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八日,對朱由檢來說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生母孝純劉太後遷祔慶陵。
這是他這幾日一直在忙的事,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對於以儒家學說治國的大明來說,皇帝必須向天下展示孝心。
不過因為生母去世得早,朱由檢連她的樣子都記不清了。隻能讓畫師根據舅家和宮人的說法,為她繪製畫像。
這件事情,讓朱由檢有些傷感,也有些提不起興致。對朝堂上亂七八糟的事情,一時不太關心。
再加上九寺設立之後,他對朝廷機構的調整基本完成,下麵就是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所以朱由檢已經不打算有什麽大動作,打算把天啟七年安安穩穩地度過去。
不過,他想求穩,有些官員卻不想,又整出來一件事情,讓他很是煩心。
這件事還要從劉鐸案說起。
劉鐸因為“陰來國事非”、“彈射”、“逐臣”等文字,讓魏忠賢覺得是在諷刺他,前後被逮捕了兩次。
第一次被逮捕後,因為大明不以語言文字罪人,閹黨也找不出劉鐸其它罪過,最終無罪釋放。
但是被放出來後,劉鐸很快又被人誣告,又被逮了進去。
這次仍然無法給劉鐸定死罪,魏忠賢恨恨不已,也讓人看到了機會。
時任巡捕營參將張體乾、把總穀應選,抓捕到劉鐸進京活動的家人劉福,捏造出劉鐸獲釋後用巫術咒害魏忠賢的情節,迫使劉福照此供述,最終給劉鐸定了死罪。
朱由檢登極掀翻閹黨之後,下令重審劉鐸案。張體乾、穀應選這兩個捏造罪名的武將,自然被逮了進去。
整個過程,朱由檢根本沒有打算保他們,隻是讓大理寺審判。
但是文官疏中所言,讓他很是生氣:
“下罪弁張體乾於獄。”
“張體乾蒞殺劉鐸,乃以武夫辱戮四品文官,自關國體。”
“什麽叫罪弁?什麽叫武夫辱戮四品文官自關國體?”
“這是什麽理由?”
“把這些打回去重寫!”
對此實在生氣,朱由檢意識到一些文官根本沒有放下壓製武將的心思,還在變著法地打壓武將地位。
張體乾在劉鐸案上為魏忠賢立功後,被提拔為巡捕營提督,加銜從一品都督同知。
但是在文官看來,仍然是一介武夫,辱戮四品文官自關國體。
這讓朱由檢更加認識到,大明的武官地位真低,從一品都督同知、而且是有實權的巡捕營提督,在文官看來都遠遠不如正四品知府。其他不如這個職位的武將,自然更不用提。
王體乾在旁看著,趁機上前說道:
“陛下,要不要把張體乾和穀應選保下來,一並發去東寧衛?”
朱由檢驚訝地看著他,實在沒想到王體乾有這個心思。
這時,劉若愚在一旁提醒道:
“穀應選是王掌印的侄婿,請陛下看在王掌印的功勞上,對他稍加寬釋。”
王體乾聽到這句話,眼角瞥向劉若愚。他知道這句話一出,穀應選算是完了。
他這個司禮監掌印對皇帝有什麽功勞,不過是皇帝為了穩定局麵,留用的閹黨而已。
本來還想趁著皇帝對文官生氣,把穀應選給保下來。如今被劉若愚點出其中關節後,這件事自然是失敗了。
果然,朱由檢絲毫沒有顧忌王體乾所謂的功勞,說道:
“張體乾和穀應選身上有人命,而且是為了私心主動附逆。”
“他們主觀附逆傾向嚴重,應該定為逆案主犯。”
“讓大理寺好好審判,不要寫這種亂七八糟的文字。”
“王掌印,你的親戚要管一下,不要鬧出人命。”
“朕在此告誡所有人,命案必須追究。”
王體乾連連應是,又主動請罪。說是自己沒管好親戚,做出這樣的事。該怎樣懲罰就怎樣懲罰,他絕不會過問。
對此事還是放過了,朱由檢沒有苛責。他不覺得穀應選的作為是受王體乾指示,否則穀應選就不會去找張體乾合謀,而是直接找王體乾。以王體乾和魏忠賢的關係,穀應選的受益會更大。
當然,也有可能是王體乾想當不粘鍋,故意讓穀應選去找張體乾。
其中的可能太多,朱由檢不想牽連太廣,所以沒有深究。
眼看天啟七年就要過去了,怎麽也要把王體乾留用到明年,顯示對天啟皇帝遺言的尊重。
當初天啟皇帝說“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如今魏忠賢已經被他除掉了,王體乾總得留著,顯得天啟皇帝不是那麽昏暗,自己也沒有完全推翻他的政策。
出於這個考慮,王體乾險險過關,沒有被穀應選的事情牽連。
從皇帝這裏離開後,王體乾皮笑肉不笑地看著劉若愚,說道:
“劉公是怎麽知道穀應選的事情的?”
