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機構都有擴張權力的本能,朱由檢十分理解。
如果放在以前,太常寺加個少卿不是什麽大事,朱由檢隨口就能答應,然後在朝堂上通過。
但是在九寺調整完成後,朱由檢已經打算穩定一段時間,避免官員們覺得他朝令夕改,然後無所適從。
所以他對曹思誠的請求一口否決,拖延道:
“添設少卿是大事,不能輕易決定。”
“朕之前說過,可以由少卿、寺丞分管分署。”
“倪元璐是翰林出身、博學多才,就讓他署理寺丞的時候,分管翻譯總署。”
“要把各個翻譯館建立起來,確定需要翻譯的語言種類,以及對照詞典。”
“再研究下是否建立外國語學堂,或者在太學組建外國語學院,培養翻譯人才,引進各方典籍。”
這在朱由檢看來是大事,他想在西學東漸的現在,主動引進外國典籍,為大明的思想、文化注入新的生機。
同時,翻譯總署的事務,也能考驗倪元璐是否可用。這個人能力如何、是否聽話,都能在翻譯總署調整時考驗出來。
曹思誠雖然不知這些,但是在聽到皇帝有意建立外國語學堂、或者在太學組建外國語學院後,感覺到了皇帝的重視。
單獨的外國語學堂且不說,太學生是有資格直接做官的。尤其是大明對翻譯人才有特殊政策,譯字生有專門的通事職位。
所以在他看來,皇帝是打算像國初那樣,提高譯字生的地位。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說它不小是因為這是一條出仕的途徑,進士出身的文官,本能地壓製雜流,譯字生自然在其中。
說它不大是因為皇帝前段時間確定了磨勘法,明確進士的磨勘期為四年,非進士出身的文官磨勘期為六年。譯字生這種非進士出身的官員,已經不可能威脅進士。
所以曹思誠出於之前在吏部任職的本能,把這件事在腦海中轉了一下,很快便放下了。
因為他認識到,在皇帝確定磨勘法後,進士已經不需要一直警惕非進士出身的官員。皇帝即使要重用譯字生,也不會引起軒然大波。
反而是太常寺,如果能掌握選拔譯字生的權力,那就有了一點用人權。曹思誠在吏部任職多年,對此非常敏感,壯著膽子說道:
“陛下,四夷館最初隸屬翰林院,選國子監生習譯。”
“臣以為由翰林院官員分管翻譯總署極為恰當,可按舊製在太學組建外國語學院,教授譯字生員。”
“就是不知譯字生和各國通事,應該如何選拔?”
這個職權,以前是禮部主客司的。曹思誠是趁著禮部官員不在,提出這件事情。
朱由檢考慮到外語考核需要專業人才,想著後世的外語考試,說道:
“按你說的在太學設立外國語學院,譯字生從裏麵選。”
“翻譯總署確定外語水平等級,允許太學生和精通外語的人員參考,給通過者發放合格證書。”
“譯字生從合格人員中選拔,優秀者可授予四級到六級吏員,擔任通事職務。”
“你和倪元璐商量一下章程,遞個奏疏上來。”
曹思誠聞言大喜,知道太常寺算是掌握了這條選拔官員途徑。就是禮部主客司,以後在遇到外國使者時,說不定也要求助太常寺。
所以他非常積極地答應這件事,打算盡快讓倪元璐上任,做好這件事情。
翻譯總署的事情隻是雜事,朱由檢想起來了關注一下。他現在更關心的,是宗教上的事情。
向曹思誠提了一下九蓮觀音菩薩的事情,朱由檢道:
“九蓮菩薩的經文,曹卿和精通佛道典籍的翰林院官員、佛道兩教、還有李家商量一下,盡量修訂完善,重新印刷。”
“英華殿的太後禦容,朕也會請出來,繪製九蓮菩薩畫像。”
“這件事一定要辦好,不能出現岔子。”
“要讓天下人知道,朕對九蓮菩薩的敬重。”
“李家不修德行,所以朕打發他們去外地傳教,以贖先前罪過。”
這件事情說清楚,曹思誠總算明白了皇帝召見他的用意。
武清侯李家的事情,在京中早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各種說法都有。
如今看來,皇帝明顯還記著這門親戚,不願把事情做絕。敬重九蓮菩薩,顯出了這個態度。
