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筵召對錄——崇禎元年第一次經筵紀實》”
“《高舉大同旗幟,建成小康之世》”
“《帝師劉宗周受命重製禮樂,編纂》”
……
看著這些報紙的文章,被皇帝勒令在家閉門思過的錢謙益,即使心中有了準備,卻仍是忍不住感到失落,為自己的境遇而歎息——
因為曾經的他,也是有希望獲得這個地位的,甚至非常接近。
司法考試改為禮法考試,就是他的提議。而且他還提出了“禮為法之本,法為禮之用”,作為禮法結合的宗旨。
按照這條道路走下去,他有可能成為禮法研究中心主任,為皇帝重製禮樂。
但是很顯然,皇帝對他並不怎麽信任,而是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剛剛進京的劉宗周。
從此以後,劉宗周就成了大明禮樂的主導者,他的學問也成了皇帝認可的治國大道,是整個朝廷都要踐行的治國方略。
這種眼睜睜地看著他人成為聖賢、自己卻隻差一步的感覺,讓錢謙益感覺抓心撓肝、心中難受之極。
以至於他混身提不起勁來,連正在寫的文章,都不想再寫下去。
甚至,他都產生了辭官回鄉的念頭,繼續當自己的文壇盟主,不在官場這個泥潭裏打混。
不過,想想自己的案子還沒了結,會不會定罪隻在皇帝的一念之間,他又不敢在這時寫辭呈,直接說自己不想幹——
如果觸怒了皇帝,那就不是丟官去職的事情了,而是有可能下獄、落個身敗名裂。
所以他隻能繼續幹下去,按皇帝的要求,繼續寫支持的文章。
隻是,他現在實在沒心情,手裏抓著報紙,翻來覆去地看。
這樣翻看下來,還真讓他看出了一點門道,察覺到皇帝和劉宗周之間,隱隱存在的不諧:
『禮運篇的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是陛下重新解釋的。』
『劉宗周更注重禮的運轉,而且把陛下所說的小康之世,解釋為成康之世。』
『陛下為了讓他重製禮樂,接受了這個說法。但是君臣之間,似乎存在差異。』
劉宗周的觀點是一以貫之的,就是重仁義、省刑罰。他把小康之世這個概念解釋為具體存在的成康之世,也是因為“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是他心中的理想治世。
皇帝對此是不是真的認同呢?表麵上似乎是,但在錢謙益看來,卻不見得。
當今皇帝對法律的重視似乎更勝禮樂,之前就設立明法科和司法考試,招收相關人才。
作為推動皇帝把司法考試改為禮法考試的人,錢謙益很清楚這一點。
他敢肯定,皇帝不認同劉宗周的省刑罰。之所以在經筵上認可,不過是避免分歧罷了。
這個分歧裏麵,似乎有他的機會:
『有分歧好啊!』
『沒有分歧陛下怎麽會用我呢?』
察覺到了自己的機會,錢謙益更仔細地翻看報紙,把上麵的文章翻來覆去地讀,看看能不能找到分歧點。皇帝真正的意圖,又隱藏在哪裏。
邸報上的《經筵召對錄》是紀實,錢謙益已經讀過幾遍,知道皇帝的隱藏意圖不在裏麵。在任命劉宗周重製禮樂的經筵上,皇帝不可能顯露這一點。
京報上評論員寫的《高舉大同旗幟,建成小康之世》,在錢謙益看來,更體現皇帝的意圖。
不過在這裏麵,他卻沒有看到有關法律的評論,反而察覺到相比《經筵召對錄》,裏麵多了幾段話。
主要是根據《史記·管晏列傳》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文中提出要豐衣足食、推行教化,以此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
在如何實現大同之世上,也在道德境界極大提高之外,提出了新的基本條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實現按需分配。
這樣人們就不會為了衣食而憂心,不必貨藏於己,能夠“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每個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實現自由而全麵的發展。
這些拓展的內容,是《經筵召對錄》所沒有的。錢謙益看到之後,頓時如獲至寶,覺得看到了機會。
雖然這個機會不是他之前看重的禮法,但是在他看來,卻要更加重要——
畢竟禮法研究中心現在是劉宗周主持,所有人在禮法取得的成就,都要被他分潤。
但是其它方麵的功勞,劉宗周就分潤不了了。尤其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上麵,劉宗周這個安貧樂道的人,見識遠不如他人。
所以錢謙益打算從這方麵著手,另開一門學問。
他相信,這門學問即使比不上劉宗周的重製禮樂,也必能成為顯學,得到皇帝推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君子喻以義,小人喻於利。”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讀著《論語》中孔子有關物質財富的言論,錢謙益雖然覺得很好,可以寫一篇義利方麵的文章,但是還有點不夠,和豐衣足食離得有點遠。
所以他又找出《孟子》,看孟子的言論: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
“苟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讀著這段話語,錢謙益心情激動,因為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打動皇帝的言論:
“管子的話,哪裏比得上孟子所說?”
“孟子的恒產恒心,才是治國的大道啊!”
“有恒產、有恒心,物質財富豐富、道德境界提高。”
“兩者合一,方能成為大同之民,邁入大同之世。”
“我錢謙益,是在踐行這個道理啊!”
