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戶工二部要做出調整,但是現在卻很難執行。
因為現在是臘月了,已經臨近年底。很多官吏都無心做事,準備過年過節。
這是朱由檢所痛恨的一點,也是他想要確定法定假日的原因——
沒有正式假期,過節時官吏也有很多事情要辦,朝廷如果因為這點懲罰他們,會被說不近人情。所以不放假的後果,就是全放假。
朱由檢之前想把戶工二部的調整放在年後,也是因為這點。他知道過年的時候大部分官吏是無心做事的,很多事情根本就沒法辦。
但是畢自嚴在這個時候進京,提出的措施又要求對戶工二部做出調整,朱由檢隻能把這件事提前,先在朝廷上確定大方向。
這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年節之後,之前推舉的大學士、尚書侍郎會陸續進京上任,他們很可能對這些事情提出異議。
在年前把事情定下來,能夠減少變數,不讓那些人反對。
逼迫畢自嚴、郭允厚接受戶部調整後,朱由檢又說起了分稅製的事情:
“實行分稅製後,之前由地方負責的事務,以後就該由朝廷負責。”
“例如曾任宛平知縣的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載,宛平縣要負責詹事府、翰林院等衙門的筆墨紙張等用度,把這些物資給朝廷衙門送過去。”
“以後不能再這樣,流程應該是宛平縣上交稅銀,太府寺收取之後,存入順天銀行。再由戶部財政司確定各衙門的開支,劃撥到各個衙門賬戶上。”
“朝廷各衙門如果需要筆墨紙張等物資,就申報給工部商務司、把資金劃撥到商務司賬戶上,由商務司統一采購。少府寺能夠生產的,按成本價加價一成以內,直接從少府寺下屬工坊買。少府寺不生產的,再對外招標采購。”
“以後不可僉商,不可強製采買。所有采購不能低於成本價,招標後立刻支付定金,驗收貨物後在約定日期內全額付款。”
這是針對大明一個弊政的改變,是朱由檢了解京城盜匪來源時發現的。
大明不但沒有統一的稅務機構,也沒有統一的采買機構。各個衙門需要的東西,直接僉派鋪戶強製采買。
這其中的弊端自然很大,尤其是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大量稅收由實物變為銀兩後,朝廷需要采買的東西就更多了。
大商人能賄賂官吏免於采買,中小商人卻沒辦法,隻能根據官吏定的價格,把東西賣給他們。
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小商人大量破產。
曾任宛平知縣的劉曰淑說過:“京民一遇僉商,取之不遺毫發,貲本悉罄。”
閹黨崔呈秀曾說:“報商為京師大患,富家巨室一經僉報賠累,立破其家。”
可以說,僉商強製采買是所有官員公認的,京城一大禍害。
尤其是萬曆年間中小商人大量破產後,不法官吏“僉京師富戶為商”,把這些人同樣整破產。
他們破產之後,依附的人隨之失業。導致京城的失業人口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淪為盜匪。
這種情況,朱由檢當然不能放任。在了解到京城盜匪的來源後,他就認識到必須廢除僉商政策,不能讓情況繼續惡化。
這是他在工部成立商務司,統一負責采購的原因。
這個決定,群臣一致稱讚。
停止采買是公認的明君舉措,皇帝主動把僉商和強製采買給廢除了,他們不可能反對。
朱由檢在他們讚成通過後,也立刻對內閣下令,要把這條旨意盡快下發到京城各個地方。要讓京城商民,過上一個安穩年。
工部有商務司這個采買機構,自然權力大增。但是還不等薛鳳翔高興,朱由檢又對工部做出限製,明確廢除他們的收稅職責:
“抽分竹木局等收稅機構,工部要轉交給太府寺稅務總署,對工商稅務全部收取銀錢。”
“以後工部所需要的竹木等建築材料,由商務司統一采購。”
“所需要的款項,由戶部通過銀行撥付。”
抽分竹木局,是朱由檢在調整工部機構時,發現的一件很扯淡的事情。
這個機構最初設立的目的,就是對竹木收稅,直接征收實物,用於工部所需。
也因為此,抽分竹木局又被稱為抽分竹木廠、抽分竹木場,要堆放收上來的竹木。
工部還有神木廠、大木廠、台基廠等地方,堆積材木薪葦。
反正那些木料別管工部能不能用,收上來就要有地方堆。
後來實在堆不下,開始收取寶鈔。寶鈔成為廢紙後,又開始收取銀錢。
也因為此,工部有了收稅機構,每年能收數萬兩銀子。
