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產論》這篇文章,很快和錢謙益的其它文章一起,擺在了朱由檢的案頭上。
看到這篇文章後,朱由檢都不知道如何評價了:
『這個錢謙益,真不愧是姓錢!』
『這哪是什麽恒產論,明明是有產論,是為有產者張目的歪理。』
『非士人又無恒產的人在他的理論裏,還有什麽地位?』
在錢謙益的理論裏,除了有恒心的士人外,民可以分為兩種:
有恒產,有恒心;
無恒產,無恒心。
看似是孟子理論的闡發,其實卻是大謬。
恒心是人所常有之善心,有恒產的人,就一定有恒心嗎?
無恒產的人即使不是士人,難道就沒有恒心嗎?
然而錢謙益卻根本沒有考慮這種可能性,而是把恒產和恒心對應起來,認為有恒產就會有恒心,無恒產就會無恒心。
這種機械套用孟子言論的說法,等識字的人多了,一定會被人指出荒謬之處,一定會被抵製。
但是放在這時候,錢謙益的理論,卻能迷惑不少人。
因為現在識字發出聲音的,基本上都是士人,而士人在錢謙益的定義中,一定會有恒心。所以這些人不會反對錢謙益的理論。
有恒產的人見到這種理論,自然更喜歡了,他們會很樂意地包裝一下自己,用修橋鋪路這樣的事,說明自己有道德有恒心。
廣大的沒有恒產又不識字的人,則在無知無覺之中,被錢謙益打上了無恒心的標簽,認為他們“放僻邪侈,無不為已”,是不安定的因素。
等到他們以後識字了,心裏會怎麽想?
這種後患很大的理論,怎麽能得到朱由檢的認同?
所以錢謙益的《恒產論》一定要改,否則就不能讓他發表出去——
畢竟這篇文章已經被呈遞了上來,如果這樣發出去,一定會被人認為自己讚同文中理論。
朱由檢當然不能背這個鍋,以後被無恒產的人仇視。
『大同思想剛提出,錢謙益就積極響應,這種臣子應該鼓勵,不能挫傷他們。』
『而且錢謙益提出讓所有人有恒產、有恒心,邁入大同之世,是有進步意義的。』
『這篇文章應該改,然後再發出去。』
想到這裏,朱由檢就一陣慶幸。因為他想到了錢謙益不把這篇文章呈上來、直接發出去的後果。
那樣這篇文章很可能成為有產者的指導綱領,產生的影響極為惡劣。
所以朱由檢考慮之後,提筆寫上“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八個字,囑咐錢謙益加上批判有恒產無恒心之人的內容,並且要讚揚無恒產卻有恒心的民眾,認為這些人雖然在一些方麵不如士人,卻同樣很有道德,應該評選道德模範,傑出者褒揚為士。宮庭設立的公士爵位,可以授予他們。
加上這兩點後,《恒產論》這篇文章,就完善了許多。
但是在朱由檢看來仍舊不夠,因為錢謙益的理論核心是讓所有人有恒產、有恒心,邁入物質財富極大豐富、道德境界極大提高的大同之世。卻沒有提到按需分配,這樣很不應該。
所以他明確指出,大同之世的物質財富,應該是公有製。以便能實現按需分配,讓所有人得到自由而全麵的發展。
小康之世的產業,同樣也應該有公有製存在。而且和有產者的私產並行不悖,可以同時存在。
理論的依據,仍是源自孟子,是朱由檢前段時間提出井田製時了解的:
『《孟子》曰: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這是公產私產兼有、屬於混合所有製啊!』
把這段話加上去,讓錢謙益深入闡發。要讓人們接受朝廷經營產業,作為朝廷壟斷或入股某些產業、和有產者一起分享發展成果的依據。
同時在分配方式上,朱由檢提出在實現大同之世的按需分配前,小康之世可以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以勞動、技術、資金、土地、管理等生產要素,分享產業收益。
這些,他讓錢謙益去京報集團考察,把管理層、勞動者分紅的事情,進行理論總結。
林林總總寫了一大堆,朱由檢最後還提出了一件問題,那就是有恒產的人,如果一直積累下去,產業會越來越多。
如果那些富有的家族占得太多,其他人怎麽有恒產?