“是從高公那裏嗎?”
劉若愚是高時明一係,這是王體乾早就知道的。
所以在他看來,劉若愚今日的突然襲擊,很可能是高時明指使。
高時明這個司禮監秉筆兼禦馬監掌印,或許盯上了他的司禮監掌印位子,想成為內廷第一人。
劉若愚當然不會承認,向王體乾賠笑道:
“王掌印和穀應選的關係,宮中誰人不知。”
“我在李永貞那裏的時候,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了。”
“可惜,沒能幫王掌印保下侄婿。”
“王掌印或許可以去東廠找找記錄,當初劉鐸的事情還有東廠刑官同審呢!”
“說不定能找出證據給侄婿減罪,讓他發配海外。”
王體乾聽得牙癢癢,知道自己身兼司禮監掌印和東廠提督兩職,已經讓很多人不滿。
如果是臨時兼任一段時間也就罷了,但是現在皇帝沒有調整的意思,他在這兩個位置上很有可能幹下去。
所以這些人已經在拐彎抹角地提醒他,讓他卸去職位。
否則,還有更麻煩的事情發生。他這個閹黨二號太監,屁股下絕對不幹淨。
尤其是曹化淳等王安名下的太監即將回京,以王體乾參與謀害王安的往事,這些人絕不會放過他。
他們在高時明支持下搞出什麽事,王體乾無法確定。
所以,雖然心中憤恨,王體乾回去思考後,還是決定卸掉一個職位,把東廠提督讓出去。不能再身兼兩職,讓其他太監眼紅。
次日,朱由檢就收到辭呈,王體乾以司禮監掌印和東廠提督不宜兼任為由,請求把東廠提督等兼職辭去,隻保留司禮監掌印。
《酌中誌》:
又萬曆丙辰進士劉鐸,江右名士,博學善書,廷試日偶欽酒過當,將試卷多寫逾格,排列不下,讀卷諸臣街名,遂失鼎甲,人多惜之。曆任刑部郎中,天啟乙醜秋陛揚州知府。
其在京時,曾與梅檀寺矮僧本福往來。僧求鐸寫扇數把,適未印圖書,後差家人持圖書到本福處,於扇上補用。而廣東歐陽暉者,亦久與本福來往,偶到寺用拜帖紙寫詩三首,內多怨望失平語,鐸仆不解字容,本福將鐸圖書鈐暉詩紙尾,粘之屋壁,被錦衣衛人偵知,揭詩參鐸,會倪禦史文煥等憚鐸在揚嚴明,遂托崔呈秀嗾逆賢矯旨逮鐸到獄。
後詳詩句內有“彈射逐臣”等字樣,鐸係遷升官,大大類,始知圖書雖鐸姓名,而詩則歐陽暉作也。遂複逮暉麵質,與鐸無幹,得複任。
初鐸係獄時。見戚臣李承恩擬辟,丙寅熱審,又被王體乾狠打五十,心竊憐之,密與方禦史震孺極力營救,益觸逆賢之怒。
時巡捕營把穀應選者,王體乾之侄婿也,與提督張體乾複巧砌羅織成獄,刑部尚書薛貞將鐸責二十五板,援詛咒祖父母律立決於市。
今上崇禎元年夏,張體乾,穀應選俱正法,二年秋後倪文煥決於西市,四年九月薛貞瘐亡於獄,中外始快其報雲。
(本章完)
這是他這幾日一直在忙的事,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對於以儒家學說治國的大明來說,皇帝必須向天下展示孝心。
不過因為生母去世得早,朱由檢連她的樣子都記不清了。隻能讓畫師根據舅家和宮人的說法,為她繪製畫像。
這件事情,讓朱由檢有些傷感,也有些提不起興致。對朝堂上亂七八糟的事情,一時不太關心。
再加上九寺設立之後,他對朝廷機構的調整基本完成,下麵就是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所以朱由檢已經不打算有什麽大動作,打算把天啟七年安安穩穩地度過去。
不過,他想求穩,有些官員卻不想,又整出來一件事情,讓他很是煩心。
