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的武道大會,被孫傳庭和袁樞當成招安大會,舉辦得轟轟烈烈。


    其它地方的武道大會,卻大多不溫不火。


    尤其是南直隸一帶,對朝廷要舉辦武道大會的事情根本沒有多少關注。這裏的人們談論更多的,是閹黨覆滅和科舉擴招。


    作為東林黨的大本營,南直隸是閹黨禍害的重災區。六君子中的左光鬥、顧大章,七君子中的高攀龍、周順昌、繆昌期、李應升、周宗建,都是南直隸人。


    這裏的人們見證了閹黨對東林君子的迫害,對閹黨的覆滅,大多拍手稱快。


    十二月中旬,魏忠賢身死的消息傳到蘇州。這裏的人們當即把魏忠賢的生祠推平,公開記念東林君子周順昌。


    同時把周順昌被逮捕時,因為暴動死難的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五人,合葬在魏忠賢生祠原址、城外虎丘山前麵山塘河大堤上,稱為“五人之墓”。


    蘇州有名的才子張溥,撰寫了《五人墓碑記》,紀念這件事情。


    周順昌的長子周茂蘭,更是向朝廷刺血上書,闡述父親的冤屈。


    製造這起冤案的前任應天巡撫毛一鷺,不等朝廷問罪的詔書傳來,便被嚇得生了一場大病,眼看就要病死。


    待到吳尚默上書,朱由檢撤銷蘇杭織造太監、為東林黨全麵平反的消息傳來。這裏的人們對朱由檢更加擁護,認為新皇帝明辨是非,稱得上是明君。


    尤其是科舉擴招的消息傳來後,這裏的士人,對朱由檢更是擁護了。


    “進士科至少取用四百人,新設明法科、明算科,每科取用百人。”


    “明年至少要取用六百士子,相當於平常兩倍。”


    “此為天子聖恩,爾等要用心應試!”


    蘇州文人的一次聚會上,天啟二年狀元、文徵明曾孫文震孟向一眾蘇州士子道。


    江南人文薈萃,很多人認為考取舉人的難度,甚至比考取進士更難點。


    但是總會有舉人考不上進士,甚至蹉跎多年。例如之前上書的吳尚默,就是一個例子。他在考取鄉試亞元後,又花了二十二年,才考上進士當官。


    如今皇帝要大肆擴招,這些多年不第的舉人,頓時迎來了機會。他們都有可能在這一科考取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官員。


    今日這次聚會,便是文震孟發起,邀請這些人與會。


    同時參加的,還有南直隸有名的文人。例如蘇州名士、被稱為婁東二張的張溥、張采,應社發起人楊廷樞;鬆江名士夏允彝、陳子龍、徐孚遠;以及常州名士馬世奇、揚州名士冒起宗、桐城名士方以智……這些人紛紛與會。


    不過在這次文會他,他們這些“名士”,看著那些舉人商討明年科舉、暢想明年登科,不由有些尷尬。


    尤其是張溥等人,成立應社的初衷,就是為了應試,相互在社裏學習五經。


    結果今年鄉試,張采考取了舉人,張溥、楊廷樞等人都未中舉。明年進士擴招,也和他們無關。


    今天,他們作為名士受邀參加聚會,在一眾舉人中間,著實有些尷尬。


    但是文震孟的麵子,他們又不能不給。尤其是張溥剛寫了《五人墓碑記》,稱讚文震孟和他的外甥姚希孟為“賢士大夫”,怎麽能不來參加聚會?


    隻能強顏歡笑作為陪襯,內心五味雜陳地看著那些不知名的老舉人,在聚會上高談闊論。


    張溥出身官宦門第,但他母親是婢妾,在家中多受屈辱。十五歲父亡之後,便奉母別居西郊,讀書極為刻苦。


    他所居的陋室,自稱為“七錄齋”,意思是讀過的書必手抄七次、然後焚毀。握筆的手指掌成繭,知道的人都很欽佩。


    也因為此,複社雖是楊廷樞發起,他卻逐步占據主導,深為應社諸兄弟信任。


    此時,張溥聽著那些舉人對明法科、明算科的見解,便向應社諸兄弟道:


    “《新唐書》雲: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前唐如此,前宋也是如此,皆以進士為尊。”


    “如今朝廷增設明法科、明算科,但是在我看來,還應以進士科為主。”


    “眾兄弟以為如何?”


    在場的應社諸人,對此紛紛讚同。他們成立應社的目的,便是學習五經。


    如今很多人連舉人都沒考上,哪有精力分心法律、數算。所以他們打算專心經義,不理其它學問。


    和這些人不同,桐城名士方以智,打算成立澤社,不但賦詩作文、研讀經史,還關心萬物之理,研究數學等學問。


    在院試屢受挫折,好不容易成為秀才的陳子龍,同樣對明法科、明算科產生了興趣。


    因為在他看來,這兩科的題目更客觀些,受考官個人想法影響更小。不會因為一些私人原因,屢次被人黜落。


    所以,他打算研讀經史的同時,研究這兩門學問。如果以後能在考取進士的同時考取明法科或明算科,按照朝廷的規定就是必入二甲。


    這讓他的心裏,對兩門考試很重視。


    可以說,因為明法科、明算科的設立,江南文人開始分化。以後張溥能否合並諸社成立複社,那就不好說了。


    這種變化,現在還不明顯。明法科、明算科現在還沒有深入鄉試,沒有通過鄉試的文人,大多對經義更重視些。明法科、明算科在他們眼裏,還有一些遙遠。


    而對一些人來說,就連鄉試也很遙遠,甚至都沒有參加科舉的機會。


    出身低微的李玉,便是一個例子。


    他的父親是大學士申時行府中的奴仆,因此受到抑製,不得參加科舉。


    雖然身負才學,卻無法改變地位。


    對於這個處境,李玉常常感覺到壓抑。直到他聽說馮夢龍、淩濛初因為戲劇文章,被召進京任職,還有可能被特賜元士出身,地位和進士等同。


    這讓他的心中,燃起了一團火焰,決定創作戲劇,謀求獲得賞識。


    首先創作的,就是取材自馮夢龍《醒世恒言》中《賣油郎獨占花魁》一篇的《占花魁》。


    但是這部戲劇,有原稿話本存在,不完全是原創。而且就內容來說,也有一些低俗、立意不是很高。


    李玉擔心這部戲無法獲得賞識,在觀看蘇州百姓為五人立墓後,他決定按事實創作一篇戲劇:《清忠譜》。


    所有情節“事俱按實”,完全按現實發生的事情創作。


    有著閹黨和東林黨之爭的大背景,他相信這部戲創作出來後,一定能轟動世人,被朝堂官員關注。


    所以,在蘇州搜集了很多材料後,李玉帶著文稿,隨周茂蘭一起進京,為周順昌伸冤。


    這個奴仆之子,也在積極求變。(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