:
所謂的國人大會,就是劉宗周重製禮樂以來,提出的第一個政策。
這件事對大明的影響,必然極為深遠!
所以,很多人開始搜集劉宗周的文章和言論,甚至上門拜訪,想要知道這個被人敬仰的儒學宗師,想要把大明帶到何方。
在這些紛紛擾擾中,三月四日,熹宗皇帝梓宮發引。朱由檢派大學士李國普、張瑞圖及駙馬侯伯等官護送,四日後葬於德陵。
朝廷忙於這件大事,報紙上也全是對天啟皇帝的緬懷。國人大會的事情,漸漸被壓了下來。
但是舉人集議,卻在三月十日會試進士科放榜時,正式在貢院舉行。
首次參與這種事情,用手中的選票,決定自己的命運。一眾參加的舉人,都是非常小心。
朱由檢也擔心出幺蛾子,把這次的集議,定為朝廷擬定幾個選項,讓舉人投票選擇。
例如進士科副榜的待遇,他就給出了按慣例以舉人身份授教職、或者允許參加恩科這兩個選項。
所有舉人,隻能從兩個選項中選擇。不按規則選擇的,選票予以作廢。
這些舉人,此時誰不知道磨勘法實行後,進士和非進士出身的磨勘期天差地別。所以雖然有些人想直接獲得教職當官,卻有更多人選擇參加恩科的機會。
可以說和朱由檢之前定的政策,沒有什麽改變。
然後就是明法科和明算科副榜,是否賜予出身的事情。
這個在舉人間的爭議就比較大了,沒有參加兩科的,大多表示反對。
就連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舉人,對是否讓兩科副榜賜予出身也有爭議:
這是因為朝廷之前對明經科和明書科副榜的規定,是授予出身後必須選官上任,否則就不要參加恩科,爭奪當官機會。
所以一些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試的舉人,擔心賜予出身後必須任職,他們不想要這個機會——
畢竟進士和非進士,磨勘期差距太大了。他們可不想萬一考上副榜,必須當官赴任。
朱由檢在前期進行調查時,了解過這種情況。為了鼓勵舉子學習法律數算,也為了增加兩科出身的官員,他對這兩科非常寬鬆,以不是恩科為名,不強製兩科副榜任職。名列兩科副榜的,允許不選官就任,以後仍舊能參加考試,繼續去考進士。
其中目的,無外乎打消一些人的顧慮,讓他們支持明法科和明算科,授予兩科副榜出身。
在他的操作之下,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舉人、以及打算在未來參加這兩科的,都同意賜予兩科副榜出身,可以和明經科和明書科副榜一樣,擔任正九品官員。
以後明法科和明算科必然更受重視,精通法律數算的官員在官場上也會增多。
然後是最後一個議題:副榜出身的名額。
這是很多官員擔心官員膨脹,提出來的問題。
朱由檢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三個方案,一個是進士科:明法科和明算科:明經科和明書科的錄用比例,是1:1:1。
其中進士科都是進士,另外四科則包含進士和副榜出身。
以今年的科舉為例,就是進士科錄用四百人。明法科和明算科同樣錄用四百人,明經科和明書科也是錄用四百人,但四科是正式進士和副榜出身各半。
這個選項,被他放在最前。其餘兩個選項,則是對此微調。一項是提高明法科和明算科的錄用人數,一項是提高明經科和明書科的錄用人數。
眾多舉人投票時,大多舉棋不定。擅長法律數算的,自然傾向第二個選項。能夠參加恩科的,則是傾向第三個。
最終一番投票,還是第一個選項選擇的人最多。大部分舉人認為,人數相當最公平。
鴻臚寺官員計票後,宣布以後幾科的錄用比例,是1:1:1。
至此,舉人集議的事情,終於宣告結束。
一眾參加集議的舉人、見證這件事的官員和民眾,都覺得一個嶄新的時代,似乎就要到來。
“大開眼界!”
“真是大開眼界啊!”
“這就是天子與萬民共商國是嗎?”
“當今陛下,真是一位聖君!”
此時此刻,就連對皇帝的作為再有不滿的官員和民眾,都覺得當今皇帝的所作所為,稱得上是聖君:
古往今來,能夠如此重視民意的,能數出來幾位?
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為當今皇帝唱讚歌,稱頌這位明君。
就連以往萬眾矚目的會試放榜,這些人也渾不在意——
畢竟會試放榜,三年就有一次,哪比得上舉人集議,是在開創先例!
隻是,官員和民眾不怎麽在意,參加會試的舉人,卻是十分在意。
無論他們對之前的集議結果滿意或不滿意,在會試榜單出來後,他們都放下心思,去看登科名單。
不過今年的放榜,和往年有一些不同。那就是所有參加會試的舉人,如今都在貢院。再加上鴻臚寺官員也在,那些精通唱讚的鴻臚寺鳴讚,在放榜之後,開始大聲宣讀榜單。
還有一些差役,將印刷好的榜單,分發給各位舉子。
所有在場的舉人,都在第一時間,得知登科名單。
一時間,不斷有登科的舉人高聲驚叫,還有恭賀之聲,在貢院中響起。(本章完)
甚至,還有人仿照報紙的報導,把朝會上發生的事情寫成文章。讓京城的士子傳抄,把事情廣為流傳。
“陛下要讓舉人集議,決定副榜的政策。”
“劉先生還把這件事情,和《周禮》的國人大會並論。”
得知這個消息,京城的舉子,頓時全都沸騰了。
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他們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這在他們的想象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誰都不會想到,皇帝會把他們的前程,交給他們集議。
“當今陛下,真的是聖君啊!”
“大明曆代皇帝,何曾對士子如此重視?”