這件事還要從劉鐸案說起。
劉鐸因為“陰來國事非”、“彈射”、“逐臣”等文字,讓魏忠賢覺得是在諷刺他,前後被逮捕了兩次。
第一次被逮捕後,因為大明不以語言文字罪人,閹黨也找不出劉鐸其它罪過,最終無罪釋放。
但是被放出來後,劉鐸很快又被人誣告,又被逮了進去。
這次仍然無法給劉鐸定死罪,魏忠賢恨恨不已,也讓人看到了機會。
時任巡捕營參將張體乾、把總穀應選,抓捕到劉鐸進京活動的家人劉福,捏造出劉鐸獲釋後用巫術咒害魏忠賢的情節,迫使劉福照此供述,最終給劉鐸定了死罪。
朱由檢登極掀翻閹黨之後,下令重審劉鐸案。張體乾、穀應選這兩個捏造罪名的武將,自然被逮了進去。
整個過程,朱由檢根本沒有打算保他們,隻是讓大理寺審判。
但是文官疏中所言,讓他很是生氣:
“下罪弁張體乾於獄。”
“張體乾蒞殺劉鐸,乃以武夫辱戮四品文官,自關國體。”
“什麽叫罪弁?什麽叫武夫辱戮四品文官自關國體?”
“這是什麽理由?”
“把這些打回去重寫!”
對此實在生氣,朱由檢意識到一些文官根本沒有放下壓製武將的心思,還在變著法地打壓武將地位。
張體乾在劉鐸案上為魏忠賢立功後,被提拔為巡捕營提督,加銜從一品都督同知。
但是在文官看來,仍然是一介武夫,辱戮四品文官自關國體。
這讓朱由檢更加認識到,大明的武官地位真低,從一品都督同知、而且是有實權的巡捕營提督,在文官看來都遠遠不如正四品知府。其他不如這個職位的武將,自然更不用提。
王體乾在旁看著,趁機上前說道:
“陛下,要不要把張體乾和穀應選保下來,一並發去東寧衛?”
朱由檢驚訝地看著他,實在沒想到王體乾有這個心思。
這時,劉若愚在一旁提醒道:
“穀應選是王掌印的侄婿,請陛下看在王掌印的功勞上,對他稍加寬釋。”
王體乾聽到這句話,眼角瞥向劉若愚。他知道這句話一出,穀應選算是完了。
他這個司禮監掌印對皇帝有什麽功勞,不過是皇帝為了穩定局麵,留用的閹黨而已。
本來還想趁著皇帝對文官生氣,把穀應選給保下來。如今被劉若愚點出其中關節後,這件事自然是失敗了。
果然,朱由檢絲毫沒有顧忌王體乾所謂的功勞,說道:
“張體乾和穀應選身上有人命,而且是為了私心主動附逆。”
“他們主觀附逆傾向嚴重,應該定為逆案主犯。”
“讓大理寺好好審判,不要寫這種亂七八糟的文字。”
“王掌印,你的親戚要管一下,不要鬧出人命。”
“朕在此告誡所有人,命案必須追究。”
王體乾連連應是,又主動請罪。說是自己沒管好親戚,做出這樣的事。該怎樣懲罰就怎樣懲罰,他絕不會過問。
對此事還是放過了,朱由檢沒有苛責。他不覺得穀應選的作為是受王體乾指示,否則穀應選就不會去找張體乾合謀,而是直接找王體乾。以王體乾和魏忠賢的關係,穀應選的受益會更大。
當然,也有可能是王體乾想當不粘鍋,故意讓穀應選去找張體乾。
其中的可能太多,朱由檢不想牽連太廣,所以沒有深究。
眼看天啟七年就要過去了,怎麽也要把王體乾留用到明年,顯示對天啟皇帝遺言的尊重。
當初天啟皇帝說“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如今魏忠賢已經被他除掉了,王體乾總得留著,顯得天啟皇帝不是那麽昏暗,自己也沒有完全推翻他的政策。
出於這個考慮,王體乾險險過關,沒有被穀應選的事情牽連。
從皇帝這裏離開後,王體乾皮笑肉不笑地看著劉若愚,說道:
“劉公是怎麽知道穀應選的事情的?”