心中羨慕李家的好運氣,又想著皇帝說的事情。曹思誠身為儒門士子,對佛道兩教自然不怎麽看得上。又因為現在是太常寺官員,出於本職勸諫道:
“陛下,佛道二教多有妄說,不宜過於親近。”
“宋臣李沆曾說: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昔年世宗嘉靖皇帝過求長生、為奸人所惑,陛下當引以為戒。”
朱由檢對這種勸諫還是能聽進去的,點頭認可道:
“曹卿所言極是,朕隻是聽從先賢教誨,敬鬼神而遠之。”
“九蓮菩薩是朕的曾祖母,自然需要敬重。朕尊敬菩薩,卻並無大興土木建祠之念。”
“這樣吧,九蓮菩薩的廟宇,就定在太後當年建造的慈壽寺。武清侯的宅院,作為朕的家廟。”
“其餘廟宇不用另外修建,各地觀音廟隻需供奉九蓮觀音菩薩畫像即可。”
“除了四海道場之外,無需塑造雕像。”
這樣建廟的花費就小了,改造的成本更低。能夠節省錢糧,更加方便傳教。
曹思誠聽到皇帝如此欣然納諫,心中極為激動。自從背上附逆罪名以來,他就想著洗刷這個名聲。如今皇帝聽他的勸諫遠離佛道、敬鬼神而遠之,傳出去就是他的功勞。士人少不得讚賞幾句,認為他有風骨。
所以他現在對皇帝是極為崇敬,終於認識到前人所說的“時逢聖主”,到底是什麽感受——
這樣的君王在朝,他也恨不得喊萬歲!
不過,很快曹思誠就感受到麵對聖主明君的壓力。
在從善如流、接受曹思誠的諫言後,朱由檢又說道:
“本朝祭祀的神靈有哪些?”
“九蓮觀音菩薩的祀典,應該如何確定?”
《論語》: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
(本章完)
如果放在以前,太常寺加個少卿不是什麽大事,朱由檢隨口就能答應,然後在朝堂上通過。
但是在九寺調整完成後,朱由檢已經打算穩定一段時間,避免官員們覺得他朝令夕改,然後無所適從。
所以他對曹思誠的請求一口否決,拖延道:
“添設少卿是大事,不能輕易決定。”
“朕之前說過,可以由少卿、寺丞分管分署。”
“倪元璐是翰林出身、博學多才,就讓他署理寺丞的時候,分管翻譯總署。”
“要把各個翻譯館建立起來,確定需要翻譯的語言種類,以及對照詞典。”
“再研究下是否建立外國語學堂,或者在太學組建外國語學院,培養翻譯人才,引進各方典籍。”
這在朱由檢看來是大事,他想在西學東漸的現在,主動引進外國典籍,為大明的思想、文化注入新的生機。
同時,翻譯總署的事務,也能考驗倪元璐是否可用。這個人能力如何、是否聽話,都能在翻譯總署調整時考驗出來。
曹思誠雖然不知這些,但是在聽到皇帝有意建立外國語學堂、或者在太學組建外國語學院後,感覺到了皇帝的重視。
單獨的外國語學堂且不說,太學生是有資格直接做官的。尤其是大明對翻譯人才有特殊政策,譯字生有專門的通事職位。
所以在他看來,皇帝是打算像國初那樣,提高譯字生的地位。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說它不小是因為這是一條出仕的途徑,進士出身的文官,本能地壓製雜流,譯字生自然在其中。
說它不大是因為皇帝前段時間確定了磨勘法,明確進士的磨勘期為四年,非進士出身的文官磨勘期為六年。譯字生這種非進士出身的官員,已經不可能威脅進士。
所以曹思誠出於之前在吏部任職的本能,把這件事在腦海中轉了一下,很快便放下了。
因為他認識到,在皇帝確定磨勘法後,進士已經不需要一直警惕非進士出身的官員。皇帝即使要重用譯字生,也不會引起軒然大波。
反而是太常寺,如果能掌握選拔譯字生的權力,那就有了一點用人權。曹思誠在吏部任職多年,對此非常敏感,壯著膽子說道:
“陛下,四夷館最初隸屬翰林院,選國子監生習譯。”
“臣以為由翰林院官員分管翻譯總署極為恰當,可按舊製在太學組建外國語學院,教授譯字生員。”
“就是不知譯字生和各國通事,應該如何選拔?”