再也不以自己家財豐厚、無法安貧樂道為恥,錢謙益提起毛筆,認真地寫了一篇文章:《恒產論》。(本章完)
“《高舉大同旗幟,建成小康之世》”
“《帝師劉宗周受命重製禮樂,編纂》”
……
看著這些報紙的文章,被皇帝勒令在家閉門思過的錢謙益,即使心中有了準備,卻仍是忍不住感到失落,為自己的境遇而歎息——
因為曾經的他,也是有希望獲得這個地位的,甚至非常接近。
司法考試改為禮法考試,就是他的提議。而且他還提出了“禮為法之本,法為禮之用”,作為禮法結合的宗旨。
按照這條道路走下去,他有可能成為禮法研究中心主任,為皇帝重製禮樂。
但是很顯然,皇帝對他並不怎麽信任,而是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剛剛進京的劉宗周。
從此以後,劉宗周就成了大明禮樂的主導者,他的學問也成了皇帝認可的治國大道,是整個朝廷都要踐行的治國方略。
這種眼睜睜地看著他人成為聖賢、自己卻隻差一步的感覺,讓錢謙益感覺抓心撓肝、心中難受之極。
以至於他混身提不起勁來,連正在寫的文章,都不想再寫下去。
甚至,他都產生了辭官回鄉的念頭,繼續當自己的文壇盟主,不在官場這個泥潭裏打混。
不過,想想自己的案子還沒了結,會不會定罪隻在皇帝的一念之間,他又不敢在這時寫辭呈,直接說自己不想幹——
如果觸怒了皇帝,那就不是丟官去職的事情了,而是有可能下獄、落個身敗名裂。
所以他隻能繼續幹下去,按皇帝的要求,繼續寫支持的文章。
隻是,他現在實在沒心情,手裏抓著報紙,翻來覆去地看。
這樣翻看下來,還真讓他看出了一點門道,察覺到皇帝和劉宗周之間,隱隱存在的不諧:
『禮運篇的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是陛下重新解釋的。』
『劉宗周更注重禮的運轉,而且把陛下所說的小康之世,解釋為成康之世。』
『陛下為了讓他重製禮樂,接受了這個說法。但是君臣之間,似乎存在差異。』
劉宗周的觀點是一以貫之的,就是重仁義、省刑罰。他把小康之世這個概念解釋為具體存在的成康之世,也是因為“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是他心中的理想治世。
皇帝對此是不是真的認同呢?表麵上似乎是,但在錢謙益看來,卻不見得。
當今皇帝對法律的重視似乎更勝禮樂,之前就設立明法科和司法考試,招收相關人才。
作為推動皇帝把司法考試改為禮法考試的人,錢謙益很清楚這一點。
他敢肯定,皇帝不認同劉宗周的省刑罰。之所以在經筵上認可,不過是避免分歧罷了。
這個分歧裏麵,似乎有他的機會:
『有分歧好啊!』
『沒有分歧陛下怎麽會用我呢?』
察覺到了自己的機會,錢謙益更仔細地翻看報紙,把上麵的文章翻來覆去地讀,看看能不能找到分歧點。皇帝真正的意圖,又隱藏在哪裏。
邸報上的《經筵召對錄》是紀實,錢謙益已經讀過幾遍,知道皇帝的隱藏意圖不在裏麵。在任命劉宗周重製禮樂的經筵上,皇帝不可能顯露這一點。
京報上評論員寫的《高舉大同旗幟,建成小康之世》,在錢謙益看來,更體現皇帝的意圖。
不過在這裏麵,他卻沒有看到有關法律的評論,反而察覺到相比《經筵召對錄》,裏麵多了幾段話。
主要是根據《史記·管晏列傳》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文中提出要豐衣足食、推行教化,以此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
在如何實現大同之世上,也在道德境界極大提高之外,提出了新的基本條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實現按需分配。
這樣人們就不會為了衣食而憂心,不必貨藏於己,能夠“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每個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實現自由而全麵的發展。
這些拓展的內容,是《經筵召對錄》所沒有的。錢謙益看到之後,頓時如獲至寶,覺得看到了機會。
雖然這個機會不是他之前看重的禮法,但是在他看來,卻要更加重要——
畢竟禮法研究中心現在是劉宗周主持,所有人在禮法取得的成就,都要被他分潤。
但是其它方麵的功勞,劉宗周就分潤不了了。尤其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上麵,劉宗周這個安貧樂道的人,見識遠不如他人。
所以錢謙益打算從這方麵著手,另開一門學問。
他相信,這門學問即使比不上劉宗周的重製禮樂,也必能成為顯學,得到皇帝推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君子喻以義,小人喻於利。”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讀著《論語》中孔子有關物質財富的言論,錢謙益雖然覺得很好,可以寫一篇義利方麵的文章,但是還有點不夠,和豐衣足食離得有點遠。
所以他又找出《孟子》,看孟子的言論:
“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
“苟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讀著這段話語,錢謙益心情激動,因為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打動皇帝的言論:
“管子的話,哪裏比得上孟子所說?”
“孟子的恒產恒心,才是治國的大道啊!”
“有恒產、有恒心,物質財富豐富、道德境界提高。”
“兩者合一,方能成為大同之民,邁入大同之世。”
“我錢謙益,是在踐行這個道理啊!”
再也不以自己家財豐厚、無法安貧樂道為恥,錢謙益提起毛筆,認真地寫了一篇文章:《恒產論》。(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