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董其昌沉迷於硬筆書法之中,袁可立提醒他道:
“你是陛下的日講官,不能隻教陛下寫字。”
“現在陛下都在學習什麽?有沒有《貞觀政要》?”
唐太宗李世民是曆代推崇的明君,《貞觀政要》也一直是大明皇帝和太子的教材,由文官講授給皇帝。
當今皇帝是由藩王繼位,沒有經曆過太子的學習。袁可立認為應該補上這一課,讓皇帝好好向唐太宗學習,免得他向嘉靖皇帝亂學,在禮儀上麵搞事情。
董其昌還真沒有注意這件事,他主要是教皇帝習字。聽到袁可立的詢問,仔細想了一下,說道:
“陛下一直在學《大學》《尚書》和《帝鑒圖說》,還沒有開始學《貞觀政要》。”
“我和幾位日講官交流,他們打算在《帝鑒圖說》講完後,向陛下講授《通鑒》。”
《通鑒》就是《資治通鑒》和相關的一係列圖書,例如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孝宗弘治皇帝命李東陽等人編撰的《曆代通鑒纂要》等。
和《尚書》《春秋》《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書一樣,是大明皇帝和太子的教材。
至於《帝鑒圖說》,是張居正親自指導講官編撰的,裏麵有上篇81、下篇36、一共117則事例,用以教導當時年幼的萬曆皇帝。
袁可立聽到皇帝現在還在學這個,頓時啞然失笑,說道:
“《帝鑒圖說》有什麽好學的,陛下這麽大了,幾天就能學完。”
“怎麽開講快兩月了,還在學習這個?”
“是陛下學得不用心,還是講官教得不用心?”
《帝鑒圖說》是張居正等人編撰的,當然符合文官對君王的要求。而且這本書圖文並茂,注解淺顯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帝王教材。
不妥的地方也在於此,它的內容太淺顯了,根本就是教小孩的,已經成年的皇帝不應該學太久。
(《帝鑒圖說》其四揭器求言,夏史紀:大禹懸鍾、鼓、磬、鐸、鞀,以待四方之士,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以義者,擊鍾;告以事者,振鐸;語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解】夏史上記:大禹既居帝位,恐自家於道有未明,義有未熟,或事務有不停當處,或有可憂而不知,或獄訟之未斷,四方遠近的人,無由得盡其言。於是將鍾、鼓、磬、鐸、鞀五樣樂器掛在外麵,告諭臣民……)
袁可立聽到皇帝學了近兩個月,還在學《帝鑒圖說》,頓時覺得不妥,認為該換教材:
“盡快把《帝鑒圖說》講完,向陛下講解《貞觀政要》。”
“當今陛下聰慧,要讓他向唐太宗那樣的明君學習為君之道,以免走上歧路。”
董其昌聽得有些納悶,不知道袁可立為何突然關心皇帝的教育問題,還特意讓自己建議皇帝學習《貞觀政要》。
詢問之後,才知道皇帝打算在祭祀上搞事情,學習嘉靖皇帝掀起的大禮議,讓朝堂官員站隊。
這種事情,是經曆過國本之爭的文官都不願意看到的。當年嘉靖皇帝掀起大禮議,逼迫官員站隊,選拔出支持皇帝的臣子,進而掌握權力。
萬曆皇帝也有學有樣,搞出個國本之爭。想要讓群臣站隊,支持他和福王。
結果文官都學聰明了,根本就不上當。沒有人理會什麽福王,大部分都支持皇長子當太子。
當今皇帝又撿起這個故智,文官更不以為然,根本不想理會。
對於文官尤其是進士來說,他們大多想的是安安穩穩當官,根本不想每隔幾十年站一次隊,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賭上去——
別說大明的這些文官了,就是清朝的奴才官員,在經曆過九龍奪嫡後,後續參與奪嫡的熱情也直線下降,根本沒多少官員願意參與。
所以九龍奪嫡之後,清朝的奪嫡烈度直線下降。所謂的秘密立儲幾乎隻存在個形式,實際還是按嫡長製。