會不會出現掌控很多產業的超級有產者,阻礙人們向大同之世邁進?
對這樣的人,朝廷是不是應該征稅,把他們多餘的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征收,用於救濟他人?
這些內容,都被朱由檢批注了上去。讓錢謙益好好修改文章,用儒家的理念,把它們包裝一下。
錢謙益收到之後,頓時如獲至寶。他不怕皇帝批注的內容多,就怕皇帝不理會,不和他交流這些。
如今看來,皇帝還是願意和他交流的。隻是認為他的理念太過粗糙,裏麵有很多問題。
尤其是最後一段,皇帝提出的對超級有產者征稅,更是讓他驚出了一身冷汗,認識到自己提出的恒產論,不一定能讓很多人有恒產,還有可能造就出超級有產者,阻礙向大同之世邁進。
甚至,他還從這一點,隱隱想到了土地兼並和流民造反的關係。很可能是地主鄉紳占據了太多土地,讓越來越多的人沒有恒產、進而沒有恒心。
這個想法,讓錢謙益有些害怕。因為他認識到,這樣修改的《恒產論》,和自己初心相違背。
最初他寫《恒產論》,就是受孟子的“有恒產者有恒心”啟發,為自己擁有的財富辯解。認為自己這樣有恒產、並非安貧樂道的人,同樣很有恒心。
但是在看到皇帝的批注後,他卻發現自己辯解的理由,根本無法站住腳——
有恒產者有恒心是孟子說的不假,但是孟子可從來沒說過,恒產越多就會越有恒心。
甚至,那些超級有產者,會影響到其他人擁有恒產。他們對邁入大同之世,反而是一大阻力。
而以錢謙益的家產來說,他無疑是超級有產者——
他的家產,普通人一千年都掙不來。
所以按皇帝的說法,他其實是邁入大同之世的阻力。
這讓明白這一點的錢謙益,如何不感到崩潰?(本章完)
看到這篇文章後,朱由檢都不知道如何評價了:
『這個錢謙益,真不愧是姓錢!』
『這哪是什麽恒產論,明明是有產論,是為有產者張目的歪理。』
『非士人又無恒產的人在他的理論裏,還有什麽地位?』
在錢謙益的理論裏,除了有恒心的士人外,民可以分為兩種:
有恒產,有恒心;
無恒產,無恒心。
看似是孟子理論的闡發,其實卻是大謬。
恒心是人所常有之善心,有恒產的人,就一定有恒心嗎?
無恒產的人即使不是士人,難道就沒有恒心嗎?
然而錢謙益卻根本沒有考慮這種可能性,而是把恒產和恒心對應起來,認為有恒產就會有恒心,無恒產就會無恒心。
這種機械套用孟子言論的說法,等識字的人多了,一定會被人指出荒謬之處,一定會被抵製。
但是放在這時候,錢謙益的理論,卻能迷惑不少人。
因為現在識字發出聲音的,基本上都是士人,而士人在錢謙益的定義中,一定會有恒心。所以這些人不會反對錢謙益的理論。
有恒產的人見到這種理論,自然更喜歡了,他們會很樂意地包裝一下自己,用修橋鋪路這樣的事,說明自己有道德有恒心。
廣大的沒有恒產又不識字的人,則在無知無覺之中,被錢謙益打上了無恒心的標簽,認為他們“放僻邪侈,無不為已”,是不安定的因素。
等到他們以後識字了,心裏會怎麽想?
這種後患很大的理論,怎麽能得到朱由檢的認同?
