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決定的事情,朝堂上還很稀少的東林黨,如何能夠反對?
再加上其他臣子也不願看到兵部右侍郎被東林黨占據,在朱由檢決定把事情往後推後,朝堂上很快進入下一個議題:
廷推戶部專督錢法侍郎和工部專督大工侍郎。
這兩個人選,東林黨仍舊很有優勢。
上次廷推南京官員,中立派高級官員幾乎被朱由檢用光了。這次東林黨把上次陪推的人推出來,那些人自然被列入候選。
專督錢法侍郎這個職位,上次陪推南京戶部尚書的鄭三俊,最是被人看好。他和孫居相、董應舉等候選人,都是屬於東林黨。
朱由檢看著名單,沒有在這個職位上排斥使用東林黨。他們在軍事上或許沒有什麽天分,但是在財政上還是能夠勝任的。
這幾個人當中,朱由檢最屬意的是董應舉。此人曾擔任過督理錢法工部侍郎,在鑄造錢幣上有經驗。
而且這個人已經七十一歲,按照之前製定的致仕規矩,每年都需要特旨留任,否則就自動離職。
如果不合心意,一年後不留任也就是了,現在先讓他當一年。
所以,在朱由檢的示意下,董應舉被推為專督錢法侍郎,鄭三俊再次陪推。
連續兩次陪推,讓朱由檢注意到了鄭三俊,知道這是個東林黨的真大佬,在東林黨很有人望。有可能成為東林黨新的核心,應該多注意點。
朱由檢的感覺不錯,鄭三俊以知人出名。他提防的晉江黨或者閩黨之所以不會出現,就是因為鄭三俊曾在福建督學,把這一代福建有才能的士人,幾乎網羅一空。洪承疇、黃道周、黃景昉等人,都是鄭三俊門下。
而且鄭三俊在當歸德知府時,曾創建雪台書院。丁魁楚、侯恂等人,都是出自這裏。
可以說,後繼無人的東林黨,年輕一輩很多都是鄭三俊培養的。
這個人和錢謙益一樣,有可能成為東林黨的新核心!
暗暗記下鄭三俊的名字,朱由檢下令廷推專督大工侍郎。這個人選,他打算作為大學士的儲備。
上次廷推大學士時,排在鄭以偉、徐光啟後麵的何如寵,在朱由檢的授意下,被廷推為正推。
此人雖然名列東林黨,其實卻屬於中立派。而且比較有清名,至少可以用來監督工程開支。
如果何如寵能超過預期,在專督大工侍郎上能夠勝任,朱由檢就打算讓他入閣,作為下一屆閣臣。
就這樣,在九卿滿員之後,侍郎也接近滿員。
朝堂上的格局,正在進一步穩定。
如果不發生什麽大變故,未來一兩年就是這些人在掌權。
朱由檢已經打算求穩,把之前的政策落實。他不想讓朝堂上一直動蕩,官員無心做事。
忙了一個上午,朱由檢打算在下午休息一下,又收到了請求,吳尚默要陛辭。
他是在二十九日被超擢為山西右布政使,如今隻隔三天,就已經準備上任。
想到吳尚默這麽大的年紀,還要被自己派去地方奔波,朱由檢覺得要體諒點,打算接見一下。
被皇帝超擢為山西右布政使,吳尚默心裏還是很高興的。他之所以辛辛苦苦考取進士,為的不就是做官實現自己抱負嗎?
如今蒙皇帝超擢,擔任一方大吏。他已經決定要做出一番功業,不負這個恩遇。
一番禮節之後,朱由檢勉勵吳尚默好好幹,尤其要注意配合剿匪。
吳尚默一一應下,在臨走的時候,終於把今天想說的話,向皇帝說了出來:
“陛下登極以來,除閹黨、定逆案,誠為英明之君。”
“但是對附逆官員,未免過於寬待。”
“臣以為今之東林,即漢之所謂甘陵、汝南也;今之楊左諸臣,即漢之所謂李杜、範滂等也。禍雖烈於一時,名實垂於千古。”
“陛下屢旨昭雪,宜盡快昭雪也。屢旨恤錄,宜盡快恤錄。”
“當再下明旨,立賜施行,以舒眾憤、雪幽魂。”
這麽激烈的態度,把朱由檢嚇了一跳。
他覺得自己撤換了那麽多附逆官員,動作已經夠大了。沒想到在吳尚默看來,仍舊遠遠不夠。
然而吳尚默在東林黨中,其實已經是溫和派。這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和他的名字一樣,在朝堂上沉默寡言。
就是這樣一個溫和派,都覺得自己對附逆官員太寬待。那麽更激進的東林黨,又會怎麽看呢?
