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林黨人的怨氣如此重視,是因為它關係到士心。


    大明開國二百六十年,可以說積弊叢生,士農工商、各個階層,都積蓄著不滿。


    這其中,士人的力量最大,影響力也是最強。朱由檢治國也需要他們,需要收攏士心。


    閹黨對士人的殘害,正好給了他機會。隻要把那些殘害士人的閹黨給處置了,就能收攏一波士心。


    曆史上的崇禎皇帝之所以在亡國後被很多人同情,不得不說鏟除閹黨給他加了很多分。正是因為他鏟除閹黨,為被殘害的士人昭雪,讓很多的士人至死效忠,在亡國後仍舊懷念。


    如今,朱由檢被吳尚默的話觸動,認識到自己處理閹黨的力度還不夠、為士人昭雪的速度也太慢。立刻把兼任起居注的翰林院官員召集起來,草擬了三條旨意:


    一是把魏忠賢派出的鎮守太監全部撤回,改為監督太監,隻有監督職責,無權插手事務。


    這件事很多臣子都提過,甚至名列閹黨的王之臣,都提議撤銷鎮守太監。但是朱由檢把太監當成自己的耳目,一直沒有鬆口。


    如今他已經認識到,太監在地方完全沒有人心,留著他們隻會招來怨憤。


    既然把這些人當耳目,那就明確改為監督太監,不讓他們插手地方事務,在地方仗著皇帝授予的權力胡作非為。


    二是蘇杭織造太監撤銷,改為內府監織造工坊,進行市場化運作。


    之前任命的織造太監王國泰,改為實任南京協同守備太監、南京內府監掌印,把織造機構改為工坊。


    這個職位,也是很多臣子所抨擊的。蘇杭織造太監不止是負責織造,還有稅務職責。萬曆年間的織造太監孫隆,就曾在蘇州激起民變,被殺了幾位隨從,逃到杭州避難。


    之前的織造太監李實,也被很多人參奏涉及七君子案。朱由檢下令逮捕,交給大理寺審判。


    但是稅務還得有人負責,朱由檢已經打算以撤銷各地收稅太監為代價,在朝廷組建專門稅務機構。


    三是禁止私自閹割為宦,防止出現下一個魏忠賢。


    如今內廷的宦官朱由檢都嫌多,不想留這麽多人。所以他就投士人所好,重申《大明會典》自宮禁例,禁止私自閹割。


    這三點都是對太監的限製,除此之外,還要為士人昭雪。


    朱由檢針對這點,又下了三條旨意:


    一是褒贈恤蔭死難諸臣,所有被閹黨定的案子一律重審,為死難士人昭雪。


    六君子、七君子、劉鐸、熊廷弼等涉及人命的案件,都要重點重審。隻要這些死難者沒有其他問題,就把他們供奉在昭忠祠。


    二是解除黨禁,明確廢除閹黨炮製的《東林黨人榜》《東林點將錄》等名單,把那些因為門戶被閹黨削籍的人起複。


    雖然朝廷沒有那麽多官位,但是該有的致仕待遇都要有,要按曾經的品級和功勳,重新授予勳級。


    以後朝廷官位有空缺時,這些人可以列入候選。


    三是對閹黨的追責,組建逆案審判委員會,委任官員審判。委任大學士韓爌、右都禦史成基命、僉都禦史劉宗周、吏部右侍郎董其昌、刑部右侍郎孔貞運、大理寺左少卿姚士慎,負責審判他們。


