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太仆寺草場,畢自嚴和袁可立就有很多話了。
因為畢自嚴從南京戶部尚書上離職的原因,就是反對魏忠賢賣掉南太仆寺牧馬草場。魏忠賢以天啟皇帝的名義將他大罵一頓,草場照樣賣掉,畢自嚴憤而稱病離職。
然後袁可立被廷推為南京戶部尚書,他也幹不來這種事,同樣稱病離職。
可以說,因為南京太仆寺草場的事情,朝堂上兩位重臣辭職,卻都沒能阻止魏忠賢胡作非為。
如今新皇帝除掉魏忠賢,又提到草場的事情,畢自嚴當即說道:
“南京太仆寺牧馬草場之事,臣當時極力反對魏逆賣掉。”
“可惜沒能阻止,如今草場已賣。”
“臣以為此事應當徹查,追回朝廷損失。”
朱由檢聽到還有這事,當即就下令道:
“這件事要徹查,和各地的草場一起查。”
“太仆寺草場麵積有多少,現在是什麽用途,全部要查清楚。”
“不能讓朝廷財產流失,無緣無故沒了。”
魏忠賢一介太監,他把太仆寺草場賣掉,連崽賣爺田心不疼都算不上。但是朱由檢卻很心疼,知道朝廷掌握的實力又減弱了一分。
這件事提醒了他,借著戶部調整、太府寺的成立,可以把以前的事情總清算,不能含糊下去:
“畢卿之前提過屯糧征收之事,朝廷掌握的屯田、官田,以後要統一管理。”
“這些田地要重新清丈一遍,明確它們的歸屬。”
“該是屯田的,就按屯田征收。該是官田的,就按官田收租稅。”
“土地要重新確權,不能任由人侵占。”
這是一個涉及很多人利益的大課題,畢自嚴提出屯糧征收的時候,絕沒有想到皇帝會借題發揮到這一步。
所以他顧不得這是太府寺的事務,說道:
“許多黃冊上的土地,早已有了變化。”
“有司征稅編徭,實際是按白冊。”
這就是形式主義的危害了。
朝廷為了征收賦稅,規定每十年大造一次黃冊,到現在已經編造25次,存放在南京後湖東西二庫,管理非常完善。
實際上呢,黃冊早已淪為形式主義,隻是根據以前的數據抄抄改改。官府實際征稅,按私底下製定的白冊。
朱由檢聽到這點,忍不住扶額歎息。大明的財政真的是一團亂麻,必須徹底整理。
所以他就說道:
“根據黃冊和現用白冊,重新編纂有關官田的黃冊。以後官田、屯田,在黃冊上要單列出來管理。”
“黃冊上規定是官田、現在卻變成民田的,要追查變化原因。”
“流轉過程清晰、價格適當、沒有侵吞朝廷資產的,就正式轉為民田。”
“流轉過程不清、價格不當、有侵吞朝廷資產嫌疑的,那就把官田收回來,追究其中違法犯罪行為。”
“這件事容易出現腐敗,在戶部和都察院調整完成後,兩個部門一起負責,戶部地政司和太府寺農政總署徹查,都察院監督。”
“仍舊是從北直隸開始,一一開始確權。”
“以後不在冊不納稅的,朝廷都不承認。”
這話說得嚴厲,其實是承認現實,把現有土地所有權確定,而非堅持按黃冊。
群臣暗暗點頭,都覺得當今皇帝很現實,沒有因為這點雷霆大怒,也沒有不切實際地要求完全按黃冊執行。
其實朱由檢是沒有辦法,不得不這樣做。都按以前的黃冊,賦稅和徭役肯定征不下去,用白冊隻是不得已。
但是他對地方官府糊弄朝廷的事情非常不滿,所以繼續說道:
“上次大造黃冊是在泰昌元年到天啟二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五年了。”
“按照十年大造一次黃冊來算,下一次是崇禎三年到崇禎五年。”
“有鑒於以前的黃冊不清,無法用於賦稅和徭役征收,朕決定從明年開始,逐步大造黃冊。”
“目標是把黃冊和白冊統一,方便用於收稅。”
“以後黃冊就是朝廷征稅和徭役的依據,白冊用於記錄十年間的變化,附在黃冊後麵,在下一次大造黃冊寫進去,各縣主簿負責。”
“土地流轉過程一定要清晰,不能有含糊不清之處。”
“所有土地流轉,必須要經過戶政機構確定,否則朝廷不認。”
“所有官田的流轉,還要經過官田署的確認,否則不予承認。”
這是為了防止官田進一步流失,畢自嚴和郭允厚卻聽得頭皮發麻。
因為皇帝所說的大造黃冊,根本是把土地清丈一遍,這絕不是容易的事情。
否則黃冊怎麽會淪為形式主義,官府私底下用白冊。
兩人立刻勸阻,說了一大堆困難,例如人手、經費不足等等。朱由檢聽得皺眉,說道:
“人手經費不足的話,朕會讓錦衣衛參與,派人幫助你們。他們的經費,由內廷承擔。”
“戶部從現在開始,要列出五年計劃,從崇禎元年到崇禎五年,完成大造黃冊。”
“朝廷要根據黃冊上的丁糧增減升降官員,以後就根據各地前十年的平均數,確定後十年的政績基準。官員執政能力如何,就看這些數據。”
“例如賦稅的征收、倉庫的損耗,都要按十年平均數確定一個基準。把低於一定範圍的官員定為不及格,高於一定範圍的官員定為優秀。”
“官員的年功授予,要按這個標準。”
這是朱由檢早就想辦的事,也是他要大造黃冊的原因。
習慣看數據的他,更希望通過數據確定官員的執政能力。
而做到這一點的基礎,就是數據準確。
如果黃冊還像以前那樣敷衍了事,朱由檢如何知道大明的狀況,如何確定治理方針?