這讓朱由檢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把閹黨留任得太多了,以至於東林黨不滿意?
但是想想又有些不對,九卿之中,隻有郭允厚、薛鳳翔和閹黨牽連得深一點,而且郭允厚即將離任,自己任用的更多的是中立派。
吳尚默也沒有提到官位的事情,更多是說需要為死難之人昭雪。
『昭雪,是該昭雪啊!』
『六君子、七君子事件,魏忠賢辦得太差了。』
『閹黨害死了那麽多人,東林黨一定有不滿!』
對這種不滿朱由檢有認識,所以對涉及人命的閹黨官員,一個都沒留任。同時催促錦衣衛把田爾耕、許顯純等人的案子定案,免得東林黨回朝後,自己保不下他們。
但是這個時候,他覺得自己還是小瞧了、小看了這種不滿。甚至,這種不滿已經不能稱為不滿了,而是應該稱為怨氣。
有些東林黨人,在閹黨倒台之後,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釋放怨氣、想摧毀閹黨的一切。
如果不讓他們發泄出來,他們會一直憋著一口氣,在朝堂上盯著閹黨餘孽。
如果讓他們肆意發泄,又可能傷害太大,讓朝堂再次撕裂。
此時此刻,朱由檢真的感覺到了棘手,知道自己想要彌合黨爭,沒有那麽容易。
看著一臉期盼的吳尚默,朱由檢當即向他說道:
“朕知道!朕知道!”
“卿說的這些朕都知道,而且也正在做!”
“所有死難的人,朕都會把他們的案件重審昭雪。”
“涉及人命的逆黨,一個不會放過。”
“尤其是楊漣、左光鬥等人,朕已經下旨蔭敘。”
“以後,朕還要把魏忠賢的一座生祠改為昭忠祠,褒獎死難諸臣。”
“把他們的傳記陳列其中,永遠被人傳頌!”
這個態度,安撫了吳尚默的情緒,讓他向皇帝謝恩。
有心試探一下吳尚默,朱由檢這時說道:
“卿有什麽人才可推薦嗎?”
“朕對兵部右侍郎的人選,實在有些為難。”
吳尚默沉默了一會兒,說道:
“大臣進用應該廷推,臣本不該置喙。”
“但是陛下要啟用周永春,臣以為應該慎重。”
“周永春或許熟悉遼東,但是他身上有罪、又是齊黨魁首,實在不宜任用。”
“前任禮部右侍郎張鼐,曾在萬曆四十八年出使遼東,和周永春相善,以其所作《全遼圖》底本,著《遼夷略》一卷。”
“陛下想用熟悉遼東的人擔任兵部右侍郎,可以起複張鼐。”
這也是個東林黨,不過牽連並不深。他的門生曾楚卿,還曾參與《三朝要典》編纂。
而且朱由檢還聽出吳尚默的意思,可以用張鼐和周永春關係,曲線任用周永春。不至於因為啟用這個齊黨魁首,在朝堂掀起風波。
所以朱由檢點了點頭,打算多了解一下張鼐,看看他能不能勝任兵部右侍郎。
吳尚默舉薦了張鼐後,還有些欲言又止。朱由檢看出來後,詢問道:
“吳卿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是不是還有人推薦?”
這本來有些玩笑,沒想到吳尚默真有人推薦。但是不是東林黨,而是他的同鄉。吳尚默道:
“陛下要用武將,當此戰亂之時,微臣以為應該。”
“設立護軍一職,同樣極為妥帖。”
“臣的家鄉有武進士查國寧,膽而有略,勇而能廉。無論武將還是護軍,臣以為皆能勝任。”
“前任昭平參將吳江龍,同樣是武進士出身,對於護軍一職,應該也能勝任。”
“兩人都曾擒殺海賊,可以用在海軍。望陛下善用他們,早日平定戰亂!”