    這六個人都是東林黨或親近東林的官員,用他們去審判閹黨,給死難的士人一個交待。


    連續六條旨意,全是針對吳尚默所說。這讓擬旨的翰林院官員,心中很是激動。


    此時,他們都覺得當今皇帝是明君,對臣子的意見很重視。吳尚默勸諫之後,立刻就有反應。


    被朱由檢安排明日為吳尚默送行的翰林院檢討文安之,更是打算把這些事告訴吳尚默。要讓吳尚默知道,他的苦心沒有白費。


    天啟五年狀元、翰林院侍講、起居郎餘煌,曾參與《三朝要典》編纂,和閹黨的關係算是親近。但是此時此刻,他對皇帝的這些旨意,同樣極為讚同。


    因為他知道,皇帝做的這些,符合士人之心。


    甚至可以說,整個天下的人,都會讚同這些。


    周順昌被逮捕時,蘇州鬧出來的民變,充分地說明了人心向背——


    此時此刻,東林黨就是人心所向。整個大明的人,都在同情他們。


    東林黨之所以擁有這麽大的影響力,和它的來源分不開。


    東林黨的源頭,一是顧憲成、趙南星等人在吏部任職時糾集的,二是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在東林書院講學時匯集的。


    可以說,除了政治色彩外,東林黨最初的學術色彩更濃。甚至可以說,他們是用儒家學說作為政治理念,把不同地方的人匯集起來。


    作為東林黨的大本營,東林書院是宋朝大儒楊時的講學場所,楊時是二程的弟子,是程朱理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顧憲成等人興複東林書院,自然是號稱程朱理學的正統傳人。想要把理學的解釋權,掌握在他們手裏。


    在匯聚各地的士人後,這些人砥礪學問、相互吹捧,聲望越發高隆,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大明的廷推傳統下,這種影響力,很容易影響到政治。各種懷著政治目的的人,自然匯集而來。


    人數多了,東林黨變得更加複雜,學術色彩變淡,政治色彩變濃。深度參與政爭,然後被閹黨打擊。


    不過即使如此,它的學術色彩也沒有完全消失。甚至可以說在各地的影響力,主要建立在學術上。


    儒學是修身的學問,目的就是培養君子。六君子、七君子在被閹黨迫害時展現的氣節,讓東林黨的聲望變得更高,讓人同情他們。


    袁可立、孔貞運等中立派,之所以傾向東林黨。就是因為他們的學問一脈相承,對於東林君子,自然有所偏向。


    就連曾楚卿、薑逢元、餘煌、華琪芳等參與《三朝要典》編纂的人,其實內心也認同他們。


    可以說,東林黨的思想,就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就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後世一些曆史學者稱他們為“重整道德的十字軍”,並非沒有原因。


    正因為這樣,朱由檢才期盼劉宗周到來。因為劉宗周的學問高、還曾在東林書院講學,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朱由檢要加強東林黨的學術色彩,在政治上逐漸淡化這個黨派。以後再推動其它儒家學說發展,解除東林黨和儒學的綁定,把東林黨從根基上毀滅。


    《烈皇小識》:


    上諭兵部:“各處鎮守內官,一概撤回。凡相機度宜,約束吏士,無事修備,有事卻敵,俱聽督撫便宜調度。無複委任不專,體統相軋以藉其口。各鎮督撫諸臣,及大小將領,務提起精神,殫靖忠畫,以副朕懷!”


    上諭戶部:“封疆多事,徵輸甚煩,朕殊憫焉。蘇鬆等處織造,朕不忍以衣被組繡之工,重用此一方民,其俟東南底定之日,方行開造,以稱朕敬天恤民至意!”


    上諭吏部:“魏忠賢、崔呈秀天刑已極,臣民之憤稍紓。而詔獄遊魂,猶然鬱錮,含冤未伸,著該部院九卿科道,將已前斥害諸臣,從公酌議,采擇官評。


    有非法禁斃,情最可憫者,應褒贈即與褒贈,應恤蔭即與恤蔭;其削奪牽連者,應複官即與複官,應起用即與起用;有身故捏贓難結,家屬波累羈囚者,應開釋即與開釋,勿致人淹,傷朕好生之心!”


    上諭禮部:“朕覽《會典》‘自宮禁例’一款:‘民間有四五子以上,許以一子報官奄割,有司造冊送部院收補日選用。敢有私自淨身者,本身及下手之人處斬,全家發煙瘴地麵充軍,兩鄰歇家不舉者治罪。’……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