直到現在,他都不能確定大明的人口數量、耕地麵積、糧食產量。所有的一切,完全都是估算。
所以黃冊是一定要重新編造的,而且要嚴格執行。
因為涉及清丈田畝,可能會引來很多人的恐慌和反對,朱由檢下令保密,在開始執行的時候,再把事情透露出去,並且要明確說明,暫時隻清查官田和屯田。他要溫水煮青蛙,一點點完成清丈。
現在,則是讓戶部和太府寺準備好相關機構和人手,為這件事情做準備。
朱由檢也派出錦衣衛統計司幫忙,把這個情報第一司,正式派了出去。
《明史》誌第五十三食貨一:
太祖籍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具書名、歲、居地。籍上戶部,帖給之民。有司歲計其登耗以聞。及郊祀,中書省以戶籍陳壇下,薦之天,祭畢而藏之。
洪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
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冊,以丁糧增減而升降之。冊凡四:一上戶部,其三則布政司、府、縣各存一焉。
上戶部者,冊麵黃紙,故謂之黃冊。年終進呈,送後湖東西二庫庋藏之。歲命戶科給事中一人、禦史二人、戶部主事四人厘校訛舛。
其後黃冊隻具文,有司征稅、編徭,則自為一冊,曰白冊雲。
(本章完)
因為畢自嚴從南京戶部尚書上離職的原因,就是反對魏忠賢賣掉南太仆寺牧馬草場。魏忠賢以天啟皇帝的名義將他大罵一頓,草場照樣賣掉,畢自嚴憤而稱病離職。
然後袁可立被廷推為南京戶部尚書,他也幹不來這種事,同樣稱病離職。
可以說,因為南京太仆寺草場的事情,朝堂上兩位重臣辭職,卻都沒能阻止魏忠賢胡作非為。
如今新皇帝除掉魏忠賢,又提到草場的事情,畢自嚴當即說道:
“南京太仆寺牧馬草場之事,臣當時極力反對魏逆賣掉。”
“可惜沒能阻止,如今草場已賣。”
“臣以為此事應當徹查,追回朝廷損失。”
朱由檢聽到還有這事,當即就下令道:
“這件事要徹查,和各地的草場一起查。”
“太仆寺草場麵積有多少,現在是什麽用途,全部要查清楚。”
“不能讓朝廷財產流失,無緣無故沒了。”
魏忠賢一介太監,他把太仆寺草場賣掉,連崽賣爺田心不疼都算不上。但是朱由檢卻很心疼,知道朝廷掌握的實力又減弱了一分。
這件事提醒了他,借著戶部調整、太府寺的成立,可以把以前的事情總清算,不能含糊下去:
“畢卿之前提過屯糧征收之事,朝廷掌握的屯田、官田,以後要統一管理。”
“這些田地要重新清丈一遍,明確它們的歸屬。”
“該是屯田的,就按屯田征收。該是官田的,就按官田收租稅。”
“土地要重新確權,不能任由人侵占。”
這是一個涉及很多人利益的大課題,畢自嚴提出屯糧征收的時候,絕沒有想到皇帝會借題發揮到這一步。
所以他顧不得這是太府寺的事務,說道:
“許多黃冊上的土地,早已有了變化。”
“有司征稅編徭,實際是按白冊。”
這就是形式主義的危害了。
朝廷為了征收賦稅,規定每十年大造一次黃冊,到現在已經編造25次,存放在南京後湖東西二庫,管理非常完善。
實際上呢,黃冊早已淪為形式主義,隻是根據以前的數據抄抄改改。官府實際征稅,按私底下製定的白冊。
朱由檢聽到這點,忍不住扶額歎息。大明的財政真的是一團亂麻,必須徹底整理。
所以他就說道:
“根據黃冊和現用白冊,重新編纂有關官田的黃冊。以後官田、屯田,在黃冊上要單列出來管理。”
“黃冊上規定是官田、現在卻變成民田的,要追查變化原因。”
“流轉過程清晰、價格適當、沒有侵吞朝廷資產的,就正式轉為民田。”
“流轉過程不清、價格不當、有侵吞朝廷資產嫌疑的,那就把官田收回來,追究其中違法犯罪行為。”
“這件事容易出現腐敗,在戶部和都察院調整完成後,兩個部門一起負責,戶部地政司和太府寺農政總署徹查,都察院監督。”