這番話雖是推薦鄉黨,卻並無多少私心,更多的是為朝廷舉薦人才。
朱由檢聽出他的用意,沒有責怪他胡亂插手兵事,把這些人的名字記下,準備以後任用。
又問了一下吳尚默離京的時間,得知他明日就要出發,朱由檢派出翰林院檢討文安之,代自己為他送行。
這個禮遇,讓吳尚默更是感動。覺得自己的苦心,皇帝都看在眼裏。
朱由檢看著吳尚默離去的背影,心中很是感慨,這樣忠心為國的老臣,已經不多見了。自己要好好使用,讓他們散發餘暉。
但是對吳尚默留下的難題,他也有些頭疼。東林黨的怨氣實在太大,需要疏導出去。
否則這股怨氣,會把閹黨撕碎、也會把其他人傷到,讓已經趨於平穩的朝堂,再次動蕩不安。
這是朱由檢不願看到的,所以他開始思索,要用什麽辦法,疏導東林黨的怨氣。
劉宗周的名字,再次被他想了起來。
這個人名望足夠,而且被列入東林黨,他提出的辦法,一定能讓東林黨人滿意。
此時此刻,朱由檢是真的期望,希望劉宗周盡快到來!
《殘明紀事》:
鄭公三俊,池州建德人,南京戶部尚書,轉吏部尚書,取入北京吏部尚書……
鼎革時年九十矣,以老得不出。經略洪公(洪承疇),公之門人也,至池州,以舟迎公。公怒罵,不納其使。
經略大哭曰:“老師棄我矣!”終不得見而去。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三月:
戊寅,山東道禦史吳尚默疏言:
今之東林,即漢之所謂甘陵、汝南也;今之楊左諸臣,即漢之所謂李杜、範滂等也。禍雖烈於一時,名實垂於千古。
方屢旨昭雪,而□未見昭雪也;屢旨恤錄,而未見恤錄也。
正氣久欝,忠魂上薄,昨者陰霾蔽天,暴風終夕,毋亦厲鬼憑之而冤氣作沴耶?
所當再廑明旨,立賜施行,以舒眾憤,雪幽魂者也。
旨是之。
(本章完)
再加上其他臣子也不願看到兵部右侍郎被東林黨占據,在朱由檢決定把事情往後推後,朝堂上很快進入下一個議題:
廷推戶部專督錢法侍郎和工部專督大工侍郎。
這兩個人選,東林黨仍舊很有優勢。
上次廷推南京官員,中立派高級官員幾乎被朱由檢用光了。這次東林黨把上次陪推的人推出來,那些人自然被列入候選。
專督錢法侍郎這個職位,上次陪推南京戶部尚書的鄭三俊,最是被人看好。他和孫居相、董應舉等候選人,都是屬於東林黨。
朱由檢看著名單,沒有在這個職位上排斥使用東林黨。他們在軍事上或許沒有什麽天分,但是在財政上還是能夠勝任的。
這幾個人當中,朱由檢最屬意的是董應舉。此人曾擔任過督理錢法工部侍郎,在鑄造錢幣上有經驗。
而且這個人已經七十一歲,按照之前製定的致仕規矩,每年都需要特旨留任,否則就自動離職。
如果不合心意,一年後不留任也就是了,現在先讓他當一年。
所以,在朱由檢的示意下,董應舉被推為專督錢法侍郎,鄭三俊再次陪推。
連續兩次陪推,讓朱由檢注意到了鄭三俊,知道這是個東林黨的真大佬,在東林黨很有人望。有可能成為東林黨新的核心,應該多注意點。
朱由檢的感覺不錯,鄭三俊以知人出名。他提防的晉江黨或者閩黨之所以不會出現,就是因為鄭三俊曾在福建督學,把這一代福建有才能的士人,幾乎網羅一空。洪承疇、黃道周、黃景昉等人,都是鄭三俊門下。
而且鄭三俊在當歸德知府時,曾創建雪台書院。丁魁楚、侯恂等人,都是出自這裏。
可以說,後繼無人的東林黨,年輕一輩很多都是鄭三俊培養的。
這個人和錢謙益一樣,有可能成為東林黨的新核心!