所以錢謙益的《恒產論》一定要改,否則就不能讓他發表出去——
畢竟這篇文章已經被呈遞了上來,如果這樣發出去,一定會被人認為自己讚同文中理論。
朱由檢當然不能背這個鍋,以後被無恒產的人仇視。
『大同思想剛提出,錢謙益就積極響應,這種臣子應該鼓勵,不能挫傷他們。』
『而且錢謙益提出讓所有人有恒產、有恒心,邁入大同之世,是有進步意義的。』
『這篇文章應該改,然後再發出去。』
想到這裏,朱由檢就一陣慶幸。因為他想到了錢謙益不把這篇文章呈上來、直接發出去的後果。
那樣這篇文章很可能成為有產者的指導綱領,產生的影響極為惡劣。
所以朱由檢考慮之後,提筆寫上“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八個字,囑咐錢謙益加上批判有恒產無恒心之人的內容,並且要讚揚無恒產卻有恒心的民眾,認為這些人雖然在一些方麵不如士人,卻同樣很有道德,應該評選道德模範,傑出者褒揚為士。宮庭設立的公士爵位,可以授予他們。
加上這兩點後,《恒產論》這篇文章,就完善了許多。
但是在朱由檢看來仍舊不夠,因為錢謙益的理論核心是讓所有人有恒產、有恒心,邁入物質財富極大豐富、道德境界極大提高的大同之世。卻沒有提到按需分配,這樣很不應該。
所以他明確指出,大同之世的物質財富,應該是公有製。以便能實現按需分配,讓所有人得到自由而全麵的發展。
小康之世的產業,同樣也應該有公有製存在。而且和有產者的私產並行不悖,可以同時存在。
理論的依據,仍是源自孟子,是朱由檢前段時間提出井田製時了解的:
『《孟子》曰: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這是公產私產兼有、屬於混合所有製啊!』
把這段話加上去,讓錢謙益深入闡發。要讓人們接受朝廷經營產業,作為朝廷壟斷或入股某些產業、和有產者一起分享發展成果的依據。
同時在分配方式上,朱由檢提出在實現大同之世的按需分配前,小康之世可以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以勞動、技術、資金、土地、管理等生產要素,分享產業收益。
這些,他讓錢謙益去京報集團考察,把管理層、勞動者分紅的事情,進行理論總結。
林林總總寫了一大堆,朱由檢最後還提出了一件問題,那就是有恒產的人,如果一直積累下去,產業會越來越多。
如果那些富有的家族占得太多,其他人怎麽有恒產?
會不會出現掌控很多產業的超級有產者,阻礙人們向大同之世邁進?
對這樣的人,朝廷是不是應該征稅,把他們多餘的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征收,用於救濟他人?
這些內容,都被朱由檢批注了上去。讓錢謙益好好修改文章,用儒家的理念,把它們包裝一下。
錢謙益收到之後,頓時如獲至寶。他不怕皇帝批注的內容多,就怕皇帝不理會,不和他交流這些。
如今看來,皇帝還是願意和他交流的。隻是認為他的理念太過粗糙,裏麵有很多問題。
尤其是最後一段,皇帝提出的對超級有產者征稅,更是讓他驚出了一身冷汗,認識到自己提出的恒產論,不一定能讓很多人有恒產,還有可能造就出超級有產者,阻礙向大同之世邁進。
甚至,他還從這一點,隱隱想到了土地兼並和流民造反的關係。很可能是地主鄉紳占據了太多土地,讓越來越多的人沒有恒產、進而沒有恒心。
這個想法,讓錢謙益有些害怕。因為他認識到,這樣修改的《恒產論》,和自己初心相違背。
最初他寫《恒產論》,就是受孟子的“有恒產者有恒心”啟發,為自己擁有的財富辯解。認為自己這樣有恒產、並非安貧樂道的人,同樣很有恒心。
但是在看到皇帝的批注後,他卻發現自己辯解的理由,根本無法站住腳——
有恒產者有恒心是孟子說的不假,但是孟子可從來沒說過,恒產越多就會越有恒心。
甚至,那些超級有產者,會影響到其他人擁有恒產。他們對邁入大同之世,反而是一大阻力。
而以錢謙益的家產來說,他無疑是超級有產者——
他的家產,普通人一千年都掙不來。
所以按皇帝的說法,他其實是邁入大同之世的阻力。
這讓明白這一點的錢謙益,如何不感到崩潰?(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