“仍舊是從北直隸開始,一一開始確權。”
“以後不在冊不納稅的,朝廷都不承認。”
這話說得嚴厲,其實是承認現實,把現有土地所有權確定,而非堅持按黃冊。
群臣暗暗點頭,都覺得當今皇帝很現實,沒有因為這點雷霆大怒,也沒有不切實際地要求完全按黃冊執行。
其實朱由檢是沒有辦法,不得不這樣做。都按以前的黃冊,賦稅和徭役肯定征不下去,用白冊隻是不得已。
但是他對地方官府糊弄朝廷的事情非常不滿,所以繼續說道:
“上次大造黃冊是在泰昌元年到天啟二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五年了。”
“按照十年大造一次黃冊來算,下一次是崇禎三年到崇禎五年。”
“有鑒於以前的黃冊不清,無法用於賦稅和徭役征收,朕決定從明年開始,逐步大造黃冊。”
“目標是把黃冊和白冊統一,方便用於收稅。”
“以後黃冊就是朝廷征稅和徭役的依據,白冊用於記錄十年間的變化,附在黃冊後麵,在下一次大造黃冊寫進去,各縣主簿負責。”
“土地流轉過程一定要清晰,不能有含糊不清之處。”
“所有土地流轉,必須要經過戶政機構確定,否則朝廷不認。”
“所有官田的流轉,還要經過官田署的確認,否則不予承認。”
這是為了防止官田進一步流失,畢自嚴和郭允厚卻聽得頭皮發麻。
因為皇帝所說的大造黃冊,根本是把土地清丈一遍,這絕不是容易的事情。
否則黃冊怎麽會淪為形式主義,官府私底下用白冊。
兩人立刻勸阻,說了一大堆困難,例如人手、經費不足等等。朱由檢聽得皺眉,說道:
“人手經費不足的話,朕會讓錦衣衛參與,派人幫助你們。他們的經費,由內廷承擔。”
“戶部從現在開始,要列出五年計劃,從崇禎元年到崇禎五年,完成大造黃冊。”
“朝廷要根據黃冊上的丁糧增減升降官員,以後就根據各地前十年的平均數,確定後十年的政績基準。官員執政能力如何,就看這些數據。”
“例如賦稅的征收、倉庫的損耗,都要按十年平均數確定一個基準。把低於一定範圍的官員定為不及格,高於一定範圍的官員定為優秀。”
“官員的年功授予,要按這個標準。”
這是朱由檢早就想辦的事,也是他要大造黃冊的原因。
習慣看數據的他,更希望通過數據確定官員的執政能力。
而做到這一點的基礎,就是數據準確。
如果黃冊還像以前那樣敷衍了事,朱由檢如何知道大明的狀況,如何確定治理方針?
直到現在,他都不能確定大明的人口數量、耕地麵積、糧食產量。所有的一切,完全都是估算。
所以黃冊是一定要重新編造的,而且要嚴格執行。
因為涉及清丈田畝,可能會引來很多人的恐慌和反對,朱由檢下令保密,在開始執行的時候,再把事情透露出去,並且要明確說明,暫時隻清查官田和屯田。他要溫水煮青蛙,一點點完成清丈。
現在,則是讓戶部和太府寺準備好相關機構和人手,為這件事情做準備。
朱由檢也派出錦衣衛統計司幫忙,把這個情報第一司,正式派了出去。
《明史》誌第五十三食貨一:
太祖籍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具書名、歲、居地。籍上戶部,帖給之民。有司歲計其登耗以聞。及郊祀,中書省以戶籍陳壇下,薦之天,祭畢而藏之。
洪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
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冊,以丁糧增減而升降之。冊凡四:一上戶部,其三則布政司、府、縣各存一焉。
上戶部者,冊麵黃紙,故謂之黃冊。年終進呈,送後湖東西二庫庋藏之。歲命戶科給事中一人、禦史二人、戶部主事四人厘校訛舛。
其後黃冊隻具文,有司征稅、編徭,則自為一冊,曰白冊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