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皇帝的回複,朝中官員更加確定了:
皇帝就是借厘正祀典的事情,讓朝堂上的官員站隊。
之前還猶豫的官員,頓時不再猶豫,同樣呈遞奏疏,表態支持此事。
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根本不在乎是否重建武廟,也不在乎皇帝以後是否親近佛道中人。
唯有那些對武將和佛道極為排斥的官員,才對這件事提出異議。認為祀典應該厘正,但是武廟不能重建,佛道的神仙也不能承認。
皇帝隻需要親近儒臣、明正道、行仁政即可,不必理會佛道妄說。
將這些人的名字記下,朱由檢還沒有決定如何處置他們。畢竟他最初沒有讓官員站隊的想法,如今的局麵是形勢自然演變,所以他想找個熟悉的人,幫自己出出主意。
在這件事上很積極的楊景辰,自然被朱由檢注意到。
在十二日上午又收到很多奏疏後,朱由檢在下午召見楊景辰,讓他去西苑談話。
接到這個旨意,楊景辰心中振奮。覺得自己真是把握住了機會,在皇帝心腹的基礎上,進一步成為謀主。
以前皇帝隻是給他下命令,很少征詢他的意見。如今像當初召見袁可立一樣在西苑談話,說明他在皇帝心中,地位得到提升。
如果他能抓住機會,讓皇帝刮目相看。就有可能受到皇帝重視,成為皇帝的謀主。
所以,在這個私下的談話中,楊景辰幾乎是盡展所學,把自己的能力,展現給當今皇帝。
對皇帝詢問如何處置那些反對的官員,楊景辰毫不猶豫地道:
“事已至此,他們必須要調離京城。”
“不管這些人在想什麽,都不適合在朝廷任官。”
微微點頭,朱由檢同樣這麽認為。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別管那些人是固執也好、是看不清形勢也罷,都代表他們不適合在朝堂上做決策,應該調到地方。
所以他當即道:
“審查閹黨的時候,對這些人著重懲罰。”
“如果有附逆行為,一律罷官或削籍。”
“沒有附逆行為的,就以不通祭祀為由把他們調到地方,平級或降低調遣。”
這是朱由檢一貫的態度,也是楊景辰等閹黨殘留人員在認為皇帝發出信號後,立刻上疏支持他的原因——
他們身上都有著附逆原罪,如果不聽皇帝的話,那就會被皇帝罷官,沒有人會保他們。
作為其中一員,楊景辰不好對這件事發表意見,而且他已經上岸,不想再趟進這個渾水裏。
所以他沒有對這個處置發表意見,而是出於我不好過你也不能好過的心理,開始給東林黨上眼藥,變著法兒地說道:
“魏逆禍亂天下,陛下撥亂反正,如今急於求治。”
“但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可火候混亂。”
“切不可操之過急,讓天下無所適從。”
這個道理朱由檢也知道,也是他這段時間停止調整、把朝堂穩定下來的原因。
建文皇帝當年亂改官製,對天下徒增幹擾,就是一個教訓。
必須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改動過快後,決定要穩下來,給臣民接受的時間。
所以朱由檢采納了楊景辰的諫言,點頭讓他繼續說。
楊景辰受到鼓勵,繼續道:
“朝堂上的官員,因為魏逆亂政,對陛下的急切多有體諒,也知道陛下那樣做的原因。”
“但是新起複的官員,就不見得都體諒陛下了。或許會有人跳出來,把陛下之前決定的事情推翻。”
這是朱由檢一直憂慮的,也是他做出調整前,和袁可立溝通,讓他做橋梁的原因。
如今聽楊景辰提起這件事,朱由檢當即認識到,楊景辰想出了辦法,能讓自己拿捏沒有附逆罪名的官員。所以他期待地道:
“楊卿有什麽辦法,能讓朝堂上定下的事情,不再掀起波折?”