大明的臣子雖然沒有經曆過九龍奪嫡,但他們經曆過大禮議。在被嘉靖皇帝教訓後,麵對萬曆皇帝想要在繼承禮法上搞事情,他們毫不猶豫地頂回去——
幾乎所有臣子都明確支持皇長子,他們不想每次立太子都站隊、任由皇帝玩弄。
所以,在聽到袁可立說起這件事情後,董其昌和他的想法一樣,認為不能任由皇帝胡鬧、不能讓朝堂上的官員站隊。
但是現在的局麵是,朝堂上的官員主要是閹黨殘留人員,他們不敢激烈反對皇帝,免得皇帝在他們受到彈劾時,直接把他們趕出去。
東林黨也不可能放棄對他們的彈劾,免得這些人一直在朝堂占據高位,牢牢掌握朝局。
所以在皇帝發出站隊的信號後,閹黨殘留人員大概率支持皇帝。東林黨若不支持,就會失去皇帝寵信。
但是皇帝以厘正祀典的名義,重建武廟和整理神仙體係等行為,又讓東林黨很多文官看不慣,不願表態支持。
所以事情的症結就在這裏,也難怪袁可立頭疼,急著讓皇帝學習《貞觀政要》——
千萬不能讓當今皇帝學習嘉靖皇帝了,他們可不想再折騰。
對這件事情很重視,董其昌作為現在朝堂上官職最高的東林黨官員之一,當即向袁可立道:
“我會向其他日講官建議,盡快把《帝鑒圖說》講完,開講《貞觀政要》。”
“就是厘正祀典的事情,袁兄說說該怎麽辦?是支持還是反對?”
袁可立歎了口氣,說道:
“我們反對有什麽用?”
“黃立極等人一定會支持!”
“若是因此惡了陛下,讓陛下對閹黨餘孽更親近,那就更不好了。”
“所以我想讓你告誡一下在京的東林黨,即使不願支持,不發聲也就是了。”
“如果上疏,一定要支持皇帝!”
董其昌連連點頭,知道袁可立想維持朝局穩定。如果這件事閹黨餘孽都支持、東林黨的人都反對,那就是又一次政爭。剛剛被起複的東林黨,可能被皇帝打下去。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像袁可立說的那樣。即使不願支持,也絕對不能反對。這是皇帝在引誘群臣站隊,絕對不能在這件事上犯錯誤。
甚至,想到在大禮議中脫穎而出、被皇帝看重快速升遷的官員。董其昌覺得還要鼓勵支持厘正祀典的東林黨人一下,讓他們積極上疏,得到皇帝信任。
如果能取得厘正祀典的主導權,那對東林黨來說,是更好的事情。這樣就能匡正皇帝的錯誤,不讓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趁機取信皇帝。
《大明會典》
凡東宮講讀:
洪武初,置大本堂,令皇太子親王講學,設官授經。
後皇太子居文華殿,各官分班入直,並選秀才入充伴讀。
永樂二年,令春坊司經局官與翰林院官,日分二員講書。
以尚書、春秋、通鑒、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書,直述大義,輯成篇章,進呈禦覽,然後赴文華殿講說。
日講儀:
上禦文華穿殿,止用講讀官。
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衛侍儀執事等官。侍班講讀等官入見、行叩頭禮,東西分立。
先讀四書,次讀經,或讀史。每本讀十數遍後,講官先講四書,次講經,或講史。務在直說大義、明白易曉。講讀後,侍書官侍上習書畢,各官叩頭退。
文華殿賜茶【今不行】。
文華門賜酒飯。
午講儀:
隆慶六年定,每日早,閣臣及講官講畢,各退。上進暖合少憩,司禮監將各衙門章奏進上禦覽,閣臣等退西廂房伺候。
上有所谘問,即召至禦前,將本中事情、明白敷奏。覽本後,閣臣率領正字官恭侍上進字。畢,若上欲再進暖合少憩,閣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不進暖合,閣臣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
講通鑒節要【後通鑒講完、以貞觀政要進講】。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上還宮。
(本章完)
“你是陛下的日講官,不能隻教陛下寫字。”
“現在陛下都在學習什麽?有沒有《貞觀政要》?”