回想當今皇帝的政策,無不對士人極為重視,這讓一些士子,如何不感慨萬分。
此時,所有人都能想到,一個士人的盛世,將要在皇帝手中開啟——
所謂的萬民集議,可不就是士人共議!
就連官員,雖然有些擔心以前的強勢地位受到沒官職的士子挑戰,卻因為他們出身士人,對皇帝讓渡權力給士人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反對。
甚至,有些人還隱約意識到,皇帝讓劉宗周主持的重製禮樂,遠不是表麵上那麽簡單:
所謂的國人大會,就是劉宗周重製禮樂以來,提出的第一個政策。
這件事對大明的影響,必然極為深遠!
所以,很多人開始搜集劉宗周的文章和言論,甚至上門拜訪,想要知道這個被人敬仰的儒學宗師,想要把大明帶到何方。
在這些紛紛擾擾中,三月四日,熹宗皇帝梓宮發引。朱由檢派大學士李國普、張瑞圖及駙馬侯伯等官護送,四日後葬於德陵。
朝廷忙於這件大事,報紙上也全是對天啟皇帝的緬懷。國人大會的事情,漸漸被壓了下來。
但是舉人集議,卻在三月十日會試進士科放榜時,正式在貢院舉行。
首次參與這種事情,用手中的選票,決定自己的命運。一眾參加的舉人,都是非常小心。
朱由檢也擔心出幺蛾子,把這次的集議,定為朝廷擬定幾個選項,讓舉人投票選擇。
例如進士科副榜的待遇,他就給出了按慣例以舉人身份授教職、或者允許參加恩科這兩個選項。
所有舉人,隻能從兩個選項中選擇。不按規則選擇的,選票予以作廢。
這些舉人,此時誰不知道磨勘法實行後,進士和非進士出身的磨勘期天差地別。所以雖然有些人想直接獲得教職當官,卻有更多人選擇參加恩科的機會。
可以說和朱由檢之前定的政策,沒有什麽改變。
然後就是明法科和明算科副榜,是否賜予出身的事情。
這個在舉人間的爭議就比較大了,沒有參加兩科的,大多表示反對。
就連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舉人,對是否讓兩科副榜賜予出身也有爭議:
這是因為朝廷之前對明經科和明書科副榜的規定,是授予出身後必須選官上任,否則就不要參加恩科,爭奪當官機會。
所以一些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試的舉人,擔心賜予出身後必須任職,他們不想要這個機會——
畢竟進士和非進士,磨勘期差距太大了。他們可不想萬一考上副榜,必須當官赴任。
朱由檢在前期進行調查時,了解過這種情況。為了鼓勵舉子學習法律數算,也為了增加兩科出身的官員,他對這兩科非常寬鬆,以不是恩科為名,不強製兩科副榜任職。名列兩科副榜的,允許不選官就任,以後仍舊能參加考試,繼續去考進士。
其中目的,無外乎打消一些人的顧慮,讓他們支持明法科和明算科,授予兩科副榜出身。
在他的操作之下,參加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舉人、以及打算在未來參加這兩科的,都同意賜予兩科副榜出身,可以和明經科和明書科副榜一樣,擔任正九品官員。
以後明法科和明算科必然更受重視,精通法律數算的官員在官場上也會增多。
然後是最後一個議題:副榜出身的名額。
這是很多官員擔心官員膨脹,提出來的問題。
朱由檢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三個方案,一個是進士科:明法科和明算科:明經科和明書科的錄用比例,是1:1:1。
其中進士科都是進士,另外四科則包含進士和副榜出身。
以今年的科舉為例,就是進士科錄用四百人。明法科和明算科同樣錄用四百人,明經科和明書科也是錄用四百人,但四科是正式進士和副榜出身各半。
這個選項,被他放在最前。其餘兩個選項,則是對此微調。一項是提高明法科和明算科的錄用人數,一項是提高明經科和明書科的錄用人數。
眾多舉人投票時,大多舉棋不定。擅長法律數算的,自然傾向第二個選項。能夠參加恩科的,則是傾向第三個。
最終一番投票,還是第一個選項選擇的人最多。大部分舉人認為,人數相當最公平。
鴻臚寺官員計票後,宣布以後幾科的錄用比例,是1:1:1。
至此,舉人集議的事情,終於宣告結束。
一眾參加集議的舉人、見證這件事的官員和民眾,都覺得一個嶄新的時代,似乎就要到來。
“大開眼界!”
“真是大開眼界啊!”
“這就是天子與萬民共商國是嗎?”
“當今陛下,真是一位聖君!”
此時此刻,就連對皇帝的作為再有不滿的官員和民眾,都覺得當今皇帝的所作所為,稱得上是聖君:
古往今來,能夠如此重視民意的,能數出來幾位?
所以他們迫不及待地為當今皇帝唱讚歌,稱頌這位明君。
就連以往萬眾矚目的會試放榜,這些人也渾不在意——
畢竟會試放榜,三年就有一次,哪比得上舉人集議,是在開創先例!
隻是,官員和民眾不怎麽在意,參加會試的舉人,卻是十分在意。
無論他們對之前的集議結果滿意或不滿意,在會試榜單出來後,他們都放下心思,去看登科名單。
不過今年的放榜,和往年有一些不同。那就是所有參加會試的舉人,如今都在貢院。再加上鴻臚寺官員也在,那些精通唱讚的鴻臚寺鳴讚,在放榜之後,開始大聲宣讀榜單。
還有一些差役,將印刷好的榜單,分發給各位舉子。
所有在場的舉人,都在第一時間,得知登科名單。
一時間,不斷有登科的舉人高聲驚叫,還有恭賀之聲,在貢院中響起。(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