暗暗記下鄭三俊的名字,朱由檢下令廷推專督大工侍郎。這個人選,他打算作為大學士的儲備。
上次廷推大學士時,排在鄭以偉、徐光啟後麵的何如寵,在朱由檢的授意下,被廷推為正推。
此人雖然名列東林黨,其實卻屬於中立派。而且比較有清名,至少可以用來監督工程開支。
如果何如寵能超過預期,在專督大工侍郎上能夠勝任,朱由檢就打算讓他入閣,作為下一屆閣臣。
就這樣,在九卿滿員之後,侍郎也接近滿員。
朝堂上的格局,正在進一步穩定。
如果不發生什麽大變故,未來一兩年就是這些人在掌權。
朱由檢已經打算求穩,把之前的政策落實。他不想讓朝堂上一直動蕩,官員無心做事。
忙了一個上午,朱由檢打算在下午休息一下,又收到了請求,吳尚默要陛辭。
他是在二十九日被超擢為山西右布政使,如今隻隔三天,就已經準備上任。
想到吳尚默這麽大的年紀,還要被自己派去地方奔波,朱由檢覺得要體諒點,打算接見一下。
被皇帝超擢為山西右布政使,吳尚默心裏還是很高興的。他之所以辛辛苦苦考取進士,為的不就是做官實現自己抱負嗎?
如今蒙皇帝超擢,擔任一方大吏。他已經決定要做出一番功業,不負這個恩遇。
一番禮節之後,朱由檢勉勵吳尚默好好幹,尤其要注意配合剿匪。
吳尚默一一應下,在臨走的時候,終於把今天想說的話,向皇帝說了出來:
“陛下登極以來,除閹黨、定逆案,誠為英明之君。”
“但是對附逆官員,未免過於寬待。”
“臣以為今之東林,即漢之所謂甘陵、汝南也;今之楊左諸臣,即漢之所謂李杜、範滂等也。禍雖烈於一時,名實垂於千古。”
“陛下屢旨昭雪,宜盡快昭雪也。屢旨恤錄,宜盡快恤錄。”
“當再下明旨,立賜施行,以舒眾憤、雪幽魂。”
這麽激烈的態度,把朱由檢嚇了一跳。
他覺得自己撤換了那麽多附逆官員,動作已經夠大了。沒想到在吳尚默看來,仍舊遠遠不夠。
然而吳尚默在東林黨中,其實已經是溫和派。這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和他的名字一樣,在朝堂上沉默寡言。
就是這樣一個溫和派,都覺得自己對附逆官員太寬待。那麽更激進的東林黨,又會怎麽看呢?
這讓朱由檢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把閹黨留任得太多了,以至於東林黨不滿意?
但是想想又有些不對,九卿之中,隻有郭允厚、薛鳳翔和閹黨牽連得深一點,而且郭允厚即將離任,自己任用的更多的是中立派。
吳尚默也沒有提到官位的事情,更多是說需要為死難之人昭雪。
『昭雪,是該昭雪啊!』
『六君子、七君子事件,魏忠賢辦得太差了。』
『閹黨害死了那麽多人,東林黨一定有不滿!』
對這種不滿朱由檢有認識,所以對涉及人命的閹黨官員,一個都沒留任。同時催促錦衣衛把田爾耕、許顯純等人的案子定案,免得東林黨回朝後,自己保不下他們。
但是這個時候,他覺得自己還是小瞧了、小看了這種不滿。甚至,這種不滿已經不能稱為不滿了,而是應該稱為怨氣。
有些東林黨人,在閹黨倒台之後,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釋放怨氣、想摧毀閹黨的一切。
如果不讓他們發泄出來,他們會一直憋著一口氣,在朝堂上盯著閹黨餘孽。
如果讓他們肆意發泄,又可能傷害太大,讓朝堂再次撕裂。
此時此刻,朱由檢真的感覺到了棘手,知道自己想要彌合黨爭,沒有那麽容易。
看著一臉期盼的吳尚默,朱由檢當即向他說道:
“朕知道!朕知道!”
“卿說的這些朕都知道,而且也正在做!”
“所有死難的人,朕都會把他們的案件重審昭雪。”
“涉及人命的逆黨,一個不會放過。”
“尤其是楊漣、左光鬥等人,朕已經下旨蔭敘。”
“以後,朕還要把魏忠賢的一座生祠改為昭忠祠,褒獎死難諸臣。”
“把他們的傳記陳列其中,永遠被人傳頌!”