唐太宗李世民是曆代推崇的明君,《貞觀政要》也一直是大明皇帝和太子的教材,由文官講授給皇帝。
當今皇帝是由藩王繼位,沒有經曆過太子的學習。袁可立認為應該補上這一課,讓皇帝好好向唐太宗學習,免得他向嘉靖皇帝亂學,在禮儀上麵搞事情。
董其昌還真沒有注意這件事,他主要是教皇帝習字。聽到袁可立的詢問,仔細想了一下,說道:
“陛下一直在學《大學》《尚書》和《帝鑒圖說》,還沒有開始學《貞觀政要》。”
“我和幾位日講官交流,他們打算在《帝鑒圖說》講完後,向陛下講授《通鑒》。”
《通鑒》就是《資治通鑒》和相關的一係列圖書,例如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孝宗弘治皇帝命李東陽等人編撰的《曆代通鑒纂要》等。
和《尚書》《春秋》《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書一樣,是大明皇帝和太子的教材。
至於《帝鑒圖說》,是張居正親自指導講官編撰的,裏麵有上篇81、下篇36、一共117則事例,用以教導當時年幼的萬曆皇帝。
袁可立聽到皇帝現在還在學這個,頓時啞然失笑,說道:
“《帝鑒圖說》有什麽好學的,陛下這麽大了,幾天就能學完。”
“怎麽開講快兩月了,還在學習這個?”
“是陛下學得不用心,還是講官教得不用心?”
《帝鑒圖說》是張居正等人編撰的,當然符合文官對君王的要求。而且這本書圖文並茂,注解淺顯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帝王教材。
不妥的地方也在於此,它的內容太淺顯了,根本就是教小孩的,已經成年的皇帝不應該學太久。
(《帝鑒圖說》其四揭器求言,夏史紀:大禹懸鍾、鼓、磬、鐸、鞀,以待四方之士,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以義者,擊鍾;告以事者,振鐸;語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解】夏史上記:大禹既居帝位,恐自家於道有未明,義有未熟,或事務有不停當處,或有可憂而不知,或獄訟之未斷,四方遠近的人,無由得盡其言。於是將鍾、鼓、磬、鐸、鞀五樣樂器掛在外麵,告諭臣民……)
袁可立聽到皇帝學了近兩個月,還在學《帝鑒圖說》,頓時覺得不妥,認為該換教材:
“盡快把《帝鑒圖說》講完,向陛下講解《貞觀政要》。”
“當今陛下聰慧,要讓他向唐太宗那樣的明君學習為君之道,以免走上歧路。”
董其昌聽得有些納悶,不知道袁可立為何突然關心皇帝的教育問題,還特意讓自己建議皇帝學習《貞觀政要》。
詢問之後,才知道皇帝打算在祭祀上搞事情,學習嘉靖皇帝掀起的大禮議,讓朝堂官員站隊。
這種事情,是經曆過國本之爭的文官都不願意看到的。當年嘉靖皇帝掀起大禮議,逼迫官員站隊,選拔出支持皇帝的臣子,進而掌握權力。
萬曆皇帝也有學有樣,搞出個國本之爭。想要讓群臣站隊,支持他和福王。
結果文官都學聰明了,根本就不上當。沒有人理會什麽福王,大部分都支持皇長子當太子。
當今皇帝又撿起這個故智,文官更不以為然,根本不想理會。
對於文官尤其是進士來說,他們大多想的是安安穩穩當官,根本不想每隔幾十年站一次隊,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賭上去——
別說大明的這些文官了,就是清朝的奴才官員,在經曆過九龍奪嫡後,後續參與奪嫡的熱情也直線下降,根本沒多少官員願意參與。
所以九龍奪嫡之後,清朝的奪嫡烈度直線下降。所謂的秘密立儲幾乎隻存在個形式,實際還是按嫡長製。
大明的臣子雖然沒有經曆過九龍奪嫡,但他們經曆過大禮議。在被嘉靖皇帝教訓後,麵對萬曆皇帝想要在繼承禮法上搞事情,他們毫不猶豫地頂回去——