楊景辰道:
“陛下之前做事,一直雷厲風行,很快便下決定。”
“但是厘正祀典的事情,臣以為應該慢下來。”
“要讓朝堂上的官員人人表態,上疏表明對厘正祀典的態度。”
“反對的人調到地方去,支持的人如果對陛下其它做法有異議。陛下可以讓他們負責厘正祀典,去地方調查當地祭祀。”
“如此一兩年後,之前定下的磨勘法、考成法、戒嚴法、廷推法等,自然能站穩腳跟,無人能夠撼動。”
好家夥!這是要用厘正祀典的事情,讓朝堂上的官員人人站隊。
如果有人反對,那就以不通祭祀調到地方。
如果有人支持厘正祀典,卻反對朱由檢定下的其它事情,那就把厘正祀典的事情交給他,讓他去地方奔波。
可以說,楊景辰這一招夠狠,能夠名正言順地把反對者趕走,無法在朝堂上搗亂。
而且因為這些人還在任官,隻是在地方奔波時勞累點。不會像之前閹黨打擊東林黨那樣,鬧得天怒人怨。朱由檢想起複的話,隨時能夠把他們調回來。
這種做法,很合朱由檢的胃口,所以他當即點頭,讓楊景辰操辦這件事。讓他要求那些喜歡對朝政發表意見的官員,此時必須站隊,表明對厘正祀典的態度。新起複的官員,同樣也要表態。以便他們在鬧事的時候,方便進行處置。
這個提議,解決了朱由檢之前的擔心,讓他對楊景辰大加誇讚,認為這個人有能力,能幫自己解決問題。
楊景辰感受到皇帝的喜悅,同樣也笑著道:
“其實很多官員生事,主要就是閑的。”
“他們若是一直有事做,根本沒心情思考朝堂上的大事,更別說給陛下上疏了。”
“陛下想要讓朝堂上穩定,最好讓他們都忙起來,給他們安排好事情。”
“這樣每天都有事做,就沒有那麽多意外了。”
這話說得在理,很讓朱由檢認同。就像後世的打工人,每天從早忙到晚,有多少人有閑心關注熱點大事?
官員同樣是這個道理,就得讓他們忙起來,閑著會生出事。
怎麽讓他們忙起來呢?當然是靠之前製定的考成法,楊景辰既然說出這些話,朱由檢當然就給他加擔子,下令道:
“考成法的事情,之前已交給吏部。”
“如今吏部房尚書年老體衰,平時參加會議都夠忙了,沒有多少精力做其他事。”
“董其昌同樣年老,而且還是日講官,要教朕練習書法。”
“所以吏部的事情,楊卿多擔著點。考成法的製定執行,由你幫房尚書操辦。”
這話說得楊景辰心中大喜,吏部的事情除了他負責的加銜推升外,主要就是考課磨勘。如今皇帝讓他負責考成法,意味著他在考課磨勘上也有很大發言權,可以說是把吏部的事情,都交給他去管。
如此一來,房壯麗離任之後,吏部尚書還會是其他人嗎?隻要不出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吏部尚書。
這讓他的心情,如何能夠不喜?
(本章完)
皇帝就是借厘正祀典的事情,讓朝堂上的官員站隊。
之前還猶豫的官員,頓時不再猶豫,同樣呈遞奏疏,表態支持此事。
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根本不在乎是否重建武廟,也不在乎皇帝以後是否親近佛道中人。
唯有那些對武將和佛道極為排斥的官員,才對這件事提出異議。認為祀典應該厘正,但是武廟不能重建,佛道的神仙也不能承認。
皇帝隻需要親近儒臣、明正道、行仁政即可,不必理會佛道妄說。
將這些人的名字記下,朱由檢還沒有決定如何處置他們。畢竟他最初沒有讓官員站隊的想法,如今的局麵是形勢自然演變,所以他想找個熟悉的人,幫自己出出主意。
在這件事上很積極的楊景辰,自然被朱由檢注意到。
在十二日上午又收到很多奏疏後,朱由檢在下午召見楊景辰,讓他去西苑談話。
接到這個旨意,楊景辰心中振奮。覺得自己真是把握住了機會,在皇帝心腹的基礎上,進一步成為謀主。
以前皇帝隻是給他下命令,很少征詢他的意見。如今像當初召見袁可立一樣在西苑談話,說明他在皇帝心中,地位得到提升。
如果他能抓住機會,讓皇帝刮目相看。就有可能受到皇帝重視,成為皇帝的謀主。
所以,在這個私下的談話中,楊景辰幾乎是盡展所學,把自己的能力,展現給當今皇帝。
對皇帝詢問如何處置那些反對的官員,楊景辰毫不猶豫地道:
“事已至此,他們必須要調離京城。”
“不管這些人在想什麽,都不適合在朝廷任官。”
微微點頭,朱由檢同樣這麽認為。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別管那些人是固執也好、是看不清形勢也罷,都代表他們不適合在朝堂上做決策,應該調到地方。
所以他當即道:
“審查閹黨的時候,對這些人著重懲罰。”