這個職權,以前是禮部主客司的。曹思誠是趁著禮部官員不在,提出這件事情。
朱由檢考慮到外語考核需要專業人才,想著後世的外語考試,說道:
“按你說的在太學設立外國語學院,譯字生從裏麵選。”
“翻譯總署確定外語水平等級,允許太學生和精通外語的人員參考,給通過者發放合格證書。”
“譯字生從合格人員中選拔,優秀者可授予四級到六級吏員,擔任通事職務。”
“你和倪元璐商量一下章程,遞個奏疏上來。”
曹思誠聞言大喜,知道太常寺算是掌握了這條選拔官員途徑。就是禮部主客司,以後在遇到外國使者時,說不定也要求助太常寺。
所以他非常積極地答應這件事,打算盡快讓倪元璐上任,做好這件事情。
翻譯總署的事情隻是雜事,朱由檢想起來了關注一下。他現在更關心的,是宗教上的事情。
向曹思誠提了一下九蓮觀音菩薩的事情,朱由檢道:
“九蓮菩薩的經文,曹卿和精通佛道典籍的翰林院官員、佛道兩教、還有李家商量一下,盡量修訂完善,重新印刷。”
“英華殿的太後禦容,朕也會請出來,繪製九蓮菩薩畫像。”
“這件事一定要辦好,不能出現岔子。”
“要讓天下人知道,朕對九蓮菩薩的敬重。”
“李家不修德行,所以朕打發他們去外地傳教,以贖先前罪過。”
這件事情說清楚,曹思誠總算明白了皇帝召見他的用意。
武清侯李家的事情,在京中早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各種說法都有。
如今看來,皇帝明顯還記著這門親戚,不願把事情做絕。敬重九蓮菩薩,顯出了這個態度。
心中羨慕李家的好運氣,又想著皇帝說的事情。曹思誠身為儒門士子,對佛道兩教自然不怎麽看得上。又因為現在是太常寺官員,出於本職勸諫道:
“陛下,佛道二教多有妄說,不宜過於親近。”
“宋臣李沆曾說: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昔年世宗嘉靖皇帝過求長生、為奸人所惑,陛下當引以為戒。”
朱由檢對這種勸諫還是能聽進去的,點頭認可道:
“曹卿所言極是,朕隻是聽從先賢教誨,敬鬼神而遠之。”
“九蓮菩薩是朕的曾祖母,自然需要敬重。朕尊敬菩薩,卻並無大興土木建祠之念。”
“這樣吧,九蓮菩薩的廟宇,就定在太後當年建造的慈壽寺。武清侯的宅院,作為朕的家廟。”
“其餘廟宇不用另外修建,各地觀音廟隻需供奉九蓮觀音菩薩畫像即可。”
“除了四海道場之外,無需塑造雕像。”
這樣建廟的花費就小了,改造的成本更低。能夠節省錢糧,更加方便傳教。
曹思誠聽到皇帝如此欣然納諫,心中極為激動。自從背上附逆罪名以來,他就想著洗刷這個名聲。如今皇帝聽他的勸諫遠離佛道、敬鬼神而遠之,傳出去就是他的功勞。士人少不得讚賞幾句,認為他有風骨。
所以他現在對皇帝是極為崇敬,終於認識到前人所說的“時逢聖主”,到底是什麽感受——
這樣的君王在朝,他也恨不得喊萬歲!
不過,很快曹思誠就感受到麵對聖主明君的壓力。
在從善如流、接受曹思誠的諫言後,朱由檢又說道:
“本朝祭祀的神靈有哪些?”
“九蓮觀音菩薩的祀典,應該如何確定?”
《論語》: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