朱由檢要統一稅收機構,怎麽能放任工部亂收稅,所以他把抽分竹木局,劃歸稅務總署。以後要改為稅課司,不再征收實物。
這還不止,朱由檢想到匠戶繳納的班匠工銀,又說道:
“班匠工銀等賦役折銀,以後也由稅務總署統一收取。”
“未來財政寬裕後要逐步取消,減輕賦役負擔。”
“朝廷是需要有人做工,不是要收那點銀錢。”
“既然匠戶不願服役,以後就把他們改為民戶,正常繳納賦稅,朝廷用收上來的賦稅招攬工匠做工。”
這點也得到了群臣稱讚,唯有工部不太開心。因為這樣的話,他們開工的成本就會提高很多,無法讓匠戶強製服役。
但是薛鳳翔這個尚書,是沒有膽子違抗皇帝的。皇帝說出什麽,他就要怎麽做。
在削了工部的收稅權力後,朱由檢又轉向兵部。這是因為除了戶部的太倉庫、工部的節慎庫之外,朝廷另一個存放大量銀錢的機構,是太仆寺的常盈庫。
常盈庫的錢從何而來呢?是因為大明開國以後,隨之吏治的敗壞,養馬戶負擔越來越重,有些人寧願交錢也不願養馬。所以太仆寺開始向養馬戶收錢,專門成立了常盈庫,用這些收上來的錢,購買所需要的馬匹。
再加上馬政廢弛之後,南方很多馬場被開墾。太仆寺就向租戶收錢,常盈庫有很多積蓄。
有一段時期,太仆寺甚至是大明最有錢的衙門。
這在朱由檢看來很扯淡,所以他直接道:
“朝廷設立太仆寺的目的,是獲得足夠的馬匹,而不是用太仆寺收稅。”
“各地的馬場要全麵清查,看情況決定能否恢複養馬。”
“不養馬的草場,以後就正式改為官田、屯田,由太府寺農政總署收取田稅。”
“養馬戶的賦役折銀在財政寬裕後同樣要廢除,不再向他們額外收錢。”
“以後要逐步明確,太府寺及其下屬機構是朝廷收稅的衙門,不能工部收這個錢、太仆寺收那個錢。”
“那樣實在太亂,民眾負擔太多。”
“太府寺要明確各個稅種,把不該征收的稅賦明確廢除,甚至規定出允許收取的賦稅。”
“不能讓地方官吏欺上瞞下,給百姓增加負擔。”
《明史》誌第五十八食貨六:
(萬曆)時中官進納索賂,名鋪墊錢,費不訾,所支不足相抵,民不堪命,相率避匿。
乃僉京師富戶為商。令下,被僉者如赴死,重賄營免。官司蜜鉤,若緝奸盜。
宛平知縣劉曰淑言:“京民一遇僉商,取之不遺毫發,貲本悉罄。請厚估先發,以蘇民困。”
禦史王孟震斥其越職,曰淑自劾解官去。
至熹宗時,商累益重,有輸物於官終不得一錢者。
(本章完)
因為現在是臘月了,已經臨近年底。很多官吏都無心做事,準備過年過節。
這是朱由檢所痛恨的一點,也是他想要確定法定假日的原因——
沒有正式假期,過節時官吏也有很多事情要辦,朝廷如果因為這點懲罰他們,會被說不近人情。所以不放假的後果,就是全放假。
朱由檢之前想把戶工二部的調整放在年後,也是因為這點。他知道過年的時候大部分官吏是無心做事的,很多事情根本就沒法辦。
但是畢自嚴在這個時候進京,提出的措施又要求對戶工二部做出調整,朱由檢隻能把這件事提前,先在朝廷上確定大方向。
這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年節之後,之前推舉的大學士、尚書侍郎會陸續進京上任,他們很可能對這些事情提出異議。
在年前把事情定下來,能夠減少變數,不讓那些人反對。
逼迫畢自嚴、郭允厚接受戶部調整後,朱由檢又說起了分稅製的事情:
“實行分稅製後,之前由地方負責的事務,以後就該由朝廷負責。”
“例如曾任宛平知縣的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載,宛平縣要負責詹事府、翰林院等衙門的筆墨紙張等用度,把這些物資給朝廷衙門送過去。”
“以後不能再這樣,流程應該是宛平縣上交稅銀,太府寺收取之後,存入順天銀行。再由戶部財政司確定各衙門的開支,劃撥到各個衙門賬戶上。”
“朝廷各衙門如果需要筆墨紙張等物資,就申報給工部商務司、把資金劃撥到商務司賬戶上,由商務司統一采購。少府寺能夠生產的,按成本價加價一成以內,直接從少府寺下屬工坊買。少府寺不生產的,再對外招標采購。”
“以後不可僉商,不可強製采買。所有采購不能低於成本價,招標後立刻支付定金,驗收貨物後在約定日期內全額付款。”
這是針對大明一個弊政的改變,是朱由檢了解京城盜匪來源時發現的。
大明不但沒有統一的稅務機構,也沒有統一的采買機構。各個衙門需要的東西,直接僉派鋪戶強製采買。
這其中的弊端自然很大,尤其是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大量稅收由實物變為銀兩後,朝廷需要采買的東西就更多了。
