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朱由檢便發現有很多人上疏,支持厘正祀典。


    這讓他大為詫異,不明白為何有這麽多文官支持重建武廟,還找了這麽多理由。


    直到中午講讀的時候,董其昌委婉勸諫他不要向世宗嘉靖皇帝學習,應該學《貞觀政要》,他才明白了官員的腦回路——


    知道這些人把厘正祀典的事情,當成了崇禎朝的大禮議。所以紛紛站隊,表態支持自己。


    這讓朱由檢哭笑不得,認識到大明的文官真的被大禮議整怕了,把涉及禮法的事情,都當成了大禮議。


    別管他有沒有這個心思,現在都必須配合官員們演下去。否則支持的人得不到回報,下次就不會這麽熱心支持了。


    不動聲色,朱由檢回應董其昌道:


    “深冬風寒,不宜大動幹戈。”


    “現在隻舉行午講溫習經史,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


    “朕覺得這樣就很不錯,換課的事情明年再說。”


    “待到明年經筵的時候,再正式換課學習。”


    經筵有春秋兩季,春講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講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舉行。


    這不但是皇帝的學習活動,還是朝廷典禮的一部分,代表皇帝對學問的重視。


    文官還能通過經筵“正君心”,讓皇帝的思想和他們一致。並且用書中學問和禮儀道德,約束君王行為。


    那些被皇帝認可的講官,更是有可能被稱為帝師,在將來快速升遷。


    所以文官都很重視經筵,認為明君必須要開經筵,還要勤經筵,學習儒家學問。


    但是皇帝對經筵卻不怎麽喜歡,因為在經筵上,皇帝的身份是學生,相比平時作為君主,他們的地位是下降的——


    天地君親師,師生大義雖然排在君臣大義後麵,卻也不能無視。


    別管經筵上臣子對皇帝有多恭敬,皇帝在經筵上都會感覺不自在,因為他們要像一個學生那樣,接受老師教誨。對於這些老師,也不能像對待臣子隨便責罰。


    尤其是在遇到性格剛強的講官時,他們甚至有可能用《貞觀政要》等書中的明君行為,勸諫甚至指責皇帝。讓做下錯事的皇帝,在經筵上難堪。


    所以大明很多皇帝都不喜歡經筵,有的隻是不舉行,有的故意搞破壞。


    例如景泰皇帝,在舉行經筵的時候,經常讓太監擲金錢於地,任由講官拾取,號稱恩典。用這種胡鬧的行為,攪亂經筵儀式。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景泰年間沒有多少文官願意當講官。文官對景泰皇帝的認可度,一直也不是很高。沒多少人為他叫屈,讓他有個廟號。


    朱由檢知道這些,認識到自己若想當個明君,就必須要開經筵。否則天下間的非議會很多,甚至會傳出皇帝不學無術的風聲。


    所以他主動提起經筵,用這件事把換課的事情拖後。


    果然,聽到他提起經筵的事情,董其昌頓時不再勸諫——


    皇帝把換課的事情放到經筵上,說明重視經筵。這是一件好事,不應節外生枝。


    再說二月十二開經筵,距離現在隻有兩月。即使要讓皇帝學習《貞觀政要》,也不差這兩個月時間。


    馬上就要過年了,即使換課也講不了多少,還不如等到明年,在經筵上正式開講。


    用經筵把換課的事情拖延,朱由檢又拿著《帝鑒圖說》,說道:


    “你們覺得這本書淺顯,卻不知張先生對君王的期盼,盡在其中。”


    “這是張先生的一片苦心,不能視作兒戲。”


    “以後要記得提醒朕,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讀讀《帝鑒圖說》,以免忘記教誨。”


    又下旨道:


    “張居正等人編撰《帝鑒圖說》有功,讓內閣擬旨褒揚他們。”


    “另外,召集精通《大學》《尚書》《貞觀政要》等書籍的人才,朕要考察他們,選擇優秀者做講官。”


    對現有的幾位日講官不滿意,朱由檢覺得他們沒有什麽出彩的。輔助自己溫習功課還行,再深入能力就不夠了。


    這裏麵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孫承宗那樣,講課聽得皇帝“心開”。


    朱由檢不願這些人占著講官位置,所以想要在明年經筵時換講官,多招攬些人才——


    他以前是藩王,身邊沒有多少班底。唯一的老師劉漢儒能力也不算出色,所以打算通過經筵,選擇有能力的臣子親近。


    安排下這件事情,朱由檢讓翰林院組織官員進行這方麵的考核。又在董其昌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寫字。


    他的書法原本是學習歐陽詢,和董其昌的“顏骨趙姿”不是一路。現在則因為身體控製得力,在歐體楷書之外,又學習其它字體。董其昌作為書法大家,自然能加以指導。


    結束了今日的學習後,朱由檢賞賜了幾位講官。又詢問了一下董其昌在硬筆書法上的進展,讓他好好完善,以後教給自己。


    直到這時,他才靜下心來,思索厘正祀典的事情。


    如今這件事被朝堂上的官員當成站隊,已經有些脫離他的本意。他的厘正祀典做法是向嘉靖皇帝學習,卻沒有發動大禮議的意思。


    但是想想這種誤解對自己沒有危害,朱由檢決定放任,任由官員理解——


    正祀典是明君舉措,是被很多文官所認同的。這件事不可能像大禮議那樣,會讓很多文官反對。


    所以此事不會引起朝堂撕裂,反而能試探朝堂上官員的態度,看看有多少人支持自己。


    如果連重建武廟這種事都要反對,說明他們對朱由檢抬高武將地位不滿意,對以後的軍功封爵更不會接受,有可能激烈反對。


    這樣的官員,朱由檢當然要壓製,限製他們的影響力。


    所以不管最初的本意如何,厘正祀典之事,都被朱由檢和朝堂官員當成了站隊。用這種禮儀上的事情,讓朝堂上的官員表態。


    如此一來,朱由檢自然要考慮這件事對天下的影響。為了避免對佛道二教波及太嚴重,朱由檢又向太常寺下令,讓他們召集高僧、高道,讓各地僧道派出代表,組建佛教協會和道教協會。


    用這兩個協會,把厘正神仙體係的事情,和朝廷厘正祀典隔離開。讓兩教先在內部協商,定下各自的神仙體係。再由朝廷決斷,確定國祀神係和佛道神係。


    想清楚了這些,朱由檢又對支持自己的奏疏一一回複。對言之有物、寫得非常好的奏疏,更是不吝誇讚。讓這些支持者看到,自己知道了他們的心意,以後隻要好好幹,就不會虧待他們。


    尤其是寫得最好的楊景辰,更是被朱由檢追敘這段時間的功勞,加銜由正三品承政使提升為從二品承政大臣,在成為議政大臣和尚書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


    《明史》列傳第四十:


    (儀銘景泰元年)明年兼經筵官。帝每臨講幄,輒命中官擲金錢於地,任講官遍拾之,號“恩典”。


    文臣與者,內閣高穀等外,惟銘與俞山、俞綱、蕭鎡、趙琬數人而已。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