幾乎所有臣子都明確支持皇長子,他們不想每次立太子都站隊、任由皇帝玩弄。
所以,在聽到袁可立說起這件事情後,董其昌和他的想法一樣,認為不能任由皇帝胡鬧、不能讓朝堂上的官員站隊。
但是現在的局麵是,朝堂上的官員主要是閹黨殘留人員,他們不敢激烈反對皇帝,免得皇帝在他們受到彈劾時,直接把他們趕出去。
東林黨也不可能放棄對他們的彈劾,免得這些人一直在朝堂占據高位,牢牢掌握朝局。
所以在皇帝發出站隊的信號後,閹黨殘留人員大概率支持皇帝。東林黨若不支持,就會失去皇帝寵信。
但是皇帝以厘正祀典的名義,重建武廟和整理神仙體係等行為,又讓東林黨很多文官看不慣,不願表態支持。
所以事情的症結就在這裏,也難怪袁可立頭疼,急著讓皇帝學習《貞觀政要》——
千萬不能讓當今皇帝學習嘉靖皇帝了,他們可不想再折騰。
對這件事情很重視,董其昌作為現在朝堂上官職最高的東林黨官員之一,當即向袁可立道:
“我會向其他日講官建議,盡快把《帝鑒圖說》講完,開講《貞觀政要》。”
“就是厘正祀典的事情,袁兄說說該怎麽辦?是支持還是反對?”
袁可立歎了口氣,說道:
“我們反對有什麽用?”
“黃立極等人一定會支持!”
“若是因此惡了陛下,讓陛下對閹黨餘孽更親近,那就更不好了。”
“所以我想讓你告誡一下在京的東林黨,即使不願支持,不發聲也就是了。”
“如果上疏,一定要支持皇帝!”
董其昌連連點頭,知道袁可立想維持朝局穩定。如果這件事閹黨餘孽都支持、東林黨的人都反對,那就是又一次政爭。剛剛被起複的東林黨,可能被皇帝打下去。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像袁可立說的那樣。即使不願支持,也絕對不能反對。這是皇帝在引誘群臣站隊,絕對不能在這件事上犯錯誤。
甚至,想到在大禮議中脫穎而出、被皇帝看重快速升遷的官員。董其昌覺得還要鼓勵支持厘正祀典的東林黨人一下,讓他們積極上疏,得到皇帝信任。
如果能取得厘正祀典的主導權,那對東林黨來說,是更好的事情。這樣就能匡正皇帝的錯誤,不讓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趁機取信皇帝。
《大明會典》
凡東宮講讀:
洪武初,置大本堂,令皇太子親王講學,設官授經。
後皇太子居文華殿,各官分班入直,並選秀才入充伴讀。
永樂二年,令春坊司經局官與翰林院官,日分二員講書。
以尚書、春秋、通鑒、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書,直述大義,輯成篇章,進呈禦覽,然後赴文華殿講說。
日講儀:
上禦文華穿殿,止用講讀官。
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衛侍儀執事等官。侍班講讀等官入見、行叩頭禮,東西分立。
先讀四書,次讀經,或讀史。每本讀十數遍後,講官先講四書,次講經,或講史。務在直說大義、明白易曉。講讀後,侍書官侍上習書畢,各官叩頭退。
文華殿賜茶【今不行】。
文華門賜酒飯。
午講儀:
隆慶六年定,每日早,閣臣及講官講畢,各退。上進暖合少憩,司禮監將各衙門章奏進上禦覽,閣臣等退西廂房伺候。
上有所谘問,即召至禦前,將本中事情、明白敷奏。覽本後,閣臣率領正字官恭侍上進字。畢,若上欲再進暖合少憩,閣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若不進暖合,閣臣等即率講官再進午講。
講通鑒節要【後通鑒講完、以貞觀政要進講】。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上還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