大商人能賄賂官吏免於采買,中小商人卻沒辦法,隻能根據官吏定的價格,把東西賣給他們。
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小商人大量破產。
曾任宛平知縣的劉曰淑說過:“京民一遇僉商,取之不遺毫發,貲本悉罄。”
閹黨崔呈秀曾說:“報商為京師大患,富家巨室一經僉報賠累,立破其家。”
可以說,僉商強製采買是所有官員公認的,京城一大禍害。
尤其是萬曆年間中小商人大量破產後,不法官吏“僉京師富戶為商”,把這些人同樣整破產。
他們破產之後,依附的人隨之失業。導致京城的失業人口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淪為盜匪。
這種情況,朱由檢當然不能放任。在了解到京城盜匪的來源後,他就認識到必須廢除僉商政策,不能讓情況繼續惡化。
這是他在工部成立商務司,統一負責采購的原因。
這個決定,群臣一致稱讚。
停止采買是公認的明君舉措,皇帝主動把僉商和強製采買給廢除了,他們不可能反對。
朱由檢在他們讚成通過後,也立刻對內閣下令,要把這條旨意盡快下發到京城各個地方。要讓京城商民,過上一個安穩年。
工部有商務司這個采買機構,自然權力大增。但是還不等薛鳳翔高興,朱由檢又對工部做出限製,明確廢除他們的收稅職責:
“抽分竹木局等收稅機構,工部要轉交給太府寺稅務總署,對工商稅務全部收取銀錢。”
“以後工部所需要的竹木等建築材料,由商務司統一采購。”
“所需要的款項,由戶部通過銀行撥付。”
抽分竹木局,是朱由檢在調整工部機構時,發現的一件很扯淡的事情。
這個機構最初設立的目的,就是對竹木收稅,直接征收實物,用於工部所需。
也因為此,抽分竹木局又被稱為抽分竹木廠、抽分竹木場,要堆放收上來的竹木。
工部還有神木廠、大木廠、台基廠等地方,堆積材木薪葦。
反正那些木料別管工部能不能用,收上來就要有地方堆。
後來實在堆不下,開始收取寶鈔。寶鈔成為廢紙後,又開始收取銀錢。
也因為此,工部有了收稅機構,每年能收數萬兩銀子。
朱由檢要統一稅收機構,怎麽能放任工部亂收稅,所以他把抽分竹木局,劃歸稅務總署。以後要改為稅課司,不再征收實物。
這還不止,朱由檢想到匠戶繳納的班匠工銀,又說道:
“班匠工銀等賦役折銀,以後也由稅務總署統一收取。”
“未來財政寬裕後要逐步取消,減輕賦役負擔。”
“朝廷是需要有人做工,不是要收那點銀錢。”
“既然匠戶不願服役,以後就把他們改為民戶,正常繳納賦稅,朝廷用收上來的賦稅招攬工匠做工。”
這點也得到了群臣稱讚,唯有工部不太開心。因為這樣的話,他們開工的成本就會提高很多,無法讓匠戶強製服役。
但是薛鳳翔這個尚書,是沒有膽子違抗皇帝的。皇帝說出什麽,他就要怎麽做。
在削了工部的收稅權力後,朱由檢又轉向兵部。這是因為除了戶部的太倉庫、工部的節慎庫之外,朝廷另一個存放大量銀錢的機構,是太仆寺的常盈庫。
常盈庫的錢從何而來呢?是因為大明開國以後,隨之吏治的敗壞,養馬戶負擔越來越重,有些人寧願交錢也不願養馬。所以太仆寺開始向養馬戶收錢,專門成立了常盈庫,用這些收上來的錢,購買所需要的馬匹。
再加上馬政廢弛之後,南方很多馬場被開墾。太仆寺就向租戶收錢,常盈庫有很多積蓄。
有一段時期,太仆寺甚至是大明最有錢的衙門。
這在朱由檢看來很扯淡,所以他直接道:
“朝廷設立太仆寺的目的,是獲得足夠的馬匹,而不是用太仆寺收稅。”
“各地的馬場要全麵清查,看情況決定能否恢複養馬。”
“不養馬的草場,以後就正式改為官田、屯田,由太府寺農政總署收取田稅。”
“養馬戶的賦役折銀在財政寬裕後同樣要廢除,不再向他們額外收錢。”
“以後要逐步明確,太府寺及其下屬機構是朝廷收稅的衙門,不能工部收這個錢、太仆寺收那個錢。”
“那樣實在太亂,民眾負擔太多。”
“太府寺要明確各個稅種,把不該征收的稅賦明確廢除,甚至規定出允許收取的賦稅。”
“不能讓地方官吏欺上瞞下,給百姓增加負擔。”
《明史》誌第五十八食貨六:
(萬曆)時中官進納索賂,名鋪墊錢,費不訾,所支不足相抵,民不堪命,相率避匿。
乃僉京師富戶為商。令下,被僉者如赴死,重賄營免。官司蜜鉤,若緝奸盜。
宛平知縣劉曰淑言:“京民一遇僉商,取之不遺毫發,貲本悉罄。請厚估先發,以蘇民困。”
禦史王孟震斥其越職,曰淑自劾解官去。
至熹宗時,商累益重,有輸物於官終不得一錢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