“是從高公那裏嗎?”
劉若愚是高時明一係,這是王體乾早就知道的。
所以在他看來,劉若愚今日的突然襲擊,很可能是高時明指使。
高時明這個司禮監秉筆兼禦馬監掌印,或許盯上了他的司禮監掌印位子,想成為內廷第一人。
劉若愚當然不會承認,向王體乾賠笑道:
“王掌印和穀應選的關係,宮中誰人不知。”
“我在李永貞那裏的時候,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了。”
“可惜,沒能幫王掌印保下侄婿。”
“王掌印或許可以去東廠找找記錄,當初劉鐸的事情還有東廠刑官同審呢!”
“說不定能找出證據給侄婿減罪,讓他發配海外。”
王體乾聽得牙癢癢,知道自己身兼司禮監掌印和東廠提督兩職,已經讓很多人不滿。
如果是臨時兼任一段時間也就罷了,但是現在皇帝沒有調整的意思,他在這兩個位置上很有可能幹下去。
所以這些人已經在拐彎抹角地提醒他,讓他卸去職位。
否則,還有更麻煩的事情發生。他這個閹黨二號太監,屁股下絕對不幹淨。
尤其是曹化淳等王安名下的太監即將回京,以王體乾參與謀害王安的往事,這些人絕不會放過他。
他們在高時明支持下搞出什麽事,王體乾無法確定。
所以,雖然心中憤恨,王體乾回去思考後,還是決定卸掉一個職位,把東廠提督讓出去。不能再身兼兩職,讓其他太監眼紅。
次日,朱由檢就收到辭呈,王體乾以司禮監掌印和東廠提督不宜兼任為由,請求把東廠提督等兼職辭去,隻保留司禮監掌印。
《酌中誌》:
又萬曆丙辰進士劉鐸,江右名士,博學善書,廷試日偶欽酒過當,將試卷多寫逾格,排列不下,讀卷諸臣街名,遂失鼎甲,人多惜之。曆任刑部郎中,天啟乙醜秋陛揚州知府。
其在京時,曾與梅檀寺矮僧本福往來。僧求鐸寫扇數把,適未印圖書,後差家人持圖書到本福處,於扇上補用。而廣東歐陽暉者,亦久與本福來往,偶到寺用拜帖紙寫詩三首,內多怨望失平語,鐸仆不解字容,本福將鐸圖書鈐暉詩紙尾,粘之屋壁,被錦衣衛人偵知,揭詩參鐸,會倪禦史文煥等憚鐸在揚嚴明,遂托崔呈秀嗾逆賢矯旨逮鐸到獄。
後詳詩句內有“彈射逐臣”等字樣,鐸係遷升官,大大類,始知圖書雖鐸姓名,而詩則歐陽暉作也。遂複逮暉麵質,與鐸無幹,得複任。
初鐸係獄時。見戚臣李承恩擬辟,丙寅熱審,又被王體乾狠打五十,心竊憐之,密與方禦史震孺極力營救,益觸逆賢之怒。
時巡捕營把穀應選者,王體乾之侄婿也,與提督張體乾複巧砌羅織成獄,刑部尚書薛貞將鐸責二十五板,援詛咒祖父母律立決於市。
今上崇禎元年夏,張體乾,穀應選俱正法,二年秋後倪文煥決於西市,四年九月薛貞瘐亡於獄,中外始快其報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