這個態度,安撫了吳尚默的情緒,讓他向皇帝謝恩。
有心試探一下吳尚默,朱由檢這時說道:
“卿有什麽人才可推薦嗎?”
“朕對兵部右侍郎的人選,實在有些為難。”
吳尚默沉默了一會兒,說道:
“大臣進用應該廷推,臣本不該置喙。”
“但是陛下要啟用周永春,臣以為應該慎重。”
“周永春或許熟悉遼東,但是他身上有罪、又是齊黨魁首,實在不宜任用。”
“前任禮部右侍郎張鼐,曾在萬曆四十八年出使遼東,和周永春相善,以其所作《全遼圖》底本,著《遼夷略》一卷。”
“陛下想用熟悉遼東的人擔任兵部右侍郎,可以起複張鼐。”
這也是個東林黨,不過牽連並不深。他的門生曾楚卿,還曾參與《三朝要典》編纂。
而且朱由檢還聽出吳尚默的意思,可以用張鼐和周永春關係,曲線任用周永春。不至於因為啟用這個齊黨魁首,在朝堂掀起風波。
所以朱由檢點了點頭,打算多了解一下張鼐,看看他能不能勝任兵部右侍郎。
吳尚默舉薦了張鼐後,還有些欲言又止。朱由檢看出來後,詢問道:
“吳卿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是不是還有人推薦?”
這本來有些玩笑,沒想到吳尚默真有人推薦。但是不是東林黨,而是他的同鄉。吳尚默道:
“陛下要用武將,當此戰亂之時,微臣以為應該。”
“設立護軍一職,同樣極為妥帖。”
“臣的家鄉有武進士查國寧,膽而有略,勇而能廉。無論武將還是護軍,臣以為皆能勝任。”
“前任昭平參將吳江龍,同樣是武進士出身,對於護軍一職,應該也能勝任。”
“兩人都曾擒殺海賊,可以用在海軍。望陛下善用他們,早日平定戰亂!”
這番話雖是推薦鄉黨,卻並無多少私心,更多的是為朝廷舉薦人才。
朱由檢聽出他的用意,沒有責怪他胡亂插手兵事,把這些人的名字記下,準備以後任用。
又問了一下吳尚默離京的時間,得知他明日就要出發,朱由檢派出翰林院檢討文安之,代自己為他送行。
這個禮遇,讓吳尚默更是感動。覺得自己的苦心,皇帝都看在眼裏。
朱由檢看著吳尚默離去的背影,心中很是感慨,這樣忠心為國的老臣,已經不多見了。自己要好好使用,讓他們散發餘暉。
但是對吳尚默留下的難題,他也有些頭疼。東林黨的怨氣實在太大,需要疏導出去。
否則這股怨氣,會把閹黨撕碎、也會把其他人傷到,讓已經趨於平穩的朝堂,再次動蕩不安。
這是朱由檢不願看到的,所以他開始思索,要用什麽辦法,疏導東林黨的怨氣。
劉宗周的名字,再次被他想了起來。
這個人名望足夠,而且被列入東林黨,他提出的辦法,一定能讓東林黨人滿意。
此時此刻,朱由檢是真的期望,希望劉宗周盡快到來!
《殘明紀事》:
鄭公三俊,池州建德人,南京戶部尚書,轉吏部尚書,取入北京吏部尚書……
鼎革時年九十矣,以老得不出。經略洪公(洪承疇),公之門人也,至池州,以舟迎公。公怒罵,不納其使。
經略大哭曰:“老師棄我矣!”終不得見而去。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三月:
戊寅,山東道禦史吳尚默疏言:
今之東林,即漢之所謂甘陵、汝南也;今之楊左諸臣,即漢之所謂李杜、範滂等也。禍雖烈於一時,名實垂於千古。
方屢旨昭雪,而□未見昭雪也;屢旨恤錄,而未見恤錄也。
正氣久欝,忠魂上薄,昨者陰霾蔽天,暴風終夕,毋亦厲鬼憑之而冤氣作沴耶?
所當再廑明旨,立賜施行,以舒眾憤,雪幽魂者也。
旨是之。
(本章完)