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洢的書信能被劉宗周特意呈上來,顯然不同尋常。朱由檢讀著書信,隻覺得字字泣血、裏麵飽含血淚。


    就連他這個皇帝都覺得太慘,更別說其他人了。朱由檢已經能想到,這封廣泛流傳的書信,在士子中會有什麽影響。


    尤其是魏學洢這個名字,讓他覺得有些熟悉。靠著強大的記憶回想一下,很快想到自己學過這個人寫的《核舟記》。


    從這篇文章來看,魏學洢顯然是個才子,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所以朱由檢看完之後,立刻詢問劉宗周道:


    “魏學洢人呢?”


    “為何沒見他伸冤?”


    劉宗周忍著悲痛,說道:


    “魏學洢扶柩回鄉,閹黨追贓不止,指示地方官府嚴加催逼。”


    “魏學洢借貸乞討,無力還清贓銀,又忿恨父親亡故,最終憂懼而死。”


    “其弟魏學濂,聽聞閹黨覆滅,已經剌血上書。臣聽在京的鄉人說,他不日就會進京。”


    朱由檢聽著這些,心裏很不是滋味。魏學濂到來之後,黃宗羲、周茂蘭、左光明這個伸冤的隊伍,顯然會繼續擴大。


    更讓他難受的是,魏學洢這個年紀輕輕就寫出《核舟記》的才子,竟然像他父親魏大中一樣,被閹黨迫害死了。


    如果自己在這件事上處理出錯,後世的《核舟記》注釋上,說不定都會提一句。


    而且麵對這種孝子的事跡都不表態,自己還如何收攏士心?


    『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如果我連這種孝子都不管,天下還有誰效忠我?』


    『這件事情的殺傷力,比《清忠譜》還要大啊!』


    《清忠譜》再怎麽說也隻是一部戲,而且還沒有排練出來公開演出,朱由檢有很多方法阻止。


    但是魏大中和魏學洢的事情,卻是早已發生的事實,而且傳遍天下。


    朱由檢如果在這件事上處理出錯,會極大地影響他的聲望,影響士人效忠。


    所以,他心中已經傾向於把阮大铖拋出去,再審一下這個人。


    不過難辦的地方在於,阮大铖是和很多人一同起複的。如果把他拋出去,其他和閹黨有牽連的臣子,可能會人人自危。


    東林黨也很可能擴大打擊麵,繼續追究他們。


    在已經決定求穩的現在,朱由檢不想因為這件事,讓朝堂再起風波。


    閹黨和東林黨的紛爭,他想要盡力壓下去。


    所以,朱由檢決定把這件事情拖後,說道:


    “魏大中、魏學洢忠臣孝子,應該予以表彰,議定贈官諡號。”


    “具體案情如何,請劉先生率調查總署查辦。”


    “現在正開經筵,暫且不談政事!”


    讓群臣再次討論禮樂方麵的內容,下令在京城擇地建立梨園,邀請天下知名戲班,進京演奏戲劇。


    這件事放在平常都不顯眼,更別說群臣在聽到劉宗周的上疏後,大多懷著心事。


    朱由檢見他們興趣缺缺,經筵也有些辦不下去,隻能總結了一下今日內容,結束這次經筵。


    此時,他已經感覺到,黃宗羲等人之前掀起的暗流,已經擺在明麵上。如何處理這件事,對自己是個考驗。


    所以經筵之後,朱由檢立刻吩咐錦衣衛,把所有的調查案卷都取出來。他要從頭到尾,把這件事情梳理一遍。


    這樣仔細一看,朱由檢還真有發現,那就是鹿善繼的父親鹿太公,還有孫奇逢、張果中這三個被稱為“範陽三烈士”的人,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魏忠賢誣陷六君子收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鬥各坐贓二萬,魏大中三千。左光鬥等人被下獄後,不但受盡折磨,家人也被追贓。


    孫奇逢作為左光鬥的舊友,對此看不下去,與鹿太公、張果中四處募款,籌集到了數千兩。甚至還派人去孫承宗那裏報信,這也是“清君側”傳言的由來。


    魏忠賢見事情鬧得太大,又有人要營救,就指示許顯純在獄中把人拷打死了。


    孫奇逢等三位烈士,到底沒救下他們。


    所以這次黃宗羲等人進京後,他們對這次伸冤,也是積極參與。


    有這三個離順天府很近、稱得上本地人的著名義士參與,也難怪能很快鼓噪起聲勢了。


    朱由檢看出了他們的作用後,已經有招攬這些人,讓他們當官的想法:


    『這種義士,應該予以表彰啊!』


    『可以賜三個元士,讓他們去當官任職。』


    對賞賜官職、升官任職這一套用得很熟練,朱由檢已經轉著念頭,想要把三個人調走。


    然後他再看遇害者家屬的情報,頓時不忍卒讀。


    楊漣、左光鬥等人的遇害,牽連到很多親屬。楊漣的兒子楊之才驚嚇而死,左光鬥的兄長左光霽被逼自殺、母親悲痛而卒,魏大中的兒子魏學洢被逮入獄中而死……都牽連到了家人。


    也難怪後來去逮捕高攀龍時,高攀龍直接自沉池塘而死,這不僅是不願在獄中受辱,也是不想牽連到家人。


    魏忠賢的手段,實在太酷烈了。難怪朱由檢承諾給東林黨人平反,這些遇害者家屬還不願善罷甘休。


    尤其讓朱由檢震動的,是看到黃尊素死後,他的母親痛哭至暈厥、父親黃曰中在牆壁上寫下“爾忘勾踐殺爾父乎”八個大字,讓黃宗羲日夜觀看。


    這才有了滿腔仇恨的黃宗羲,成為這次在京城掀起風波的主力。


    『這種仇恨,讓我怎麽解啊?』


    『吳尚默和他們相比,真的是溫和派!』


    此時此刻,朱由檢真的慶幸,吳尚默在年前上疏,自己也做出回應。


    如果不是有那些詔書表明態度,黃宗羲等人進京後,鬧起的風浪會更大。自己這個皇帝,都可能灰頭土臉。


    現在這件事情,隻是有些難辦。和黃宗羲等人有仇的許顯純等人已經流放了,而且經過廷鞫。這件事基本上已經是定案,很難會有改動。


    至於劉宗周參劾的阮大铖,隻要自己使點手段拋棄,也不會有什麽大問題。


    這個人在被推舉為鴻臚寺少卿後,也不知道是不是覺得安全了,一直沒有表態投靠皇帝。所以朱由檢對拋棄阮大铖,是沒有絲毫心理負擔的。


    唯一要顧慮的,就是不能讓阮大铖把其他人拖下水。要把他和之前起複的人切割,不能影響其他人。


    所以朱由檢想了一下,決定讓廉政總署出手,以貪汙受賄的罪名,先把阮大铖拿下,審理這個罪名。


    待到魏學濂進京伸冤後,再和魏大中的案子並案審理,追究個人責任。


    這樣明麵上就不是追查閹黨,不讓那些和閹黨有牽連的官員自危。


    定下這個計策後,朱由檢又囑咐負責報刊審查的錦衣衛,讓各個報紙對黃宗羲等人的事情慎重報道,在朝廷沒有定論前,不能隨意表態——


    這樣就能把黃宗羲等人的事情影響力壓下來,即使他們在京城某個地方鬧得很厲害,也很難傳到其它地方去。


    更別說如今朝堂上有很多大事,很多人也對之前對閹黨的處置感到滿意。他們對黃宗羲等人的事情,沒有那麽關注。更關心的是劉宗周的重製禮樂,還有錢謙益的恒產論等話題。


    所以次日的報紙上,頭條是劉宗周講禮樂,並且進獻了戲劇。魏大中、魏學洢的事情,根本沒有刊登。


    朱由檢還安排人在《京報》上發表文章,闡述樂的作用,把經筵當成了文藝座談會,指引大明的文藝創作方向,號召大明士子,往這個方向創作。


    在這篇文章中,樂被闡述出三大作用,第一就是作為聲音的總和,由感而發,用於抒發感情。


    第二是娛樂作用,通過表現喜怒哀樂給予觀眾喜悅、放鬆的感覺,讓世人放鬆疲憊的精神。並號召文藝作品,都要注重娛樂性。


    第三是教化作用,這是最高的要求,用於禮樂教化,幫助向大同之世邁進。這個作用並不對所有文藝作品強求,隻要不違反公序良俗,便是能允許發表的作品。


    但是被當成模範的作品,必然有教化屬性。朱由檢把劉宗周獻上的《清忠譜》,當做一個典型,讓評論員進行分析。


    把這部戲劇說成是李玉的情感抒發,並且弘揚忠孝觀念,有鮮明的教化作用。建議他加強娛樂性,寫一個圓滿的結局。不能寫得太沉重,很少有人看下去。隻有看到的人多了,才能更發揮作用。