“如果有附逆行為,一律罷官或削籍。”
“沒有附逆行為的,就以不通祭祀為由把他們調到地方,平級或降低調遣。”
這是朱由檢一貫的態度,也是楊景辰等閹黨殘留人員在認為皇帝發出信號後,立刻上疏支持他的原因——
他們身上都有著附逆原罪,如果不聽皇帝的話,那就會被皇帝罷官,沒有人會保他們。
作為其中一員,楊景辰不好對這件事發表意見,而且他已經上岸,不想再趟進這個渾水裏。
所以他沒有對這個處置發表意見,而是出於我不好過你也不能好過的心理,開始給東林黨上眼藥,變著法兒地說道:
“魏逆禍亂天下,陛下撥亂反正,如今急於求治。”
“但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可火候混亂。”
“切不可操之過急,讓天下無所適從。”
這個道理朱由檢也知道,也是他這段時間停止調整、把朝堂穩定下來的原因。
建文皇帝當年亂改官製,對天下徒增幹擾,就是一個教訓。
必須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改動過快後,決定要穩下來,給臣民接受的時間。
所以朱由檢采納了楊景辰的諫言,點頭讓他繼續說。
楊景辰受到鼓勵,繼續道:
“朝堂上的官員,因為魏逆亂政,對陛下的急切多有體諒,也知道陛下那樣做的原因。”
“但是新起複的官員,就不見得都體諒陛下了。或許會有人跳出來,把陛下之前決定的事情推翻。”
這是朱由檢一直憂慮的,也是他做出調整前,和袁可立溝通,讓他做橋梁的原因。
如今聽楊景辰提起這件事,朱由檢當即認識到,楊景辰想出了辦法,能讓自己拿捏沒有附逆罪名的官員。所以他期待地道:
“楊卿有什麽辦法,能讓朝堂上定下的事情,不再掀起波折?”
楊景辰道:
“陛下之前做事,一直雷厲風行,很快便下決定。”
“但是厘正祀典的事情,臣以為應該慢下來。”
“要讓朝堂上的官員人人表態,上疏表明對厘正祀典的態度。”
“反對的人調到地方去,支持的人如果對陛下其它做法有異議。陛下可以讓他們負責厘正祀典,去地方調查當地祭祀。”
“如此一兩年後,之前定下的磨勘法、考成法、戒嚴法、廷推法等,自然能站穩腳跟,無人能夠撼動。”
好家夥!這是要用厘正祀典的事情,讓朝堂上的官員人人站隊。
如果有人反對,那就以不通祭祀調到地方。
如果有人支持厘正祀典,卻反對朱由檢定下的其它事情,那就把厘正祀典的事情交給他,讓他去地方奔波。
可以說,楊景辰這一招夠狠,能夠名正言順地把反對者趕走,無法在朝堂上搗亂。
而且因為這些人還在任官,隻是在地方奔波時勞累點。不會像之前閹黨打擊東林黨那樣,鬧得天怒人怨。朱由檢想起複的話,隨時能夠把他們調回來。
這種做法,很合朱由檢的胃口,所以他當即點頭,讓楊景辰操辦這件事。讓他要求那些喜歡對朝政發表意見的官員,此時必須站隊,表明對厘正祀典的態度。新起複的官員,同樣也要表態。以便他們在鬧事的時候,方便進行處置。
這個提議,解決了朱由檢之前的擔心,讓他對楊景辰大加誇讚,認為這個人有能力,能幫自己解決問題。
楊景辰感受到皇帝的喜悅,同樣也笑著道:
“其實很多官員生事,主要就是閑的。”
“他們若是一直有事做,根本沒心情思考朝堂上的大事,更別說給陛下上疏了。”
“陛下想要讓朝堂上穩定,最好讓他們都忙起來,給他們安排好事情。”
“這樣每天都有事做,就沒有那麽多意外了。”
這話說得在理,很讓朱由檢認同。就像後世的打工人,每天從早忙到晚,有多少人有閑心關注熱點大事?
官員同樣是這個道理,就得讓他們忙起來,閑著會生出事。
怎麽讓他們忙起來呢?當然是靠之前製定的考成法,楊景辰既然說出這些話,朱由檢當然就給他加擔子,下令道:
“考成法的事情,之前已交給吏部。”
“如今吏部房尚書年老體衰,平時參加會議都夠忙了,沒有多少精力做其他事。”
“董其昌同樣年老,而且還是日講官,要教朕練習書法。”
“所以吏部的事情,楊卿多擔著點。考成法的製定執行,由你幫房尚書操辦。”
這話說得楊景辰心中大喜,吏部的事情除了他負責的加銜推升外,主要就是考課磨勘。如今皇帝讓他負責考成法,意味著他在考課磨勘上也有很大發言權,可以說是把吏部的事情,都交給他去管。
如此一來,房壯麗離任之後,吏部尚書還會是其他人嗎?隻要不出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吏部尚書。
這讓他的心情,如何能夠不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