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元年,春正月,癸亥,朔。


    朱由檢禦皇極殿受廷臣及朝覲官、四方貢使賀,宣讀表文。


    年前決定的大計天下官吏,被朱由檢再次公布,被視為崇禎元年第一要事,提醒各位官員注意。


    正旦朝賀儀後,按照大明製度,朝廷放假五天——


    這是朱由檢想取銷正旦朝賀的原因,距離冬至朝賀、萬壽聖節朝賀實在是太近了,起不到多少作用不說,還影響過年休息。


    不如讓群臣在家裏過節,年後好好工作。


    但是正月朔日的意義,又讓他不敢擅動,隻能在這一天繼續舉行百官朝賀儀,然後繼續放假。


    這次正旦朝賀,同以往沒有多少區別。


    改變最大的,應該是被封為順禮王的林丹汗,正式遣使朝賀。


    孔貞運作為朝廷出使草原的使節,也終於回歸京城,獻上分封地圖。


    這件事讓朱由檢極為欣喜,視為自己登極之後,做出的兩大功績之一:


    草原封貢、鏟除閹黨,在朱由檢看來不分上下。甚至前者還更重要些,影響更為深遠。


    他的心中,已經綢繆著如何將草原徹底納入統治,結束中原王朝和草原的數千年紛爭,完成整個神州的大統一。


    這個統一,不是表麵上的,也不是接受封貢就結束的。要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麵,完全實現統一。


    允許孔貞運派遣孔家子弟去草原建立孔廟,就是這方麵的舉措之一。


    以後,他還會特意給關外、海外留出科舉名額,鼓勵參加科舉。


    要讓關外和海外的人向學,並且看到收益。


    這是長遠打算,近期的舉措,就是朱由檢在厘正祀典時,下令恢複被嘉靖皇帝罷除的元世祖祭祀。在帝王廟中繼續祭祀元世祖,以及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顏五個從祀功臣。


    草原上的使者看到這些之後,自是更加歸心。


    朝賀之後,他們不但按製度獻上了貢品,還帶來了禮物——


    草原上的美人。


    去年,朱由檢當初在招撫林丹汗時,承諾過迎娶他的女兒,大明皇室和黃金家族聯姻。


    林丹汗的女兒年齡還小,現在還不適合。朱由檢本以為這件事情會拖後,那時的影響也不大,他在擔任幾年皇帝後能夠輕易壓下去。


    卻不料林丹汗迫不及待地想當他的老丈人,從黃金家族的旁係選了一個美人,收為義女獻給朱由檢。


    這樣一來,他這個被封為順禮王的蒙古大汗,就成了大明皇帝的老丈人,在稱呼上不會吃虧。


    如今人都送來了,為了雙方關係,朱由檢也不能退回去,隻能先收下來。


    朝堂上很多老夫子,這下終於找到了理由,紛紛上疏勸諫。


    他們倒不是覺得皇帝納妃有什麽不妥,隻是認為大明皇帝不應該在隻有皇後的情況下,親近夷狄婦人。


    還有的認為皇帝沒有子嗣,應該多選些人。


    總之,這些人都很喜歡插手皇帝的家事,打著為皇帝好的名義,提出各種建議。


    對於這些,朱由檢理也不是、不理也不是,隻能裝作沒看到,正在放假休息。


    對於引發此事的美人,他沒有急著納入宮,而是以教導禮法的名義,安排她住在清華園。


    這個園子,是武清侯李家的產業,號稱“京師第一名園”。李家經營了幾十年,才有如今規模。


    在李家被朱由檢奪爵、發配去海外開拓後,他們這些年置辦的府邸和宅院被朱由檢以家廟的名義,直接收入內府。


    清華園自然也在其中,成為皇家產業。


    對於此園,朱由檢聞名已久。若非覺得京城還不安全、冬天也沒有什麽好看頭,他早就帶著皇後,一起去遊覽了——


    在皇宮一直悶著,他還有些不習慣。


    如今,這座被他視為皇家別苑的園子,便發揮了作用,安排沒進宮的嬪妃。


    園子裏麵,也被他安排改造了一座九蓮菩薩廟,以應家廟之說。


    李家一些不適合遷徙的族人,也被他安排在家廟裏。


    其餘人則因為年前離京的旨意,已經離開京城,暫時停留在天津。


    天津這個名字,是成祖皇帝定下的,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是京城東南方向的軍事要地。


    成祖皇帝在此設立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合稱天津三衛。


    後來因為經過大運河向京城轉運的漕糧、貨物,都要經過天津。天津逐漸從軍事重鎮,轉變為商業中心。


    弘治四年,朝廷在天津設立兵備道。萬曆年間倭陷朝鮮之後,朝廷為了出兵救援朝鮮,設立天津巡撫負責。


    到了遼東戰亂後,天津作為後勤基地,地位更重要了。如今的天津巡撫,主要就是負責為遼東督餉。


    朱由檢登極之後,對天津更是看重。先是在天津設立海軍衙門,又在天津設立海關,定為可以對外貿易的十個口岸之一。京城和海外的交流,都要經過這裏。


    也因為此,天津海關設立的消息傳出去,有些機敏的商人,已經前往天津。


    他們這次不是搶占臨近運河的商業要地,而是尋找和海外貿易的機會。


    李家在來到天津後,便發現了這件事情。在打聽到可以從天津這邊坐船南下福建後,他們開始謀劃,派一部分人走海路,先去打個前站。


    這樣李家其他人到了泉州後,就有地方落腳。不至於茫然無知,到時候手忙腳亂。


    懷著這個想法,他們找到了海軍提督俞谘皋,請他幫忙運人。


    別看李家是被趕出京城,到了地方之後,卻沒有人小覷他們——


    誰都不知道,皇帝是不是還記著這個親戚、以後會不會起複他們。


    在確定李家徹底敗落前,俞谘皋這樣的地方官員,根本不敢小覷他們。


    在聽到李家南下泉州是要前往東寧,傳播九蓮菩薩信仰後,俞谘皋心裏對他們更加注意——


    很明顯,隻要李家把這件事情辦好,他們就會重新獲得皇帝信任。恢複武清侯的爵位,也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俞谘皋很快就準備船隻,送李家打前站的人過去。


    同時,數艘從福建北上的船隻,也終於抵達天津,奉大明皇帝的命令,前往京城朝覲。(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