    李玉看到之後,頓時深受啟發,把《清忠譜》的劇本又改了一下,減輕悲劇色彩。


    尤其是知道皇帝任命劉宗周調查此時,已經確定周順昌、周茂蘭的事情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李玉的心情更歡暢,文字也輕鬆起來。


    更讓他感到高興的,是皇帝許下承諾,把完善鋼琴的人冊封為大師,授予大庶長勳級。


    這讓擅長戲曲、對各種樂器都很了解的李玉,如何不歡欣鼓舞,覺得這件事情,就是自己的機會。他這個奴仆之子,有可能憑此翻身。


    所以他一邊改著稿子,一邊去有大鍵琴的地方觀看。想要看看這種樂器到底是什麽,讓皇帝如此注意。


    大鍵琴在京城很少,但並不是沒有。京城的教堂裏麵,就有利瑪竇留下的大鍵琴。


    在皇帝開出大庶長的賞格後,很多好奇的人,都來教堂觀看。


    李玉便是和他們一起,看到了所謂的大鍵琴:


    “60個鍵,60個音,這可比琴箏要多多了,難怪皇帝認為這種樂器有潛力。”


    “就是按十二平均律,都能有五個音區。”


    (大鍵琴又稱羽管鍵琴,有五組音區六十個鍵。這是雙鍵盤羽管鍵琴,第一層用於演奏,第二層用於移調,它的鍵盤黑白顏色和現代鋼琴相反)


    口中喃喃自語,李玉很快發現了大鍵琴的優點,尤其是對於十二平均律。


    這種能單人操作的樂器,遠遠比三十六支銅管,更適合十二平均律。


    所以,他已經打算讓人模仿,把這種樂器造出來,然後再按十二平均律,改造成完善的鋼琴。


    同時,他還要琢磨朱載堉留下的理論,保證造出來的鋼琴,能被皇帝認可。


    這其中不知要花多少功夫,也明顯需要很多錢財。李玉的積蓄並不多,負擔不起這些。所以他回去之後,對《清忠譜》的娛樂性更關注,覺得要靠這部戲吸引觀眾,賺取到足夠的錢財。


    有劉宗周呈獻給皇帝,還有《京報》的宣傳,《清忠譜》的知名度已經足夠。李玉要做的就是把它修改好,更吸引人一些。


    就這樣,在朱由檢的幹預下,這部留名青史的戲劇,開始發生改變。


    鹿太公、孫奇逢、張果中等人,也在朱由檢騰出空閑後進行召見。在稱讚了他們的義舉後,朱由檢道:


    “先前朕定下特賜元士出身這件事,說是要把元士身份授予國士。”


    “三位所作所為,都堪稱大明國士。”


    “溫卿以為,他們能不能被特賜國士?”


    溫體仁在旁陪同召見,當然要附和皇帝的意思,說道:


    “陛下說他們是國士,當然能特賜元士。”


    “這是陛下恩典,何須臣等置喙。”


    直接把事情的決定權,完全交給了皇帝。


    朱由檢對他的識趣很滿意,說道:


    “既然如此,就由你來擬旨,盡快轉交給內閣。”


    “從今以後,我大明就又多了三位國士了。”


    “不知三位卿家,想去哪裏任職?”


    能被特賜元士,鹿太公、孫奇逢、張果中都是很高興的。他們在魏忠賢擅權的時候敢做那些事,靠的是一腔義憤、而非是什麽回報。畢竟當時的情況,他們隨時麵臨著死亡,根本就沒想過以後會怎麽樣。


    如今得到超出預期的賞賜,三人都激動謝恩。鹿太公道:


    “老朽年紀大了,不求當什麽官。”


    “隻求能安享太平,安度晚年。”


    “願天下如陛下所說,邁入大同之世。”


    朱由檢聽了更是高興,笑著向他說道:


    “老人家也知道大同之世嗎?”


    鹿太公臉上笑出了褶子,回道:


    “京裏人都在說這個,老朽當然知道。”


    “可惜老朽年紀大了,不知有生之年,能不能見到大同之世。”


    為自己能見到聖主明君而歡喜,又歎息自己年老,無法見到盛世。(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